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产成人精品视频app,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中文字幕不卡在线高清,精品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美女胸屁股无遮挡,久久久久久91香蕉国产,美女图片大黄

曲周相公莊村旅游景點 偃師旅游的景點

導(dǎo)讀:曲周相公莊村旅游景點 偃師旅游的景點 曲周縣相公莊村的來歷短文 偃師旅游的景點 曲周縣歷史地理文化500字作文? 洛陽黃氏與相公莊黃氏的關(guān)系 財神節(jié)是哪一天 2017財神節(jié)是什么時候 曲周縣相公莊離曲周縣四疃鄉(xiāng)六疃村有多遠? 河北邯鄲有什么名勝古跡

曲周縣相公莊村的來歷短文

曲周縣相公莊村的來歷短文

在曲周縣城東有一個村落名叫相公莊,該村土地肥沃,果蔬田園,環(huán)境優(yōu)美,文化底蘊相當深厚,該村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呢?據(jù)說還有這么一段故事呢。

曲周縣在南北朝的時候稱為曲梁,其中在魏文帝的時候來了一位好縣令,名叫李詭祖,本是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淄川區(qū))人。李詭任曲梁縣令的時候,清正廉潔,一心一意為民造福,解決了很多疑難問題,因此深受曲周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在任期間,疏通河道,修筑水渠,解決水患,治理鹽堿,率先垂范,生活儉樸,把自己的俸祿都拿出來周濟貧苦的人。沒有很長的時間,曲梁一帶的老百姓過上了美滿富足的生活。

李詭祖后來官居北魏朝治相府事(一種官職),在他臨終彌留之際,一再地囑咐他的`兒子,“我曾經(jīng)擔任過曲梁的官吏,和那里的百姓十分相知。我死后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曲梁。即使你們這些后代子孫以后祭祀供奉我,也不如曲梁的老百姓”,把他曾經(jīng)任職的曲周作為他的長眠之地,意思是李詭祖得到曲 周人民的愛戴而思念曲周,即使在他去世之后,也不忘記這里,也想和這里的人們在一起。去世之后,他的兒子遵照他的遺命,把他安葬在了曲周,百姓們主動地為李詭祖起冢立祠,年年祭祀,歲歲不絕,表達了對他的思念。為了緬懷李詭祖的業(yè)績,后人在修縣志的時候,把他列為曲周的名宦之一,成為歷代縣令的表率。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贈李詭祖為神君增福相公,元朝時又封他為福善平施公。

在道教經(jīng)典《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李詭祖是中國神靈信仰中的文財神之一,主要管理“隨朝三品以上官人衣飯祿料,及在世居民每歲分定合有衣食之祿”,即在道教的神仙系統(tǒng)中,李詭祖主要管理的是在朝的三品以上官員的衣物俸祿,以及普天之下每一個百姓的衣服食物錢財?shù)?,是主管官員和百姓官運和財路的,權(quán)力很大,信仰者眾。李公祠堂原在曲周縣東街路北,稱為增福廟。

因為李詭祖被封為增福公,后人便把他被稱為李相公。他的墓地原在曲周城東漳河故道邊上,封土高大,宏偉壯觀,香火不斷,用于祭祀的田地也逐漸多了起來,群眾每每以耕種李相公的祭田為榮,認為這樣會得到李相公的庇佑。于是人們集聚到李詭祖的墓地旁居住,生產(chǎn),漸漸形成了一個村落,被稱為相公莊村。

偃師旅游的景點

偃師因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東征伐紂在此筑城“息偃戎師”而得名,先后有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七個朝代在此建都。境內(nèi)有二里頭夏都斟鄩遺址、尸鄉(xiāng)溝商城遺址、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和唐代帝陵唐恭陵。偃師還是客家先民首次南遷出發(fā)地和絲綢之路東方起點之一。下面是我?guī)淼馁葞熉糜蔚木包c介紹!

1、轘轅關(guān)

轘轅關(guān)位于偃師城東南30公里府店鄉(xiāng)境內(nèi)的轘轅山上,西有鄂嶺口,北有古道,是偃師市現(xiàn)存的唯一古關(guān)。轘轅山,形勢險要,東有太室(即嵩山)、南有少室,緊接鞏義、登封兩市;西有雞鳴山、香爐峰,是萬安山與嵩山銜接處的壑口?!对椭尽份d:“轘轅山,山路險阻,十二曲道,將近復(fù)回,故曰:轘轅?!鞭S轅口傳說為遠古時大禹所鑿,為歷代兵家必爭和控守要地,也是洛、偃通往汝、穎、襄之捷徑。轘轅關(guān)是軍事要地,古今經(jīng)歷過多次戰(zhàn)爭。偃師市轘轅關(guān)轘轅作為地名,最早見于周朝。“敬王六年(前514),鄭人伐滑。允姓之戎,遷于滑內(nèi),東及轘轅”?!蹲髠鳌废骞荒?,晉欒盈出奔楚,過國,出諸? ?轅。秦二世三年(207)二月,劉邦兵攻陳留,又下轘轅、緱氏、絕河津,擊趙賁軍尸鄉(xiāng)之北。攻洛陽不利,出轘轅關(guān)至陽城。晉懷帝永嘉二年(308),劉聰使其子劉桀等攻占洛陽,桀出轘轅,至梁、陳、汝穎間。

2、偃師商城博物館 AAA

商城博物館位于偃師市區(qū)西部,西距洛陽約35公里,是以研究、陳列、宣傳夏商文化為主的專題博物館。1985年籌建,1987年4月正式建成開放。該館占地面積6600平方米,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展覽部分包括3個展廳。正中大殿為之一展室,面積260平方米,主要展出“二里頭文化”、“尸鄉(xiāng)溝商城遺址”,出土文物包括二里頭1號宮殿復(fù)原模型、商城4號宮殿模型以及青銅器、玉器、石器、陶器共238件。第二展室展出偃師縣文物工作者歷年來配合基建出土的歷代文物珍品,包括仰韶文化的彩陶器、漢晉文化遺物、唐三彩等250件。第三展室為臨時性陳列,曾舉辦過《歷代文物珍品展覽》、《唐三彩專題展覽》、《百年風云——大型圖片展》、《庖廚明器及動物造型專題展覽》、《“墨云軒”古今字畫收藏展》、《慶“五優(yōu)”書畫博覽會》等。該館還與兄弟博物館聯(lián)合舉辦了《中國古錢幣展覽》、《佛教藝術(shù)展覽》、《海洋珍品展覽》、《古都偃師與歷史名人表》。

3、玄奘故里

玄奘故里位于偃師市緱氏鎮(zhèn),有玄奘故里、唐僧寺、和唐僧墓。玄奘故里著名的唐代佛學家、旅行家、翻譯家玄奘,出生在距洛陽市東南約40公里的地方,屬今偃師市緱氏鎮(zhèn)東北1公里鳳凰臺的陳河村。該村處在白馬寺和少林寺兩大佛教名寺之間,由207國道等道路相通,交通方便,是一處極理想的有價值的旅游圣地。玄奘故里主要包括故居、陳家花園、西原墓地三大部分。坐落在村中部的仿唐建筑故居,坐北朝南,是個南北長方形的前后兩進院落。沿三條石階登上高4.5米的青磚平臺上,進漢白玉鳥頭門,東西各有一花壇,仿隋唐風格的大門上匾額書“玄奘故居”4個大字。前院東廂房曾為玄奘兄嫂住室,西廂房現(xiàn)為玄奘業(yè)績陳列室。廳堂為前院的主體建筑,面闊5間,進深3間,歇山頂,出檐深遠。此堂原為玄奘祖父陳康的客廳,玄奘父親陳慧以文詩會友之處,現(xiàn)辟為玄奘及其弟子紀念堂。中塑玄奘晚年譯經(jīng)像,左為高足弟子窺基、圓測,右為高足弟子彥悰、道昭。

4、唐恭陵

唐恭陵位于偃師市緱氏鎮(zhèn)滹沱村西南的景山之巔,是唐高宗太子李弘的陵墓,俗稱“太子?!?、“孝敬皇帝陵”。走進占地500畝的陵區(qū),沿著寬50米的神道前行,1對高高的望柱,1對威風的天馬,3對嚴立的翁仲及石獅等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其中東排之一、第二翁仲之間,立有唐高宗親書的“孝敬皇帝睿德記”碑。神道直通呈覆斗型,東西長163米,南北寬147米,殘高22米。陵的四周原有神墻圍護,神墻四角有角樓建筑,四面神墻中部各置神門。如今神門、角樓等已不存,惟有土闕猶在。恭陵石刻雕琢精美,彌足珍貴,時代早于乾陵,是河南僅存的一組盛唐時代的陵墓雕刻。建此陵功費巨億,奴役百姓無數(shù),致使發(fā)生兩次役夫逃亡事件。從恭陵向東北50米,有李弘之妃哀皇后寢陵“娘娘?!?,呈錐型,底邊各長40~50米,殘高13米。唐恭陵是洛陽唐代陵墓中規(guī)模更大的一座墓葬。1985年國家撥專款對石刻做了扶正整修,使整個陵地面貌有所改觀。

5、滑國故城

滑國故城位于河南省洛陽城東南43公里處偃師市府店鎮(zhèn)滑城河村附近臺地上。原為春秋時滑國都城,后被秦所滅。根據(jù)考古調(diào)查和發(fā)掘報告,可知滑國故城附近是一片平地,東北和東南環(huán)山,平地向西北擴展與洛陽盆 地相連接。平地兩側(cè)有滑城河與府店北河,兩河之間為一長靴形的臺地,故城即坐落在這塊南北長約2.5公里、南北寬約0.5~1.5公里的靴形臺地上。它三面環(huán)繞深壑,天然半島似的地形,易守難攻,是古代小國理想的建都之地。該城地勢南北長,東西窄,北部依地勢又向西北突出。城垣屈曲呈弧形,平面略作長靴形,南北長約2000米,東西寬約1000米,中部約700米,南部約500米,總面積14萬平方米,斷斷續(xù)續(xù)的夯土城墻殘體時隱時現(xiàn)。城垣臨近臺地邊緣,因歷年河水沖刷,大部分已經(jīng)倒塌。南墻東段與東墻北段的下層、北墻和部分東墻夯層較薄,土質(zhì)堅硬,其上壓有布紋瓦層。它的建造年代應(yīng)在漢代以前。

6、二里頭遺址

二里頭遺址位于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村南的洛河之畔。遺址是1959年歷史學家徐旭生在豫西作考古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的,同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開始發(fā)掘并持續(xù)至今。二里頭遺址所代表的文化遺存,早在1952年就首先在河南省登封縣的王村遺址發(fā)現(xiàn)了,1956年又在鄭州洛達廟遺址發(fā)現(xiàn),因為文化面貌區(qū)別于其它文化,故曾被稱為“洛達廟類型”。1959年二里頭遺址發(fā)現(xiàn)后,因文化堆積十分豐富,文化遺存更具有典型性,故定名為“二里頭文化”。遺址面積達3平方公里,文化堆積厚達3~4米,可以分為四個時期?,F(xiàn)已發(fā)掘出宮殿遺址、居民區(qū)遺址、制陶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跡。宮殿建筑遺址共發(fā)掘2座,1號宮殿基址平面呈正方形,東西長108米,南北寬100米,殘高0.8米;基址的中部偏北處有一長方形臺基,長30.4米,寬11.4米,臺基上有一周排列整齊的柱穴,每個柱穴前側(cè)還有2個小柱穴,可能是支撐殿堂四檐的檐柱。

7、呂蒙正故里

呂蒙正故里位于洛陽城東南10余里偃師市西南佃莊鎮(zhèn)(現(xiàn)屬伊濱區(qū))相公莊村。北宋名相呂蒙正(944~1011年),洛陽人,幼貧苦讀,孜孜好學。太平興國二年(977年)進士及第,為將作監(jiān)丞,通判升州,不數(shù)年升為翰林學士,拜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戶部尚書平章事(宰相)。遇事敢言。太宗、真宗兩朝,曾三次居相位。后累封昭文館大學士,加司空、太子太師、蔡國公。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辭歸洛陽,建私宅,木茂竹盛,后世稱呂文穆園(其址今已不明)。68歲卒,追贈中書令,謚文穆。相公莊村東北邊隔馬路舊有一座寒窯,相傳為他貧時故居,也稱“呂蒙正讀書窯”。窯內(nèi)有一石碑,上刻他正身朝服的彩身站像。窯頂已塌,窯身已被伊水沖積的淤土掩埋,現(xiàn)有一泓清水。窯門東2米處有呂的后人為他修建的小廟一座,內(nèi)塑呂蒙正及兩個仆人像。清光緒、慈禧太后都曾分別贈匾,上 書“立朝端介”、“亢直懿徽”,并有“慈禧太后御筆之寶”的`印璽。

8、偃師商城遺址

洛陽偃師商城遺址發(fā)現(xiàn)于1983年,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北依邙山、南臨洛河、西距漢魏洛陽故城約10公里,西南距二里頭遺址約6公里。古城遺址全部湮埋在今地表以下。經(jīng)過15年的勘察、發(fā)掘,迄今探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宮城三重城垣。大城城垣西南兩面較直,北垣東段向東南斜收,為避開城址東南一個陂池,東垣中段偏南部位的墻體又向西南折收,使城址平面略呈刀形。城墻南北最長1700余米,東西最寬1200余米,南端僅寬740米。可確認的城門有5座;北垣近中部1座,東、西垣對應(yīng)部位各2座。商城遺址甲骨文碑小城位于大城西南部,南北長1100米,東西寬740米。墻寬6—7米。其南墻、西墻和東墻的南段同大城城墻重合,大城西墻北段、北城墻全部、東城墻的大部則為新建。宮城位于小城縱向軸線偏南部位? ??面積約4萬平方米,四周有寬約2米的宮墻。宮殿建筑群密集分布于宮城的中、南部。

9、女皇御書升仙太子碑

升仙太子碑位于洛陽東30公里偃師市府店鎮(zhèn)南緱山之巔。這里是傳說中周靈王太子晉升仙的地方。武周圣歷二年(699年),武則天于二月初四日由東都洛陽出發(fā)赴嵩山封禪,途中留宿緱山,游覽了剛剛竣工的升仙太子廟,一時興至,便撰寫了這篇碑文。同年六月十九日碑成,立于緱山升仙太子廟大殿之前。碑文借太子晉升仙的故事,描繪縹緲瑰麗的仙境,以贊美武周盛世。碑文描寫的武周社會,是武周承天之命,開創(chuàng)基業(yè),江山穩(wěn)固,人口眾多,政令統(tǒng)一,幅員遼闊,邊防鞏固,風調(diào)雨順,天下太平的景象。升仙太子碑碑額“升仙太子之碑”六字,筆劃絲絲露白,為唐代少見的飛白體題額。碑文中有武周時期新造的字。碑文的上下款和碑陰的《游仙篇》雜言詩、題名等,均由當時名家所書,故該碑被歷代書法愛好者譽為珍品。升仙太子廟已杳然無存,該碑卻保存了有關(guān)它的地望以及建筑的寶貴資料。

10、中原客家紀念碑

客家首次南遷出發(fā)圣地紀念碑是在全球客家聯(lián)合總會、河南省客家聯(lián)誼會的倡導(dǎo)下,經(jīng)設(shè)計人員收集史料、實地考察,依據(jù)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起客家先人南遷史實設(shè)計而成。中原客家先民南遷出發(fā)圣地紀念碑紀念碑整體風格古樸典雅、莊重大氣,坐落在有17步臺階的兩層方壇之上,寓意著客家從首次南遷至今已走過1700年的歷程。碑體和基座凈高11.1米,臺階高2.55米,以中國古代禮器之一的玉琮和家的象征“門”為主要元素,結(jié)合晉代的龍紋、連理牡丹、祥云瑞獸等圖案設(shè)計而成,以粉紅色花崗巖雕刻而成。據(jù)史料記載,客家是漢族的重要支系,由于戰(zhàn)亂、災(zāi)荒等原因,自西晉末年開始經(jīng)歷5次大規(guī)模南遷。形成客家民系后,許多客家人又漂洋過海,播遷海外。目前主要分布于全國9個省份及海外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曲周縣歷史地理文化500字作文?

我是一名退休干部,原來在邯鄲市宣傳部門工作,對于邯鄲市的歷史文化比較感興趣,也曾經(jīng)有一些粗淺的研究。上世紀八十年代始,我對曲周縣增福財神的一段歷史產(chǎn)生過興趣,積累了一些資料。最近《邯鄲日報》上看到任建先生發(fā)表的《名宦李詭祖長眠之地》的文章,很受啟發(fā)。感覺在我國 *** 十分重視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大好形勢下,曲周縣應(yīng)該深入挖掘自己所獨有的財神文化,打造天下之一財神文化之鄉(xiāng)。現(xiàn)將自己所掌握的資料呈報于下,供領(lǐng)導(dǎo)參考。

邯鄲地區(qū)有民謠《正月初五迎財神》:

爆竹一響把門開,

增福相公進家來。

相公本是天上仙,

家住淄川五松山。

相公是咱曲周人。

陰陽兩界都為神。

左如意,右元寶,

財也來,福也到。

左青龍,右白虎,

福祿壽喜進我府。

上管官,下管民,

管了福祿管財運。

一撒金,

二撒銀,

撒完搖錢樹,

再撒聚寶盆。

保你五谷豐登收成好,

保你五子登科六六順。

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曾經(jīng)五次到淄川區(qū)洪山鎮(zhèn)尋訪增幅財神的故鄉(xiāng),訪問了洪山鎮(zhèn)的五松山。洪山鎮(zhèn)在明清時期叫仙人鄉(xiāng),這里是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的家鄉(xiāng),他所在的蒲家莊距離五松山只有5里路。可見這一帶的確有深厚的神仙文化底蘊,遺憾的是幾次都沒有找到李詭祖的老家。這也可以理解,因為李詭祖的年代在南北朝時期,而這里大部分的村民都是在洪武年間從外地遷 來的。聽山下的老百姓說,五松山西側(cè)一個叫嬤嬤幢的地方有增福財神李詭祖的廟宇,叫增福廟,增福廟不遠處有李相公墓。懷著急切的心情到了嬤嬤幢,可是廟和墓都不見了,據(jù)說是解放后平墳開荒,向鬼要糧,增福廟和李相公墓都被平掉整成了農(nóng)田。生長在增福財神和蒲松齡的故鄉(xiāng),這里的人似乎更加不怕鬼,革命也比我們邯鄲要徹底,感到十分惋惜。

根據(jù)《曲周縣志》和明代曲周人王一鄂的記載,曲周也有李詭祖的墳?zāi)梗驮谇艹菛|安上村與相公莊間的漳河故道河堤上。那么,李詭祖的墳?zāi)沟降资窃谇?,還是在淄川?據(jù)曲周任建所說:“在臨終彌留之際,李詭祖一再囑咐他的兒子:“我曾經(jīng)擔任過曲梁的官吏,和那里的百姓十分相知。我死后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曲梁。即使你們這些后代子孫以后祭祀供奉我,也不如曲梁的老百姓?!?。而淄川人說,古人講究葉落歸根,死后不在家鄉(xiāng)入土為不孝。況且李詭祖晚年告老還鄉(xiāng),兒孫都在淄川,李詭祖不可能死后再回到曲周入土。因此,李詭祖去世之后尸骨埋在了他的故鄉(xiāng)嬤嬤幢,曲周的李詭祖墓應(yīng)該是他衣冠冢。此說也許有一定道理。

增福財神是曲周縣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借此機會,建議曲周 *** 領(lǐng)導(dǎo)深入挖掘增福財神文化,打造天下之一財神之鄉(xiāng),使之成為曲周縣的一張著名城市名片。

純屬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洛陽黃氏與相公莊黃氏的關(guān)系

網(wǎng)

首頁

新聞

話題

名人

源流

文化

族譜

祭拜

黃(huáng)姓

提要:黃(huáng)姓【摘要】系承陸終,始祖為伯益(大費)、臺駘。為我國當代百家大姓第八姓。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黃氏始祖為平陽、太原二府,澤、潞、遼、汾、沁五州,洪洞、趙城二縣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樹集中遷往異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東、河北、北京、天津、陜西、甘肅、寧夏、安徽、江蘇、湖北、湖南、廣西、內(nèi)蒙、遼寧、吉林、黑龍江、山西等地。黃姓的記載最早見于周朝《世本》?!残赵础称湫赵粗饕腥孩僭醋再?,為顓頊高陽氏系承陸終,始祖為伯益(大費)、臺駘。為我國當代百家大姓第八姓。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黃氏始祖為平陽、太原二府,澤、潞、遼、汾、沁五州,洪洞、趙城二縣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樹集中遷往異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東、河北、北京、天津、陜西、甘肅、寧夏、安徽、江蘇、湖北、湖南、廣西、內(nèi)蒙、遼寧、吉林、黑龍江、山西等地。黃姓的記載最早見于周朝《世本》?!残赵础称湫赵粗饕腥?..

黃(huáng)姓

【摘要】

系承陸終,始祖為伯益(大費)、臺駘。為我國當代百家大姓第八姓。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黃氏始祖為平陽、太原二府,澤、潞、遼、汾、沁五州,洪洞、趙城二縣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樹集中遷往異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東、河北、北京、天津、陜西、甘肅、寧夏、安徽、江蘇、湖北、湖南、廣西、內(nèi)蒙、遼寧、吉林、黑龍江、山西等地。黃姓的記載最早見于周朝《世本》?!残赵础称湫赵粗饕腥孩僭醋再眨瑸轭呿湼哧柺?/p>

系承陸終,始祖為伯益(大費)、臺駘。為我國當代百家大姓第八姓。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黃氏始祖為平陽、太原二府,澤、潞、遼、汾、沁五州,洪洞、趙城二縣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樹集中遷往異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東、河北、北京、天津、陜西、甘肅、寧夏、安徽、江蘇、湖北、湖南、廣西、內(nèi)蒙、遼寧、? ??林、黑龍江、山西等地。黃姓的記載最早見于周朝《世本》。

〔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①源自嬴姓,為顓頊高陽氏曾孫陸終之后。據(jù)《諸暨孝義黃氏族譜》、《元和姓纂》記載,黃姓為嬴姓十四氏之一,嬴姓十四氏為: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顓頊后裔古代的部落首領(lǐng)伯益(大費)的后裔在商末周初受封于黃國,黃國的故地在今河南省潢川縣。公元前648年黃國被楚國滅掉,黃國國君的子孫逃散到四方,就以原來的國名黃作為姓。伯益的這一支黃姓,后來成為黃氏族人的主要來源,為河南黃姓,史稱黃姓正宗。②源自嬴姓,為金天氏之后。據(jù)《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少昊金天氏裔子叫昧,為水官,號玄冥師,生臺駘,其裔孫建有黃國,在春秋時被晉國所滅,其后裔以國名為氏,稱黃姓,是為山西黃姓。③源自古代少數(shù)民族姓氏。據(jù)《新唐書·南蠻傳》記載,在唐朝邕管蠻有黃姓?!?/p>

郡望〕黃姓郡望主要有江夏郡、會稽郡、零陵郡、巴東郡、洛陽、晉安郡、濮陽郡、東陽郡、南安郡、西郡等。江夏郡: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初置。治所在安陸(今湖北省云夢縣)。轄境相當于今湖北省北部及河南省南部。

〔堂號〕黃氏堂號有江夏、思敬、逸敦、敦睦、熾昌、寬和等。江夏堂:后漢黃香,小時死了母親,他對父親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親的席子扇涼,冬天把父親的被褥暖熱。成人以后,博學多聞,做了尚書令。人夸他的孝:“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堂聯(lián)〕黃姓的堂聯(lián)有: *** 叔度(黃憲);孝友庭堅(黃庭堅)。孝友無雙(黃香);教化之一(黃霸)。潁川課最(黃霸);江夏無雙(黃香)。汪汪澄波(黃憲);飄飄意氣(黃伯思)。歡承酉需酉錄咸康俗;忙詠田園魯直詩(黃庭堅)。巫家婦居然大貴(黃霸妻);女參軍愿作男兒(黃崇嘏)。名流驚世詩書士(黃庭堅);技藝超人紡織娘(黃道婆)。詠詩句春歸何處(黃庭堅);題菊花秋絕幾時(黃巢)。詩罷春風榮草木;書成快劍斫蛇龍(黃庭堅詩聯(lián)句)??椿ㄅR水心無事;嘯志歌懷意自如(黃慎自題聯(lián))。萬象函歸方丈室;四圍環(huán)列自家山(黃遵憲自題聯(lián))。光前已振家聲久;裕后還留世澤長(《黃家后門聯(lián)》語)。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當薦祖宗香(黃姓“認宗”詩聯(lián)句)。江夏垂德源流遠;三七遺芳世澤長(黃峭山的后代《夏》詩聯(lián)句)。學識淵博, *** 一生著述(黃千能);襟懷闊達,安南千頃江洋(黃憲)。赤日遠銜葵影;薰風濃帶荷香(黃峭山《夏》詩聯(lián)句)。綿綿世澤留孫子;赫赫家聲繼漢唐(“黃氏源流”歌聯(lián)句)。

〔名人〕九九版《辭?!肥珍淈S氏84例,《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錄黃氏550例,《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收錄699例。黃姓的歷史名人春秋時期有黃夷,是衛(wèi)國人;戰(zhàn)國時期楚國有黃歇,號春申君;西漢宰相黃霸,東漢太尉黃瓊,三國名將黃忠、黃蓋;隋代有黃閔,武陵人;唐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黃巢;宋代著名文學家黃庭堅,分寧人,為江西詩派之祖;元代畫家黃公望;清代史學家黃宗羲。

〔人口〕根據(jù)第四次人口普查統(tǒng)計,山西省有黃姓113870人,臨汾市16169人,洪洞縣1676人。

〔供櫥〕黃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樹祭祖堂一號供櫥?!布易V〕黃姓的家譜有:《北京大興黃氏順天支譜不分卷》(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吉林黃氏誠正堂伯房祖宗世系一卷》(江蘇蘇州市圖書館);《江蘇豐縣九華堂黃氏族譜十卷》(江蘇豐縣順河鄉(xiāng)黃莊村);《浙江慈溪湖山黃氏宗譜八卷》(浙江慈溪縣檔案館(存二卷));《淄川黃氏族譜》(洪洞大槐樹祭祖園)。

〔字輩〕1989年黃費大主編《? ??陽黃氏世譜》,湖南靖州渠陽黃氏字輩譜33代為:“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萬元再通光,昌傳漢保進?!焙罄m(xù)百字輩譜為:“大費生居始,淵源少昊長。名官懷德遠。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家食采方。發(fā)祥同子姒,肇錫類姬姜。善御功欽衍,分封域共江。會齊交自正,在楚祚彌昌。國爺春申義,篇成博士章。中山聞詔語,東觀啟書藏。兩代通侯貴,知秋且葉光。合宗文書續(xù),先業(yè)炳淮陽。”清光緒十八年黃維昌等續(xù)修《經(jīng)鏗黃氏家譜》,湖南長沙縣金坑橋共同氏字輩譜為:“孝友維式,仁厚其孚??瞬跇I(yè),用啟宏圖。承先啟佑,永錫爾休。嘉嗣繼武,卜世纘修。”清咸豐十一年稿本《西莊黃氏家譜》,黃之驥錄其字輩為:“國之文獻,保世其昌。顯承謨烈,祖述 *** 。正乃秩序,式爾典常。萬年貽翼,日肇賢良?!苯髌监l(xiāng)《黃氏族譜》載,江西萍鄉(xiāng)縣搖藍黃氏字輩譜:“由聰及均厚,成伯孟本中。土正必明良,和平行令式。先兆升元吉,延家世永昌。富大廷希應(yīng),尤立守宗方。”民國20年黃秋舫總纂《箭樓黃氏族譜》,湖南寧鄉(xiāng)箭樓黃氏字輩譜為:“祖德前功大,光宗鎮(zhèn)福庭(后缺兩輩字),應(yīng)元昌載日,治世起文明,于以端其本,鈞瞻懋篤敦,郎官忠義重,統(tǒng)緒國家同,杞梓興鴻業(yè),衡湘顯駿勛?!鼻迩∥迨四挈S家楠等修《黃氏家譜》,湖南鼎州(今常德市) *** 黃氏字輩譜為:“隆德從景,朝廷友紹,門民之自,世家文盛,修善純?nèi)剩t為國瑞,有道方亨,樹高聲遠,本固枝榮,先澤孔長,萬代永典?!倍﨩OO年仲春由二十五世孫黃泉祥主編《黃氏族譜》,淄川馬莊字輩譜從十八世起為:“成起清宗,風兆吉祥,繼世永昌,敬孝德才,延緒廷立,正大文章,家興振國,宏志代有,景瑞顯揚”。江西黃氏一支字輩譜自十八世起為:“家慶詩書延,德修續(xù)嗣綿”。

〔遷徙〕黃姓最早的發(fā)源地應(yīng)在今河南省潢川縣西部一帶。據(jù)有關(guān)學者考證及有關(guān)資料記載,自公元前648年,黃國滅于楚之后,黃姓族人散居四方。有的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則被迫內(nèi)遷到楚國腹地,定居于湖北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縣。其中有一支內(nèi)遷到楚都郢,形成秦時著名的江陵黃氏;又有一支內(nèi)遷到江夏安陸,即今湖北云夢縣東南一帶,后發(fā)展成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氏??傊貪h之時,黃姓已稱盛于長江中游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黃姓大舉南遷始于西晉末年,因中原士族大舉南遷,使黃姓在南方的分布更為廣泛。也正始于此時,黃姓已同胡、林、陳、鄭、丘、何、曾等八族遷入閩,成為后來入閩“八大姓氏”之一。經(jīng)過魏晉至隋唐時期的不斷遷徙的繁衍,黃姓便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蘇、福建、廣西等地望族。根據(jù)有關(guān)黃氏家譜、族譜記載,歷史上黃氏族人的遷播脈絡(luò)是比較清晰的。據(jù)記載,以陸終長子昆吾之子高,為1世祖;另據(jù)記載,13世石公,因輔佐周有功,賜為黃姓,世居江夏,從此傳衍各地。戰(zhàn)國時,黃國貴族后代黃歇,游學博聞,事楚頃襄王,以能言善辯出使秦國,說服秦昭王停止對楚的進攻;于楚考烈王元年任楚相,被封為春申君,是著名的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春申君的封地最早是在今河南潢川縣,所以潢川城直到清代一直叫春申鎮(zhèn)。黃歇后改封于吳,他的13個兒子中有的在江蘇定居,是為東吳派。另外,還有因避亂隱居江夏,或遷居貴州,或遷往中原陽夏。自戰(zhàn)國后期以來,江夏郡一直是黃氏的發(fā)展繁衍中心。江夏黃氏始于黃香而聞名,其子就是東漢太尉黃瓊,故族人遂以“江夏”為其郡號。其后各地所形成的黃氏望族,也? ?為江夏郡望的分支。如有南陽黃氏、零陵黃氏、淮南黃氏、沔陽黃氏、金華黃氏、邵武黃氏等,漢代以后,黃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北遷至河南固始、南陽等地,南遷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唐宋之時,黃氏在今福建、江西、廣東等地繁衍得最旺盛。又據(jù)記載,其先43世黃南陸,居河南光州固始。68世黃珂郎,在晉為官,遷入信州。73世黃志,由和平遷福建昭武。世黃祖劍,有二子,分居晉江。79世黃禮恭,有二子,分居莆田。88世黃肅,有四子,分居福州、江西、南劍。黃肅之子黃峭,有三妻,嫡子七,分居宜黃、九江、莆田、昭武、晉江;有庶子三,分居建寧、汀州。95世黃久隆,生有三子:長黃江,居晉江,支分南靖;次黃元,居建寧,移漳浦,支分平和;三黃詔,居平和,支分詔安及潮州等處。95世另有黃久安,亦三子,三子建聯(lián)遷河南固始,適值金亂,又徙杭州,遂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饒平、陸豐等地。其后,再分遷居廣東等地。宋代以后,黃氏不僅遍及全國,而以我國南方的分布最為廣泛。由此可見,黃姓雖說起源于北方,但卻從一開始是主要繁衍于我國南方的??梢哉f,從某種意義上講,黃姓歷史上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

洪洞大槐樹移民淄川黃氏一支始祖諱十,于明初洪武二年奉旨由山西洪洞遷冀州棗強,后由棗強遷淄邑黃家峪村,歷經(jīng)十世,由黃家峪分支遷居大百錫村,歷經(jīng)百年,自十四世遷居馬莊,迄今已傳二十六世;淄博黃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遷居河北棗強縣,后由棗強遷淄博市淄川區(qū)磁村鎮(zhèn)馬莊村;萊蕪黃氏一支始祖諱亮,于明洪武三年自山西洪洞縣遷河北直隸棗強,后又遷入萊蕪市南宮市;贊皇黃氏一支始祖明永樂年間自山西洪洞遷居贊皇縣;新河黃氏一支始祖于明永樂年間自山西洪洞遷居新河縣西高莊村、辛章農(nóng)村;修武黃氏一支始祖諱金色,于明初自山西洪洞遷居修武縣北霍村,迄今已傳22世,30余戶,254余口人;南樂黃氏一支始祖本為李姓,于明永樂年間自山西洪洞遷居南樂縣楊村鄉(xiāng)黃莊,遂改為黃姓;滕縣黃氏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遷居滕縣喜鵲村;范縣黃氏一支始祖兄弟三人于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遷居范縣黃堤口,后來一個留在黃堤口,一個去了顏村鋪,一個去了叫黃海的地方;莘縣黃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遷居莘縣耿王村;莘縣黃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縣遷居莘縣單廟鄉(xiāng)黃樓;豐縣黃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遷居豐縣明教村、棲云觀村、李村;洛陽黃氏一支始祖諱光明,子三人,長成甫、次成威、三成治,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遷居河南,成甫、成威遷居河內(nèi)縣王曲鎮(zhèn),成甫之后又遷居南州黃崗村,后又遷居于洛陽縣相公莊,迄今已傳二十五世;濮陽黃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遷居濮陽白土罡鄉(xiāng)黃家莊村;濮陽黃氏一支始祖于明朝中期自山西洪洞遷居濮陽縣城關(guān)鎮(zhèn)黃樓村;濮陽黃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樂年間自山西洪洞遷居濮陽縣柳屯鎮(zhèn)黃廟村、慶祖鎮(zhèn)黃莊村;濮陽黃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遷居濮陽郎中鄉(xiāng)李莊村、八公橋鎮(zhèn)趙黃寨村、濮陽南昌湖;偃師黃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遷居偃師市黃莊村;郾城黃氏一支始祖于明末自山西洪洞遷居郾城縣李集村;上蔡黃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遷居上蔡縣黃埠村;沂水黃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大槐樹遷居沂水縣下位鄉(xiāng);寶坻黃氏一支始祖于明永樂三年自山西洪洞廣濟寺遷居寶坻縣黃莊村;武清黃氏一支始祖于明永樂三年自山西洪洞廣濟寺遷居武清縣黃莊村;懷柔黃氏 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三十三年自山西洪洞遷居北京市懷柔縣黃坎村;集寧黃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遷居集寧市黃家村;魯山黃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遷居魯山縣黃家寨,后改張官營;內(nèi)黃黃氏一支始祖諱俊,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翼城經(jīng)洪洞大槐樹遷居河南省內(nèi)黃縣;陽谷黃氏一支始祖諱文章,于明初自山西洪洞遷居陽谷縣壽張鎮(zhèn);陽谷黃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大槐樹遷居陽谷縣安樂鎮(zhèn)三官廟村;陽谷黃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遷居陽谷縣郭店屯鄉(xiāng)黃莊村;陽谷黃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遷居陽谷縣四棚鎮(zhèn)黃莊村;清豐黃、閔、韓、孟氏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間自洪洞縣遷居河南清豐縣馬莊橋鎮(zhèn)南永固村;黃氏一支始祖自山西洪洞縣遷居河南范縣。后嗣于明末清初分遷至黃樓、黃海、黃崗、黃莊、三教堂諸莊,于清康熙道光年間分遷至楊集、李魯元莊、馮土固、堿廠、范莊及古北口、黃家窩鋪、郭家屯等地。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展開閱讀全文

財神節(jié)是哪一天 2017財神節(jié)是什么時候

財神節(jié),中國漢族、土族等 地民間祭祀財神的節(jié)日,一般是農(nóng)歷七月廿二日,傳說此日是財帛星君生日,也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

一般說關(guān)羽是武財神,正月初一慶賀祭祀,商代比干是文財神,家歷七月二十一祭祀

民間一般掛燈籠放鞭炮以祈來年豐收

傳說光緒年間,在即墨古城有一個姓周的掌柜,經(jīng)營一家叫“春興永”布匹絲綢店

他在七月二十一日那天夜里,一連做了3個完全相同的夢

夢中的他清楚的記得自己正在照顧生意,門外突然來了個披頭散發(fā)的老者,一進門就坐在一把椅子上對他念叨說:“明天是我的生日,很多年沒有人給我過忌辰了,誰給我過,保證他生意亨通……”周掌柜是生意人,為討個吉利,第二天一早,他就早早準備好香紙、供品、鞭炮

在夢中老者的囑咐下,燃放鞭炮,祭奠先祖……說來也怪,那天來看熱鬧的人不少,看完后都紛紛涌到店內(nèi)帳割綢布,本來冷清的生意立馬紅火起來

周掌柜迎財神的事兒很快被好事者一傳十,十傳百……所以,每年陰歷的七月二十二,即墨城的家家店鋪都效仿,流傳至今,形成了迎財神的習俗

其實,全國范圍內(nèi)最普遍的財神祭祀是在正月初五,祭祀所有的財神

曲周縣相公莊離曲周縣四疃鄉(xiāng)六疃村有多遠?

駕車路線:全程約12.7公里

起點:相公莊村

1.從起點向正西方向出發(fā),行駛1.1公里,右轉(zhuǎn)進入S311

2.沿S311行駛2.2公里,直行進入S311

3.沿S311行駛240米,在第2個出口,朝定州方向,左前方轉(zhuǎn)彎進入S234

4.沿S234行駛2.1公里,右前方轉(zhuǎn)彎

5.行駛4.8公里,直行

6.行駛260米,右轉(zhuǎn)

7.行駛470米,到達終點(在道路右側(cè))

終點:第六疃村

河北邯鄲有什么名勝古跡

邯鄲市名勝古跡

邯鄲市

趙邯鄲故城*

在邯鄲市。歷經(jīng)8王,共158年,邯鄲一直是趙國的都城;漢代是五大都市之一。邯鄲故城是由趙王城及大北城兩部分組成。趙王城在市西南,距市中心約4公里,是趙都的宮城遺址,分東、西、北三城,平面呈品字形,總面積512萬平方米。遺址北臨渚河,地處太行山余脈,土筑殘垣高3-8米,蜿蜒起伏,氣勢雄偉。城內(nèi)地面上有布局嚴整的大型夯土臺,如龍臺、北將臺、南將臺等,地下有面積寬廣的夯土基址。龍臺更大? ??東西寬265米,南北長285米,高19米,是當時主要宮殿基址,顯示了我國封建社會初期都市建筑的基本面貌。

叢臺

在邯鄲市內(nèi)。相傳是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前325-前299在位)為閱兵與歌舞而建。原名武靈臺,登臺縱覽古城,樓閣園林,湖光山色,盡收眼簾。臺西有小湖,湖心有亭名望諸榭,以戰(zhàn)國時燕將樂毅號望諸君命名。臺北有七賢祠,內(nèi)有燕趙名人韓厥、程嬰、公孫杵臼、藺相如、廉頗、趙奢、李牧的塑像?,F(xiàn)叢臺已擴建為叢臺公園。

學步橋

在邯鄲市內(nèi),南北橫跨沁河之上。據(jù)文獻記載,原為木橋,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改成石拱橋。全長35米,寬8.3米,通高4米。橋名出典于《莊子·秋水》篇,謂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邯鄲人步履優(yōu)美,燕國壽陵的少年前往學步,不但沒有學會趙國的步法,反而連自已固有的步法也忘記了,弄得不會走路,只好爬了回去。

回車巷

又稱藺相如回車巷,在叢臺區(qū)。

左權(quán)墓

在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內(nèi)。左權(quán)(1905-1942),湖南醴陵人??谷諔?zhàn)爭時期任八路軍副參謀長。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省遼縣(今左權(quán)縣)南艾鋪十字嶺反掃蕩戰(zhàn)斗中英勇犧牲,當時安葬在涉縣石門村。1950年10月21日移葬邯鄲。

響堂寺石窟*

在邯鄲市峰峰礦區(qū)。分南北兩窟??邇?nèi)石雕精美,聞名遐邇。和村東石窟始建于北齊。當時北齊王朝有兩個政治中心,一是鄴都(今臨漳縣),一是晉陽(今太原市)。響堂地處兩都來往必經(jīng)之地,山青水秀,風景優(yōu)美。北齊文宣帝高洋于此營造宮苑,鑿窟建寺。后隋、唐、宋、元、明歷代均有增筑和修葺。是我國古代建筑、雕刻、書法、繪畫藝術(shù)的珍貴遺產(chǎn)。

北響堂寺石窟

在邯鄲市峰峰礦區(qū)鼓山之腰和村東。山勢高峻,多峭壁懸崖。石窟筑于山壁,分南、北、中三組,每組有一大洞。共9洞。中組釋迦洞前有拜殿檐閣,窟外兩側(cè)各雕一高大天王。大佛洞寬13.3米,深12.5米。壇上坐佛高近4米,肌肉豐滿,線條柔和,面部雖經(jīng)千年風日侵蝕,仍圓潤光潔??探?jīng)洞內(nèi)外壁上滿刻經(jīng)文,旁有石碑,記北齊天統(tǒng)四年至武平三年(568-572)唐邕寫《維摩詰經(jīng)》等4部經(jīng)書的經(jīng)過。筆鋒犀利,剛勁挺拔。

南響堂寺石窟第七號窟外景。第七號窟為北齊時所鑿制,窟前雕出華美的仿木建筑窟,表明這是一座外貌模仿佛塔的洞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黑龍洞

在邯鄲市峰峰礦區(qū)神麇山北麓的滏陽河邊。又稱龍洞珠泉。石洞深邃,洞下深潭,其色黛綠,清泉從巖縫噴涌,因有龍泉之稱。與鼓山的廣勝泉、滏陽泉及八字漳等匯流,為滏陽河的發(fā)源地?;蛑^泉水從沙際上涌,狀如釜中水沸,故名滏水,又因位于鼓山南段(一名釜山)之陽,故名滏陽。洞前山巒映翠,河柳成蔭,殿閣若隱若現(xiàn)。

武安市

舍利塔

在武安市東門里。磚砌八角十三層,高40米。此塔造型玲瓏,外觀挺秀。塔始建于北宋,歷代均加修葺。

磁山遺址*

在武安市磁山鎮(zhèn)東南約1公里的名河北岸臺地上。面積約13萬平方米。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距今約7500年。發(fā)現(xiàn)有長方形直壁窖穴、組合器物坑、圓形半地穴式房址等遺跡。窖穴內(nèi)的糧食經(jīng)鑒定為粟。出土遺物有大量手制陶器、石器和骨器。磁山家雞骨胳為世界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家雞。以其為代表的華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被命名為“磁山文化”。

定晉巖禪果寺

在武安市活水鄉(xiāng)寺溝村東。始建于東魏,后唐天成年間(926-930)重修,以后歷代多次維修,增修。位于一峽谷內(nèi),東、南、北三面為懸崖峭壁?,F(xiàn)存有烏龍橋1? ?,單檐方塔3座,石塔14座,另有石造像5尊。塔均為磚結(jié)構(gòu)。

明修城隍廟

在武安市內(nèi)。

東魏石刻北叢井造像碑

在武安市西27.7公里陽邑鎮(zhèn)。

戰(zhàn)國古城遺址

在武安市固鎮(zhèn)村及邑城鎮(zhèn)。

漢代冶鐵遺址

在武安市固鎮(zhèn)村。

店子古城遺址

在武安市東宋二莊鄉(xiāng)。

萬年古文化遺址

在武安市南莊晏鄉(xiāng)。

北安莊古塔

在武安市東南北安莊鄉(xiāng)。

東大河古文化遺址

在武安市東南北安莊鄉(xiāng)。

石塔

在武安市西北活水鄉(xiāng)。

三世佛像

在武安市西北活水鄉(xiāng)。

法華洞石窟

在武安市西石洞鄉(xiāng)。

南崗古塔

在武安市南崔爐鄉(xiāng)。

天青寺大殿

在武安市南崔爐鄉(xiāng)。

牛洼堡遺址

在武安市崔爐鄉(xiāng)。

邯鄲縣

黃梁夢

在邯鄲縣黃粱夢村,南距邯鄲市區(qū)10公里。又稱呂翁祠。黃粱夢古建筑根據(jù)唐代沈既濟所作《枕中記》傳奇而建。記盧生在邯鄲客店遇道士呂翁,自嘆久困,苦不得志,頗思建功立業(yè),一享富貴榮華。呂翁授以青瓷枕,謂用此枕可得其志。時店家正煮黃粱。盧生倚枕而寐,自覺回到山東老家,娶妻貌美,后舉進士,宦海浮沉,因功進為同平章事(宰相)。五子均為官宦,姻親皆名門望族。在朝50余年,位極人臣。年逾80病終榻上。至此盧生翻身醒來,竟是一夢。呂翁在旁微笑,店主所炊黃粱未熟。盧生覺悟,隨道士仙去。這一故事在我國流傳甚廣。宋代已有祠,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重修擴建,面積13000余平方米。后殿稱盧生殿,殿內(nèi)有盧生石雕臥像,與睡榻相連,以整塊青石雕成,床高2尺,長5尺,盧生臥于床上,頭枕方形枕,兩腿微曲,面目青秀,雙目微閉,神態(tài)悠然,如臨夢境。

趙王陵

在邯鄲縣西北的三陵鄉(xiāng)和永年縣溫窯村一帶。為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王陵,共有五座墓地。每座陵墓各自修筑在一個小山包上?!逗惪h志·古跡》中記載:“趙三王墓,在縣西北二十里,亦名三王陵”?!洞笄逡唤y(tǒng)志》認為三王陵為“惠文、孝成、悼襄”三王的陵墓,即指此墓地。

圣井崗廟宇

在邯鄲縣內(nèi)。

趙惠文王

在邯鄲縣北三陵鄉(xiāng)。

趙孝成王

在邯鄲縣北三陵鄉(xiāng)。

趙悼襄王墓遺址

在邯鄲縣北三陵鄉(xiāng)。

永年縣

弘濟橋

在永年縣城東2.5公里東橋村西,東西橫跨滏陽河上。俗稱東橋。為單縣孔圓弧敞肩石拱橋。傳始建于秦代,后屢經(jīng)修繕,現(xiàn)存石橋為明萬歷十年(1582年)重修。全長48.7米,寬6.8米,拱券跨徑24.8米。望柱上塑有獅子、猴、麒麟等精美動物,欄板上雕出桃、石榴和武松打虎等通俗故事。

朱山石刻

在永年縣合會鎮(zhèn)吳莊村北約1公里朱山頂上。又稱婁山石刻,或稱群臣上壽刻石。刻于西漢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恰當趙王遂二十二年。趙王遂是漢高祖劉邦第六子淮陰王友(呂后時徙為趙幽王)長子。刻石系趙王遂與群臣在這里飲酒應(yīng)對的歷史記錄。是河北最早的西漢刻石之一。

廣府城

在永年縣東南廣府鎮(zhèn)。

文廟大成殿遺址

在永年縣東南廣府鎮(zhèn)。

滏陽河西八閘

在永年縣東南西沿村。

元政治家、法學家價榮祖墓

在永年縣南周村。

豬山石刻

在永年縣西石北口村。

仰韶文化遺址

在永年縣西石北口村和西陽城村。

古驛站、冉子祠、觀音閣

在永年縣城關(guān)西。

曲周縣

郭企之紀念亭

在曲周縣城。

館陶縣

卜子祠

在館陶縣西南河寨鄉(xiāng),原為子夏講學遺址。

魏縣

清學者崔東壁墓

? ?魏縣城內(nèi)。

舊魏縣古遺址

在魏縣城。

三世二品石坊

在魏縣城。

唐鄭國公張公謹墓

在魏縣東邊馬鄉(xiāng)。

明太祖葛麗妃墓

在魏縣東邊馬鄉(xiāng)。

成安縣

元佛寺二祖塔

在成安縣西北商城鎮(zhèn)。

鳳凰臺

在成安縣北道東堡鄉(xiāng)。

*** 視察紀念室

在成安縣北部道東堡鄉(xiāng)。

趙長城

在成安縣西北商城鎮(zhèn)。

“漢大儒大小戴故里”碑及冢

在成安縣東北北鄉(xiāng)義鄉(xiāng)。

大名縣

狄仁杰祠堂碑

在大名縣城東2.5公里的孔莊村北。又稱大唐狄梁公祠堂碑,俗稱狄仁杰碑。原狄梁公祠堂。狄仁杰(630-700),并州(治今山西太原)人。為武則天時名相。曾任魏州(治今河北大名東北)刺史,頗有政績,當?shù)厝藶橹⑸?。死后,祠被毀。唐元和七年?12年),魏博節(jié)度使田弘正重立祠及碑,碑通高4.46米、寬1.46米、厚0.46米。碑文楷書,27行,行60字。記述狄仁杰一生政績和偉業(yè)。碑體高大,字體秀美。

御制大觀五禮之記碑

現(xiàn)藏大名縣石刻博物館。又稱五禮之記碑,俗稱雙臺五禮碑。原在大名縣大街鄉(xiāng)雙臺村。碑通高12.34米、寬3.04米、厚1.08米,重140.3噸,為全國更大石碑。原為唐開成五年(840年),著名書法家柳公權(quán)奉文宗之命為魏博節(jié)度使何進滔撰寫的德政碑。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徽宗親制《五禮新儀》頒布,并命大名府尹梁子美在北京(今大名東)立碑,因一時難尋碑石,梁竟將何進滔德政碑文磨去,改刻《五禮新儀》,由權(quán)相蔡京篆額,梁子美書丹,此舉遭到愛國詩人陸游、金石學家趙明誠非議。據(jù)載,碑原立在北京(大名府)東門外,且有碑樓,后樓毀碑倒,斷為10余塊,埋于地下。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知府顧玉柱派人掘出。1987年修復(fù)?,F(xiàn)碑身宋代刻文磨泐不清,碑側(cè)唐開成五年柳公權(quán)正書列街清晰可見,不僅保留了精美的唐代雕刻藝術(shù)和剛勁秀麗的柳體真跡,也是研究宋史的寶貴資料。

朱熹寫經(jīng)碑

在大名縣石刻博物館內(nèi)。碑無額無座,系長方形臥碑,通高1.8米,寬2.9米,厚0.3米。始刻于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朱熹書丹,其弟子蔡元定刻,明成化六年(1470年)重刻,置于大名府學。內(nèi)容系“太極說”,論陰陽八卦之理。此碑雖經(jīng)明人翻刻,但朱子筆風猶存。

古城墻和四門

在大名縣城內(nèi)。

天主教堂舊址

在大名縣城內(nèi)。

涉縣

媧皇宮

在涉縣城西北14.5公里鳳凰山上。俗稱奶奶頂。此山西漢時名中皇山,后稱唐王山。山腳有停驂宮、廣生宮;山腰有媧皇宮,為奶奶頂?shù)闹饕ㄖ?,從山腳沿十八盤路可達。宮筑于高臺石拱券上,為三層樓閣式建筑,高達20余米。前有拜殿,山壁鑿有“拴馬鼻”8個,以鐵鏈拴住樓后壁,俗傳樓內(nèi)人滿,鐵鏈即緊繃,因有吊廟之稱。閣內(nèi)有石洞,原供我國古代神話中女神媧皇圣母像。山壁陰刻《法華經(jīng)》,高達4米,殘寬12.85米;《深密解脫經(jīng)》高4.52米,寬7.05米。字體工整,挺拔秀麗,與響堂寺石窟刻經(jīng)洞字體相似。北齊石窟內(nèi)石佛已殘破。

林旺石窟

在涉縣固新鎮(zhèn)林旺村清漳河北岸。三壁上方雕千佛??唛T右側(cè)摩崖造碑一通。碑文記載該窟為齊故楊王府曹參軍前臨水縣正李子良營造,值北周滅齊,工程未就,后于隋開皇七年(587年)續(xù)造而成??呶挥卩挄x故道一側(cè),風格與天龍山石窟有相近之處,為北齊至隋代地方石窟風格變化的重要實物例證。

響堂鋪伏擊戰(zhàn)紀念碑

在涉縣響堂鋪村東南。這里群山起伏,山勢陡急,邯(鄲)長(治)公里從村前狹窄山溝蜿蜒而過,? ??軍事上的險隘。1938年3月31日徐向前指揮八路軍129師主力在此伏擊日寇,消滅一O八師團400余人,擊毀汽車180輛,繳獲大量輜重武器,進而光復(fù)涉縣城。這一戰(zhàn)斗的勝利,對開辟和發(fā)展太行抗日根據(jù)地起了很大作用。

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

在涉縣城西北4.5公里赤岸村。

清泉寺和固新拜古槐

在涉縣西南固新鎮(zhèn)。

清涼寺

在涉縣北青塔鄉(xiāng)。

蓮花寺

在涉縣東南關(guān)防鄉(xiāng)。

雞澤縣

會盟臺

在雞澤縣東北吳官營鄉(xiāng)。

毛藻墓

在雞澤縣城隍鄉(xiāng)。

竇建德城遺址

在雞澤縣西南雙塔鎮(zhèn)。

邱縣

邱縣古城垣遺址

在邱縣西南丘城鎮(zhèn)。

*** 寺和漢墓

在邱縣西南丘城鎮(zhèn)。

明工部郎中邢倫墓

在邱縣北古城營鄉(xiāng)。

曲周古城垣遺址

在邱縣北古城營鄉(xiāng)。

廣平縣

民族英雄紀念碑

在廣平縣東北西張孟村北。

雙廟

在廣平縣西南雙廟鄉(xiāng)。

肥鄉(xiāng)縣

平原君趙勝墓

在肥鄉(xiāng)縣南元固鄉(xiāng)。

李沆故里

在肥鄉(xiāng)縣西大寺上鄉(xiāng)北相公莊。

清古墓群

在肥鄉(xiāng)縣東北北高鄉(xiāng)。

漢代古墓群

在肥鄉(xiāng)縣西南大西韓鄉(xiāng)。

宋宰相李沆墓

在肥鄉(xiāng)縣城永安街西段。

臨漳縣

鄴城遺址*

在臨漳縣城西南約25公里。是我國著名的古城遺址。分南北兩城。北城始筑于春秋齊桓公時,戰(zhàn)國魏文侯都此。東漢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破袁紹后以此為都城,于其西北隅筑3臺,名銅雀、金鳳、冰井。城內(nèi)筑宮殿、衙署、苑囿等。十六國時期,后趙、冉魏、前燕,北朝時東魏、北齊均以鄴城為國都。后趙石虎在此廣筑宮室。南城為東魏高歡所建,北齊擴建后,規(guī)模宏大,豪華富麗。遺址現(xiàn)大部湮沒,地面尚存銅雀、金鳳兩臺遺跡。

銅雀臺

在臨漳縣三臺村。為東漢末曹操所筑三臺之一。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筑此臺,高10丈,殿宇百余間。后趙石虎時,筑五層樓于臺上,高50米,并置銅雀于樓頂,高5米,舒翼若飛。又拙兩井,井間有鐵梁地道相通,叫命子窟,內(nèi)貯珍寶、食品。北齊天保年間,征發(fā)工匠30萬人大修三臺。元未筑永寧寺于臺上。臺大部于明未為漳河沖毀,現(xiàn)存殘址。經(jīng)實測,南北長60米,東西寬20米,高5米。

魏元帝曹奐墓

在臨漳縣西南倪辛莊鄉(xiāng)。

磁縣

北朝墓群*

在磁縣東南部漳河北岸。分布于以講武城為中心、縱橫二三十公里的范圍內(nèi)。歷史上長期認為是曹操設(shè)的疑冢,故有“七十二疑”之說。但據(jù)考古發(fā)掘,此地分布的古墓有120余座,皆為北朝東魏、北齊皇室、貴族墓葬?,F(xiàn)已知的有東魏東昌王元誕墓、宜陽王元景植墓,北齊蘭陵王高肅墓、武成帝高湛妻茹茹鄰和公主墓、文昭王高潤墓。磁縣城南的“大?!睘槠溟L子、襲爵渤海王的高澄墓“峻成陵”。說明此地為東魏和北齊在鄴都之西營建的兩個陵墓區(qū)。墓室結(jié)構(gòu)一般為單室,墓道兩壁及墓室有彩繪。每墓都有青石墓志一方,記載頗詳。

北朝墓群出土陶俑之一,高約30厘米。

陶舞蹈俑,高21.5厘米。

墓道壁畫—神獸

墓道壁畫—儀仗圖(部分)

陶武士俑,高48厘米。

陶鎮(zhèn)墓獸,高47厘米。

陶文吏俑,高142.5厘米。

蘭陵王碑

在磁縣劉莊村東、北齊蘭陵王高肅墓前。蘭陵王高肅,一名高長恭,北齊神武帝高歡之孫,能征善戰(zhàn),英勇無比,屢建奇功。軍中將士作《蘭陵王入陣曲》頌之,后為太尉。碑身寬1.2米、高2.27米、厚0.33米。正中篆額題“齊故假黃鋮太師太尉公蘭陵忠武王碑”十六字。碑兩面隸? ??陰文,建有碑亭。

商代遺址

在磁縣東時村營鄉(xiāng)。

宋磁州古窯址

在磁縣西觀臺鎮(zhèn)。

Y3 發(fā)掘現(xiàn)場

觀臺窯址是磁州窯一處中心窯場遺址,位于磁縣西南,距縣城約40公里,總面積約50萬平方米。在漳河流域諸窯址中,是現(xiàn)存最典型、創(chuàng)燒時間最早、延續(xù)時間最長、窯址面積更大、保存最完好的磁州窯遺址。

Y8 發(fā)掘現(xiàn)場

白釉黑花小口瓶,高31.8厘米。

綠釉迦陵頻伽,通高45.1厘米。

白釉黑花瓶

戰(zhàn)國講武城遺址

在磁縣東講武城鄉(xiāng)。

高歡墓

在磁縣城南關(guān)。

城隍廟大殿

在磁縣磁州鎮(zhèn)。

東魏、北齊古墓

在磁縣東北來村鄉(xiāng)。

東魏茹茹公主墓淘老人俑—1979年出土,高31厘米。

北朝青瓷窯址

在磁縣北部北賈璧鄉(xiāng)。

磁州古瓷窯址

在磁縣西都黨鄉(xiāng)。

(元)磁州窯—白地鐵繪山水圖枕

(金)—(元)磁州窯—白地鐵繪牡丹紋瓶

Hash:50f9c2d7229fe5364fca8645633a702cc7a480ad

聲明:此文由 鏈世界-開陽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