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碣石文化】(十二)碣石山的秀美風(fēng)光
編者按:在渤海沿岸,能夠把巍峨的高山與浩瀚的大海比較緊密地連在一起的地方,只能是古代著名學(xué)者顧炎武所說的“列郡誰能比,雄關(guān)賴此存”的形勝之地昌黎了。昌黎縣,是祖國北方古老縣份之一,其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厚重。為了達到了解家鄉(xiāng)歷史,熟悉家鄉(xiāng)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助力昌黎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之目的,《昌黎時訊》“昌黎發(fā)布”“昌黎文化旅游”“文化絲語”將連續(xù)刊登原文聯(lián)主席肖沛昀關(guān)于昌黎歷史文化的系列講座,以饗讀者。特別指出的是,多年來,一大批昌黎文化人對昌黎文化的研究、挖掘、整理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為此次講座提供了大量素材。如:董寶瑞、王恩霖、孫乃斌、馬驤民、石守仁、孟祥慎、孫立安、王世杰、張玉萬、唐寶義、張長生、王福志等等,雖然其中有些人已經(jīng)故去,但他們?yōu)椴栉幕陌l(fā)揚與傳承作出了巨大貢獻,令我們永遠銘記。
十二、碣石山的秀美風(fēng)光
--------------------------------------●
仙影滄浪。“仙影滄浪”,指的是昌黎縣城西關(guān)附近的小西山石巖景色。
其景原取小西山下的蓮塘月色,名“方塘蓮月”。
小西山,是對小東山而言的,簡稱“西山”。其由3座顛連峰巒組成,呈西北至東南走向,以東南山包居首,海拔88米;這3座山峰由西望之,山形似一龜、一螺、一蚌,故又稱其為“三怪山”。小西山的首峰山石磷峋,西南部位石巖怪奇,懸崖疊立,如瀾似浪,頗有洶涌排空之勢。更為奇特的是,峭壁上有石痕形似人,相傳為神話中的仙人韓湘子羽化成仙時辭鄉(xiāng)所遺的身影,被稱作“湘子影”。在民間傳說中,八仙中的韓湘子是昌黎人,被迷戀碣石山仙境般的景色的張果老度化成仙,在由西山的結(jié)廬之地升天時,留下了辭別家鄉(xiāng)的身影?!跋孀佑啊钡膫髡f,與小西山南麓的兩個溫泉池塘有關(guān)。這兩個池塘由“冬流水”流過來的溫泉水儲成,東邊的池塘水清如鏡,西邊的池塘水卻混濁無比。據(jù)傳,韓湘子在一個驕陽似火、酷暑難當(dāng)?shù)娜兆?,解下道袍,下池洗浴。他先進西邊池中,見池水混濁,又躍到東邊池中,只見池水清潔無比,碧波蕩漾,頓覺心神暢爽,一下觸動神機,不禁塵念皆清。正洗得痛快,忽見遠處一輛牛車載著幾個女子自東而來,他急忙登岸,戴上道冠,穿上道袍,一手提著采藥花籃,一手拽把青草,隱身峭壁之下,當(dāng)時日光輝映,他這頭戴道冠,身穿道袍,衣袖東指的身影,就永世影印在了峭壁之上了。明朝時,當(dāng)?shù)厝藶檫@個不忘故里、造福桑梓的“仙人”在峭壁下修建了一座小樓,稱“湘子樓”。
▲小西山風(fēng)景
“湘子影”附近的峭壁上,至今仍遺有古人題留的一些石刻。
古人有詩贊此景:“影留石壁喜丹成,一曲滄浪歌有聲。省識神仙同孺子,莫嫌清濁太分明?!?
兩山門峙?!皟缮介T峙”,指的是“碣石門”一帶的獨特風(fēng)光。
出昌黎縣城北行不遠,即豁然可見有兩座山峰分居?xùn)|西,對峙如門,夾成碣石山的天然門戶——“碣石門”。
碣石門,古稱“石門”。夾成“石門”的兩座對峙而立的山峰,山形較圓,均貌似饅頭,被稱為“饅頭山”,或稱“饅首山”。東饅頭山較高,海拔152米,在昌黎縣城北偏西1.7公里處;以山上有“千佛影”,東部峭壁曾在遼、金時鐫刻有觀音菩薩石像和十八羅漢等石像,又被稱為“千佛山”。西饅頭山,在昌黎縣城西北偏北2公里處,海拔116米,以一些山巖石面泛白,且多可制成板材,又稱“白石山”“板石山”;其東南山崖之下有一石臺,古稱“釣魚臺”。東、西饅頭山之間原為寬有半里許的河谷,碣石山主峰仙臺頂及其毗連的諸峰雨季流瀉的山水,均經(jīng)由這里涌出山間盆地;而由昌黎縣城通往碣石山里的道路,也從其間形成的關(guān)口穿過。據(jù)1933年版《昌黎縣志》記載,由碣石山主峰仙臺頂東部峭壁上的龍?zhí)?/a>洞涌出的泉水,在香山西麓“水流一里,入地五里,至龜石橋復(fù)出,為地橋”;為此,明朝中期昌黎進士杜謙作有《昌黎石橋》詩:“鰲駕山來碣石間,兩山雄峙作重關(guān)。地橋水自龍津出,仙館人從鳥道還。”
▲東西饅首山周邊風(fēng)景
“兩山門峙”之景,古人疑為秦始皇北巡碣石時刻銘紀(jì)功的“碣石門”。秦始皇令人刻下的《碣石門銘》,并非刻于碣石山頂,而是刻于碣石之門戶,也不是像在別處那樣先立石后刻字,而是直接鐫于山巖之上。如今,秦始皇的《碣石門辭》銘文復(fù)刻于千佛山西部峭壁,形成了“始皇銘跡”之景。
“兩山門峙”,形成的是進碣石山的第一道關(guān)隘,元朝時昌黎縣的著名學(xué)者張勖在東饅頭山的摩崖上題鐫有“蓬萊第一關(guān)”一行大字。昔日川行兩山之間的急流河,古稱“繩水”,每到雨季,群山之上的洪水猶如脫韁野馬,狂奔而下,匯入急流河,穿過這里,直撲昌黎縣城西關(guān)一帶,注入飲馬河,流向大海。舊時,人們以此河為患,在進山路旁的一塊巖石上刻下“止水”兩個大字,并在兩旁鐫有“水行故道,龍歸舊淵”“永為民利,毋為民殃”咒語,但刻石空立,水患依然,直至20世紀(jì)50年代后期,昌黎人民在“碣石門”筑起了一條長342米、高15.3米的大壩,攔出了一個人工湖——果鄉(xiāng)水庫,才變水害為水利。時至1985年夏,嵌在碣石群峰之中的璀璨明珠——果鄉(xiāng)水庫,被冠名“碣陽湖”,辟為旅游風(fēng)景區(qū),與“碣石門”一起成為碣石山游覽區(qū)迎接游人的第一個景點。如今,到碣陽湖景區(qū)游覽,可盡情觀賞“兩山門峙”之景和千佛山西壁上新鐫的“碣石門”與秦始皇《碣石門銘》等秦篆刻石,可立于水庫大壩之上盡情觀賞碣石山壯麗的山光水色,也可到碣陽湖中游泳、劃船,并可到其湖畔垂釣,找尋天然野趣。
井峪松風(fēng)?!熬娠L(fēng)”,指的是通往碣石山群峰又一道如屏似障的峰巒的最高峰——老絕頂?shù)木粠У?a href='/xiagu/' target=_blank>峽谷景色。
在碣石山的崇山峻嶺中,有兩座水巖寺,一座為下水巖寺——即如今在碣石山主峰仙臺頂南麓的寶峰臺上重修一新的水巖寺,另一座為上水巖寺,本名“休糧寺”,藏匿在老絕頂?shù)捻敺迩暗母吒咂屡_上。在古代,人們一般稱下水巖寺為“水巖寺”,而稱休糧寺為“上水巖休糧寺”。由如今被譽為“葡萄溝”的西山場村東向北行,進入的就是通向老絕頂?shù)木?。井峪為與鳳凰山顛連的大平頂和老絕頂前的坡嶺(其南部突起的山峰名“宵小城”)之間的峽谷,谷中兩側(cè)山巖壁立,到處是峭巖怪石,其地往昔松林密布,景色幽深,故被列入昌黎八景,名“井峪松風(fēng)”。令人遺憾的是,如今井峪松林在上世紀(jì)80年代初的一次松毛蟲災(zāi)害后,幾乎蕩然無存,很難再領(lǐng)略“松風(fēng)千載清氛遠”的境界,亦無“松風(fēng)滿谷落香葩”之景了。據(jù)說,井峪因溝谷中曾有一井水旺不竭而得名。
▲“井峪松風(fēng)”的入口處
順溝中崎嶇的石徑向老絕頂迤邐而行,處處有奇景妙境相伴,頗有意趣。行至老絕頂?shù)捻敺迩案叽蟮钠屡_,井峪被分成兩道澗谷,景色均極絕美,繞行其上則可登上那山崖之上的坡臺,憑吊休糧寺的遺址。
蔡樹洼與隱仙庵。蔡樹洼,是碣石山中一個山場,也是一個小小的自然村落名稱。其地在昌黎縣城西北偏北3公里許處,位于“碣石門”西北方向的衡山東麓。那一帶峰巒環(huán)拱,秀麗天成,顯得較清靜、幽雅;山洼里長有不少橡樹(當(dāng)?shù)厝朔Q其為“蔡樹”),植被繁茂,自然情趣濃郁。蔡樹洼之所以名噪一時,除當(dāng)?shù)赜兄T人的山光水色之外,主要是因20世紀(jì)伊始,那里建起了一座頗有神秘文化色彩的道教宮觀——隱仙庵。
▲二十世紀(jì)30年代拍攝的昌黎縣翠屏山南麓蔡樹洼隱仙庵(始建于清光緒年間,1973年拆毀)。
隱仙庵建在蔡樹洼村北的一個坪臺上,壩墻高筑,地高場闊,顯得頗有氣勢。
隱仙庵的主建人為清朝末期永平府一帶出名的全真教道士方貫通。方貫通,名理興,昌黎城關(guān)人,曾在盧龍縣仙景山修行多年。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方貫通應(yīng)昌黎知縣樂觀韶約請,“慨愿募資,承修城西湘子橋、文星橋及流水溝之坍廢石路”;后來在1895年的“乙未歲饑”和1900年的“庚子兵燹”時,其“皆隨時救濟,不遺余力”。在清光緒三十年(1903年)前后,方貫通歸隱故里,募得撫寧縣圈子營郭姓善士——郭宗逵所購山場,在蔡樹洼結(jié)廬,建起了隱仙庵。方貫通在主建隱仙庵時,頗具匠心。當(dāng)?shù)夭o山洞,他讓工匠背依一道山崖峭壁,用拱券之法砌頂,建成5間洞府,名為“朝陽洞”。朝陽洞內(nèi)宏敞壯麗,藝術(shù)精奇,正中祀有萬云真宰木位,每晚奉誦皇經(jīng),鈴聲、木魚聲叮當(dāng)悅耳。洞的里墻砌有石碑多方,刻有多篇碑文。洞左有門通往洞頂,洞頂后面的山崖上修有涼亭一座,名“立鶴亭”,為昌黎縣知事吳鶴皞所建。洞前左方建有糾督室,室名是摹仿朱熹筆法書寫。朝陽洞前平臺中央建有正房5間,是道士休憩的地方;往東不遠處有門,上書“息游”兩字,拾級進門為依山勢而建的一個跨院。院內(nèi)坐北朝南建有5間較清秀的房屋,名“云霄閣”,為游人稍作休息的地方,可品茗角棋,放眼遠眺。此外,在隱仙庵西邊的峭壁斜坡上,鑿有一個直徑1.35米的圓形池坑,池旁刻有“仙露池”3字。其地有山泉流過,池內(nèi)玉液滿盈,可洗浴。后來,在方貫通和另一道士李誠善去世后,在山門的西面建有兩觀,一為方貫通坐化處,一為李誠善坐化處。方貫通的坐化觀內(nèi)懸有撫寧縣著名畫家許碧山繪制的方貫通羽化之前的畫像,其相貌逼真,堪稱名筆。
在修建隱仙庵時,方貫通等人“鑿石疏泉,蒔花種樹”,使其地鳥語花香,幽雅異常。隱仙庵建成后,游人爭相前往,使之很快就成了碣石山中后來居上的游春勝地。
隱仙庵建成后,曾匯集十幾名道士修行。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昌黎知縣樂觀韶為隱仙庵撰寫了一方臥碑,盡記方貫通生平事跡及建立隱仙庵的經(jīng)過。
新中國成立后,隱仙庵的道士先后還俗,其地的房屋被辟為小學(xué)的教室多年。朝陽洞等建筑因年久失修,多處坍塌,于20世紀(jì)70年代前期拆毀,云霄閣尚存,但改作了民居。
碣石山風(fēng)景秀麗,美不勝收,只有深入其中,才能真正領(lǐng)略到它的美,作為昌黎人,第一要了解的,就是碣石文化,這樣才算一個真正的昌黎人。當(dāng)然,碣石文化不僅僅包含這四個方面,由于昌黎文化系統(tǒng)相互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我們在講昌黎文化的時候,盡量將其條理分辨清楚,以免造成其中的混亂。比如,革命先驅(qū)李大釗就與碣石山的五峰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我們在這里不講,留待“紅色文化”一節(jié)中,再仔細講解。
在碣石文化里,大家也要記住幾個關(guān)鍵點:第一,碣石山從秦始皇登臨開始,一共有九個帝王登臨,尤其是魏武帝曹操,并在碣石山寫了《碣石篇·觀滄?!?;第二,碣石山有古十景,要知道它們大概的具體位置都在哪里。(完)
作者:肖沛昀
編輯:張茵娉、劉澤宇
編審:李雁鋒、秦勇
end
Hash:d8e19f600cc4bcf0f7d23e77b89b9fa43ff8ce3b
聲明:此文由 昌黎文化旅游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