狗蛋旅游景點介紹,第九站:水洞溝穿越時空
歡迎大家來看小編介紹的旅游景點,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水洞溝穿越時空。
在荒涼的鄂爾多斯臺地西南部,舉目所及是大自然造就的一片雅丹地貌。在經歷了千萬年的風沙難住后, 這里充滿了雄渾、奇特的荒谷神的。那些險峻的七后、縱橫的溝基今人能而生奇,大有地老天荒、曠古玄遠之感。這里是寧夏銀川盆地的東部邊緣,地屬鄂爾多斯地臺西南緣斷較中段,靈鹽臺地與銀川地塹之間的接合部位。在東距銀川市28千米,西距黃河18千米的地方,而靈武市臨河鎮(zhèn)的水洞溝村就位于這里。就在這個大部分為黃沙覆蓋、水士流失嚴重的干旱之地,在機緣巧合之下,出現了人類考古史上的一個奇跡。
水洞溝1919年,一位名叫肯特的比利時人途經這里,他無意中發(fā)現,在一一處斷崖 上有數萬年前的披毛犀牛的頭骨化石和一-件經過人工打制的石英石片。這些看上去年代久遠的東西使他意識到,自己身處的這個地方肯定曾有古人類居住過。4年之后,又有兩位法國地質、古生物學家德日進和桑志華來到此地進行地質調查。他們驚奇地發(fā)現,在其北部懸崖上有顯露的古代灰燼、化石和石器。在隨后進行的發(fā)掘中,他們又發(fā)現,出土的石器中,其制作技術竟與出現于歐洲石器中期的莫斯特、奧瑞納文化形狀的石器技術傳統(tǒng)類型極為相似。其代表物為以長石葉為毛坯,一類為兩側經修理左右對稱、背面有脊梁的三角形尖狀石器,另一類為一一端修理出半圓形刀刃狀的刮削器。數年之后,他們共同發(fā)表了《中國的舊石器》的學術論文。自此, “中國沒有舊石器文化”的論斷終于成了歷史。曾經默默無名的水洞溝從此成為中國最早發(fā)現的舊石器時代重要遺址之一。
水洞溝自水洞溝村有了考古發(fā)現之后,這片荒涼的地方逐漸成為中西考古學家們不斷光顧的地方。1960年, 中蘇考古學家在水洞溝進行了第一一次系統(tǒng)挖掘。 3年后,享有世界聲望的考古學家、古生物學家裝文中先生和賈蘭坡先生又親自主持了大規(guī)模的考古發(fā)據。他們發(fā)現了古人用能鳥蛋皮穿孔制作的裝飾品,邊緣有磨過的痕跡,制作精美,從而說明當時人類不僅掌握了打制技術,而且有了磨制技術的萌芽。1980年, 寧夏博物館和地質部門再度聯合組? ?挖掘隊,對水洞溝遺址進行了新的發(fā)掘研究工作。他們采用地質地貌,C4測定等科學手段,最后確定該遺址的年代距今4萬至2.7萬年。2004年的第五次發(fā)掘,可稱為寧夏考古最重要的“大事件”。這次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的發(fā)掘,參與部門之多、人員之精,采用方法之新、手段之高都堪稱世界之最。有專家稱這次發(fā)掘是“中國舊石器考古的文藝復興”。
水洞溝除了是中國最早發(fā)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外, 它還是處中國北方明代古長城、烽燧、城堡、溝塹、 墩臺等軍事防御建筑的大觀園。在位于水洞溝東南臺地以北的地方,即是東西延亙的明代長城,長城以外便是荒涼的毛烏素沙漠的西南邊緣。在水洞溝內,明長城、藏兵洞、邊溝、大峽谷、紅山堡、甕城等共同構成了明代位于此地的軍事立體防御體系。其中,以明長城和藏兵洞最為著名。
水洞溝明代在主政的200多年時間里,為了防止韃靼和瓦刺貴族的南侵,幾乎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筑。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就派大將軍徐達修筑居庸關等處長城,洪武十四年(1381)又修筑山海關等處長城。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12700余里,在寧夏境內分布為北長城、西長城、東長城,水洞溝段長城屬于東長城。在筑長城時,T匠們就地取材,多用黃士10至14厘米夯層,其夯筑時可以沿清水河而筑,更為取水方便,其靠近黃河處,即就近取用河水,黃河水本為紫銅色,長城及其他設施筑成后,呈現紫色,故又有“紫塞”之稱。 “紫塞” 蜿蜒于崗巒層疊和山潤溝壑之中, 似巨龍起伏,蔚為壯觀。長城上每隔100~200米,就有一個凸出墻外的臺體,這是古代軍事建筑上用于防守和攻擊的一大特點。當敵人兵臨城下發(fā)動攻城時,守城將士既可以從臺上突出的垛口居高臨下地側翼射擊,控制架梯攻城,又可指揮城頭上的守軍迎擊攻城之敵。站在長城上放眼眺望,北邊的毛烏素沙漠,南邊的水洞溝景區(qū)地貌盡收眼底。
水洞溝從水洞溝到紅山堡之間,有一段長約4千米的大峽谷,這本是自然的“杰作”, 但在明代,這恰好成了長城“ 深溝高壘”防御體系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峽谷兩岸經常年的風雨剝蝕,怪壁峭立,溝壑縱橫,土柱突兀壁立,造型奇特。在峽谷邊的懸崖上有一一個個黑洞,著名的“藏兵洞” 就在這里。-一個個藏兵洞蜿蜒曲折于懸壁之中,上下相通,左右相連,洞中分叉頗多,左盤右旋,有如迷宮。明代的紅山堡守軍正是借助藏兵洞,可以由地上轉人地下,隱蔽軍隊, 保護自己,待機出擊,或在空曠處設伏兵。 只要儲藏夠-定的食物, 在相應的一段時間內,洞內所藏將士即使不出洞, 照樣可以生存。由于藏兵洞高出溝底10多米,多年來即便暴發(fā)山洪,藏兵洞都不曾為水淹過。 2008年秋冬,人們在紅山堡又發(fā)現了一段200多米長的洞道,其洞口和藏兵洞相連。 據當地老百姓口傳資料,在紅山堡,進人藏兵洞的洞口有三個,現在發(fā)現的可能是第二個洞口,而已經發(fā)掘的一個出人洞道只有0.78米寬,僅可容一人通過。其機關之嚴密由此可見一斑。
水洞溝據史書記載,明代韃靼、瓦刺貴族多次由靈州至鹽州間拆墻南下,擄掠靈州、寧夏(今銀川)等,而后退回北方,但他們都不從紅山堡攻人。這可能跟藏兵洞等立體防御工事在軍事上發(fā)揮的重大作用有關。在我國所有的長城防御體系中,有長城、 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唯有寧夏靈武水洞溝一處,它也是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御體系。
除了藏兵洞,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的城障紅山堡、被稱為“ 水岸長城”的紅山湖,以及甕城,都是作為明代長城立體防御體系中的一部分而起到不可忽視的軍事防御作用。如今,這些昔日防守亞密的兵家重地終于重見天日,而古人的智慧也足以令今人嘆為觀止。
喜歡旅游的朋友可以關注小編哦,每天都有更新。
Hash:7ded63fa18e0bac91332af179e9c8d4a11e8e2dc
聲明:此文由 小個人談娛樂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