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的虎是病老虎把?要不這么弱?
?《水滸傳》中“武松打虎”這一回書,有兩段文字寫得相當精彩。先寫“三碗不過岡”。不過前面這一段“三碗不過岡”,其實是鋪墊,絕不是給那里的酒店做廣告。作者費了那么多筆墨,寫武松前后吃了四斤牛肉、十八碗酒,目的無非是要造成一種英雄豪杰氣吞山河的壯士氣概,好烘托后面武松的打虎神力?!端疂G傳》寫武松的勇武,總是和酒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的。古人寫英雄好漢,除了寫他力大無窮、武藝嫻熟之外,能吃能喝也是絕不可少的,好像只有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才是好漢的行徑。后文寫他醉打蔣門神之前,一路上喝了三十幾碗酒,強調(diào)什么“有一分酒,就有一分力,……有十分酒,才有十分力”,都是鋪墊。實際上,這就叫借酒發(fā)威,俗話也叫“酒壯悚人膽”。
喝酒當然不是“好漢”的專利,古代的文人也和酒結(jié)有不解之緣。例如李白就很能喝,號稱“斗酒詩百篇”。兩者都強調(diào)喝酒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兩者的喝法大有差異:文人文質(zhì)彬彬,喝酒不慌不忙,溫文爾雅,稱之為“細品”;武夫粗獷豪放,喝酒大呼小叫,一口一碗,稱之為“豪飲”。
酒這個東西,傳說是大禹時代的杜康發(fā)明的。一直到三國時代的“煮酒論英雄”和“溫酒斬華雄”,所謂的酒,其實都是“醪糟”,一般都是加溫以后才能用筷子扒拉著“吃”的。所以叫“吃酒”而不叫“喝酒”。后來有了黃酒,發(fā)現(xiàn)把制酒剩下的酒糟,經(jīng)過蒸餾,制造出來的白酒更其香醇。因為是從燒鍋里蒸餾出來的,所以叫做“燒酒”,其中以“頭燒”的酒精度數(shù)為最高。景陽岡下面“三碗不過岡”酒店賣的“透瓶香”,估計就是六十度左右的“頭燒”。這種酒,一般人能夠喝一兩碗的,就算是“海量”了。難怪喝上三碗,就走不過景陽岡去。描寫武松一連喝了十八碗白酒,居然不倒,目的是要造成一種英雄豪杰能喝酒才有力的氣概,為后面的打虎神力張本。在實際生活中,是沒有這樣海量的人的。以三大碗一斤計算,十八碗酒大約有六斤。世界上恐怕還沒有一個酒鬼能喝六斤六十度白酒的?!笪聂斨巧钤谖迮_山喝一整桶酒,只能認為是黃酒,不可能是白酒。
武松一出場,作者就介紹他的性格粗魯,柴進并不喜歡他:
原來武松初來投奔柴進時,也一般接納管待;次后在莊上,但吃醉了酒,性氣剛,莊客有些管顧不到處,他便要下拳打他們;因此,滿莊里莊客沒一個道他好。眾人只是嫌他,都去柴進面前,告訴他許多不是處。
在景陽岡酒店喝酒這一段描寫中,作者再次交代武松性格的粗野:武松喝了九碗酒以后,店家不肯再篩了——
武松焦躁,道:“我又不白吃你的!休要惹老爺性發(fā),通教你屋里粉碎!把你這鳥店子倒翻轉(zhuǎn)來!”
兩次鋪墊,都是為了后文的打虎。因為只有粗野而又能吃能喝的好漢,才有力氣“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
第二段從“武松提了哨棒”到“一步步捱下岡子來”這兩千多字,描寫了武松打虎的全過程,寫得有聲有色,和“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一樣精彩,都曾經(jīng)被選進初中語文課本里。
實際上,施耐庵描寫武松打虎,從武松離開柴進莊上開始,就埋下伏筆了。整部《水滸傳》,所有人外出,幾乎都帶武器,有的還是“雙料”:挎把腰刀,提把樸刀(一種比單刀的把長、比關(guān)王刀的把短,雙手使用的大刀);獨有這個武松,離開柴進莊上,卻“提一根哨棒”,也就是硬木棍子。柴進莊上,腰刀、樸刀應(yīng)該很多,為什么武松不拿腰刀、樸刀,偏要拿一根木棍兒?就是?
??為施耐庵想到了后面要讓武松“赤手空拳”打老虎。如果帶著兵器上路,那老虎肯定是用刀殺死的。武松也就不那么英雄了。
Hash:da6fd944322d62c43e2a5c680761192a6fa76f9c
聲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