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德輝:“行走呂梁”游記?】走近中陽樓
早聞呂梁有個中陽樓,原本以為在中陽,結(jié)果出乎意料在孝義。己亥之年,初夏時節(jié),我懷著探究其妙之心境,走進孝義市,走近中陽樓。
據(jù)1992版《孝義縣志》記載:孝義歷史源遠流長,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這里是山西歷史上置縣最早的地方之一。春秋置瓜銜縣。秦置茲氏縣。三國魏中陽縣徒治孝義縣境內(nèi),縣治所在今已無考。北魏改置永安縣,縣治叩今古縣城。唐貞觀元年(627),因永安縣名與涪州的永安縣(今重慶奉節(jié)縣)重名,又因邑人鄭興孝行聞于朝,唐太宗敕改縣名為孝義縣,改鄭興所居的故里為“孝義里”。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為避太宗趙光義名諱,改名為中陽縣,次年復稱孝義;據(j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縣名以縣境有孝水和義水得名。明、清屬汾州府。民國初年屬冀寧道。1949年屬汾陽專區(qū)。1971年劃歸呂梁地區(qū)。1992年孝義撤縣設市,2003年呂梁地區(qū)撤地設市,孝義市改由山西省直轄、地級呂梁市代管。由此,我心中久存之謎團得以破解。
中陽樓,矗立于孝義市古城大街中心。據(jù)碑文記載,中陽樓始建于漢魏年間,時值中陽縣治于此,故名。元大德七年因地震而坍毀,至于何年復建,史載不詳。清同治七年(1868)又遭雷火,清宣統(tǒng)元年(1909)重建。1957年和1983年,縣政府先后兩次對中陽樓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全面修葺。1986年8月18日,中陽樓被山西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中陽樓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走進舊城
走近舊城,聽老人們說,舊城有座樓。我心想,這一定是指中陽樓。的確,孝義與眾不同。一邑兩城,晉省罕見。古城,孝義人稱舊城,以區(qū)別于平遙古城、榆次老城。這符合孝義人的習性,不愿混同一般,也不愿隨波逐流。孝義新城位于城西北18公里處,呈“井”字型,五縱七橫,有了“三環(huán)路”,日新月異,發(fā)展驚人。也許孝義人不以為然,但我深有感觸。都說孝義新城方正寬闊,開放包容,有大家風范。而孝義舊城,據(jù)《山西通志》卷八-城池載:“周四里寸八步,高二丈七尺,基二丈九尺,頂二丈二尺,女墻高五尺,垛口千余,角座四樓,東西筑月城,南為重門,池一丈八尺廣如之,吊橋四座,內(nèi)外馬道各寬一丈二尺許。筑四門,額門曰賓賜,南曰響明,西曰秋城,北曰拱極。”乾隆《孝義縣志》記載:“城四面方正,西門偏南,東門偏北,西北門當中正對,自北向南為中心大街。”城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雖經(jīng)唐宋元明清歷代修葺,終因水患嚴重,風化坍塌,戰(zhàn)亂人災,破敗不堪。時光在此旅行了1527年,“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比缃袢砸姵侵拿娣秸彭崻q存。
走近中陽樓
走近中陽樓,但見輪廓壯麗而有動感,樓脊翼角飛橡檐口曲直相得。斗拱脊瓦角梁琉璃,在陽光照射下光芒四射。近觀中陽樓,四層四檐,十字歇山頂,全木結(jié)構(gòu)筑成。樓體以四條通大圓柱撐架,條石打墩,分層以附注,橫梁在斗,挑木有力,相依相適,相輔相成,精致美妙地形成了一座方形的四角樓。
環(huán)顧四周,佇立樓前,觀賞品讀,但見樓體呈平面方形,四層四檐,樓高23.14米,座落于3米見方,1.5米高的四個石砌墩臺之上。底層高5米,通穿四向。礅臺設樓梯列碑刻,井藻繪文王后八卦圖;二層高3.64米,中建神臺,列四方佛坐像(文革時砸毀);三層高4米,中設蓮花臺,塑以5尺高的觀音大士泥像;四層高3米,中空無物,為游人眺覽全城之最佳公式望點。頂高4米,仞高2米,一色琉璃脊獸鋪砌。全樓上下于南北雙向懸掛大小牌匾14塊,皆為歷代境中書法名人手跡。牌匾文字南向一檐下書“中和位育”,側(cè)匾書“帶汾水,襟霍山”。南向二檐下中匾書“行孝仗義”,側(cè)匾書“向南斗”“銜衡岳”。北向一檐下中匾書“光被四表”,側(cè)匾書“控云朔”“位中樞”。北向二檐下中匾書“縱覽四宇”,側(cè)匾書“倚太恒”“拱北極”。南北四檐下各懸一匾,映入眼簾的“中陽樓”三個大字,格外耀眼。此外,在一樓南向檐柱上掛一幅木刻對聯(lián),上聯(lián)“孝為人之本”,下聯(lián)“義乃君之宗”。從整體來看,樓層檐迭峭,巍峨壯觀,雕梁畫棟,牌匾四懸。樓頂脊獸奇特,流金溢彩,樓底碑刻6通,志記修葺事項。
從建筑美學角度去欣賞,中陽樓施以永定柱造,一至三層設回廊,二檐為平座檐,二、三層廊柱立于下層抱頭梁之上,由下往上各層內(nèi)收,造型美觀,比例協(xié)調(diào)。各抱頭梁與內(nèi)柱相錯,設于內(nèi)柱平身斗拱之上,保證了金柱的完整性和堅固性,奇特的建造結(jié)構(gòu),這在中國樓閣建筑中極為少見的。各樓層內(nèi)設蘭、普均與金柱交插,形成圈梁,各層角廊柱腳設有腳梁,結(jié)構(gòu)穩(wěn)固。樓各檐均設斗拱,由于抱頭梁未插交與金柱,故一至三層斗拱均不座于平柱頭之上。一層內(nèi)頂部設藻井,由七踩三翹斗拱層層疊起,中繪八卦圖案。一層斗拱內(nèi)外三踩單昂造,材寬70毫米,高155毫米,各面平身科五攢;二層斗拱內(nèi)外三踩出單翹,材寬70毫米,高155毫米,各面平身科四攢;三層斗拱內(nèi)外五踩重翹,材寬70毫米,高155毫米,各面平身科三攢;頂層斗拱七踩三昂,里轉(zhuǎn)七踩三翹,材寬80毫米,高180毫米,各面平身科兩攢。頂層屋架十字歇山,于各角至脊檁中部設角戧支撐,檁中設垂蓮柱。屋頂設黃、綠色琉璃脊吻,造型美觀,制作精制。
走進閣樓內(nèi),但見底層存放置石碑6通。其中,一通為中華民國五年所立《建筑中陽樓并永安市場記》。據(jù)碑載:“自漢唐西河設郡,孝義為一方重鎮(zhèn),車騎繽紛,商賈麋至,往來郡城者,多道出期間,然孝義雖郡城之保障,而平霍襟前云朔控后久以為南北孔道此中陽樓之命名所由起也?!庇纱丝梢姡@反映了中陽樓所處環(huán)境歷來是文墨、商人往來必榻之地,折射出昔日之繁華;其余五碑皆民國所立功德碑。
據(jù)了解,中陽樓是晉中市和呂梁市保存至今結(jié)構(gòu)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樓式古建筑,也是孝義市歷史街區(qū)及重大繁華貿(mào)易區(qū)的標志性建筑,不僅再現(xiàn)了這一地區(qū)樓之建筑風格,而且反映了這一區(qū)域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商業(yè)盛衰信息,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科研價值。值得一提的是,中陽樓內(nèi)藻井富麗華美,結(jié)構(gòu)合理,建筑彩畫色彩艷麗。其中,繪有《封神榜》《水滸傳》《岳飛傳》等有關人物故事,內(nèi)容豐富,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同時,中陽樓建筑還集書法、雕塑、石刻、繪畫等藝術形式于一體,為山西省少見的文化內(nèi)涵豐富的古建筑之一。
如今,只要人們一說起孝義的古城建筑,中陽樓當屬首選。提起中陽樓,一首民謠就蕩漾于耳邊:“汾陽的塔,離天還有二尺八,孝義的中陽樓,半個還在天上頭?!蔽《肼柫⒌闹嘘枠亲鳛樾⒘x的標志性建筑,它不僅見證了一代又一代的歷史變遷,而且承載了中和位育、行孝仗義的孝義地標文化。
登上中陽樓
登上中陽樓,極目遠眺,以樓為中心,有四條大街依然奔向遠方。街道上車來人往,川流不息,遠望新城高樓拔地而起,鱗次櫛比。環(huán)顧四周,東有良田萬畝盡收眼底,西見煤海座座繁榮經(jīng)濟,北望汾州古塔如椽似筆,南瞻綿山巍峨俊秀。近觀四周方方正正的灰色平房樓頂,落滿了黃土高原特有的塵土。偶爾,一棵老樹從這片屋頂中伸了出來,紛紛擠擠開著花,清新的粉紅色,在暖陽沐浴下美麗綻放,頓然賦予古樓滋生了些許浪漫的意味。昔日的繁華已被新式的建筑漸遞淹沒,但朗朗的陽光依舊“光披四表”“縱覽四宇”……走出中陽樓,站在不遠處,回望中陽樓。只見古老的木樓屋檐迭峭,巍峨壯觀,雕梁畫棟,流金溢彩。靜觀良久,心情難以平靜。謙虛禮儀,仁愛于人為孝;盡心于人,不欺于己曰義,這也許就是孝義文化之精髓吧!
歷史上有太多的風景名勝,都化為過往的點滴。孝義舊城留下的這一座城、一座樓,可以讓我們根據(jù)歷史遺存的印記,追溯歷史,回望曾經(jīng)。古樓尋幽,或觸摸歷史,或追憶當年。曾經(jīng)古城樓宇的烽煙雖已散去,商賈云集的歲月也已衰落,但在這里,仿佛歷史還沒走遠,那斑駁的古墻、古樓和滄桑感十足的古建筑,可悉數(shù)將歲月的棱角勾勒出來。自然樸素是一座城的底色,毋須過多修飾。古城、古樓浸透千年滄桑的一處處遺跡,袒胸露懷,把厚重又細膩的底蘊演繹得淋漓盡致。在此,尋找撐起一城地標的肩膀,古往今來的印記,那些口耳相傳的故事,并不能還原事情的本來面貌,唯有史書的記載,還可把更多半信半疑的猜想釋懷。走近中陽樓,無數(shù)追問之事情,歲月興衰之規(guī)律盡寓于史中。古城古巷殘垣斷壁,古舊房屋灰色瓦片,古樓銹跡斑斑,這似乎都有著它自己的故事。最初的印象,古樓重建,古樸典雅,雖有衰敗,但古韻悠悠。我雖無法去尋找一座城的發(fā)軔之初,但眼前這一座中陽樓的底蘊,亦為我備足了溯源而上的理由!
呂梁發(fā)布
Hash:6ad2e793383cd4440078b31171affebae1316bd1
聲明:此文由 黃河新聞網(wǎng)呂梁頻道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