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老泉的景點介紹 關于難老泉的詩
導讀:難老泉的景點介紹 關于難老泉的詩 1. 關于難老泉的詩 2. 不老泉中的名句 3. 不老泉詩句 4. 描寫難老泉 5. 《難老泉》 6. 難老泉散文 7. 關于難老泉的詩句有哪些 8. 難老泉聲詩詞 9. 難老泉的來歷 10. 蘇老泉的古詩 11. 蘇老泉的詩
1. 關于難老泉的詩
晉祠者,唐叔虞之祠也,在太原縣西南八里。其曰汾東王,曰興安王者,歷代之封號也。祠南向,其西崇山蔽虧; 山下有圣母廟,東向。水從堂下出,經祠前。又西南有泉曰難老,合流分注于溝澮之下,溉田千頃,《山海經》 所云“懸甕之山,晉水出焉”是也。水下流,會于汾,地卑于祠數(shù)丈,《詩》 言“彼汾沮洳”是也。圣母廟不知所自始,土人遇歲旱,有禱輒應,故廟特巍奕,而唐叔祠反若居其偏者。隋將王威、高君雅因禱雨晉祠,以圖高祖是也。廟南有臺駘祠,子產所云汾神是也。祠之東有唐太宗晉祠之銘。又東五十步,有宋太平興國碑。環(huán)祠古木數(shù)本,皆千年物,酈道元謂“水側有涼堂,結飛梁于水上,左右雜樹交蔭,希見曦景”是也。自智伯決此水以灌晉陽,而宋太祖、太宗卒用其法定北漢,蓋汾水勢與太原平,而晉水高出汾水之上,決汾之水不足以拔城,惟合二水,而后城可灌也。
歲在丙午,二月,予游天龍之山,道經祠下,息焉。 逍遙石橋之上, 草香泉冽, 灌木森沉, 鯈魚群游,鳴鳥不已,故鄉(xiāng)山水之勝,若或睹之。蓋予之為客久矣。自云中歷太原七百里而遙,黃沙從風,眼瞇不辨川谷,桑乾、滹沱,亂水如沸湯。無浮橋、舟楫可渡。馬行深淖,左右不相顧。雁門勾注,坡陀厄隘。向之所謂山水之勝者,適足以增其憂愁怫郁、悲憤無聊之思已焉。既至祠下,乃始欣然樂其樂也。
由唐叔迄今三千年,而臺駘者,金天氏之裔,歷歲更遠。蓋山川清淑之境,匪直游人過而樂之,雖神靈窟宅,亦馮依焉而不去,豈非理有固然者歟! 為之記,不獨志來游之歲月,且以為后之游者告也。
晉祠是山西首推之名勝,在省府太原西南懸甕山下。《元和郡縣志》有載:“晉祠,一名王祠,周唐叔虞祠也?!苯ㄖ甏褵o從查考,北魏即有最早的記載。這里是山西的一塊勝地,山明水秀的景色吸引了古今中外無數(shù)游人,悠久的歷史中留下了不可枚舉的名勝古跡。歷代稱頌晉祠的游記詩文很多,正是“行人望祠下馬謁,退即祠下窺水源” (歐陽修《晉祠》中句)。本文即為浩若煙海的眾多文學作品中一篇優(yōu)秀的游記散文,而清代作家朱彝尊也可說是后來居上。作者朱彝尊 (1629-1709),字錫鬯,號竹垞,浙江秀水 (今浙江嘉興)人,康熙時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檢討。他精通經史,擅長詩詞古文,并被譽浙西詞派創(chuàng)始人; 其詩與王士禎齊名,被稱“南朱北王”; 而其文則“不主一家”,很有特點,為世所重。本文正體現(xiàn)了作者為文之風格。
文章勝在手法別致: 經作者精心組合,熔歷史知識、風景美色、思鄉(xiāng)情感、崇高情操于一爐,使讀者閱后,見名勝之概貌,長歷史之知識,發(fā)游覽之興致,得濃厚之情趣,激作者所激,感作者所感,思作者所思,樂作者所樂……
全文結構與思想并馳,明晰而又整齊地分為三段。
第一段,作者先概敘所游名勝——山西晉祠之諸多古跡,并由古跡而引出這塊山水寶地的悠久歷史。在簡要的記述中,作者似乎是在記游時所見,實則早已成竹在胸: 對于這里的名勝古跡了若指掌,記時如數(shù)家珍,足見其歷史知識之淵博豐厚。
“晉祠者,唐叔虞之祠也,在太原縣西南八里。”一開首即點題,簡單一句不僅點明晉祠的地理方位,而且講述了晉祠的建祠緣由。唐叔虞指的是姬虞,字子于。西周時,周成王滅唐,將唐地封給他,后因晉溪而改國號為晉。后世建祠堂祭祀這位晉國始祖,稱晉祠或王祠。晉祠在北齊又稱大崇皇寺,明代曾改唐叔虞祠?!疤h西? ??八里”,太原縣最早為隋開皇十年 (590) 設置,治所與晉陽縣同在現(xiàn)太原西南,幾經易名后,明代又復稱太原縣,直至1914年改為晉源。故作者所言太原縣非今之太原,今太原市離晉祠二十五公里。文中提及“汾東王”是北宋仁宗天圣年間追封叔虞之爵號,“興安王”是五代后晉高祖石敬塘天福六年追封的爵號。
接著作者又簡介了晉祠周圍的地勢:“祠南向,其西崇山蔽虧”,引出晉祠兩大勝景——圣母殿與難老泉。講到難老泉,作者先極言其好處:“合流分注于溝澮之下,溉田千頃”,接著引《山海經·北方經》加以證實,并說明這股“合流分注”之水即“晉水”。寫到晉水與晉祠的位置時,作者又引《詩經·魏風·汾沮洳》中的“彼汾沮洳”,既說明晉祠高筑崗頭之地勢,又證明了文中“水下流,會于汾,地卑于祠數(shù)丈”之描述。論述圣母殿這一名勝在晉祠中的地位時,作者先正面敘寫,用“有禱輒應”來說明其“巍奕”的原因,并從側面敘寫,引用了隋將王威等禱雨晉祠的典故。隋末大業(yè)十三年 (617),李淵為太原留守,策劃起兵反隋。副留守王威、武牙郎將高君雅知后,便邀之到晉祠禱雨,伺機加害。后為李淵所殺。文中“禱雨晉祠”即指此事。
作者如同走馬觀花,用簡潔的文筆又點了“臺駘祠”、“唐太宗晉祠之銘”、“宋太平興國碑”、“環(huán)祠古木”等晉祠古跡數(shù)處。古木指晉祠中“周柏”、“唐槐”等千年古樹。借酈道元在《水經注·晉水》中的描繪,作者又巧妙地引述了“水側涼亭”、“結飛梁于水上”等風景,并引證了文中對古木的描述。其中“結飛梁于水上”指晉祠勝景之一——“魚沼飛梁”。
此段最后,作者引用古代二戰(zhàn)例,既說明了晉祠歷史上的地位與周圍兵家之爭,又進一步分析了周圍的地勢。通過春秋智伯與宋代太祖一敗一勝兩個戰(zhàn)例的敘述,作者分析了地勢:“汾水勢與太原平,而晉水高出汾水之上”,接著作者又得出二役勝敗的原因:“決汾之水不足以拔城,惟合二水,而后城可灌也?!?/p>
以上描寫,作者未用太多的筆墨去描寫景物本身,卻在將景物輕輕點出后,以豐厚翔實的史料對之加以考證、分析,使所描寫的景物在讀者的心中留下清晰的印象,同時獲得許多歷史知識。這種寫法很特別,又很有功效。此中不但反映出作者嫻煉的結構文章的能力,還體現(xiàn)出作者在學識上的極高水平。以粗放的線條寫出清楚的概貌; 用簡要的記敘得到充分的論證,很值得人們借鑒。
第二段中,作者寫了游歷晉祠的時間,但著重從自己的情感入筆,通過自己感情的變化,維妙維肖地從側面襯托晉祠之美,以及自己游覽晉祠時的濃厚興趣,剪裁得省凈得當,描寫得明了突出。
“丙午”即清康熙五年(1666),“天龍之山”指天龍山,在今太原西南。一開始,作者便交待此次游晉祠非專門而至,而是“道經祠下”,這為后面的描寫落一伏筆。如果說在前面一段中,作者對晉祠的描寫是憑靠豐富的史料與對晉祠已有的間接了解,那么此段才是作者對晉祠“游”后之所“記”,“記”后之所“感”,如果說前文所述是作者此文之略寫的話,那么下文才是此文之中心。
在石橋之上踱來踱去,感受著芳草的清香,目睹泉水之明澈,在深密低矮的灌木叢中鉆過,耳聞林中鳥鳴啾啾,心情就象那晉溪中愜意游蕩的鯈魚一樣逍遙自在……與其說作者在描述晉祠美景,倒不如說作者的心已經越過千山萬水,回到了自己久別的故鄉(xiāng),于是,便有了作者描繪之后一句深情的感慨:“故鄉(xiāng)山水之勝,若或睹之。蓋予之為客久矣。? ??一語道出作者此游的心情,同時又真切地讓人感受到,這朔方的晉祠風景是多么美妙,讓人們?yōu)橹兆?,且讓一個南方的游子頓生思鄉(xiāng)之情,此筆足見作者為文的高深功夫,正如唐李白 《太原早秋》中語:“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比绻f作者的正面描繪收到極好效果的話,那么這一聲感嘆則可謂錦上添花,而下文中的反面描繪就更讓人叫絕不迭了。
作者巧妙地把筆鋒一轉,一個“遙”字,思緒北馳七百里,變?yōu)槿保骸包S沙從風,眼瞇不辨川谷……”漫天黃沙隨風而起,刮得連眼都睜不開,而那淤淺混濁的桑乾河、滹沱河更是沒有什么景致,連渡橋、舟船這些過河的工具都沒有。騎馬在泥淖中行進,彼此不得相顧。至于雁門山,崎嶇陡峻,非常險惡。以上描述,不能不說作者帶有很大的感情色彩于其中。朔方的景致,自然與南方山青水秀之景色有別。作為“為客久矣”而思歸心切的作者,自然視之為“窮山惡水”,并在思緒上“增其憂愁怫郁,悲憤無聊?!睂嶋H上,作者在這里可謂別有用心: 假如沒有適才之“憂愁怫郁”,哪會有至晉祠后之“欣然樂其樂”?在這遠離故土的北方,能使一個孤獨憂愁的游子“欣然”而“樂其樂”,使這樣一個曾厭惡北方山水而不視之為風景的人,找到了一絲與故土風光相吻合的所在,這便足見晉祠之美妙如江南了。這正應了李白詩意:“千家灌禾田,滿目江南鄉(xiāng)”(《詠晉祠水》)。此段剪裁巧妙而真切,使讀者在前文基礎上又得全新的啟示,隨作者以“欣然樂其樂”之情,興趣盎然地欲游晉祠名勝了。
末段中, 作者再寫唐叔虞、 臺駘等, 與第一段中所引、 所述進行照應,把歷史傳說、人、神與晉祠結合于一體,總結出晉祠美景人神皆喜、古今共樂的特征,堪稱人間罕有的山水勝境。因之建晉祠的唐叔虞距今已三千年,而因而建臺駘祠之臺駘,則已是傳說中的汾神,更為久遠了。此時,作者為晉祠作結:“蓋山川清淑之境,匪直游人過而樂之”,這樣清新美妙的景觀,恐怕不只是人,就連神仙也會留連忘返的!“豈非理有固然者歟!”這樣的結語意味悠長,這不只為晉祠美境作注腳,還表白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無比熱愛: 山水濃郁蒼翠,“理有固然”,這是全文之最高度。
“不獨志來游之歲月,且以為后之游者告也”。這是作者寫此文的根本旨意。游已游畢,記已記下,不是僅僅如此,作者還在用此告訴后來的游歷者: 假如你要游歷山川名勝的話,請一定不要疏忽晉祠名勝,那里的景致要比我所描繪的美妙得多!
“見概貌,長知識,發(fā)游興,得情趣,如經塞外江南,似歷千年滄?!?,有人這樣總括全文。我認為,“融知識性于游記散文中”,此文堪稱楷模。
2. 不老泉中的名句
永遠不要妄圖知道自己的末日,生命的奧妙就在于活在當下.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海盜Never tried to know their doom, the secret of life is to live in the moment. I'm a real pirates 誰知道我不會長生不老呢,我是不老泉的發(fā)現(xiàn)者,不老泉只是對我的一個考驗。
3. 不老泉詩句
很多人對于山都充滿了好奇也有些人是充滿了征服的欲望,俗話說“做事難如登山”每當爬到一座山頂峰的時候內心優(yōu)越感不僅僅使用語言可以表達的,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屬于我國太行山脈的云臺山。
第一:首選第一站要去的是潭瀑峽
坐在景區(qū)的專用大巴車上,車子在山中間鑿開的柏油路上行駛,透過車窗看出去還真是又擔心。車子行駛的很快十幾分鐘就到了我們的第一站潭瀑峽。站在這座高峰山? ??,抬頭看去只見山尖已經插入天空的云霧中,天上云霧給這座山增添了一些神秘感??粗切┮谎劭床坏奖M頭的石梯,頓時心中感到一種高度的壓迫。沒一會到了山上的一眼泉水旁邊,這就是“不老泉”,俗話說不老泉的水要喝到三口才可以,喝第一口水是代表著美容養(yǎng)顏、喝第二口水是代表長命百歲、喝第三口水代表著心想事成,很多游客都在排著隊拿著水杯在等著喝泉水。再往上走就到了唐王試劍石,據(jù)說這個唐王試劍石還是有一個故事的由來。再往上還有蝴蝶石、點將臺、獼猴谷......等好多地方。
第二:茱萸峰
去茱萸峰的路上更是驚心的一路啊,因為需要爬坡上山,而且還有很多的隧洞,這些隧洞雖然都是人工開鑿的,但是隧道里面的道路曲折,幾乎每個隧道的道路都是急轉彎,在這山路上,步步都是上坡山路,我的心一直提著,不敢睜開眼睛,兩只手里都出汗了。
只有到了隧洞口的時候才敢睜開眼睛,看一看四周的美景。當大巴再次進入隧洞時,車身好像突然變成直的一樣,害怕急了但是大巴車沒有要減速的意思,還是在隧洞里面轉來轉去的,坐在上面極過癮又刺激,車子終于在穿過十九個隧洞以后停了下來,再往上走去就是大帝廟還有天橋和云梯。
第三:紅石峽
紅石峽以它獨特的顏色而命名,就因為這種獨有顏色而吸引著廣大游客。這里有瀑布流水,山清水秀,這里還有許多奇峰怪石,給這里增添另一種自然而神秘的美感,站在高處看去整片山谷都如同火紅色一般,讓人感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紅石峽山墻是蜿蜒曲折的,好像就是自然形成的圍墻。順著階梯往里走去,感到一陣陣清爽的涼風迎面吹來,讓人覺得神清氣爽,走在山澗中側耳就可以聽到鳥聲、流水聲,到處都是大自然發(fā)出的聲音。在懸崖的中間位置有一個人工開鑿的山洞,雖然山洞不算大,但是這樣的山洞給人一種非常舒服的感覺,走在里面就感覺一切都那么神奇。
以上這些就是我為大家推薦的云臺山的美景,在這里我不僅僅是旅游,在旅游的同時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帶給我們的美景,也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了解到我們許許多多的歷史文化。這樣的旅游讓我神往......
4. 描寫難老泉
描寫山楂的古詩,例如:“庭前三小山,本為山中楂?!?/p>
出自:蘇洵 《答二任》(節(jié)選)庭前三小山,本為山中楂。當前鑿方池,寒泉照谽谺。玩此可竟日,胡為踏朝衙。何當子來會,酒食相邀遮。
作者簡介:蘇洵,字明允,自號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并以文學著稱于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5. 《難老泉》
難老泉
晉水源頭位于晉祠內,共有三泉。魚沼泉和善利泉時流時枯,難老泉則長流 不竭,泉水自地下約5 米的巖石中涌出,平均流量約每秒1.8 立方米,常年水溫保持在17℃,清澈見底。泉名取自詩經名句“永錫難老”。晉祠內,周柏、難老泉、侍女像,被稱為晉祠三絕。
歷史介紹
難老泉
晉水由智伯渠溯流而上,即難老泉。整個泉系,形成一組的建筑組合。其中有七孔八眼的泉眼,有神奇的中流砥柱、張郎塔、不系舟、人字堰、洗耳洞、真趣亭,還有“南海眼”的難老泉亭,然后是水母樓。難老泉水從源于一丈深的石巖中流出,泉水常年恒溫17℃。水的流勢不大,清澈如玉,常年不息。唐代大詩人李白,寫有“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寫崔娥”名句的詩篇。
來歷傳說
傳說在晉祠北邊二十里地的金勝村,有一個叫柳四的姑娘,嫁給了晉? ??所在地的古唐村。她出名的賢惠善良,但她婆婆故意虐待她,一直不讓她回娘家,每天叫她擔水。水源離家很遠,一天只能擔一趟。婆婆又為了刁難她,只喝身前一桶的水,將身后一桶的水用來飲馬,還將水桶特意做成上平下尖的形狀,故意增加擔水的困難,不能休息,折磨她。有一天,柳氏擔水走到半路上,遇到一個牽馬的老人,想用她擔的水飲馬。老人滿臉風塵,看樣子是遠路來的,柳氏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把最后一桶水遞給了馬??墒邱R仿佛渴極了,喝完后一桶水連前一桶水也喝了。這使柳氏很為難:再擔一趟吧,看看天色將晚,往返已經來不及了;不擔吧,挑著空桶回家,一定要挨婆婆的辱罵、鞭撻。正在躊躇的時候,老人說:“早聞你賢惠善良,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本徒o了柳氏一根馬鞭,叫她帶回家去,只要把馬鞭在甕里抽一下,水就會自然涌出,漲得滿甕,但千萬不能抽出來。轉眼老人和馬都不見了。
難老泉亭
柳氏提心吊膽地回家,試試辦法,果然應驗。以后她就再也不擔心了。婆婆見柳氏很久不擔水,可是甕里卻總是滿的,很奇怪。就去看,發(fā)現(xiàn)了抽鞭的秘密。于是,婆婆讓柳氏回娘家,抽出來馬鞭,水就洶涌噴出,溢流不止。婆婆慌了,立刻跑到金勝村找柳氏。柳氏正梳頭,沒等梳完,就急忙把一綹頭發(fā)往嘴里一咬,一氣跑回古唐村,什么話沒說,一下就坐在甕上。從此,水從柳氏身下源源不斷地流出,流了千年萬年,這就是“難老泉”。
6. 難老泉散文
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油(號老泉,字明 允)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世人稱為蘇東坡)、蘇輦(字子由,自號穎 濱遺老,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
蘇淘擅長于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議論 明暢,筆勢雄健,作品有《嘉祐集》等;蘇 軌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 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怒肆, 詩題材廣闊,作品有《東坡七集》等;蘇輦 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 長政論和史論,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 樸無華,文采少遜,作品有《染城集》等行于世。
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淘和蘇軾、蘇輸父 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由于歐 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于 世。土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
7. 關于難老泉的詩句有哪些
光照在波紋細碎湖面上,像給水面鋪上了一層閃閃發(fā)亮的碎銀,又像被揉皺了的綠鍛。
是靜的,宛如明鏡一般,清晰地映出藍藍的天,白白的云,紅紅的花,碧綠的樹。
有詩贊曰“晉祠流水如碧玉”,我看這春雨池并不遜于難老泉:泉水是流動的,很難凝成一塊碧 玉,而這池水卻靜靜的,柔和而美麗,如一塊翡翠。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唐"白居易 )
譯文:一道殘陽漸沉江中,半江碧綠半江艷紅。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張若虛)
譯文: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涌出來。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唐:高駢)
譯文:綠樹蔥郁濃陰夏日漫長,樓臺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芰荷浦溆,楊柳汀洲,映虹橋倒影,蘭舟飛棹,游人聚散,一片湖光里。(宋代:柳永)
譯文:水邊荷葉菱角,汀洲楊柳飄絮,水面上倒映著拱橋的身影,小舟飛快地前行,游人聚集在一片湖光山色里。
8. 難老泉聲詩詞
山頭禪室掛僧衣,窗外無人溪鳥飛。
黃昏半在下山路,卻聽泉聲戀翠微
9. 難老泉的來歷
首先,晉祠沒有七孔橋。七孔橋在太原? ?澤公園,這是一座古錢橋,1954年提出建立時就是以這座橋為中心點,然后把園內的湖分成了南北兩湖的,這座橋以前是一座長5米,寬3.5米的通船便橋,橋墩為木質結構,但是后來隨著公園發(fā)展和游人逐漸增多,小橋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于是在1955年的時候改建成了有五個橋洞的五孔橋,時隔七年之后,在1962年又增加了兩孔,改成了長65米,寬6米,占地面積約380平方米的一座定襄青石結構的青石七孔橋,一直保存至今。
晉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qū)晉祠鎮(zhèn),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其中難老泉、侍女像、周柏 [28-29] 被譽為“晉祠三絕”。晉祠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園林,晉國宗祠;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集約載體,國內宋元明清至民國本體建筑類型、時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屬彩塑壁畫碑碣均為國寶;是三晉歷史文脈的綜合載體,晉文化系統(tǒng)上溯西周封唐建晉至盛唐肇創(chuàng)文脈傳承的實證;是世界王氏、張氏發(fā)祥地。
1961年3月,晉祠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首批AAAA級旅游景區(qū)。2009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批準為國家二級博物館。門票價格80元/人
10. 蘇老泉的古詩
簡介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自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散文家、書畫家、文學家、詞人、詩人,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蘇軾是蘇洵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蘇軾與弟弟蘇轍同登進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在立新法中與王安石發(fā)生不快,被罷免官職?!讹嫼铣跚绾笥辍肥敲鑼懳骱墓旁娭袩o人能超越的。世人說:“門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钡诟缸尤酥校K軾的成就是最高的,勝過蘇洵和蘇轍。世人說:“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p>
生平事略
公元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蘇軾生于眉州眉山。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fā)憤”的“蘇老泉”。蘇洵發(fā)奮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fā)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shù)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學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虛歲二十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1069年(熙寧二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他入朝為官之時,正是北宋開始出現(xiàn)政治危機的時候,繁榮的背后隱藏著危機,此時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參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 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于朝廷。于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從此,蘇軾終其一生都對王安石等變法派存有某種誤解。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后,被調往密州(山東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縣令。政績顯赫,深得民心。
這樣持續(xù)了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以諷刺新法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以“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入獄,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后,蘇軾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相當于現(xiàn)代民間的自衛(wèi)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shù)臀?,并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后,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寫下了《赤壁賦》、《后赤壁賦》、《記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托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皷|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準。當他準要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年幼哲宗即位,高太后聽政,以王安石為首新黨被打壓,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
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后,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后,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為皇帝起草詔書的秘書,三品),知禮部貢舉。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后,認為其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他對舊黨執(zhí)政后,暴露出的腐敗現(xiàn)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于是又遭誣告陷害。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筑了一道,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外放潁州(今安徽阜陽市治)。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執(zhí)政,新黨再度執(zhí)政,第二年6月,貶為寧遠軍節(jié)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1097年,蘇軾又被再貶至更遠的海南儋州(古名單耳)(九死蠻荒吾不悔,茲游奇絕慰平生)為古代儋州的文化教育做出卓越的貢獻。據(jù)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后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屬江蘇)。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六歲,御賜號文忠(公)。故有“歷典八州,行程萬里?!钡臉s譽之稱。
11. 蘇老泉的詩
回答:字子瞻,一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zhí)政被貶惠州、儋州。
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謚“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
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評價:“蘇軾是全才式的藝術巨匠。”
延伸:
蘇軾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1](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后。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fā)奮”的“蘇老泉”。蘇洵發(fā)奮雖晚,但是很用功。
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慶歷八年(1048年),蘇洵因父喪居家,閉戶讀書,把自己的學識品行教授給蘇軾與幼子蘇轍。
Hash:cad8a095159d58fc75e97d9726e0fe280f3f837d
聲明:此文由 區(qū)塊大康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