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古城歷經2200年滄桑,張騫去過,班超守過
這座古城歷經2200年滄桑,張騫去過,班超守過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是2020年9月20日拍攝的唐王城遺址(王俊龍 攝);下圖是2019年4月27日拍攝的圖木舒克市全景(崔顯朝 攝)。
4月28日至29日,唐王城遺址與中國屯墾歷史文化研討會在新疆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召開。唐王城是一座軍墾古城,先后已出土4000多件文物,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
新華社發(fā)
考古學家們在唐王城遺址考察(4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這是4月29日拍攝的唐王城遺址。
廣西玉林師范學院林立教授在研討會上做主旨報告(4月28日攝)。
考古學家們在研討會上聽取報告(4月28日攝)。
這是在位于圖木舒克市的新疆屯墾歷史博物館中展出的出土于唐代、位于圖木舒克市附近一處佛寺遺址內的壁畫殘塊(4月28日攝)。
這是在位于圖木舒克市的新疆屯墾歷史博物館中展出的出土于漢代的唐王城遺址內的單耳紅陶罐(4月28日攝)。
這是在位于圖木舒克市的新疆屯墾歷史博物館中展出的出土于漢代的唐王城遺址內的陶器蓋(4月28日攝)。
張騫墓:漢中的世界文化遺產 張騫
作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騫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人物,不僅是外交家,也算是探險家。作為漢中市城固縣人,張騫病逝后,歸葬于故里,為這里留下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張騫墓位于漢江的北岸,城固縣城西北三公里處。張騫曾經被封為博望侯,所以這里被稱為“博望鎮(zhèn)”,歷史悠久,人杰地靈。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產點,張騫墓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8年9月4日,我第一次來到張騫墓,當時這里還不是世界文化遺產;轉眼之間,已經11年,再次來到這里,張騫墓周圍發(fā)生很大的變化,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界文化遺產”。
我趕到張騫墓景區(qū),還不到四點整,就閉門謝客了!亮明身份,說明來意,通情達理的保安大叔,才允許我進去轉一圈。周圍的展廳已經關閉,穿過高大的雙闕,繞過雄偉的獻殿,直奔后方的墓?!?/p>
走進景區(qū)的后院,跟過去完全不同,仿佛來到一座花園之中,草木茂盛,遮天蔽日。正中央的張騫墓,若隱若現,幽靜肅穆。墓冢前方,東西兩側,各有一座石亭子,里面安放著兩件漢代的石刻。
兩件石刻外觀相似,整體呈“S”形,頭部缺失,昂首挺胸,腰部較細,臥于地面。采用一整塊石灰石雕刻而成,風格粗獷,形態(tài)抽象,可能是一對石虎。過去,當地人將這對石虎奉若神明,禱病、乞子和求雨均來此地。
張騫墓坐北朝南,外觀呈覆斗形,南北長35.6米,東西寬20米,高約5米。墓冢前的磚墻上,鑲嵌著三塊石碑:正中的一塊石碑上刻隸書“漢博望侯張公騫墓”,乃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陜西巡撫畢沅所立;左側石碑為“漢博望侯墓碑記”,乃清光緒時城固知縣胡瀛濤立;右側的石碑上刻有“張氏后商”的名字。
在墓冢西南角,有一塊“聯(lián)大碑”,全稱為“增修漢博望侯張公墓道碑記”,乃1939年國立西北聯(lián)合大學所立。石碑上刻有民國的國旗,由聯(lián)大教授黎錦熙書丹,記載了西北聯(lián)大歷史系考古委員會對張騫墓進行考古發(fā)掘的基本情況。
1938年7月,對張騫墓進行考古發(fā)掘之際,引來張氏后人的誤解,認為這是挖張家祖墳。于是,千余人手持鋤頭趕到張騫墓前,西北聯(lián)大教授們停止繼續(xù)挖掘,改為增修墓道。
如今,在墓冢東側,依然可以看到曾經考古發(fā)掘留下的墓道痕跡。當時,在這里發(fā)現了一些馬骨、陶片、瓦罐和五銖錢等,以及一枚寫有“博望□造銘”的封泥。由此判斷,這里確實為漢博望侯張騫之墓。
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張騫病逝于長安,歸葬故里城固縣。漢代以來,沿革明確,歷代文獻均有著錄,應該是張騫的真墓無疑。圍繞墓冢,漫步一圈,青草覆蓋,柏樹環(huán)繞。
這里規(guī)模不大,遠離“絲路”主線,交通閉塞,影響較小。張騫墓能夠順利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可見他對于“絲綢之路”的重要意義……
?
世界文化遺產——張騫墓 張騫
此次最美鄉(xiāng)家鄉(xiāng)評選活動,
是把我們漢中人2017年自己心中認為
發(fā)展美、生活美、環(huán)境美、人文美、風光美
的鄉(xiāng)村全面推介出來,
掀起美麗鄉(xiāng)村評選的新熱潮!
家鄉(xiāng)是一幅動人的畫卷,
美麗家鄉(xiāng)令人憧憬和希望
哪個鄉(xiāng)村才是是你心中最美、最向往的呢?
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張騫病逝于長安,歸葬故里,墓地位于陜西省城固縣城以西三公里處的博望鎮(zhèn)饒家營村,該墓自漢代以來,歷代文獻均有著錄,沿革明確。1938年,國立西北聯(lián)合大學對張騫墓墓道進行了初步發(fā)掘,出土刻有漢隸“博望造銘”封泥及灰陶片、瓦罐、漢五銖錢等文物,從考古學上證明了該墓的真實性。
張騫墓位于張騫紀念館中,位于漢江北岸,距城固縣約三公里。張騫墓是西漢時期杰出的外交家、探險家、絲綢之路開辟者。
張騫墓四周砌以石基,防水浸蝕。墓前豎有石碑三通、漢代石雕一對。石碑正中一通,高182厘米,寬80厘米,上刻隸書“漢博望侯張公騫墓”,是清乾隆時陜西巡撫畢沅所立。左側有碑“漢博望侯墓碑記”,為清光緒時城固知縣胡瀛濤立。右側一碑,上刻“張氏后商”諸名。
墓地坐北朝南,東西寬15米,南北長15米,高8米,夯筑封土,呈覆斗形,平面呈長方形。整個墓地占地十二畝,古柏陰翳,濃郁蒼翠,莊嚴肅穆。墓地門前有一對由座杵、斗三部分組成的石造華表一對,用料考究,精雕細琢,八棱方斗,鏤空鐫花。墓地正面是闋式門樓,典型的漢代建筑風格:重檐飛角,格局大方。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張騫墓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張騫墓東西兩側有兩尊漢代石刻,整體呈“S”形,細腰、昂首、臥姿,兩尊石雕形制相似,用料為石灰石,采用圓雕手法,雕刻粗獷,風格抽象,是古代雕刻工匠卓越的藝術創(chuàng)造,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兩尊漢代石雕,名叫石虎、雄奇。當地百姓緬懷張騫,賦予石虎神話色彩:傳說他們是張騫犯錯時所得天宮織女的一對支機石,解放前,這一對石虎一直是當地百姓禱病乞嗣求雨的神靈。然而,這兩尊神獸因頭部及四肢均不存在,僅剩下軀干,這也讓文史專家學者對神獸的稱呼起了爭議,到底是老虎、獅子還是天馬,年代是西漢還是東漢,都沒有定論。
張騫紀念館張騫塑像
來源:頭條號/博覽古今中外歷史
活動說明
1.我們每天會挑選數名為家鄉(xiāng)完善資料的朋友錄入《家鄉(xiāng)錄》(優(yōu)先挑選有意義的、優(yōu)質的照片、簡介)
2.點擊活動頁面下方“完善家鄉(xiāng)資料”即可為你的老家完善資料,每個村第一張圖片會作為封面圖,經核實無誤審核通過后,您將會獲得2—8元紅包!
3.所有留言需經審核才會顯示,請文明表示對家鄉(xiāng)的愛!
快來為你的家鄉(xiāng)投上一票
長按進入活動頁面!
我是漢中人
我愿意宣傳家鄉(xiāng)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