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國殤墓園: 5名日軍將領(lǐng)綁手跪葬在園前, 碑上兩字日本抗議至今
八年抗戰(zhàn)期間,日本人在中國的土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他們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苦難,但是他們也付出了響應的代價。可以說戰(zhàn)爭是沒有勝利方的,只有失敗的一方和更失敗的一方,因為戰(zhàn)爭帶來的是文明的倒退,是科技發(fā)展的停滯,是一個國家積淀千百年文化精髓的摧殘。
國殤墓園
云南有一塊特殊的墳冢,上面就兩個字,卻遭到了日本政府直到今天的強烈抗議,那就是“倭?!薄_@個特殊的墳冢地址在云南西部的騰沖縣西南部一公里外,這里埋葬了五名官職不低的日本軍官,他們下葬時,雙手反綁,下跪式埋葬,以示對中國人民深沉的懺悔。
怪不得日本人覺得恥辱,一方面因為姿勢不雅,當然也與“倭?!边@個名字有關(guān)。這五名軍官都死在一九四四年的騰沖反擊戰(zhàn),當時戰(zhàn)況非常激烈,日軍少將率領(lǐng)三千多人守衛(wèi)在騰沖,雖然他們的防守很嚴密,組織紀律也經(jīng)受了嚴格的考驗,但是在二十集團軍的猛烈進攻下,還是土崩瓦解,為了紀念這場戰(zhàn)役中逝去的將士,就在那里修建了“國殤墓園”。
國殤墓園
那這個“倭?!崩锩媛裨岬氖钦l呢?據(jù)考證,其中一個就是守備騰沖的最高將領(lǐng)“藏重康美”,另外四個也是官職很高的將領(lǐng)。他們下葬時,面對著中國烈士墓園,下跪埋葬意義很明顯了。平日了在中國土地上趾高氣揚的日本將士們,終于卑躬屈膝在了中國將士面前,他們是侵略者,理應付出相應的代價。
倭冢
為什么是“倭?!蹦?,一是因為日本國在古代就有倭國的稱號,日本人也曾為倭人、倭奴、倭寇,“倭”字還是漢光武帝賜予他們的,他們雖知這個字的侮辱性意味,卻知道實力強大以后才開始反擊。
國殤墓園入選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chǎn)名錄 向英雄們致敬! 國殤
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筑學會聯(lián)合公布的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chǎn)名錄在安徽池州發(fā)布,百項近現(xiàn)代經(jīng)典建筑入選名錄,國殤墓園名列其中。
據(jù)介紹,本次活動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筑學會、池州市人民政府、中國建設(shè)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lián)合主辦,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筑遺產(chǎn)委員會、中國城市建設(shè)研究院有限公司、池州市城鄉(xiāng)規(guī)劃局等單位承辦。
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chǎn)項目遍及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qū),項目凸顯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建筑風格與形式。項目在文化教育類、工業(yè)遺產(chǎn)類、居住類、建筑群等方面,均較首屆有所增加。
國殤墓園位于騰沖市西南的疊水河畔、來鳳山北麓,是為了是為紀念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攻克騰沖戰(zhàn)斗中陣亡將士而建的墓園,目前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的抗戰(zhàn)時期正面戰(zhàn)場陣亡將士紀念陵園。
這里埋葬著3000多名中國遠征軍將士和十幾位盟軍官兵,幾乎每一個到騰沖的中國人都會來到這里祭拜先烈。
一進門房,右手邊書店有很多關(guān)于騰沖和遠征軍的歷史書籍,接著就是兩個展廳,東西分布,陳列著相關(guān)的戰(zhàn)史資料和實物,可以一睹先烈的豐姿笑貌。墓園的主體建筑——大門、甬道、忠烈祠、小團坡烈士墓、紀念塔,坐落在一條中軸線上,依次遞進,逐層升高。而在墓園大門不起眼的地方還有一個小小的“倭冢”,是戰(zhàn)后為日軍收尸立的墳。
由大門經(jīng)長甬道沿石級而上至第一臺階,再沿石級至第二臺階的擋土墻,上面嵌有“碧血千秋”隸書刻石,第二臺階上,建有莊嚴肅穆忠烈祠,為重檐歇山頂仿清建筑。為供奉抗日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
繞過忠烈祠,是立滿墓碑的肅穆陵山。周邊的山坡上埋葬著3000多名抗戰(zhàn)陣亡將士的骨灰,另一邊是在騰沖抗日戰(zhàn)爭中犧牲的美軍將士夏伯爾等14人的紀念碑。
爬上山頂,上面是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光復騰沖陣亡將士紀念塔,塔座正面刻有李根源書寫的“民族英雄”四個字,其余三面刻有第二十集團軍總部所撰《騰沖會戰(zhàn)概要》。
目前園區(qū)擴建的滇西抗戰(zhàn)紀念館已經(jīng)建成并開放,其開放關(guān)閉時間和整個園區(qū)一致,里面收藏了很多珍貴文物,包括和順抗戰(zhàn)博物館所藏文物也已經(jīng)全部遷到此館。
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chǎn)項目
入選名錄
國立中央博物院(舊址)
鼓浪嶼近現(xiàn)代建筑群
開平碉樓
黃埔軍校舊址
故宮博物院寶蘊樓
全國農(nóng)業(yè)展覽館
云南陸軍講武堂舊址
民族飯店
國立中央研究院舊址
中東鐵路附屬建筑群
馬尾船政
梁啟超故居和梁啟超紀念館(飲冰室)
石景山鋼鐵廠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北戴河近現(xiàn)代建筑群
國民黨“一大”舊址(包括革命廣場)
齊魯大學近現(xiàn)代建筑群
四行倉庫
798近現(xiàn)代建筑群
大慶油田工業(yè)建筑群
國殤墓園
京師女子師范學堂
百萬莊住宅區(qū)
馬勒住宅
盛宣懷住宅
中央銀行、農(nóng)民銀行暨美豐銀行舊址
偽滿皇宮及日偽軍政機構(gòu)舊址
中國共產(chǎn)黨代表團辦事處舊址(梅園新村)
百樂門舞廳
首都國際機場航站樓群
816工程遺址
茂新面粉廠舊址
中蘇友誼紀念塔
金陵兵工廠
南通大生紗廠
張學良舊居
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舊址
漢冶萍煤鐵廠礦
安徽國潤茶業(yè)祁門紅茶老廠房
哈爾濱防洪紀念塔
民國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抗日勝利芷江洽降舊址
山西大學堂舊址
杭州西湖國賓館
羅斯福圖書館暨中央圖書館舊址
洛陽拖拉機場早期建筑
最后,讓我們用一組照片,緬懷這段歷史。
騰沖國殤墓園。少女手持鮮花,于逝者墓碑前憑吊。
黃建朝,戰(zhàn)爭受害者,感染日軍鼻疽病毒,一生飽受折磨。
楊超邦,民夫,為遠征軍運送彈藥。老人至今為不能守住一個飛機場而心生愧疚。
楊貞祥,一個把生命定格在104歲、等待丈夫70年的老人。
張德彩,少女民夫。70年前,她是一個曾經(jīng)為遠征軍做飯的少女。
這頂鋼盔,曾經(jīng)屬于某位遠征軍士兵,硝煙散盡,它靜靜訴說著當年戰(zhàn)斗的慘烈。
陣亡將士墓碑。
軍人的榮耀。
“還我河山”——陣亡將士紀念塔。
飛虎隊將士存照。
盟軍塑像。
日軍使用的毒氣裝置。
筑路情景重現(xiàn)。
南洋機工生活照。他們當時的生活條件,我們難以想象。
歷史,在這一刻定格,銘記歷史 勿忘國恥 珍愛和平。
整理自:云報客戶端、網(wǎng)絡(luò)
瞻仰國殤墓園 緬懷遠征軍英烈 騰沖瑞麗游記之三 國殤
來到騰沖,有兩個地方應該去且必須去,那就是建于1945年1月的國殤墓園,以及與它毗鄰的滇西抗戰(zhàn)紀念館。
這是中國大陸唯一一座國軍烈士墓園,也是目前中國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戰(zhàn)時期正面戰(zhàn)場陣亡將士紀念陵園。
殤:未成年而死難的人;國殤:為國捐軀的人。
墓園倡建者李根源先生,取屈原悼楚國陣亡士卒挽詩《九歌?國殤》之含義,題名為“國殤墓園”。
騰沖是世人矚目的英雄之城。1942年5月后,騰沖成為滇西抗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1944年9月14日,中國遠征軍經(jīng)過127天的血戰(zhàn), 騰沖成為全國500多座淪陷縣城中第一座光復的縣城。
1942年5月,日軍侵犯滇西邊境,中國抗戰(zhàn)后方的一條國際通道——滇緬公路被徹底截斷。為了收復滇西失土,打通西南國際運輸大動脈——滇緬公路,使盟國的援華物資順利進入中國,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右翼軍第二十集團軍以6個師的兵力強渡怒江,仰攻高黎貢山,向占據(jù)騰沖達兩年之久的侵華日軍發(fā)起反攻,經(jīng)歷大小戰(zhàn)斗80余次,在盟軍配合下,圍攻騰沖城,于1944年9月14日將日寇全部殲滅,
騰沖一戰(zhàn),我軍將士陣亡8000余人,地方武裝官兵1000余人,盟軍(美)將士陣亡19名。
滇西抗戰(zhàn)紀念館最為難得的是,陳列的2萬多件藏品全是當年戰(zhàn)火中的實物。
進入紀念館大廳,一張碩大的時間表迎面而來:從1931年9月18日寇侵華,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大廳正門三尊巨大的雕像:居中是遠征軍士兵,左邊盟軍士兵,右邊騰沖民眾,兩旁軍民齊奮戰(zhàn),頭上還有飛虎隊的戰(zhàn)機在盤旋。
三面墻上呈矩陣排列的1300多頂鋼盔,氣勢恢弘,瞬間恍若看見隔著歷史塵煙,悲壯而行的1300多名入緬遠征軍。
這些不同制式的鋼盔,全是紀念館發(fā)起人、騰沖一位姓段的老先生花了30多年時間、從老鄉(xiāng)家里一頂一頂找回來的。據(jù)說他收藏的這些鋼盔,足夠武裝一個團。
中國遠征軍受盟軍中國戰(zhàn)區(qū)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余人。
遠征軍指揮官名錄
羅卓英、杜聿明將軍像
遠征軍佩戴的胸標
梅花劍
鐫刻有“打倒日本鬼子”的大刀,36師徽章,36師機槍手黎色和使用過的輕機槍和口缸
遠征軍傷亡人員統(tǒng)計。其中第五軍200名女兵翻越野人山僅5人生還,多么的慘烈!
這是日本軍投射的一顆陶瓷細菌彈。
陶瓷彈著地后破碎,里面黃色粘體包裹的蒼蠅、跳蚤開始往四周飛去,一個一個村莊就會感染鼠疫、霍亂……騰沖全縣抗戰(zhàn)前有37萬人,抗戰(zhàn)勝利只剩下19萬,大量人員就是死于日本的細菌彈。
細菌彈下方還注明:這是陶瓷彈投擲后落到沼澤地沒有破碎,僥幸遺留下來的。
駝峰航線陣亡烈士
駝峰航線是世界上最艱險的航線。航線全長500英里,地勢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7000米,山峰起伏連綿,猶如駱駝的峰背,故名“駝峰航線”。1942年5月到1945年8月,駝峰航線運輸物資、官兵無數(shù),為此也付出極大代價,先后損失600多架運輸機,犧牲中美飛行員1500名。我們飛往騰沖的機場就名“駝峰機場”,正是為了不忘歷史。
陣亡飛行員群像
中國遠征軍將官群雕:衛(wèi)立煌上將,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宋希濂中將,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黃杰中將,第十一集團軍繼任總司令;霍揆彰中將,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賽恩準將,美軍參謀團團長。
龍云委任狀、龍云劍
龍云是當時的云南省主席,向國民政府提出修滇緬公路和滇緬鐵路,從昆明至緬甸臘戌,全長1146千米。日軍先后調(diào)派100多架飛機對路轟炸,僅炸惠通橋就達168架次,在橋工隊英勇智慧的護持下,始終保持暢通,被稱為 “炸不斷的滇緬路”。
惠通橋被炸場面
炸不斷的滇緬路
從紀念館走過一面巍然屹立的中國遠征軍名錄墻,上面刻有遠征軍、盟軍、地方抗日游擊隊、參戰(zhàn)民眾等人員姓名10萬余名,便來到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殤墓園。
只見兩旁松柏挺立,綠草如茵,遠遠望見綠樹掩映下的忠烈祠莊嚴肅穆。
迎面先見到刻有 “碧血千秋”幾個大字的一堵石墻,為蔣中正題,李根源書寫。再上幾級臺階就見國民黨元老、大書法家于右任書寫的 “忠烈祠”匾額,檐下還有蔣中正題寫的 “河岳英靈”四個大字。
兩旁是各種題聯(lián),中間擺滿了瞻仰者敬獻的花圈,其中還有一幀是我們上海市政府的。
忠烈祠走廊外則豎有蔣中正署名的國民政府關(guān)于保護國殤墓園的布告
還有李根源先生的《告滇西父老書》,以及抗日縣長張問德的《答田島書》等石刻。
1942年騰沖淪陷時,一些黨政要員紛紛逃離,曾當過龍云秘書的老秀才張問德卻扛過抗日大旗,自任縣長,轉(zhuǎn)戰(zhàn)于荒郊野外。他隨身攜帶一面中國國旗,國旗插在哪里,哪里就成了縣政府。駐守滇西的日軍指揮官田島見狀,專門給張問德寫了一封勸降書。張問德怒火中燒,寫下了浩然正氣的當世名檄──《答田島書》。
《答田島書》全文870字,信中歷數(shù)日寇侵入騰沖以來犯下的罪行,最后凜然指出: “余拒絕閣下所要求擇地會晤以作長談,而將從事于人類之尊嚴、生命更為有益之事。痛苦之騰沖人民,將深切明了彼等應如何動作,以解除其自身所遭受之痛苦。故余關(guān)切于閣下及其同僚即將到來之悲慘末日命運,特敢要求閣下作縝密之長思。”信末署名: 大中華民國云南省騰沖縣縣長 張問德
這封義正詞嚴的回信,經(jīng)時任云貴監(jiān)察使李根源先生轉(zhuǎn)呈國民黨中央,先后登載于《騰越日報》、重慶《大公報》、《掃蕩報》、《中央日報》,還被中國各省報紙轉(zhuǎn)載,創(chuàng)下 “一封信使舉國振奮”之舉!更難得的是,騰沖城光復后數(shù)天,張問德便掛職而去,他為后人留下一句話: 我只是中華民族的一個讀書人。
穿過忠烈祠就進入到烈士陵園,這是一個濃陰覆蓋的小山坡。墓園選擇建在這座小山坡上,是因為這里曾是遠征軍與日軍對抗最慘烈的一處所在地,也是收復騰沖的最后一戰(zhàn)所在地——有超過3000名的將士犧牲在了這里。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坡下于右任題寫的“天地正氣”幾個龍飛鳳舞的大字。
二十名校級軍官墓。背后就是3346名陣亡的部下,仿佛還在統(tǒng)領(lǐng)著他們的士兵。
看看吧,密密麻麻列隊而葬的陣亡將士,很多才十幾、二十來歲,上面刻著姓名、軍銜:下等兵、上等兵、少尉、中尉……每個墓碑下都埋有一個盛著烈士骨灰的小陶罐,很多墓碑旁插有一朵白花。
站在這一片墓冢中,不可能不被感染,只覺得血在沸騰,淚在閃爍,壯哉騰沖兒女!壯哉中國遠征軍!我們這些六七十歲的老人,千里迢迢向你們致敬來了!
紀念塔設(shè)在高高的山坡上,臺階很陡,為了拜祭這些年輕的英靈,我們還是一步一步地攀登而上。
只見一座紀念碑高高聳立,上面一截刻著“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下面一截刻著“民族英雄”四個大字,為李根源題寫。
烈士墓冢繞塔而建,以塔為中心輻射狀分為六等分,每個等分代表一個師,計有3646冢,按軍銜大小的墓碑密密麻麻豎立草叢中,從山頂向山腳,宛如一支整裝待發(fā)的部隊,悲愴,壯烈。
離開墓地,我心情沉重。中國抗日遠征軍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曾經(jīng)被湮沒歪曲了半個世紀之久,以致墓園荒蕪;海外英烈無法魂歸故里;幸存的遠征軍老兵背負著巨大的政治壓力,掙扎在社會最底層…… 所幸陰霾終于被拂去,歷史還原了它的本來面目。
最后,我還要說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大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湖南軍墾農(nóng)場“接受再教育”,當時最要好的朋友萍姐,總是躲在一旁默默不語。后來才知道她的父親原來就是杜聿明將軍手下,專門替遠征軍負責軍需的高級軍官。杜聿明獲特赦后萍姐父母曾特地北上赴京去看望杜曹伉儷,說不完的話中,她父親最放不下心的就是緬甸遠征軍,談到動情處老人都會情不自禁地潸然落淚。上世紀70年代中期,楊振寧夫婦返國探岳父母。杜聿明專門交待、尤其嚀囑女兒杜致禮到上海一定要探望萍姐的父母。
我和萍姐在軍墾農(nóng)場勞動時唯一的一張照片,攝于1969年
而今,百歲高齡的萍姐父母都已故去,但萍姐一家的這段歷史并沒有故去。
歷史不容忘卻,歷史需要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