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仙峽游記攻略
聚仙峽是一處充滿了人文魅力的景區(qū),這里的一切都帶著史無前例的張力和魔力,這里的綠色植物和各種花都非常豐富,絕對休閑度假最佳的地方,下面給大家分享詳細的攻略。
山頂上的黃色
農(nóng)歷二月一十八,發(fā)小齊赴聚仙峽。
南庭石甕流水響,人工大壩氣萬千。
山中石門人工造
石門兒一一因形如一道門而得名,是聚仙峽里,最后通向后山村寨的一道狹隘屏障,下邊常年有小溪流水,傳說此處原來山根相連,十分險峻,人要通過很危險,清朝時,后山筆架莊出了一個進士,當(dāng)了甘肅的巡府,每年省親都要走聚仙峽谷,因為騎馬抬轎,需開山通路,披荊斬棘,有一年,在此處開山,石匠白天開了,晚上石頭又愈合了,進士就讓連夜開石,結(jié)果石頭上都流血了,才開出這道石門兒,當(dāng)?shù)厝酥v,進士割斷了自家祖墳的風(fēng)水,從此這一家在沒有出什么人物,因此石門兒的名聲也久久相傳。
新舊石門對比
近年來,修了一條穿越聚仙峽的柏油馬路,在石門兒的北山腰又挖了一個道溝,新路繞過了石門兒,進山的路更為寬敞、捷近、便利、通暢。下邊的石門兒便少有了人的問津,只有哪靜靜的小溪日復(fù)一日地悠悠的流淌。在落日的余暉照映下,石門兒顯的尤為寂靜而滄桑!
長滿仙氣的白皮松
聚仙洞前的山峰
沿石門兒向東,是一個叫"三孔窯"的地方,在很久以前尚有人在此居住,采些山貨,方便過路人休息喝水打尖,背著三孔窯的絕壁上有一天然溶洞,傳說為當(dāng)?shù)厥饕还霉迷诖俗上?,俗稱石明姑姑洞。
以前,每當(dāng)天旱少雨,周圍村子的人就會敲鑼打鼓來祈雨,據(jù)說很靈驗,等村里人回到村,后山就會起云打雷,風(fēng)雨緊接而來,我們小時候在此拾柴見過一次,膽大的曾爬著絕壁上過哪個洞。
哪天下雨沒下雨我忘了,去年我約幾個好友上過一次,路太險了,半山腰有些石碑,洞中泥塑尚在,已很少有人來焚香許愿,有人專門修了一下山路,聽說也有人準備開發(fā),但我在半山腰見到石碑前長出的一棵奇松(如圖),還是很好奇,盡管知道這是一種畸生樹,但生長在這個地方,卻增加了幾分神秘,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為此我推斷我們這座山也是 一座靈山,神山,期待她榮光再現(xiàn)。
醋似天安門的神山
再向東走半里,山溝的河面相對廣闊了許多,南山上一座山峰形如北京的天安門,多年以前,山頂上松栢樹較多,墨綠肅穆,郁郁怱怱,山頂下的青石絕壁黑白相映,層次分明,山腰中間多為灌木叢,緊擁山峰,最下面原有古人開墾的幾塊梯田,一直閑置,長滿奇花異草,春來之時,百花盛開,五顏六色,鳥語花香,景色尤為美麗壯觀。
過了天安門,原有一小山峰,我們叫和尚墳兒,小時候上山砍柴,上去要走一之字形山道,路上滿是大小不一的石灰?guī)r石塊,記得上山時都會在山坡上背一兩塊路石,上了山頂堆積一處,稍作休息才繼續(xù)趕路,據(jù)說若上山不背石塊,一天會不順利,今天想來,可能是前人想的一個好辦法,大家都來把山路上的石塊拾走,回來才不會容易滑到,這種說法其實與和尚墳沒有半毛錢的關(guān)系,不過此處還真有和尚墳,聽說前幾年曾被人偷盜,也不想想,幾百年前生活這深山老林的一個和尚會有什么呢,現(xiàn)代人真容不下古人一丁點的清靜嘛,今天我們?yōu)楹筝呑訉O著想,會有什么意義呢,這種現(xiàn)實諷刺,真值得今人思考與反思。
下到和尚墳山峰底,就能見到南庭了,午陽河(其實這是午陽河的分支流)向南延伸四五百米,沖到南山根打了一個九十度的彎,折向東北方向,常年累月的河水沖涮,一是在南山根下形成高十幾米,深八九米,長百十米的崖洞,成為山鳥筑巢的樂園。二是河面裸露出幾千平方米的高底不平的青石板場地,青白干凈,河道中間清水長流,大小水潭清澈見底,大熱天氣,在此休息乘涼,玩水戲耍尤為愜意。
南庭下的水塘
石甕中看不見流水卻有流水聲
午陽河經(jīng)過南庭后,河道慢慢變仄,突然折向東,直流而下,沖出一個深不見底的石甕,以前石甕上邊周圍長滿樹木花草,石甕中常年有積水,人是不敢輕意接近的,現(xiàn)在因為河水漸小,特別是開山修路,河道中增加很多碎石泥土,已將石甕填平,植被也破壞不少。
這次我終于有機會親臨其景,拍下了少年不敢就近的神秘石甕(如圖),而心情卻十分復(fù)雜,雖然它已不是我夢想中的石甕,但站在石甕上,我能清晰的聽到石子下潛水流動的聲音,汨汨作響,仿佛在呻吟,仿佛在低唱,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非人力所為,可人們又做了些什么呢?
上世紀六七年代人造峽口石壩
向東過了石甕后,河道再走一之字彎道,就沖出了山谷,進入黃土丘崚地帶,首當(dāng)其先的繞過我的村莊,再進入汾河,匯入黃河,最后歸入大海。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現(xiàn)在想來真是一個敢想敢? ??,戰(zhàn)天斗地的時代,我們這個不到兩千人口的小村莊,規(guī)劃過一個農(nóng)村建設(shè)的新藍圖,我親眼見到過村里自制的沙盤,就象打戰(zhàn)時軍用的沙盤地圖,聽過一次講解,村莊的南北山丘,青山綠水,河流潺潺,層層梯田,樹木蔥蔥,一片生機勃勃。
首先在出山口建一石壩攔洪蓄水,然后根據(jù)海拔高低,山丘走勢,在村子的南北修四五條引水渠,水就可以經(jīng)過我村的腳底,村中央,村莊山頭流過,灌溉我們村一半以上的土地,改變靠天吃飯的困境,可惜不知什么緣故最后不能建成,(有說法是地理原因不存水地漏)令人惋惜!
當(dāng)我村民創(chuàng)造的奇跡仍然值得傳唱,修成的三條引水渠,曾澆灌土地多少年,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村的河灘地還很多,土肥水美,生產(chǎn)的糧食哪時已畝產(chǎn)過千,特別是夏秋季,每當(dāng)暴風(fēng)雨過后。
田里都是搶水澆地的動人場面,秋季多雨多水,溝渠長流水不斷,人們渠邊淘菜洗衣,勝似江南水鄉(xiāng),其功主要在眼前這末建成的石壩,全靠我村民發(fā)揚愚公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每年冬天農(nóng)閑時期。
全村青壯年就在山根安營扎寨,靠雙手,用簡單的勞動工具,花費近十年的時間,燒灰砌石,建成長五十多米,寬近三十米,高十多米的梯形石壩,后來隨停工待建,但它成功地攔截了咆哮而下洪水,泥石流,保全了沿河的村莊與良田,據(jù)我近距離觀察,其堅固遠非今日鋼筋水泥可比,其工程量也遠非一個村莊農(nóng)民所為,我去過很多省縣,至少尚末發(fā)現(xiàn)有哪個村鎮(zhèn)在哪個年代會建成如此工程,堪稱人間奇跡,至今她發(fā)惲的攔洪動能仍然不可估量,值得我們驕傲自豪。
怪石林立的河道
通向山外的大道
今天,約幾個發(fā)小回到聚仙峽轉(zhuǎn)了一圈,匆匆而來,匆匆而去,童年的記憶雖然美好,山中的故事也很神奇,權(quán)作一點記錄,隨著道路的開通,進山出山會更為方便,發(fā)現(xiàn)其美的人會越來越多,對聚仙的認識會更深更透,相反破壞也會增加,謹希望家鄉(xiāng)人們倍加珍惜,愛護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守護好家鄉(xiāng),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這才是真正新時代新農(nóng)村的建設(shè)所在!
Hash:55076c12a3bc8d94ab21935ada15f0fc5ca869f0
聲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