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源生態(tài)景區(qū)旅游攻略
漳河源位于湖北西部地區(qū),這里連接著原始森林,擁有非常獨特的地理地貌資源,這里生態(tài)系統(tǒng)和自然資源非常豐富,是一個天然的氧吧和風景區(qū),是游客旅游度假的絕佳圣地,下面給大家分享漳河源生態(tài)景區(qū)旅游攻略。
漳河源記?
盛夏七月,我們游了一次被稱為“世外桃源”的地方——漳河源。不過,這個漳河是位于荊楚之地的湖北南漳的漳河,而非當年曹操建都鄴城,筑鄴下三臺的魏都漳河。早就聽說漳河源風光旖旎,一派亞熱帶風光。沿河十里至今仍有原始的造紙作坊,古老的石渠水車和清代所建的百年樓居,這些都令我們心馳神往。
在朋友、南漳縣財政局劉友榮局長的陪同下,我們開始了漳河源之行。汽車在青峰翠巒間飛馳,約一個小時,汽車在一個叫龍王沖的地方下了水泥公路,又在鄉(xiāng)間小道上行駛10多公里,至河沿村時已是中午。
村委會王主任安排我們吃了午飯,飯后又作向?qū)ьI我們前往。前面的路已不能通車,遂下車步行。
王主任對我們說,漳河的源頭是兩個泉眼,一大魚泉,一小魚泉。源頭有個自然村落,因居民都姓陳,世代都以造紙為業(yè),所以又叫陳家紙廠。要到陳家紙廠,必須沿一條上下十多里的懸崖小徑攀沿而下。
轉(zhuǎn)過幾道山峁,穿過幾道密林,前面就是崖邊的小徑,是進紙廠,也是漳河源頭的唯一通道。小徑寬約一尺,均沿石壁鑿出。左邊石壁,右邊懸崖。
向下望去,百丈深崖讓人暈弦。所幸靠崖邊一側(cè)竹林茂密,形成遮擋,行人不會滑下崖去而摔得粉身碎骨。崖邊的竹林密切深,行人因而看不到崖邊崖下而很有安全感。
我們沿石級小徑小心攀沿而下一里多地時,透過崖邊的竹林向崖下望去,只見幾棟青屋瓦舍像團團黑點鑲嵌在蔥蘢的河谷中,王主任說那就是陳家紙廠。
王主任站在崖邊,用手作喇叭狀向下喊了幾聲,待谷底對岸有了回音,王主任又大聲說:“告訴陳老,晚上有客!”對岸又應。
我們繼續(xù)沿崖間小徑攀沿下行,一路氣喘吁吁不住打歇,好不容易捱到谷底,汗水早已渾身濕透。幸好同行者都沒有心臟病,不然心臟可要受驚緊張而發(fā)的。
來到谷底,一條寬約兩丈的河流擋在眼前。仰天上望,兩岸峭壁千仞,上天只剩一線。峭壁間,一叢叢茂盛的竹樹兀地鉆出,直插云端。只有一線的天空蔚藍如洗,白云像團團潔白的棉花,在山尖輕輕地繚繞飄過。
河流從? ?聳入云的崇山峻嶺間流出,河水清凌澈潔,纖塵不染。一條石壩橫在河中,浼浼的河水漫過石壩,嘩嘩作響。嘩嘩的水聲在峽谷里引起陣陣回響。
真是山頭白云裊裊,谷底流水潺潺。我們踩著石壩趟過清流,清且漣漪的河水濯洗著我們的雙足,也濯洗著這青翠的山谷,更似乎要把這世俗的塵埃都濯洗干凈。
過了河,一幢黛瓦粉墻的古屋樓居出現(xiàn)在眼前。門前是長滿青苔的古老石渠,渠里流水淙淙。屋旁是瓜藤滿架的菜園果蔬,和叢叢芭蕉及棕櫚,屋后是長滿竹樹的茂密竹林。
不遠處巨大的木輪水車和石碾石磨,石臼石槽,讓人宛如走進一個古樸而幽美的原始古老村寨,這就是陳家紙廠。
王主任帶我們走進一座坐東朝西一進兩幢的古色古香的三樓宅院,穿過側(cè)廂門廊天井,主人——一個面容修潔的70歲老人陳老引我們在后樓正間落座。
我們和陳老聊了起來,陳老說,他們祖上系明朝年間由咸寧遷居而來,在此已居住繁衍九世。均沿河而居,世代以造紙為業(yè)。
原有11家,現(xiàn)剩8家,均住在這漳河源頭。這幢房屋系清末建造,老人兄弟二人,前樓住其弟。我們細觀這棟老宅,檁椽廊柱雖已呈煙熏色,但當年的朱紅油漆依然可見。
老式木門,鏤花窗格,飛檐斗拱,勾紋彩飾。青石臺階均由青石條鑿砌,天井均是青石和大方青磚鋪砌。
走廊過道及地面均系瓦灰與桐油澆灌而成,歷時百年,至今仍堅固如石,花紋圖案美觀大氣。整個建筑可見當時的富麗氣派,亦可見陳氏家族當年的富有。
見來了客人,陳老喚來一個后生,吩咐幾句,后生出門而去。此時已是天黑,夜幕已籠罩房前屋后的山巒河谷。不一會兒,對岸山上似有人說話,一問,是那后生已竄上對面的山頂。
我們驚異何其快捷,真似猿猴一般,我們捱了半天的路程,后生轉(zhuǎn)眼即到。約一個時辰,后生已回。竹籃里盛著酒和各種菜肴,我們乃知后生剛?cè)チ松酵獾木频?。我們驚駭,如此天黑,摔下山怎么辦?后生笑道:“沒事,習慣了?!?/p>
晚飯極豐盛,除了園中自種的菜蔬和梁上熏肉,還有河里的一種無名小魚,無鱗,味極鮮美。陳老和我們邊吃邊談。49后,陳氏后人仍往在這沿河十里的漳河源,仍以打竹造紙為業(yè),不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事實上,這漳河源兩岸山高崖陡,除了這漫山滿崖的青竹和河谷中清碧湍急的漳河流水,確也無地可耕。
陳氏后人出門進山均攀登這上下10多里的懸崖峭壁,草紙生產(chǎn)出來也全靠背簍背出山外,油鹽米醋均靠紙換,草紙生產(chǎn)也仍是這原始的水車作坊。
隨著社會發(fā)展,造紙業(yè)競爭激烈,外地現(xiàn)代紙,陳老叫洋紙,質(zhì)好價優(yōu),土紙已難以生存。因山高路險,紙廠至今尚未通電,沒有電燈沒有電話,手機在這里沒有信號。
更沒電視,外面新聞全憑一臺收? ?機,照明仍是煤油燈和蠟燭。陳老說,煤油燈好,只是玻璃罩子不好買了。
因出門不便,老人已多年未出山。近年當選了縣政協(xié)委員,每次出山開會都由人背出,老伴已有幾十年沒出山了。
陳老有兩女,一嫁山外,一在家招婿。我們驚異:都廿一世紀了,竟還有這么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地方。桃源雖好,但有一難,就是就醫(yī)難。因路險僻,家人生病,醫(yī)生來這里不便,陳老一孫女就是在兒時因發(fā)燒救治不及時而成聾啞。我們亦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負面效應。畢竟是現(xiàn)代社會了,陳氏家人應隨時了知外面的世界。
如今,陳老的兩個孫女已在山外讀書,一讀師范,一學醫(yī)。而不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了。我問陳老,當年建造這房屋的磚瓦從何而來,如靠人背運,將需多少人背,且背至何時?
陳老說,當年建房的磚瓦、石灰全是雇人來河下打窯,就地取土燒制,木料就地砍伐。陳老又說,其父土改時被誤殺,叔叔早年在北京念書,畢業(yè)后從軍入伍,官至團長,后辭職回鄉(xiāng)造紙。
一曾祖曾被清政府委為縣令,亦堅辭不就,回家造紙,家譜上都有記載。因地險僻,自古以來土匪官軍都未曾來到這里,家譜也保存完好。只是“四清”時家被抄,家譜作為“四舊”被燒毀,以致失傳。我們惋惜之余,亦又慶幸,幸虧此地險僻,人亦難至,這棟當年富麗堂皇的清代樓宇古居得以保存至今。否則,“文革”惡潮所致,這里定是蕩然無存。
夜宿陳宅三樓,樓梯樓板均是本質(zhì)。雖年代久遠,油漆斑駁,但仍牢固結(jié)實。
樓上樓下,雖是盛夏,但卻涼爽如秋,且無蚊蠅??赡苁撬髑鍍艏ね?,蚊蠅無以生存。
清晨,一陣咚咚聲將我驚醒,此時已是西窗映碧。推窗望去,繁盛的竹樹,蒼翠的芭蕉,蒲扇般的棕櫚,盡入眼簾。
不禁讓人想起陶淵明的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無車馬之喧的寂靜又讓人想到朱熹的詩:“靜處乾坤大,閑中日月長”。
咚咚聲是紙廠在生產(chǎn),循聲前往,但見石渠石閘已開,清凌的河水沖動著巨大的水車木輪在轉(zhuǎn)動,轉(zhuǎn)動的巨大木輪又驅(qū)動著粗重的木杵在石臼里咚咚地捶打著毛竹。
毛竹是草紙生產(chǎn)的主要原料,青竹先在石灰中漚漬,然后在石臼中搗成紙漿。操作的漢子是陳老的女婿,漢子說,石渠石壩也是陳家祖上所修筑,具體年代已考。
壘砌渠壩的石縫系由糯米蒸煮后搗漿澆灌,至今仍堅硬如鐵。漢子打罷毛竹又篩紙,我問漢子,毛竹可是自家所砍?漢子說,毛竹由周圍農(nóng)民砍割后送來,一分錢一斤收購的。
毛竹砍后來年又生,且長的更好。可不是,這漳河源河谷最為茂盛的,便是這漫山遍野,滿溝滿壑連綿不斷的青青綠竹了。
我們又嘆服,陳氏先民是如何找到這么一個山清水秀,且毛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地方的。
早飯后沿河上行,目標大魚泉和小魚泉。我 們每人手中又多了根竹棍,一探路,二作拐杖,以防滑倒。王主任手里又多了把大柴刀——以作披荊斬棘之用。
行約一里,轉(zhuǎn)過一道峰巒,前面河邊又是一座黛瓦粉墻,雕檐彩飾的清代樓居。旁邊也是長滿苔衣,清流潺潺的青條石渠。以及巨大的水車木輪,石槽石臼,還有石桌石凳……不用問,這又是一家陳紙廠,忍不住遂又去流連一番。
越往里走,兩岸山勢愈加緊逼聳立,直入云端。河谷就像在一個巨大而狹窄的板壁縫里,一彎碧流從板壁縫間竄了出來。兩側(cè)山崖竹木老翠似染。
竹木蒼翠的峭壁間,還長著各種筆挺的杉樹,有珍貴的紅豆杉、白杉,還有楠木等珍稀樹種。
岸邊崖下是叢叢高大的棕櫚和芭蕉,及蔥郁的劍蘭。河邊吊羅蘭芷,落英繽紛。好一派旖旎的南國熱帶風光。
除了湍急的河水,兩岸盡是茂密的荊藤灌木,無路可尋。我們時而砍開荊棘撥路而行,時而脫腳涉水而過。
雖是盛夏,河水卻冰冷刺骨。剛?cè)胨畮撞?,雙腳便已痛紅。好不容易淌過幾道河水,繞開幾處罅潭,終于披荊斬棘來到一個大石洞前。
水從洞中流了出來,王主任說這就是大魚泉。也叫大魚洞,這就是漳河的源頭。上過幾道石坎走進洞中,只見圓頂型的石洞像一個人工開鑿、能容納百多人的大禮堂。
高約數(shù)丈,渾然天成。石洞深處漆黑幽邃,水從深不可測的洞中涌出,發(fā)出轟轟聲響。外面河水雖已刺骨,進得洞中,乃覺洞中水流更是冰極,讓人打顫,站立不穩(wěn)。
稍停,旋即退出。出得洞外,又覺外面水暖如初。洞里洞外,溫差已是若此。
游罷大魚泉,漳河的另一源頭——小魚泉,尚在五里之外。兩三里地的大魚泉已讓人精疲力竭,五里之外的小魚泉更讓人望而生畏了。
探訪了大魚泉,觀賞了百年清代樓居和古老的石渠水車,原始的造紙作坊,飽覽了漳河源的旖旎風光,品味了“世外桃源”的幽美,已是極大滿足。
至于小魚泉,待擇日再來尋訪,遂打道回轉(zhuǎn)。回紙廠稍歇,辭別陳老,告別陳家紙廠,仍沿來路攀回。
到得山頂,回首再望河谷中,陳家紙廠院落已冒出裊裊炊煙。
刀削般的峭壁青嶺,翡翠玉帶般的蜿蜒河流,黛瓦粉墻的清代樓居,娉娉婷婷的裊裊炊煙,好似一幅清麗的水墨畫。
Hash:27e815c16f2e8ff78478505ad5c69dd2dfa9217f
聲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