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口有座千年古寺——洪濟寺
位于子洲縣三川口鎮(zhèn)樓坪村的洪濟寺,傳說始建于唐貞觀年間(627~649 年)。清光緒《米脂縣志》載:“在縣西七十里樓兒坪,內(nèi)有興善、天靈二寺,明洪武年重修有碑記?!苯?,我們沿高(渠)西(莊)路一直向前,穿過三川口鎮(zhèn)不遠,走訪了這一組古老的廟宇建筑。
獨特的建筑格局
洪濟寺坐北面南,從山門進入后,依次為南殿、中殿和正殿。寺中供奉有三世古佛、觀音菩薩、關(guān)帝圣君等諸神。其南殿中為山門,兩邊所奉四大天王高大勇猛,威風(fēng)凜凜,令人敬畏。殿頂東西兩側(cè)建的鐘鼓樓,卻又小巧玲瓏,風(fēng)格別致,給人一種新穎的感覺。
中殿小巧玲瓏,四四方方,頂部和四角獸飾高聳,殿中的護法四天王手下三十二神將之首的韋陀將軍,頂盔貫甲,拱手胸前,一柄木劍平置兩臂之上,正面對著釋迦牟尼佛像,盡忠竭誠的履行著職責(zé)。
正殿為拱型窯式磚木結(jié)構(gòu),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單檐歇山式建筑。檐下斗拱,層層探出。彩繪的鳳凰、祥鹿、壽星、八仙等,分層排列,對稱有序。步入殿中,正中的釋迦牟尼佛右肩袒露,左披袈裟,右手按于右膝,左手置于左腹前,作佛手印。仿佛在告訴人們,即使你沒有財富,也可以給人為和顏施(對于別人給予和顏悅色的布施)、為言施(向人說好話的布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說好話,并勉人切實力行)、為心施(為對方設(shè)想的心,體貼眾生的心的布施)、為眼施(用慈愛和氣的眼神看人)、為身施(身體力行幫助別人)、為座施(讓座給需要的人的布施)、為察施(不用問對方就能察覺對方的心,并給予相對其所需的方便)。只要做善事、行善事,就是最大的供佛。
釋迦牟尼佛兩旁侍立迦葉尊者和阿儺尊者,端莊清秀,笑容可掬,含威而不露,穩(wěn)重而老練。正殿兩側(cè)分別為菩薩和武士。普賢菩薩騎白象,發(fā)髻高懸,珠飾拂面,肩達披肩,左手握一書卷置于膝上。文殊菩薩坐狻猊,面目慈祥,形態(tài)自然,衣飾流暢,右手握金色如意。武士左邊的烏盔烏甲,褐面烏須,雙目圓睜;右邊的黃盔黃甲,白面赤須,眉頭緊鎖。高高隆起的殿頂上彩繪六龍,騰云駕霧,欲走四方;兩側(cè)壁畫濃墨重彩,惟妙惟肖。整個正殿充滿了莊嚴而神秘的氣息。
古碑背后的歷史
在同行者的幫助下,我們找到村子里熟悉洪濟寺的老李。在老李的帶領(lǐng)下,我們先后查看了成化四年(1468 年)、嘉靖三十六年(1557 年)、天啟七年(1627 年)、道光三十年(1850 年)、民國四年(1915 年)等五通重修碑記。由于年代久遠,清以前的碑石下部字體已脫落,但上部文字和立碑時間還是可以看見的。明成化四年碑為《重修洪濟寺記》,是由米脂儒學(xué)訓(xùn)導(dǎo)撰文,米脂知縣余敬、縣丞任義和眾僧人立的;嘉靖三十六年碑為《重修洪濟寺記》,碑曰“蓋聞寺之創(chuàng)立也其來有自錐重修于成化……功既告成欲記之以彰十方功德予曰抬資財以……嘉靖三十六年孟夏吉辰監(jiān)生艾繇撰賜進士出身戶部右侍郎艾希淳篆清澗縣省……米脂縣知縣李守秀儒學(xué)教諭田潤……鄉(xiāng)宦艾有驄……州判張大綸艾春艾有駱……”
米脂歷來重文興教,至嘉靖年米脂城逐成規(guī)模之后,更是文風(fēng)興盛人才輩出。文中的艾希淳,字西麓,米脂縣官莊人,明嘉靖十年(1531 年)辛卯科舉人,十四年(1535 年)乙未科二甲十七名進士。初任南京戶部廣西清吏司主事,二任戶部廣西清吏司署員外郎主事,三任戶部署郎中主事,四任浙江按察使司僉事,五任河南布政使司左參議,六任山西按察使司副使,七任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八任保定等府巡撫兼紫荊等關(guān)提督、九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后調(diào)至京師,任戶部右侍郎,加授通議大夫。
文中的撰寫人艾繇是修職郎,任過北直順天府武清縣縣丞;文中的米脂知縣李守秀是陜西蒲城人,舉人;儒學(xué)教諭田潤是山西靈石人,歲貢。鄉(xiāng)宦中,艾有驄是文林郎,任過四川重慶府武隆縣知縣,州判張大綸任過河南郾城縣典史;艾春是修職郎,在山西大同任過職;艾有駱是貢生,任過江南應(yīng)天府高淳縣縣丞;洪濟寺重修立碑,能夠請到米脂縣的這么多名人署名,一見當時米脂縣的文化宗教事業(yè)氛圍十分濃厚,二見當時洪濟寺在米脂縣的影響甚大。
關(guān)于此碑由誰來書寫,“ 艾希淳篆”的這個篆字該作何意,我們之間意見不一。回家后翻閱資料,我認為這里應(yīng)該是對艾希淳的敬稱。因為一則篆的本義是一種書體,一般指小篆,此碑沒有篆字,而古人對篆的引義有對別人名字的敬稱、銘刻在心的意思;二則艾希淳生于明正德九年(1514 年),至嘉靖十四年(1535 年)中進士不久開始任職之后,嘉靖三十六年(1557 年)已是戶部右侍郎,正日理萬機;三則文中的艾有驄、艾有駱是艾希淳的兒子,艾繇、艾春是艾希淳的侄子,兒子或侄兒在參與立碑時,也許討教過艾希淳,故將父親或叔父的名字刻在上面,以示尊敬和銘記。而真正的書者,應(yīng)該是艾希淳下面的這個“清澗縣省□□□□”,可惜由于碑石下部已經(jīng)無字,我們無法定論,只能推理。
在老李的指引下,我們還看了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 年)六月吉造鐵磬一只和清光緒三十年(1905 年)七月鑄鐵鐘一口,并看了位于東會窯頂上的四神樓。從而比較全面的了解了洪濟寺的現(xiàn)存古物及布局結(jié)構(gòu),為這一古老而小巧玲瓏的建筑叫好。
古寺的滄桑巨變
老李告訴我們,據(jù)老人們一代一代傳說,洪濟寺原來的規(guī)模遠大于現(xiàn)在,分上下兩個寺院,幾乎占據(jù)了整個山峁,據(jù)說是清朝后期的時候,重修時才變成如今之規(guī)模。也許真就是這樣,不是清光緒《米脂縣志》也有“內(nèi)有興善、天靈二寺”的記載嗎?可我們走出寺院向上觀望,除了半坡上有一孔龍王廟外,絲毫看不出任何廟宇遺址的痕跡。滄海桑田,世變?nèi)f千,多少年過去了,也許是自然的人為的原因,將原來的廟宇痕跡逐漸掩埋,才成為如今的模樣,這廟宇后寬敞的大道,不就可以說明一些嗎?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陜西省的專家學(xué)者對洪濟寺進行了詳細勘察,現(xiàn)洪濟寺東西寬24. 7 米,南北長34米,占地面積約1020平方米。整個寺院呈四合院布局,由正殿、兩配殿、過殿組成,均為磚石結(jié)構(gòu),硬山頂,五脊六獸,印花脊,臥磚覆頂,水泥仿木斗拱。始建年代不詳,整個寺院古建筑完整,基本保留了晚清風(fēng)格。
我們回味著剛才所見的星星點點,為洪濟寺布局嚴謹,莊嚴小巧,有名剎風(fēng)范,尚可一觀而高興之時,又為古碑沒能更好地保存,使下部已無法辨認而感到惋惜。不然,我們不是以歷代重修碑記,就可了解當時的建筑與規(guī)模嗎?
交談之中,老李又告訴我們,在寺院西北方向不遠,還有一名為“和尚坪”的地名,傳說是洪濟寺歷代僧人葬埋之所。我們馬不停蹄趕到那里,只見一道拖梁,從上而下,四周都是生長茂盛的高粱、玉米、谷子,昔日墓地,已無蹤影,只有不時可見的破磚爛瓦,可以證明傳說的存在。多走幾百步,雖然沒有看到民間傳說的幾十座和尚墓,但我們依然十分興奮,因為此地名也足以證明,洪濟寺建寺之遠、和尚之多、香火綿延之久也。
Hash:b797a460971580ce03959388c74b64cea8ef4fe2
聲明:此文由 子洲在線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