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代相傳的房山美食 回味綿長的大安山炸油香
每次去京郊房山,總會有一快朵頤的小驚喜。
房山多丘陵,果樹品種頗豐富,有毛桃、海棠、櫻桃、杏、梨、核桃等,但皆體小。野菜品類亦頗豐富,只是記不住名。又如黃花、香椿、花椒、山茶等,味道濃郁。去大安山看到了層層梯田,號稱是“京郊最美的梯田”,其中若干種黃花,也成為一道怡人美景。還有一種野菜當?shù)亟小案鶅翰恕?,莖可涼拌,葉可做餡,清香可口。“根兒菜”還有個奇妙之處:葉子扒下,便會迅速重新長出。但房山蔬果產(chǎn)量低,當?shù)厝嗽囈浦?a href='/pingyuan/' target=_blank>平原,則味索然,很奇怪,大概與山區(qū)土質、水、氣候有關。
除此,房山美食也很令人指動。我品嘗過房山山村的扁豆燜飯,那里的扁豆有很多種,十分美味,只是產(chǎn)量低。這次來房山,頭一次品味大安山最有名氣的特色小吃“炸油香”,“香”,讀音應讀為“性”,輕聲。炸油香類似油餅,但體形更小巧,呈菱形狀,剛出鍋時熱氣膨松,色澤金黃,口感軟嫩,可蘸蜂蜜或白糖趁熱吃,回味綿長。
炸油香,在過去的鄉(xiāng)村被視為佳肴,莊戶人家一年到頭也舍不得吃上一回,只有貴客或新姑爺上門才會上桌,也不像如今想做多少就做多少!由此想起我的老家山東招遠,也有炸油香的習俗,在春節(jié)前做好準備過節(jié)之用。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一年中也只能享受這一次。那時老家人來北京,總會帶些油香當做禮品。但老家的油香比大安山的油香體形厚實,呈長方渾圓狀,面發(fā)得硬一些。從炸油香可以看出時代的變化。
經(jīng)詢,大安山炸油香工藝、用料看似簡單,無非普通的白面或玉米面,和面時放鹽少許,餳面后入鍋油炸。關鍵的技術是和面,水的溫度要適中,溫度低發(fā)不起來,溫度高則會將面“燙死”。面硬炸時如硬板,面軟則蜷縮不好看,口感都會欠佳。據(jù)說入油鍋炸時用筷子翻動更需要技巧和功夫。過去當?shù)卣ㄓ拖阒v究用杏核油,其它油皆不如杏核油炸出的油香可口,其中有何奧秘,尚不可知。
當?shù)厝苏f炸油香在大安山傳了祖祖輩輩,但出處緣何?誰也說不清。城內(nèi)的老北京人只食炸油餅(油條傳進來很晚)、油糕、排叉、麻團等幾種。回族有炸油香的傳統(tǒng),油香是小圓餅狀,歷史甚為悠久,傳說是穆罕默德的一名信眾用香油炸餅請他品嘗,遂起名“油香”?;刈宓挠拖阋脖却蟀采降挠拖愫褚恍晗矐c婚喪當作? ?贈之物。我單位一位回族同事去世,幾位同事去吊唁,辭去時每人被奉贈一包油香,可見也是尊貴的禮節(jié)。
其實,油炸面食的歷史在中國很早就出現(xiàn)了。《楚辭》“招魂”出現(xiàn)“粔籹”一詞,朱熹《楚辭集注》說是:“環(huán)餅也。吳謂之膏環(huán),亦謂之寒具。以蜜和米面煎熬作之?!薄讹嬍畴s俎》中具體說就是“類似后代馓子的油炸食品”。魏晉時的《齊民要術》中仍有“膏環(huán)”,以秫稻粉加蜜,在鐺中油煎,在唐代傳入日本。書中還提到“截餅”,用牛羊乳調(diào)面油炸,這會不會是后代油香的原型,不敢武斷。還有“細環(huán)餅”,也是油炸面食,記述是口感“美脆”。
宋元時出現(xiàn)炸春卷、麻團、油炸馃子,馃子不是油條,而是花色油炸的點心。《東京夢華錄》提到“油餅”,大概并非今天的炸油餅。油條其實并非如傳說是宋代人痛恨秦檜而發(fā)明,油條的制法據(jù)專家考證是明清時才出現(xiàn)的。袁枚《隨園食單》列“油炸鬼”,是陜西面食,應是油條。清代有“油追”(加食字旁),各地叫法不一,其實是麻團。清代山東有“油旋”(加食字旁),不知何狀,但據(jù)字形看是不是今天的炸麻花?
油香是否受到炸油餅的影響演化而來?清代蘇州有“清油餅”“夾油餅”,是否即北方所說炸油餅,也值得考證。元代以來,清真食品廣為漢民所喜愛。中國歷史上各個民族的融合,食品也受到了影響。具體到房山大安山的“炸油香”,源自少數(shù)民族的食品?還是從南方傳過來的?抑或是房山人的發(fā)明?這是很令人生發(fā)興趣的。
不過,大安山祖祖輩輩傳下來炸油香,大安山人早已認定這里就是老家,扎根、光大,香溢群山,代代相傳,齒有余香……
Hash:338de43845ef20614d553c82d4fe6e86b80959ae
聲明:此文由 北京日報客戶端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