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新巴爾虎右旗神秘的石板墓群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是古代敕勒人對草原風光的生動描寫,如今這樣的景象只能在呼倫貝爾看到了。
新巴爾虎右旗(簡稱新右旗)是自治區(qū)19個邊境旗(市)和23個牧業(yè)旗之一,位于祖國東北邊陲(東經115°31′—117°43′,北緯47°36′—49°50′),呼倫貝爾市西部中俄蒙三國交界處。東北部與全國最大的陸路口岸城市滿洲里毗鄰。
國境線長515.4公里,其中:中蒙邊界467.4公里,中俄邊界48公里。新巴爾虎右旗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回、滿等11個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從歷史沿革看,巴爾虎這一蒙古族喀爾喀部的部落遷入呼倫貝爾草原僅不足300年歷史,由于新右旗的巴爾虎人比陳巴虎旗的巴爾虎人進駐呼倫貝爾的時間遲兩年,故名新巴爾虎。蒙古語稱西為右。1732年清政府分兩批從布特哈和喀爾喀蒙古車臣汗部,將巴爾虎部落遷來呼倫貝爾駐牧,寓兵于牧。編為左、右兩翼八旗,隸屬呼倫貝爾副都統(tǒng)衙門。1948年建立新巴爾虎右旗。然而實際上,大量的文物發(fā)現(xiàn)證明,這里早有古人類的足跡,在考古界現(xiàn)有古突厥、古匈奴、古蒙古等幾種說法。
新右旗境內分布著30多處石板墓群,少則幾座,幾十座,多則一二百座,都有著很高的考古價值。
杭烏拉山石板墓群
一處石板墓群位于新巴爾虎右旗大石莫東南的杭烏拉山坡上,距大石莫約15公里,東距達賚湖約10公里,東南20公里為2號漁場,與扎賚諾爾咫尺相望。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基本為東西向;大多墓葬平面近似長方形,個別也有正方形、梯形或平行四邊形的。均以石板為葬具,石板的上端高出地表;其建筑方法和結構特點是:先挖出長方形豎穴土坑,并在墓中設置一個類似二層臺的建筑,沿二層臺上的墓穴四周,緊靠穴壁以豎立的天然石板或大石塊砌筑成一定形狀的石垣,然后在石板外的二層臺上再填以碎石塊加固。墓內遺物很少,有的是空墓,只發(fā)現(xiàn)一些陶器殘片、珠飾、蚌刀、石鏃、石葉、石錛、玉璧及零散的人骨。
墓群面積約1萬平方米,分東西兩個區(qū),相距約600米。東區(qū)較大,有石板墓85座,其東北直立一塊長方形石標,無刻字和圖形;西區(qū)有石板墓21座,亦有一長方形石標,同樣無字無圖形。
這類石板墓在新右旗已有大量發(fā)現(xiàn),在蒙古和俄羅斯的外貝加爾地區(qū)也有較廣泛的分布。經對出土人骨鑒定,認為具有蒙古人種特征。
達林礎魯墓群
另一處是分布在呼倫湖西岸不遠的達林礎魯墓群,山坡上密集分布著120多座石板墓。墓的結構是以巨大的天然石板砌成長方形墓框,大者7米長,5米寬,小者3米長,2米寬,頭向朝東。小墓大體成行排列,大墓往往位于墓群東北部,其前方(東方)10多米處,有的立有墓碑狀天然石條,上無文字。唯墓群東北大墓前的“石碑”上刻有幾道半圓型溝槽,側面也刻有圓形溝槽。這些古板墓都是就地取材,從附近山頂上取風化的片麻巖石板砌 成。石板厚約0.1米,長約1米或1.5米,寬約0.5米或1米。這些巨石板立著埋入地下,上部露出半截,砌成長方形墓框。個別的大墓,長可達8米,寬5米。長方墓框之外西側并附有爾室狀小框,約5米長,4米寬。呼倫湖以西直至貝加爾湖一帶分布的此類石板墓群是外貝加爾青銅時代基托托伊文化的重要特征,有著極高的考古價值。
時光荏苒,誕生過無數勇士的草原,神話和傳說就像經久不息的風,年復一年地吹拂著。游牧者的名字和模樣被風吹走了。他們的血肉之軀化作草原上的草木。沒有文字記載的草原歷史,如同數不清的走進歷史的草原先民,青草萋萋的山野之地,每一朵綻放的花朵,每一株植物的莖葉,空氣中每一縷花香,都是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游牧者的化身。石板墓群,更像是祖先留下來的信號,讓草原人民在時間的隧道中可以窺見遠古的故事。
Hash:3c64d6126944003aa8696ac89df8d90d925a0d85
聲明:此文由 巖芋帶你看歷史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