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臘口旅游景點介紹大全(青口鎮(zhèn)景點)
導(dǎo)讀:青田臘口旅游景點介紹大全(青口鎮(zhèn)景點) 青田附近有什么山 青田有哪些村 青田有什么旅游景點嗎? 青田縣幾個村 青田縣旅游景點
青田附近有什么山
金雞山(湯洋)、奇云山(方山)這兩座是縣內(nèi)最高的上。登高的話建議金雞山,奇云山似乎風(fēng)景更好一些(金雞山我沒爬過~)很多人夏天去金雞山露營的
青田有哪些村
【鶴城鎮(zhèn)】據(jù)《青田縣志》記載:“城北太鶴山白鶴洞有雙白鶴,年年產(chǎn)子,故得名為鶴城?!绷頁?jù)《永嘉郡記》記載:“青田雙白鶴,年年生子,長便飛去?!薄短藉居钣洝芬鹣帔Q經(jīng)云:“青田之鶴,即此山所產(chǎn)?!庇帜媳背瘯r,梁元帝蕭繹(552—554)的《鴛鴦賦》亦云:“青田之鶴,晝夜俱飛。”杜甫有詩云:“薛公十一鶴,皆寫青田真?!笨梢婜Q城原是群鶴翔集的洞天福地。自唐睿宗景云二年(711)青田置縣以來,鶴城鎮(zhèn)一直是縣治所在地。民國二十四年(1935)建立鶴城鎮(zhèn)。1992年5月將原城郊區(qū)的前倉、金田、外旦、湖邊4鄉(xiāng)并入。鎮(zhèn)政府駐鶴城東路109號。
轄13個社區(qū) 西門 東門 寶幢 清溪門 問鶴 水南 塔下 鳴山 月里灣 花園降 新建嶺?官塘 僑中
39個行政村 外旦 朱金 大李 崇福 鄭坑下 前倉 鶴東 坦下 圩仁 泥灣 魁市 石郭上 石郭下 平風(fēng) 金田 黃降?陳山 北岸 石臼 仁塘灣 下司壟 湖邊 陳學(xué) 白浦 上岸?南灣 湖口 一村 二村 水南 平演 油竹上村 油竹下村 東赤 彭括 雅岙 小口 秋爐坑 麻宅?
【山口鎮(zhèn)】位于縣政府駐地以南9公里。因地處四都港、方山坑和小平坑三條溪流的匯合點,古稱“谷口”或“三口”。后又因四周環(huán)山,地處溪水的出口處,易名“山口”。清時屬二都,民國時為山口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和油竹鄉(xiāng)合并稱竹山鄉(xiāng)。1952年大田、朱坑、下陳、陳半山、彭山、大安、馱寮背、山口、牛寮坦、小平坑、方巖下等11個村劃出設(shè)立山口鄉(xiāng)。1958年改為山口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山口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85年4月15日改為山口鎮(zhèn)。1992年油竹鄉(xiāng)并入。鎮(zhèn)政府駐山口村。
轄1個居民區(qū) 山口
4個行政村 山口 大安 雅陳 太田?
【溫溪鎮(zhèn)】位于縣政府駐地以東10公里。清時屬永嘉縣安竹鄉(xiāng),清末至解放前二年均稱安溪鄉(xiāng)。因甌江上游灘多水端,至安溪和甌海潮汛匯合,水流趨于緩和,遂成平安之溪,故得名“安溪”。當(dāng)?shù)胤窖浴鞍病迸c“溫”近音,且又舊屬溫州,因此改為溫溪。1948年1月劃入青田縣,仍稱溫溪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為溫溪鄉(xiāng)。1958年沙埠、東岸2鄉(xiāng)并入,同年10月成立溫溪管理區(qū)。1960年7月沙埠、東岸劃出另立公社。1961年改為溫溪公社。1964年建制為溫溪鎮(zhèn)。1992年原屬溫溪區(qū)的東岸鄉(xiāng)和港頭鄉(xiāng)并入。鎮(zhèn)政府駐處州街16號。
轄8個居民區(qū)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第六 第七 第八
22個行政村 溫溪 溫溪新村 學(xué)神 尹山頭 東岸 大垟下 周岙 沙門 吳岙 林岙 西湖 汛橋 洲頭 沙埠 塘里岙 高崗 港頭 新垟 大頭田 龍葉 寺下 小峙?
【東源鎮(zhèn)】位于縣政府駐地以北20公里。清時屬十一都,民國時為東堡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稱富源鄉(xiāng),同年9月改名仍為東堡鄉(xiāng)。1952年改為小源鄉(xiāng)。1958年10月改稱為小源管理區(qū)。1961年10月由馱溜、小源、上葉、紅光、項村、武池、下堡、黃山頭、后降等大隊組成小源公社,至1978年中共青田縣委為緬懷周恩來總理于1939年1月給東源小學(xué)創(chuàng)立的題詞,報請中共麗水地委批準,改名為東源公社。1985年9月改為東源鎮(zhèn)。1992年平橋鄉(xiāng)并入。鎮(zhèn)政府駐東源村。
轄13個行政村 東源 紅光 項村 武陵 下堡 平橋 周莊 周濟 桃山 蓮樹坑 平溪 西溪 馱龍?
【船寮鎮(zhèn)】位于縣政府駐地以北14.5公里。清初稱十都,清末為荷池鄉(xiāng)。解放前稱荷塘鄉(xiāng),均以船寮附近的洪府前村宋皇妃故宅辟有荷池數(shù)里而得名。1949年建政時由船寮、徐岙、姜岙等村組成鄉(xiāng)政府,稱徐岙鄉(xiāng)。1956年與赤巖、黃言、洪府前、白岸、水井頭等5村組 成的洪府前鄉(xiāng)合并,定名船寮鄉(xiāng)。1958年改稱船寮管理區(qū)。1961年春,大垟鄉(xiāng)的康畈、小垟、大垟、灘頭、仁川、西岸、雷石等8村劃入,稱船寮公社。1983年復(fù)改為船寮鄉(xiāng)。1985年改為建制鎮(zhèn)。1992年石蓋、芝溪、大路3鄉(xiāng)并入。鎮(zhèn)政府駐船寮村。
轄1個居民區(qū) 新開垟
40個行政村 船寮 王巷 洪庵 大路 白山 葉莊 石頭 章慶 小金 圩頭 業(yè)川 業(yè)鳥 水井頭 洪府前 黃言 赤巖?舒莊 徐岙 姜岙 白岸 康畈 大垟 灘頭 仁川 西村 雷石 上枝 外湖 石才 成太寮 上田*) 朱店前 垟肚 芝溪 戈溪 陳合 石蓋口 石蓋 洪岙 下七步?
【北山鎮(zhèn)】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南29公里。清時稱七都,民國時為北山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白巖、北山2鄉(xiāng)。1958年改為管理區(qū)。1961年2管理區(qū)合并稱北山公社。1985年撤鄉(xiāng)置北山鎮(zhèn)。1992年6月張口、坑底2鄉(xiāng)并入。鎮(zhèn)政府駐白巖村。
轄30個行政村 白巖 北山 肖山 仁村 黃庫 泥垟 九山 郎回 大巖下 少后 泉山 下長坑 張口 張坪 箬坑 坳頭 半嶺 底垟 張岙 橘圩 阜口 東垟 濟根 葉段 格坑 陳村 坑底 上隆 高橋背 李坑?
【??阪?zhèn)】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北27.8公里。傳說古時候東海潮水漲至此而得名??冢鉃榇蠛V?。清時屬十三都。解放前此地長期作為??趨^(qū),曾一度改為??阪?zhèn)。1949年5月解放屬??趨^(qū)。1952年成立??卩l(xiāng)。1958年秋公改為??诠芾韰^(qū)。1961年稱??诠纭?982年改稱??卩l(xiāng)。1992年東江鄉(xiāng)并入。同年撤鄉(xiāng)建制。鎮(zhèn)政府駐山口村。
轄13個行政村 海口 麻埠 界阜 高沙 鹿山 南岸 泗洲埠 海林 南江 東江 和合 平山 涼亭腳?
【臘口鎮(zhèn)】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北41.5公里。清時為十八都,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初,設(shè)浮石鄉(xiāng)。民國二十四年(1935),分設(shè)浮翼、石帆2鄉(xiāng)。民國三十六年(1947)2鄉(xiāng)合并,仍稱浮石鄉(xiāng)。1949年11月浮石鄉(xiāng)政府建立,駐石帆村。1950年8月撤銷浮石鄉(xiāng)。分設(shè)石帆、浮翼2鄉(xiāng)。1952年4月大坑、坑口鄉(xiāng)建立。1956年4月大坑、坑口2鄉(xiāng)并入浮翼鄉(xiāng)。1956年11月改稱浮翼管理區(qū)。1961年10月改稱浮翼公社,同時將“翼”字改為“弋”。1983年11月復(fù)稱浮弋鄉(xiāng)。1993年8月撤浮弋鄉(xiāng)置臘口鎮(zhèn)。鎮(zhèn)政府駐龍山頭村。
轄2個居民區(qū) 石帆同心 石帆振興
21個行政村 龍山頭 臘口 坑口 上京 臘溪 張莊 平斜 大坑 北坑 浮戈 武垟 瑤均 陳山埠 青竹 高墳崗 石帆 虞宅 石塔 陽山 外垟 垟岙?
【高湖鎮(zhèn)】位于縣政府駐地以北22.5公里。清時屬十二都,解放前稱湖川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稱高湖鄉(xiāng)。1956年春,與大云寺、旦頭山2鄉(xiāng)合并,改為高云山鄉(xiāng)。1958年改稱高湖管理區(qū),同時將大云寺、武池、下堡、項村等地劃入東源鄉(xiāng)。1961年改名為高湖公社。1983年復(fù)稱高湖鄉(xiāng)。1992年良川鄉(xiāng)并入。1995年改為建制鎮(zhèn)。鎮(zhèn)政府駐高湖村。
轄10個行政村 高湖 東三 西圩 桐川 角坑 坦頭山 良川 內(nèi)馮 外馮 五源山?
【仁莊鎮(zhèn)】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南12公里。清朝時稱四都,民國時為四外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時屬四外鄉(xiāng)。1955年析彭山、外垟、阮垟、半坑、金垟、仁莊等7個村另置仁莊鄉(xiāng)。1958年大田鄉(xiāng)的馮垟、羅溪、林山等村劃入,改為仁莊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仁莊公社。1992年仁莊、小令、吳岸、垟心4鄉(xiāng)合并,成立仁莊鄉(xiāng)。1998年撤鄉(xiāng)置鎮(zhèn)。鎮(zhèn)政府駐仁莊村。
轄3個居民區(qū) 第一 第二 第三
20個行政村 仁莊 新彭 馮垟 羅溪 林山 吳岸 雅林 八源 莊垟 塘古 橫培 小令 石礱 南木宕 孫山 夏嚴 垟心 蓮頭 垟坑 東坪?
【章村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北42公里。 清時稱十六都,解放前屬章村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分設(shè)趙莊、章村、吳村3鄉(xiāng)。1955年重將趙莊、吳村2鄉(xiāng)并入,仍稱章村鄉(xiāng)。1958年改為章村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章村公社。1983年復(fù)改稱章村鄉(xiāng)。1992年黃寮鄉(xiāng)并入。鄉(xiāng)政府駐章村村。
轄16個行政村 章村 黃山頭 顏宅 吳村 旺山 平塔 小砩 趙塘 新民 上寮 黃里 黃莊 黃寮 黃肚 竹章 王金
【舒橋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北38.5公里。因據(jù)傳說,舒橋最早的人由福建遷入,姓舒,并在雙溪口興建一座石板橋,得名“舒橋”。清時為十七都,民國時稱葉店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建政為舒橋鄉(xiāng)。1958年改為舒橋管理區(qū)。1961年改稱舒橋公社。1992年王岙鄉(xiāng)并入。鄉(xiāng)政府駐舒橋村。
轄22個行政村 舒橋 章岙 交垟 羅西 古竹 古竹岙 高茂 根山 箬鳥 沙坑 西武頭 阮坑 葉村 葉店 夫人山 陳山?大弄底 王岙 蔡坑 章巷 道彭 章杉
【貴岙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東北8公里。原屬溫州管轄。1948年1月劃歸青田。1949年5月解放后,分設(shè)塘后、貴岙2鄉(xiāng)。1955年2鄉(xiāng)合并(部分劃入孫坑鄉(xiāng)),仍稱貴岙鄉(xiāng)。1958年改為貴岙管理區(qū)。1961年為貴岙公社和孫坑公社。1983年分設(shè)貴岙、孫坑2鄉(xiāng)。1992年6月孫坑鄉(xiāng)并入。鄉(xiāng)政府駐貴岙村。
轄15個行政村 貴岙 下坑 小雙坑 上貴 卓山 塘后 洪巖頭 金菖羅 東山 孫坑 大雙坑 呈山 下貴 黃山 荷金?
【石溪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北6.5公里。清時屬五都,民國時稱五下鄉(xiāng)。1949年解放后,建政為石溪鄉(xiāng)。1952年分為石溪、國垟2鄉(xiāng)。1955年仍合為一鄉(xiāng)。1958年改為石溪管理區(qū)。1961年稱石溪公社。1983年復(fù)稱石溪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石溪村。
轄8個行政村 石溪 吳山 金泉 黃山壟 國垟 張山 下坦 溪口?
【小舟山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東北12公里。原屬永嘉縣黃坦鄉(xiāng)。1948年1月劃入青田。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葵山、小舟山2鄉(xiāng)。1958年2鄉(xiāng)合并,稱為小舟山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小舟山公社。1983年改稱小舟山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小舟山村。
轄9個行政村 小舟山 鄭山 葵山 丁坑 黃員平 新建 上山爐 西平 平峰降?
【禎埠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北31.5公里。駐地禎埠村歷來是一個大碼頭,來往的船只都在此逗留,由此得名。清時為十四外都。民國十九年(1930)后建禎埠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建政時仍稱禎埠鄉(xiāng)。1955年李村、錦水2鄉(xiāng)并入,仍稱禎埠鄉(xiāng)。1958年改為禎埠管理區(qū)。1982年恢復(fù)原鄉(xiāng)名。鄉(xiāng)政府駐小群村。
轄8個行政村 小群 馬嶺腳 王村 嶺下 楨埠 兆莊 陳篆 錦水?
【禎旺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北37公里。因駐地在禎旺村,故名禎旺。清時屬十五都,解放前為禎旺鄉(xiāng)。1949年解放后改建政仍稱禎旺鄉(xiāng)。1955年吳畬鄉(xiāng)并入。1958年改為禎旺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禎旺公社。1983年復(fù)稱禎旺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楨旺村。
轄8個行政村 楨旺 吳宅 山寮 上垟 吳畬 陳須 谷甫 應(yīng)章??
【萬山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以北22公里。因地處群山之巔,云霧繚繞而得名。1949年6月富源鄉(xiāng)分為烏坭塘鄉(xiāng)和富源鄉(xiāng)。1952年4月烏坭塘鄉(xiāng)分為圩平鄉(xiāng)和萬山鄉(xiāng)。1956年4月日1日萬山鄉(xiāng)和圩平鄉(xiāng)合并為萬山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孫窟村。
轄6個行政村 孫窟 烏泥塘 孫岸 陳吳了 光乍坑 萬山?
【黃垟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東北18公里。清時屬十一都,民國時屬富川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稱黃垟鄉(xiāng)。1956年峰山鄉(xiāng)并入,同時把上西坑和橋公2村劃入萬山鄉(xiāng)。將峰山鄉(xiāng)的屋基村劃入永嘉縣上橫鄉(xiāng),又將上橫鄉(xiāng)的底項、金龍、朱巖、五臺山、尖背等5村劃入,仍稱黃垟鄉(xiāng)。1958年改稱為黃垟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 黃垟公社。1983年復(fù)稱黃垟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石坪川村。
轄8個行政村 石坪川 峰山 金坑 石坑嶺 金坑口 外黃垟 底黃垟 底項
【季宅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北28公里。清時屬十二都,民國時稱雁衢鄉(xiāng)。1949年解放后建政時仍稱雁衢鄉(xiāng)。1951年為潘山、黃山2鄉(xiāng)。1957年2鄉(xiāng)合并,駐地設(shè)在季宅村,改為季宅鄉(xiāng)。1958年又分為三房、黃放口2管理區(qū)。1961年2管理區(qū)合并為季宅公社。1982年復(fù)稱季宅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黃放口村。
轄6個行政村 黃放口 季宅 皇山 引坑 潘山 下莊?
【海溪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北34公里。清時屬十四都,解放前為海溪鄉(xiāng)。1949年解放后建政西園、正教寺2鄉(xiāng),將余山、李山、平山、橫路等村劃入東江鄉(xiāng)。1953年西園、正教寺2鄉(xiāng)合并,仍稱海溪鄉(xiāng)。1958年改為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海溪公社。1962年舒橋公社的南嶺村并入。1983復(fù)稱海溪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海溪村。
轄10個行政村 海溪 西園 黃畈 橫樹崗 石垟巷 烏樓 西坑邊?馬岙 大元 余山?
【高市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北20.5公里。清時屬十三都,解放前為高市鄉(xiāng)。1949年解放后建政時分別成立雄溪鄉(xiāng)、高市鄉(xiāng)和東源口鄉(xiāng)。1955年實行并鄉(xiāng)時,除戈溪村劃入芝溪鄉(xiāng)外,將東源口、雄溪2鄉(xiāng)并入高市鄉(xiāng)。1958年秋改為高市管理區(qū)。1961年又改稱高市公社。1983年復(fù)稱高市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高市村。
轄9個行政村 高市 東源頭 水碓基 東源口 西源 黃山 練岙 雄溪 洞背?
【巨浦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以西21.5公里。清時稱七都,解放前為莒浦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至1951年底未曾建政。1952年成立西坑、徐山、城門、莒浦4個鄉(xiāng)。1956年將“莒”改為“巨”字。1959年西坑、徐山2鄉(xiāng)7個大隊合并,稱為上鳥管理區(qū)。同時將城門、巨浦2鄉(xiāng)8個大隊合并,稱為巨浦管理區(qū)。1961年2管理區(qū)合并,成立巨浦公社。1983年復(fù)稱巨浦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巨浦村。
轄11個行政村 巨浦 王謝 坑下 徐山 西坑 楓橋 馱壟 城門 范村 湖云 下灣?
【萬阜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南34公里。清時屬九都,解放前稱萬阜鄉(xiāng),以駐地萬阜村得名。1949年5月解放后建立萬阜、蒲州2鄉(xiāng)。1956年2鄉(xiāng)合并仍稱萬阜鄉(xiāng)。1958年改為萬阜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萬阜公社。1983年復(fù)稱萬阜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新莊村。
轄8個行政村 新莊 白巖前 垟斜 蒲州 富塘 云山背 萬阜 柘垟?
【湯垟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南18公里。清朝時稱四都,民國時屬四內(nèi)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屬吳岸鄉(xiāng)。西天坑等7個村由吳岸鄉(xiāng)析出與西天鄉(xiāng)的3個村合并成立湯垟鄉(xiāng),駐地在湯垟村(別名野客寮)。1958年改為湯垟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湯垟公社,駐地遷至洪口村,公社名稱不變。1983年復(fù)稱湯垟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洪口村。
轄7個行政村 洪口 湯垟 洋寮 干坑 小佐 西天 西天坑?
【方山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以北13.5公里。清朝時屬二都,民國時為方山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分設(shè)方北和方南2個鄉(xiāng)。1956年2鄉(xiāng)合并仍稱方山鄉(xiāng)。1958年改為方山管理區(qū)。1961年調(diào)整為方山公社。1983年復(fù)稱方山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石前村。
轄11個行政村 石前 根頭 周岙 裘山 垟塘 后金 馬車坑 奎巖莊 邵山 龍現(xiàn) 松樹下?
【吳坑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東北16.5公里。屬永嘉縣黃坦鄉(xiāng)。1948年1月劃歸青田。1949年5月解放建政為吳坑鄉(xiāng)。1958年改為吳坑管理區(qū)。1961年調(diào)整為吳坑公社。1983年復(fù)稱吳坑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吳坑村。
轄10個行政村 吳坑 石洞 平巖 泉城 大仁 章山 東溪 下垟 塘坑 平岸?
【仁宮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北11.5公里。清時稱六下都,民國時為六仁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 后建政時成立仁宮、彭湖、小奕3鄉(xiāng)。1956年彭湖、小奕2鄉(xiāng)并入,稱為仁宮鄉(xiāng)。1958年桃坳村劃入,改名仁宮管理區(qū)。1961年又劃入孫山村,改為仁宮公社。1983年改稱仁宮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仁宮村。
轄11個行政村 仁宮 桃坳 孫前 密溪 小奕 寺岙 朱山 大奕?釣灘 彭湖 紅花?
【章旦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南4公里。清時稱三外都,民國時為三外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分設(shè)項元、外路、章旦3鄉(xiāng)。1955年項元、外路2鄉(xiāng)并入,仍稱章旦鄉(xiāng)。同年10月析出外路等村,另置城南鄉(xiāng)。1958年改為章旦管理區(qū)。1961年周山大隊劃歸阜山公社,同時改為章旦公社。1983年改稱章旦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龜背。
轄8個行政村 章旦 歇馬降 蘭頭 雙垟 李黃 雙旦 阿旦 朱坑下?
【阜山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南13公里。清時稱三內(nèi)都,民國時為阜山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仍名阜山鄉(xiāng)。1953年分為阜東、阜西2鄉(xiāng)。1956年2鄉(xiāng)合并,改為阜山集體農(nóng)莊、1958年又改為阜山管理區(qū)。1961年將章旦管理區(qū)的周山村劃入,改為阜山公社。1983年復(fù)稱阜山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阜山村。
轄21個行政村 阜山 坑邊 崗下 前王 紅富垟 安店 周宅?陳宅 岙底 朱岙 周山 雙溪 龍隱村 嶺峰 金竹垟?圳下?季山 垟坑 垟村 周村 周西坑?
【嶺根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南37.5公里。清時分屬七、九兩都,民國時稱嶺根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立嶺根、林坑2鄉(xiāng)。1958年2鄉(xiāng)合并,又將張岙鄉(xiāng)的牛頭村劃入,改為嶺根管理區(qū)。1961年調(diào)整為嶺根公社。1983年改革者稱嶺根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嶺根村。
轄12個行政村 嶺根 韓山 牛頭 吳山埠 黃馱山 灘坑 小衙?鐵沙濟 外處基 馱田坪 石柱 林坑
〖浮弋鄉(xiāng)〗因駐地在浮弋村,故名浮弋公社。清時為十六都,民國時稱浮弋鄉(xiāng),解放后建政時屬于浮石鄉(xiāng)。1955年與大坑、坑口2鄉(xiāng)合并,仍稱浮弋鄉(xiāng)。1958年改為浮弋管理區(qū)。1961年調(diào)整為浮弋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臘口鎮(zhèn)。
〖王岙鄉(xiāng)〗清時稱十七都,解放前為葉店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為王岙鄉(xiāng)。1955年曾并入舒橋鄉(xiāng)。1958年分出稱王岙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王岙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舒橋鄉(xiāng)。
〖石帆鄉(xiāng)〗清時稱十八都,解放前為石帆鄉(xiāng)。解放后屬于浮石鄉(xiāng)。1955年合作化時,由石帆、外垟、垟岙、石浦、塔山灣、高墳崗、陳山埠、瑤均、武溪、虞宅、黃山頭、太保廟等地組成為石帆鄉(xiāng)。1958年改為石帆管理區(qū)。1961年改稱為石帆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舒橋鎮(zhèn)。
〖黃寮鄉(xiāng)〗清時屬十六都,解放前為東山鄉(xiāng)。解放后建政時在黃寮村,稱黃寮鄉(xiāng)。1952年全鄉(xiāng)分為黃肚、黃寮,連云寺3鄉(xiāng)。1955年重將黃肚、連云寺2鄉(xiāng)并入,仍稱黃寮鄉(xiāng)。1958年為便得群眾,駐地遷至坑垠村,改稱坑垠管理區(qū)。1961年又改稱為黃寮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章村鄉(xiāng)。
〖良川鄉(xiāng)〗清時為十二都,解放前屬湖川鄉(xiāng)。1949年解放后建政為康川鄉(xiāng)。1952年將萬濟、嶺頭、上黃、外黃、底坑等5村劃出成立外黃鄉(xiāng)。1956年重將外黃鄉(xiāng)并入。1958年改為良川管理區(qū)。1961年稱職為良川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高湖鎮(zhèn)。
〖平橋鄉(xiāng)〗清時為十一都,民國時稱富川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為平橋鄉(xiāng)。1956年春將底項村劃入黃垟鄉(xiāng),將平橋、周莊、周濟、平山、蓮樹坑5個村并入小源鄉(xiāng),撤銷平橋鄉(xiāng)。同年科將原5個村從小源鄉(xiāng)分出,重立平橋鄉(xiāng)。1958年改為平橋管理區(qū)。1961年將平溪、西溪、馱龍3村劃入,改稱為平橋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東源鎮(zhèn)。
〖東江鄉(xiāng)〗清時為十四都 ,解放前屬于海溪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仍屬海溪鄉(xiāng)。1952年分出建立為東江鄉(xiāng)。1958年改為東江管理區(qū)。1961年定名為東江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海口鎮(zhèn)。
〖芝溪鄉(xiāng)〗清時屬十三都,解放前稱芝溪鄉(xiāng)屬??趨^(qū)。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仍為芝溪鄉(xiāng)。1958年11月成立芝溪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芝溪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船寮鎮(zhèn)。
〖石蓋鄉(xiāng)〗清時屬十三都,解放前屬芝溪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初屬??趨^(qū)的芝溪鄉(xiāng)。1952年另立石蓋管理區(qū)。1961年秋改為石蓋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船寮鎮(zhèn)。
〖大路鄉(xiāng)〗清時為六上都,解放前稱六上鄉(xiāng)。1942年6月22日日寇入侵該村時,當(dāng)?shù)厝罕娂び诹x憤,奮起抗擊,后曾一度改為忠義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為大路鄉(xiāng)。1955年和大垟、小金2小鄉(xiāng)合并為大金鄉(xiāng)。1958年大垟、康畈2地劃出,改為大路管理區(qū)。1961年為大路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船寮鎮(zhèn)。
〖孫坑鄉(xiāng)〗駐地在孫坑村,得名。民國時屬溫州管轄。1948年1月與溫溪同時劃歸青田。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時屬塘后鄉(xiāng)。1955年由塘后鄉(xiāng)劃出,連同東山、葉坑、大雙坑、下貴、呈山、后山、荷龍、黃山、金龍隆等村另設(shè)孫坑鄉(xiāng)。1958年改稱孫坑管理區(qū)。1961年為孫坑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貴岙鄉(xiāng)。
〖東岸鄉(xiāng)〗本鄉(xiāng)大部分地區(qū)原屬溫州管轄。1948年1月劃歸青田。1949年解放后,成立周岙、東岸、沙埠3鄉(xiāng)。1958年3鄉(xiāng)同時并入溫溪管理區(qū)。1960年7月沙埠、東岸及周岙鄉(xiāng)部分由溫溪劃出,單獨成立尹山頭公社,駐地設(shè)在尹山頭村。1980年10月尹山頭村劃入溫溪鎮(zhèn),公社駐地遷往東岸村,故名東巖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溫溪鎮(zhèn)。
〖港頭鄉(xiāng)〗清時為一都,解放前稱港頭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仍為洪頭鄉(xiāng)。1958年改為港頭管理區(qū)。1961年秋又改稱港頭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溫溪鎮(zhèn)。
〖湖邊鄉(xiāng)〗清時為五都,民國時稱湖邊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成立白浦、湖邊2鄉(xiāng)。1955年白浦鄉(xiāng)撤銷,將陳學(xué)、白浦、京岙、上岸等地劃入,仍稱湖邊鄉(xiāng)。1958年改為湖邊管理區(qū)。1961年為湖邊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鶴城鎮(zhèn)。
〖金田鄉(xiāng)〗清時稱五都,解放前為五下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分陳山、仁塘灣2鄉(xiāng)。1958年仁塘灣鄉(xiāng)合并,同時將貴岙公社的白巖后大隊劃入,改名陳山管理區(qū)。1961年調(diào)整為陳山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時以行政區(qū)域與駐地名稱不統(tǒng)一,故改為現(xiàn)名。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鶴城鎮(zhèn)。
〖外旦鄉(xiāng)〗清時稱三外都,民國時屬三外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建政時屬章旦鄉(xiāng)。1953年改屬外路鄉(xiāng)。1955年由下鄭、鄭坑下、文頭、外路、李山、大降后、朱坳、大丘、大路、金山下、上岙、水南、泥灣、石郭等村組成城南鄉(xiāng)。1956年將石郭、泥灣劃歸平演鄉(xiāng), 1958年改為管理區(qū)。1961年改稱城南公社。1981年8月因重名以片村慣稱改為外旦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鶴城鎮(zhèn)。
〖前倉鄉(xiāng)〗清時屬一都,解放前稱港口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分屬圩仁、油竹、城南3鄉(xiāng)。1955年由洪山、平風(fēng)寨、坦下、后山、鮑坦、山頭、泥灣、圩仁、平演等村組成平演村鄉(xiāng)。1958年將魁市、石郭2村劃入,改為平演管理區(qū)。1961年改稱平演公社,駐地在平演村。1982年4月平演村劃歸鶴城鎮(zhèn),改為前倉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鶴城鎮(zhèn)。
〖坑底鄉(xiāng)〗清時稱七都,民國時屬妙厚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時為坑底鄉(xiāng)。1956年將李坑鄉(xiāng)并入。1958年為坑底管理區(qū)。1961年改稱坑底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
〖張口鄉(xiāng)〗清時稱七都? ?民國時為妙厚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分設(shè)阜口、張岙、張口3鄉(xiāng)。1955年阜口、張岙2鄉(xiāng)并入。1958年改為張口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張口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
〖雙垟鄉(xiāng)〗清時分屬三內(nèi)都和七都。解放前嶺頭、石門頭、楊村、烏云山等地歸北山鄉(xiāng),其余部分歸阜山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分設(shè)雙溪鄉(xiāng)和周垟鄉(xiāng)。1956年2鄉(xiāng)合并,各取一字稱雙垟鄉(xiāng)。1958年改為雙垟管理區(qū)。1961年又改名為雙垟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
〖油竹鄉(xiāng)〗清時稱二都,民國時為沒竹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由山口、油竹2鄉(xiāng)建為竹山鄉(xiāng)。1952年分出,由油竹上村、油竹下村、下岙、赤巖、東堡、彭括、馱山、葉山、半坑、小口、秋爐坑等11個組成油竹鄉(xiāng)。1958年改為油竹管理區(qū)。1961年調(diào)整為油竹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山口鎮(zhèn)。
〖小令鄉(xiāng)〗清時稱四都,民國時屬四外鄉(xiāng)。1949年解放后建政為孫山鄉(xiāng),駐地遷至小令。1958年改為孫山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孫山公社。1981年改為小令公社。1983年改為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仁莊鎮(zhèn)。
〖吳岸鄉(xiāng)〗清朝時稱四都,民國時屬四內(nèi)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為吳岸鄉(xiāng)。1958年改為吳巖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吳岸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仁莊鎮(zhèn)。
〖垟心鄉(xiāng)〗清朝時稱四都,民國時屬四內(nèi)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為垟心鄉(xiāng)。1954年并入仁莊鄉(xiāng)。1958年分出成立垟心管理區(qū)。1961年改稱為垟心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仁莊鎮(zhèn)。
青田有什么旅游景點嗎?
青田景點有千峽湖、石門洞及伯溫古村、千絲巖、石雕博物館、陳誠故居、青田樂園滑雪場、清真禪寺、裕堂別墅等等。
千峽湖,是浙江省最大的峽灣型人工湖,也是繼西湖、千島湖之后的第三大美女湖,有著罕見的高山峽灣風(fēng)光和生態(tài)美景,是一座風(fēng)情萬種的“歐洲城”。在這里,能喝到純正的意大利濃咖,吃到剛運抵的新西蘭牛肉,更能賞一番云霧繚繞的梯田水墨畫,品千重峽谷于浩渺湖面之上的蕩氣回腸,景區(qū)以"瑞士日內(nèi)瓦湖"為藍圖,打造歐洲的"峽灣山鎮(zhèn)度假目的地"定位。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會議培訓(xùn)、養(yǎng)生居住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國際峽灣山鎮(zhèn)旅游度假目的地。
石門洞是省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和森林公園。核心景區(qū)位于甌江南岸。整個景區(qū)由洞天飛瀑、太子勝景、仙桃、師姑湖四個景區(qū)組成,有石門飛瀑、瀉銀潭、月洞、碑廊、觀瀑亭、白猿洞、藏書石、軒轅丘、劉文成公祠、靈佑寺等200多處景點。集山林蒼翠之優(yōu)、文物薈萃之勝、飛瀑壯觀之美、氣候宜人之適,是一處具有清、幽、靈、古、奇、險、野、趣之特色的"洞天仙境"。這里曾經(jīng)是明朝國師劉伯溫長期修學(xué)、修身、修養(yǎng)、修煉、休整的重要場所。
青田縣幾個村
【鶴城鎮(zhèn)】據(jù)《青田縣志》記載:“城北太鶴山白鶴洞有雙白鶴,年年產(chǎn)子,故得名為鶴城?!绷頁?jù)《永嘉郡記》記載:“青田雙白鶴,年年生子,長便飛去?!薄短藉居钣洝芬鹣帔Q經(jīng)云:“青田之鶴,即此山所產(chǎn)?!庇帜媳背瘯r,梁元帝蕭繹(552—554)的《鴛鴦賦》亦云:“青田之鶴,晝夜俱飛。”杜甫有詩云:“薛公十一鶴,皆寫青田真。”可見鶴城原是群鶴翔集的洞天福地。自唐睿宗景云二年(711)青田置縣以來,鶴城鎮(zhèn)一直是縣治所在地。民國二十四年(1935)建立鶴城鎮(zhèn)。1992年5月將原城郊區(qū)的前倉、金田、外旦、湖邊4鄉(xiāng)并入。鎮(zhèn)政府駐鶴城東路109號。
轄13個社區(qū) 西門 東門 寶幢 清溪門 問鶴 水南 塔下 鳴山 月里灣 花園降 新建嶺?官塘 僑中
39個行政村 外旦 朱金 大李 崇福 鄭坑下 前倉 鶴東 坦下 圩仁 泥灣 魁市 石郭上 石郭下 平風(fēng) 金田 黃降?陳山 北岸 石臼 仁塘灣 下司壟 湖邊 陳學(xué) 白浦 上岸?南灣 湖口 一村 二村 水南 平演 油竹上村 油竹下村 東赤 彭括 雅岙 小口 秋爐坑 麻宅?
【山口鎮(zhèn)】位于縣政府駐地以南9公里。因地處四都港、方山坑和小平坑三條溪流的匯合點,古稱“谷口”或“三口”。后又因四周環(huán)山,地處溪水的出口處,易名“山口”。清時屬二都,民國時為山口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和油竹鄉(xiāng)合并稱竹山鄉(xiāng)。1952年大田、朱坑、下陳、陳半山、彭山、大安、馱寮背、山口、牛寮坦、小平坑、方巖下等11個村劃出設(shè)立山口鄉(xiāng)。1958年改為山口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山口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85年4月15日改為山口鎮(zhèn)。1992年油竹鄉(xiāng)并入。鎮(zhèn)政府駐山口村。
轄1個居民區(qū) 山口
4個行政村 山口 大安 雅陳 太田?
【溫溪鎮(zhèn)】位于縣政府駐地以東10公里。清時屬永嘉縣安竹鄉(xiāng),清末至解放前二年均稱安溪鄉(xiāng)。因甌江上游灘多水端,至安溪和甌海潮汛匯合,水流趨于緩和,遂成平安之溪,故得名“安溪”。當(dāng)?shù)胤窖浴鞍病迸c“溫”近音,且又舊屬溫州,因此改為溫溪。1948年1月劃入青田縣,仍稱溫溪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為溫溪鄉(xiāng)。1958年沙埠、東岸2鄉(xiāng)并入,同年10月成立溫溪管理區(qū)。1960年7月沙埠、東岸劃出另立公社。1961年改為溫溪公社。1964年建制為溫溪鎮(zhèn)。1992年原屬溫溪區(qū)的東岸鄉(xiāng)和港頭鄉(xiāng)并入。鎮(zhèn)政府駐處州街16號。
轄8個居民區(qū)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第六 第七 第八
22個行政村 溫溪 溫溪新村 學(xué)神 尹山頭 東岸 大垟下 周岙 沙門 吳岙 林岙 西湖 汛橋 洲頭 沙埠 塘里岙 高崗 港頭 新垟 大頭田 龍葉 寺下 小峙?
【東源鎮(zhèn)】位于縣政府駐地以北20公里。清時屬十一都,民國時為東堡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稱富源鄉(xiāng),同年9月改名仍為東堡鄉(xiāng)。1952年改為小源鄉(xiāng)。1958年10月改稱為小源管理區(qū)。1961年10月由馱溜、小源、上葉、紅光、項村、武池、下堡、黃山頭、后降等大隊組成小源公社,至1978年中共青田縣委為緬懷周恩來總理于1939年1月給東源小學(xué)創(chuàng)立的題詞,報請中共麗水地委批準,改名為東源公社。1985年9月改為東源鎮(zhèn)。1992年平橋鄉(xiāng)并入。鎮(zhèn)政府駐東源村。
轄13個行政村 東源 紅光 項村 武陵 下堡 平橋 周莊 周濟 桃山 蓮樹坑 平溪 西溪 馱龍?
【船寮鎮(zhèn)】位于縣政府駐地以北14.5公里。清初稱十都,清末為荷池鄉(xiāng)。解放前稱荷塘鄉(xiāng),均以船寮附近的洪府前村宋皇妃故宅辟有荷池數(shù)里而得名。1949年建政時由船寮、徐岙、姜岙等村組成鄉(xiāng)政府,稱徐岙鄉(xiāng)。1956年與赤巖、黃言、洪府前、白岸、水井頭等5村組成的洪府前? ??合并,定名船寮鄉(xiāng)。1958年改稱船寮管理區(qū)。1961年春,大垟鄉(xiāng)的康畈、小垟、大垟、灘頭、仁川、西岸、雷石等8村劃入,稱船寮公社。1983年復(fù)改為船寮鄉(xiāng)。1985年改為建制鎮(zhèn)。1992年石蓋、芝溪、大路3鄉(xiāng)并入。鎮(zhèn)政府駐船寮村。
轄1個居民區(qū) 新開垟
40個行政村 船寮 王巷 洪庵 大路 白山 葉莊 石頭 章慶 小金 圩頭 業(yè)川 業(yè)鳥 水井頭 洪府前 黃言 赤巖?舒莊 徐岙 姜岙 白岸 康畈 大垟 灘頭 仁川 西村 雷石 上枝 外湖 石才 成太寮 上田*) 朱店前 垟肚 芝溪 戈溪 陳合 石蓋口 石蓋 洪岙 下七步?
【北山鎮(zhèn)】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南29公里。清時稱七都,民國時為北山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白巖、北山2鄉(xiāng)。1958年改為管理區(qū)。1961年2管理區(qū)合并稱北山公社。1985年撤鄉(xiāng)置北山鎮(zhèn)。1992年6月張口、坑底2鄉(xiāng)并入。鎮(zhèn)政府駐白巖村。
轄30個行政村 白巖 北山 肖山 仁村 黃庫 泥垟 九山 郎回 大巖下 少后 泉山 下長坑 張口 張坪 箬坑 坳頭 半嶺 底垟 張岙 橘圩 阜口 東垟 濟根 葉段 格坑 陳村 坑底 上隆 高橋背 李坑?
【??阪?zhèn)】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北27.8公里。傳說古時候東海潮水漲至此而得名海口,意為大海之口。清時屬十三都。解放前此地長期作為??趨^(qū),曾一度改為??阪?zhèn)。1949年5月解放屬??趨^(qū)。1952年成立海口鄉(xiāng)。1958年秋公改為海口管理區(qū)。1961年稱??诠?。1982年改稱??卩l(xiāng)。1992年東江鄉(xiāng)并入。同年撤鄉(xiāng)建制。鎮(zhèn)政府駐山口村。
轄13個行政村 ??? 麻埠 界阜 高沙 鹿山 南岸 泗洲埠 海林 南江 東江 和合 平山 涼亭腳?
【臘口鎮(zhèn)】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北41.5公里。清時為十八都,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初,設(shè)浮石鄉(xiāng)。民國二十四年(1935),分設(shè)浮翼、石帆2鄉(xiāng)。民國三十六年(1947)2鄉(xiāng)合并,仍稱浮石鄉(xiāng)。1949年11月浮石鄉(xiāng)政府建立,駐石帆村。1950年8月撤銷浮石鄉(xiāng)。分設(shè)石帆、浮翼2鄉(xiāng)。1952年4月大坑、坑口鄉(xiāng)建立。1956年4月大坑、坑口2鄉(xiāng)并入浮翼鄉(xiāng)。1956年11月改稱浮翼管理區(qū)。1961年10月改稱浮翼公社,同時將“翼”字改為“弋”。1983年11月復(fù)稱浮弋鄉(xiāng)。1993年8月撤浮弋鄉(xiāng)置臘口鎮(zhèn)。鎮(zhèn)政府駐龍山頭村。
轄2個居民區(qū) 石帆同心 石帆振興
21個行政村 龍山頭 臘口 坑口 上京 臘溪 張莊 平斜 大坑 北坑 浮戈 武垟 瑤均 陳山埠 青竹 高墳崗 石帆 虞宅 石塔 陽山 外垟 垟岙?
【高湖鎮(zhèn)】位于縣政府駐地以北22.5公里。清時屬十二都,解放前稱湖川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稱高湖鄉(xiāng)。1956年春,與大云寺、旦頭山2鄉(xiāng)合并,改為高云山鄉(xiāng)。1958年改稱高湖管理區(qū),同時將大云寺、武池、下堡、項村等地劃入東源鄉(xiāng)。1961年改名為高湖公社。1983年復(fù)稱高湖鄉(xiāng)。1992年良川鄉(xiāng)并入。1995年改為建制鎮(zhèn)。鎮(zhèn)政府駐高湖村。
轄10個行政村 高湖 東三 西圩 桐川 角坑 坦頭山 良川 內(nèi)馮 外馮 五源山?
【仁莊鎮(zhèn)】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南12公里。清朝時稱四都,民國時為四外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時屬四外鄉(xiāng)。1955年析彭山、外垟、阮垟、半坑、金垟、仁莊等7個村另置仁莊鄉(xiāng)。1958年大田鄉(xiāng)的馮垟、羅溪、林山等村劃入,改為仁莊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仁莊公社。1992年仁莊、小令、吳岸、垟心4鄉(xiāng)合并,成立仁莊鄉(xiāng)。1998年撤鄉(xiāng)置鎮(zhèn)。鎮(zhèn)政府駐仁莊村。
轄3個居民區(qū) 第一 第二 第三
20個行政村 仁莊 新彭 馮垟 羅溪 林山 吳岸 雅林 八源 莊垟 塘古 橫培 小令 石礱 南木宕 孫山 夏嚴 垟心 蓮頭 垟坑 東坪?
【章村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北42公里。清時稱十六都,解放前 屬章村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分設(shè)趙莊、章村、吳村3鄉(xiāng)。1955年重將趙莊、吳村2鄉(xiāng)并入,仍稱章村鄉(xiāng)。1958年改為章村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章村公社。1983年復(fù)改稱章村鄉(xiāng)。1992年黃寮鄉(xiāng)并入。鄉(xiāng)政府駐章村村。
轄16個行政村 章村 黃山頭 顏宅 吳村 旺山 平塔 小砩 趙塘 新民 上寮 黃里 黃莊 黃寮 黃肚 竹章 王金
【舒橋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北38.5公里。因據(jù)傳說,舒橋最早的人由福建遷入,姓舒,并在雙溪口興建一座石板橋,得名“舒橋”。清時為十七都,民國時稱葉店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建政為舒橋鄉(xiāng)。1958年改為舒橋管理區(qū)。1961年改稱舒橋公社。1992年王岙鄉(xiāng)并入。鄉(xiāng)政府駐舒橋村。
轄22個行政村 舒橋 章岙 交垟 羅西 古竹 古竹岙 高茂 根山 箬鳥 沙坑 西武頭 阮坑 葉村 葉店 夫人山 陳山?大弄底 王岙 蔡坑 章巷 道彭 章杉
【貴岙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東北8公里。原屬溫州管轄。1948年1月劃歸青田。1949年5月解放后,分設(shè)塘后、貴岙2鄉(xiāng)。1955年2鄉(xiāng)合并(部分劃入孫坑鄉(xiāng)),仍稱貴岙鄉(xiāng)。1958年改為貴岙管理區(qū)。1961年為貴岙公社和孫坑公社。1983年分設(shè)貴岙、孫坑2鄉(xiāng)。1992年6月孫坑鄉(xiāng)并入。鄉(xiāng)政府駐貴岙村。
轄15個行政村 貴岙 下坑 小雙坑 上貴 卓山 塘后 洪巖頭 金菖羅 東山 孫坑 大雙坑 呈山 下貴 黃山 荷金?
【石溪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北6.5公里。清時屬五都,民國時稱五下鄉(xiāng)。1949年解放后,建政為石溪鄉(xiāng)。1952年分為石溪、國垟2鄉(xiāng)。1955年仍合為一鄉(xiāng)。1958年改為石溪管理區(qū)。1961年稱石溪公社。1983年復(fù)稱石溪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石溪村。
轄8個行政村 石溪 吳山 金泉 黃山壟 國垟 張山 下坦 溪口?
【小舟山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東北12公里。原屬永嘉縣黃坦鄉(xiāng)。1948年1月劃入青田。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葵山、小舟山2鄉(xiāng)。1958年2鄉(xiāng)合并,稱為小舟山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小舟山公社。1983年改稱小舟山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小舟山村。
轄9個行政村 小舟山 鄭山 葵山 丁坑 黃員平 新建 上山爐 西平 平峰降?
【禎埠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北31.5公里。駐地禎埠村歷來是一個大碼頭,來往的船只都在此逗留,由此得名。清時為十四外都。民國十九年(1930)后建禎埠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建政時仍稱禎埠鄉(xiāng)。1955年李村、錦水2鄉(xiāng)并入,仍稱禎埠鄉(xiāng)。1958年改為禎埠管理區(qū)。1982年恢復(fù)原鄉(xiāng)名。鄉(xiāng)政府駐小群村。
轄8個行政村 小群 馬嶺腳 王村 嶺下 楨埠 兆莊 陳篆 錦水?
【禎旺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北37公里。因駐地在禎旺村,故名禎旺。清時屬十五都,解放前為禎旺鄉(xiāng)。1949年解放后改建政仍稱禎旺鄉(xiāng)。1955年吳畬鄉(xiāng)并入。1958年改為禎旺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禎旺公社。1983年復(fù)稱禎旺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楨旺村。
轄8個行政村 楨旺 吳宅 山寮 上垟 吳畬 陳須 谷甫 應(yīng)章??
【萬山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以北22公里。因地處群山之巔,云霧繚繞而得名。1949年6月富源鄉(xiāng)分為烏坭塘鄉(xiāng)和富源鄉(xiāng)。1952年4月烏坭塘鄉(xiāng)分為圩平鄉(xiāng)和萬山鄉(xiāng)。1956年4月日1日萬山鄉(xiāng)和圩平鄉(xiāng)合并為萬山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孫窟村。
轄6個行政村 孫窟 烏泥塘 孫岸 陳吳了 光乍坑 萬山?
【黃垟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東北18公里。清時屬十一都,民國時屬富川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稱黃垟鄉(xiāng)。1956年峰山鄉(xiāng)并入,同時把上西坑和橋公2村劃入萬山鄉(xiāng)。將峰山鄉(xiāng)的屋基村劃入永嘉縣上橫鄉(xiāng),又將上橫鄉(xiāng)的底項、金龍、朱巖、五臺山、尖背等5村劃入,仍稱黃垟鄉(xiāng)。1958年改稱為黃垟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黃垟公社。1983年復(fù)稱黃垟鄉(xiāng)。鄉(xiāng)政 府駐石坪川村。
轄8個行政村 石坪川 峰山 金坑 石坑嶺 金坑口 外黃垟 底黃垟 底項
【季宅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北28公里。清時屬十二都,民國時稱雁衢鄉(xiāng)。1949年解放后建政時仍稱雁衢鄉(xiāng)。1951年為潘山、黃山2鄉(xiāng)。1957年2鄉(xiāng)合并,駐地設(shè)在季宅村,改為季宅鄉(xiāng)。1958年又分為三房、黃放口2管理區(qū)。1961年2管理區(qū)合并為季宅公社。1982年復(fù)稱季宅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黃放口村。
轄6個行政村 黃放口 季宅 皇山 引坑 潘山 下莊?
【海溪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北34公里。清時屬十四都,解放前為海溪鄉(xiāng)。1949年解放后建政西園、正教寺2鄉(xiāng),將余山、李山、平山、橫路等村劃入東江鄉(xiāng)。1953年西園、正教寺2鄉(xiāng)合并,仍稱海溪鄉(xiāng)。1958年改為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海溪公社。1962年舒橋公社的南嶺村并入。1983復(fù)稱海溪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海溪村。
轄10個行政村 海溪 西園 黃畈 橫樹崗 石垟巷 烏樓 西坑邊?馬岙 大元 余山?
【高市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北20.5公里。清時屬十三都,解放前為高市鄉(xiāng)。1949年解放后建政時分別成立雄溪鄉(xiāng)、高市鄉(xiāng)和東源口鄉(xiāng)。1955年實行并鄉(xiāng)時,除戈溪村劃入芝溪鄉(xiāng)外,將東源口、雄溪2鄉(xiāng)并入高市鄉(xiāng)。1958年秋改為高市管理區(qū)。1961年又改稱高市公社。1983年復(fù)稱高市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高市村。
轄9個行政村 高市 東源頭 水碓基 東源口 西源 黃山 練岙 雄溪 洞背?
【巨浦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以西21.5公里。清時稱七都,解放前為莒浦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至1951年底未曾建政。1952年成立西坑、徐山、城門、莒浦4個鄉(xiāng)。1956年將“莒”改為“巨”字。1959年西坑、徐山2鄉(xiāng)7個大隊合并,稱為上鳥管理區(qū)。同時將城門、巨浦2鄉(xiāng)8個大隊合并,稱為巨浦管理區(qū)。1961年2管理區(qū)合并,成立巨浦公社。1983年復(fù)稱巨浦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巨浦村。
轄11個行政村 巨浦 王謝 坑下 徐山 西坑 楓橋 馱壟 城門 范村 湖云 下灣?
【萬阜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南34公里。清時屬九都,解放前稱萬阜鄉(xiāng),以駐地萬阜村得名。1949年5月解放后建立萬阜、蒲州2鄉(xiāng)。1956年2鄉(xiāng)合并仍稱萬阜鄉(xiāng)。1958年改為萬阜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萬阜公社。1983年復(fù)稱萬阜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新莊村。
轄8個行政村 新莊 白巖前 垟斜 蒲州 富塘 云山背 萬阜 柘垟?
【湯垟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南18公里。清朝時稱四都,民國時屬四內(nèi)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屬吳岸鄉(xiāng)。西天坑等7個村由吳岸鄉(xiāng)析出與西天鄉(xiāng)的3個村合并成立湯垟鄉(xiāng),駐地在湯垟村(別名野客寮)。1958年改為湯垟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湯垟公社,駐地遷至洪口村,公社名稱不變。1983年復(fù)稱湯垟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洪口村。
轄7個行政村 洪口 湯垟 洋寮 干坑 小佐 西天 西天坑?
【方山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以北13.5公里。清朝時屬二都,民國時為方山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分設(shè)方北和方南2個鄉(xiāng)。1956年2鄉(xiāng)合并仍稱方山鄉(xiāng)。1958年改為方山管理區(qū)。1961年調(diào)整為方山公社。1983年復(fù)稱方山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石前村。
轄11個行政村 石前 根頭 周岙 裘山 垟塘 后金 馬車坑 奎巖莊 邵山 龍現(xiàn) 松樹下?
【吳坑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東北16.5公里。屬永嘉縣黃坦鄉(xiāng)。1948年1月劃歸青田。1949年5月解放建政為吳坑鄉(xiāng)。1958年改為吳坑管理區(qū)。1961年調(diào)整為吳坑公社。1983年復(fù)稱吳坑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吳坑村。
轄10個行政村 吳坑 石洞 平巖 泉城 大仁 章山 東溪 下垟 塘坑 平岸?
【仁宮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北11.5公里。清時稱六下都,民國時為六仁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時成立仁宮、彭湖、小奕3鄉(xiāng)。1956年彭湖? ?小奕2鄉(xiāng)并入,稱為仁宮鄉(xiāng)。1958年桃坳村劃入,改名仁宮管理區(qū)。1961年又劃入孫山村,改為仁宮公社。1983年改稱仁宮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仁宮村。
轄11個行政村 仁宮 桃坳 孫前 密溪 小奕 寺岙 朱山 大奕?釣灘 彭湖 紅花?
【章旦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南4公里。清時稱三外都,民國時為三外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分設(shè)項元、外路、章旦3鄉(xiāng)。1955年項元、外路2鄉(xiāng)并入,仍稱章旦鄉(xiāng)。同年10月析出外路等村,另置城南鄉(xiāng)。1958年改為章旦管理區(qū)。1961年周山大隊劃歸阜山公社,同時改為章旦公社。1983年改稱章旦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龜背。
轄8個行政村 章旦 歇馬降 蘭頭 雙垟 李黃 雙旦 阿旦 朱坑下?
【阜山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南13公里。清時稱三內(nèi)都,民國時為阜山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仍名阜山鄉(xiāng)。1953年分為阜東、阜西2鄉(xiāng)。1956年2鄉(xiāng)合并,改為阜山集體農(nóng)莊、1958年又改為阜山管理區(qū)。1961年將章旦管理區(qū)的周山村劃入,改為阜山公社。1983年復(fù)稱阜山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阜山村。
轄21個行政村 阜山 坑邊 崗下 前王 紅富垟 安店 周宅?陳宅 岙底 朱岙 周山 雙溪 龍隱村 嶺峰 金竹垟?圳下?季山 垟坑 垟村 周村 周西坑?
【嶺根鄉(xiāng)】位于縣政府駐地西南37.5公里。清時分屬七、九兩都,民國時稱嶺根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立嶺根、林坑2鄉(xiāng)。1958年2鄉(xiāng)合并,又將張岙鄉(xiāng)的牛頭村劃入,改為嶺根管理區(qū)。1961年調(diào)整為嶺根公社。1983年改革者稱嶺根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嶺根村。
轄12個行政村 嶺根 韓山 牛頭 吳山埠 黃馱山 灘坑 小衙?鐵沙濟 外處基 馱田坪 石柱 林坑
〖浮弋鄉(xiāng)〗因駐地在浮弋村,故名浮弋公社。清時為十六都,民國時稱浮弋鄉(xiāng),解放后建政時屬于浮石鄉(xiāng)。1955年與大坑、坑口2鄉(xiāng)合并,仍稱浮弋鄉(xiāng)。1958年改為浮弋管理區(qū)。1961年調(diào)整為浮弋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臘口鎮(zhèn)。
〖王岙鄉(xiāng)〗清時稱十七都,解放前為葉店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為王岙鄉(xiāng)。1955年曾并入舒橋鄉(xiāng)。1958年分出稱王岙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王岙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舒橋鄉(xiāng)。
〖石帆鄉(xiāng)〗清時稱十八都,解放前為石帆鄉(xiāng)。解放后屬于浮石鄉(xiāng)。1955年合作化時,由石帆、外垟、垟岙、石浦、塔山灣、高墳崗、陳山埠、瑤均、武溪、虞宅、黃山頭、太保廟等地組成為石帆鄉(xiāng)。1958年改為石帆管理區(qū)。1961年改稱為石帆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舒橋鎮(zhèn)。
〖黃寮鄉(xiāng)〗清時屬十六都,解放前為東山鄉(xiāng)。解放后建政時在黃寮村,稱黃寮鄉(xiāng)。1952年全鄉(xiāng)分為黃肚、黃寮,連云寺3鄉(xiāng)。1955年重將黃肚、連云寺2鄉(xiāng)并入,仍稱黃寮鄉(xiāng)。1958年為便得群眾,駐地遷至坑垠村,改稱坑垠管理區(qū)。1961年又改稱為黃寮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章村鄉(xiāng)。
〖良川鄉(xiāng)〗清時為十二都,解放前屬湖川鄉(xiāng)。1949年解放后建政為康川鄉(xiāng)。1952年將萬濟、嶺頭、上黃、外黃、底坑等5村劃出成立外黃鄉(xiāng)。1956年重將外黃鄉(xiāng)并入。1958年改為良川管理區(qū)。1961年稱職為良川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高湖鎮(zhèn)。
〖平橋鄉(xiāng)〗清時為十一都,民國時稱富川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為平橋鄉(xiāng)。1956年春將底項村劃入黃垟鄉(xiāng),將平橋、周莊、周濟、平山、蓮樹坑5個村并入小源鄉(xiāng),撤銷平橋鄉(xiāng)。同年科將原5個村從小源鄉(xiāng)分出,重立平橋鄉(xiāng)。1958年改為平橋管理區(qū)。1961年將平溪、西溪、馱龍3村劃入,改稱為平橋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東源鎮(zhèn)。
〖東江鄉(xiāng)〗清時為十四都,解放前屬于海溪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仍屬海溪鄉(xiāng)。1952年分出? ?立為東江鄉(xiāng)。1958年改為東江管理區(qū)。1961年定名為東江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阪?zhèn)。
〖芝溪鄉(xiāng)〗清時屬十三都,解放前稱芝溪鄉(xiāng)屬??趨^(qū)。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仍為芝溪鄉(xiāng)。1958年11月成立芝溪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芝溪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船寮鎮(zhèn)。
〖石蓋鄉(xiāng)〗清時屬十三都,解放前屬芝溪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初屬??趨^(qū)的芝溪鄉(xiāng)。1952年另立石蓋管理區(qū)。1961年秋改為石蓋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船寮鎮(zhèn)。
〖大路鄉(xiāng)〗清時為六上都,解放前稱六上鄉(xiāng)。1942年6月22日日寇入侵該村時,當(dāng)?shù)厝罕娂び诹x憤,奮起抗擊,后曾一度改為忠義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為大路鄉(xiāng)。1955年和大垟、小金2小鄉(xiāng)合并為大金鄉(xiāng)。1958年大垟、康畈2地劃出,改為大路管理區(qū)。1961年為大路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船寮鎮(zhèn)。
〖孫坑鄉(xiāng)〗駐地在孫坑村,得名。民國時屬溫州管轄。1948年1月與溫溪同時劃歸青田。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時屬塘后鄉(xiāng)。1955年由塘后鄉(xiāng)劃出,連同東山、葉坑、大雙坑、下貴、呈山、后山、荷龍、黃山、金龍隆等村另設(shè)孫坑鄉(xiāng)。1958年改稱孫坑管理區(qū)。1961年為孫坑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貴岙鄉(xiāng)。
〖東岸鄉(xiāng)〗本鄉(xiāng)大部分地區(qū)原屬溫州管轄。1948年1月劃歸青田。1949年解放后,成立周岙、東岸、沙埠3鄉(xiāng)。1958年3鄉(xiāng)同時并入溫溪管理區(qū)。1960年7月沙埠、東岸及周岙鄉(xiāng)部分由溫溪劃出,單獨成立尹山頭公社,駐地設(shè)在尹山頭村。1980年10月尹山頭村劃入溫溪鎮(zhèn),公社駐地遷往東岸村,故名東巖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溫溪鎮(zhèn)。
〖港頭鄉(xiāng)〗清時為一都,解放前稱港頭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仍為洪頭鄉(xiāng)。1958年改為港頭管理區(qū)。1961年秋又改稱港頭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溫溪鎮(zhèn)。
〖湖邊鄉(xiāng)〗清時為五都,民國時稱湖邊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成立白浦、湖邊2鄉(xiāng)。1955年白浦鄉(xiāng)撤銷,將陳學(xué)、白浦、京岙、上岸等地劃入,仍稱湖邊鄉(xiāng)。1958年改為湖邊管理區(qū)。1961年為湖邊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鶴城鎮(zhèn)。
〖金田鄉(xiāng)〗清時稱五都,解放前為五下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分陳山、仁塘灣2鄉(xiāng)。1958年仁塘灣鄉(xiāng)合并,同時將貴岙公社的白巖后大隊劃入,改名陳山管理區(qū)。1961年調(diào)整為陳山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時以行政區(qū)域與駐地名稱不統(tǒng)一,故改為現(xiàn)名。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鶴城鎮(zhèn)。
〖外旦鄉(xiāng)〗清時稱三外都,民國時屬三外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建政時屬章旦鄉(xiāng)。1953年改屬外路鄉(xiāng)。1955年由下鄭、鄭坑下、文頭、外路、李山、大降后、朱坳、大丘、大路、金山下、上岙、水南、泥灣、石郭等村組成城南鄉(xiāng)。1956年將石郭、泥灣劃歸平演鄉(xiāng), 1958年改為管理區(qū)。1961年改稱城南公社。1981年8月因重名以片村慣稱改為外旦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鶴城鎮(zhèn)。
〖前倉鄉(xiāng)〗清時屬一都,解放前稱港口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分屬圩仁、油竹、城南3鄉(xiāng)。1955年由洪山、平風(fēng)寨、坦下、后山、鮑坦、山頭、泥灣、圩仁、平演等村組成平演村鄉(xiāng)。1958年將魁市、石郭2村劃入,改為平演管理區(qū)。1961年改稱平演公社,駐地在平演村。1982年4月平演村劃歸鶴城鎮(zhèn),改為前倉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鶴城鎮(zhèn)。
〖坑底鄉(xiāng)〗清時稱七都,民國時屬妙厚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時為坑底鄉(xiāng)。1956年將李坑鄉(xiāng)并入。1958年為坑底管理區(qū)。1961年改稱坑底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
〖張口鄉(xiāng)〗清時稱七都,民國時為妙厚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分設(shè)阜口、張岙、張口3鄉(xiāng)? ??1955年阜口、張岙2鄉(xiāng)并入。1958年改為張口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張口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
〖雙垟鄉(xiāng)〗清時分屬三內(nèi)都和七都。解放前嶺頭、石門頭、楊村、烏云山等地歸北山鄉(xiāng),其余部分歸阜山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分設(shè)雙溪鄉(xiāng)和周垟鄉(xiāng)。1956年2鄉(xiāng)合并,各取一字稱雙垟鄉(xiāng)。1958年改為雙垟管理區(qū)。1961年又改名為雙垟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
〖油竹鄉(xiāng)〗清時稱二都,民國時為沒竹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由山口、油竹2鄉(xiāng)建為竹山鄉(xiāng)。1952年分出,由油竹上村、油竹下村、下岙、赤巖、東堡、彭括、馱山、葉山、半坑、小口、秋爐坑等11個組成油竹鄉(xiāng)。1958年改為油竹管理區(qū)。1961年調(diào)整為油竹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山口鎮(zhèn)。
〖小令鄉(xiāng)〗清時稱四都,民國時屬四外鄉(xiāng)。1949年解放后建政為孫山鄉(xiāng),駐地遷至小令。1958年改為孫山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孫山公社。1981年改為小令公社。1983年改為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仁莊鎮(zhèn)。
〖吳岸鄉(xiāng)〗清朝時稱四都,民國時屬四內(nèi)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為吳岸鄉(xiāng)。1958年改為吳巖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吳岸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仁莊鎮(zhèn)。
〖垟心鄉(xiāng)〗清朝時稱四都,民國時屬四內(nèi)鄉(xiāng)。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為垟心鄉(xiāng)。1954年并入仁莊鄉(xiāng)。1958年分出成立垟心管理區(qū)。1961年改稱為垟心公社。1983年恢復(fù)鄉(xiāng)建制。1992年并入仁莊鎮(zhèn)。
青田縣旅游景點
青田,位于浙江省中南部,甌江中下游,是麗水市東大門??h建于公元711年,因縣城北隅山麓水田盛產(chǎn)青芝而得名,故又名芝田。全縣總?cè)丝?7.8萬,總面積2493平方公里,青田的主要景點有:千絲巖景區(qū)、石門洞、九灣仙峽景區(qū)、九門寨、太鶴山、中國石雕城等。下面是我分享的青田縣旅游景點,希望你能喜歡!
一、石門洞
石門洞景區(qū)坐落于浙江省麗水青田境內(nèi),甌江之畔。景區(qū)總面積25.6平方公里,由石門飛瀑、伯溫懷古、開運靈谷、太子勝境和師姑草海五大景區(qū)組成,分布景點200多處,是國家 AAA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森林公園、省級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區(qū)發(fā)現(xiàn)于南北朝,興盛于宋明清,更因明朝開國元勛劉基少年求學(xué)于此而聞名遐邇,文化底蘊豐厚。素有“洞天仙境”、“世外桃源”之美稱。五大景區(qū)相互媲美、各具特色:奇在石門、幽在洞天、雄在瀑布、魂在文化、靈在山水、情在古村、玄在靈谷、道在太子、隱在草海。是一處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康體養(yǎng)生、尋古探幽、文化體驗等多功能的旅游勝地?,F(xiàn)已開放的景區(qū)景點有石門飛瀑和伯溫古村。
南朝永嘉太守謝靈運將此稱“東南第一勝”,至唐代,石門洞已成為我國道教名山的36洞天之第12洞天。明代李謙筆下的“高可眺,清可濯,邃可隱,幽可適,芳可采,奇可詠”恰是石門風(fēng)光的真實寫照。
從南朝開始,唐、宋、元、明、清至近代,文人墨客在這里留下珍貴墨跡,游人紛至沓來,石門洞摩崖碑刻是浙江省跨度時間最長(公元423-1964年),刻勒密度最高的摩崖碑刻群,摩崖碑共有107處。
二、千絲巖石文化公園
千絲巖石文化公園位于山口鎮(zhèn)的東面,三面環(huán)山,入口朝南,山體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公園內(nèi)有中華印園、千絲瀑、羅漢壁、問石嶺、天門、碑林、千絲廟宇群等三十幾處景觀,是我國第一個石文化主題公園。公園將石雕神話傳說、歷代名人的對石雕贊詠、中華印石等石文化融入自然山水中。
千絲巖:路邊是一塊巨大的印鈕石章。石章的印鈕上雕刻的那位仙女是女媧。傳說古代女媧補天前,在丹爐里冶煉了1000塊石頭,可在補天時只用了999塊,她隨手把最后一塊五彩石扔到這里,于是便形成了青田石。
千絲瀑:水流自上傾注而下,分流成絲。旁有全國著名書法家沙孟海題書崖刻“千絲巖”三字。
中華印之園:以中國印章文化為主線,我國的印章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上可溯中國考古學(xué)家發(fā)現(xiàn)最早的“殷商三印”,在這里可看當(dāng)今百花齊放,煌煌大觀的印章文化。到這里了解中國歷代優(yōu)秀印石文化大全。
天門嶺:陡峭的`石級,直通山頂,叫“天門嶺”。峭壁壘石145級,有鐵索護道。嶺上端有只容1人通過的石縫,上面有石頭蓋著,叫“天門”,有直插云霄之意。進天門里面是萬年藤澗。古藤如虬龍盤姿,形形色色,纏繞叢生的藤龍把整個山澗裹得嚴嚴實實,站在洞中看不到天,只聞清麗的山鳥唱和咚咚的山泉流淌,似乎進入了另一個清涼的世界。
三、中國青田石雕文化旅游區(qū)
中國青田石雕文化旅游區(qū)位于僑鄉(xiāng)青田的核心區(qū),于2009年榮升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景區(qū)由青田石雕博物館、中國石雕城、千絲巖石文化公園等景點構(gòu)成。青田石雕博物館以展廳的形式把青田石雕6000的歷史、170多種原石與歷代藝術(shù)家所創(chuàng)作的傳世石雕精品作全方位的展示,是中國唯一的石雕文化主題博物館;中國石雕城集原創(chuàng)與商鋪為一體,既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專業(yè)石雕市場,又是觀賞石雕工藝創(chuàng)作流程? ?圣地,是直接參與并體會青田石雕的平臺;千絲巖石文化公園是自然與文化相結(jié)合的中國第一個石文化主題公園,依托石文化母地而延伸石與印的文。
四、方山鄉(xiāng)龍現(xiàn)村
方山鄉(xiāng)龍現(xiàn)村是青田縣一個具有濃郁田魚文化的特色村落,以養(yǎng)田魚、吃田魚為主農(nóng)家樂休閑游,因此又名為田魚村。
在中國魚村已有600多年稻田養(yǎng)魚的歷史,龍現(xiàn)村歌謠“有水有田魚,有家有華僑;耕田無牛繩,四季無蚊子”是它的真實寫照。
村落三面環(huán)山,呈盆地趨勢,是向著奇云山過渡的一個緩坡。這里風(fēng)景優(yōu)美,梯田數(shù)畝,詩情畫意。這是個有著很多景點和文物的小村莊,綠意盎然的奇云山,浪漫美好的情侶松鴛鴦潭,設(shè)計精致傳統(tǒng)的延陵舊家,都是田魚村的美妙之處。
五、千峽湖
千峽湖位于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因群山圍繞蜿蜒修長的碧波湖面形成1009座美麗峽灣而得名,這里森林覆蓋率高達90%,負氧離子的平均濃度達到每立方厘米6000個?!熬派桨胨敕痔铩钡牡孛?、群山環(huán)抱的自然格局,賦予了千峽湖山水田園般的詩情畫意。
“峽灣游”游船的船身為白色,整體風(fēng)格時尚極具美感,船身長35米,型寬7米,型深2.5米,最多可承載150名游客。船體共有2層,一層船艙為恒溫休息區(qū),可在舒適的皮質(zhì)座椅中觀看電視大屏播放的千峽環(huán)湖絕美風(fēng)光、盡享落地玻璃窗外煙波浩渺的湖面、峽灣、傾聽語音導(dǎo)覽講解劉伯溫傳奇等當(dāng)?shù)厝宋臍v史故事,船體二層為開放空間,是游客欣賞千峽湖秀美風(fēng)景、感受峽灣風(fēng)情的上佳觀景平臺。
六、青田樂園
青田樂園座落在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高市鄉(xiāng)(距離石門洞景區(qū)1千米),樂園集運動、特色餐飲、休閑游玩于一體,前俯瞰婉約清麗之甌江,后枕青山碧野之楊梅山,滑雪場滑雪面積超6000平方米,設(shè)有初級、中高級兩條滑雪道。滑道長度200米,寬度50米。坡度在7°-14°之間,場內(nèi)由2組電動提升道,365天全天候暢滑。
七、毓秀橋
毓秀橋位于阜山鄉(xiāng)陳宅村水口頭,橫跨陳宅溪,東南至西北走向,東面近臨陳氏宗祠。 毓秀橋據(jù)題記記載始建于明萬歷四年(1576年),為單孔石拱橋,鵝卵石砌筑,拱圈為縱聯(lián)砌筑,北面山花墩刻“毓秀橋”,“萬歷四年創(chuàng)造”題記。
毓秀橋長13.81米,寬3.31米,高3米,拱跨5米;橋面覆廊屋五間,梁架為五檁二柱,當(dāng)心間兩側(cè)設(shè)廊柵凳,懸山頂,當(dāng)心間升起做四角攢尖頂,小青瓦陰陽合鋪。 橋東有聯(lián)“毓木培根成古跡,秀山佳水匯詩情”,“毓秀橋”的橋名,就是取了該上下聯(lián)的頭一個字。在“毓秀橋”樓亭上,一副“雙溪此去無多路,八景原來別有天”的對聯(lián)告訴人們,更多的美景還在后頭。
2007年旅居臺灣陳正娟女士(陳宅村人)為該橋題書“兩岸同根”四字置碑,增添了毓秀橋的文化觀賞價值。
八、陳誠故居
陳誠(1897-1965年),字辭修,出生于青田高市鄉(xiāng),小時候在高市度過,曾為國民x副總裁、行政院院長等。
現(xiàn)在其家鄉(xiāng)高市保留有他出生及小時候居住的房屋一幢,為典型的浙南傳統(tǒng)民居;后于1934年4月將此屋贈送給高市小學(xué)作圖書室、俱樂部和辦公用房。另外在石門洞省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中有別墅一幢;在青田縣城新寺巷保留有陳誠前妻吳舜蓮居住的磚木結(jié)構(gòu)房屋兩間。
九、阜山清真禪寺
阜山清真禪寺,屬縣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百座名寺之一。位于青田縣阜山鄉(xiāng)眠牛山麓,坐北朝南,東西兩側(cè)是村民住房,寺南空地前約150米處有單孔青石砌筑的樂安橋,橋兩側(cè)設(shè)欄桿,欄桿花板浮雕花鳥,望柱刻飾蓮瓣,與清真禪寺遙相? ??應(yīng)。
始建于宋末元初,紅墻灰瓦,飛檐崢嶸,氣勢雄偉。寺門上書法大師沙孟海寫的“澤被僑鄉(xiāng)”四字赫然醒目,寺內(nèi)有趙樸初的“清真禪寺”等名家題詞。寺內(nèi)有橋古樸,“放生池”中紅鯉千尾,兩側(cè)鐘樓、鼓樓矗立,樓中懸掛銅鐘、巨鼓,主殿供奉的是唐代三朝元老、曾輔佐肅宗、代宗、德宗三君的人稱“白衣丞相”的李泌。寺內(nèi)巨燭如林,最重一對達1200公斤,可燃點一年,堪稱江南一絕。
Hash:3bfec40d4e9d1f7fc3d878cd4f8ba56a758297e5
聲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