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國師楊筠松碑記考略
唐代國師楊筠松碑記考略
江西省于都縣博物館最近在清理館藏文物時,發(fā)現(xiàn)兩通有關(guān)唐代國師楊筠松的碑記。一通系明代萬歷七年所立;一通系清代嘉慶十八年的“神主碑”。楊筠松,又名楊救貧,為贛派風水理論的開山祖,其術(shù)數(shù)文化傳播極為廣泛,而且輻射到海外,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但對楊筠松生、卒、葬的地址,專家著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因此,筆者擬就兩通關(guān)于楊氏的碑記作點考證,望能對研究古代堪輿學,尤其是對考辨楊筠松卒葬地感興趣的專家學者有所裨益。
1、碑記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及碑文內(nèi)容
1982年1月于都縣車溪鄉(xiāng)黃沙村雷公坑村民小組出土一通唐代國師楊筠松的神主碑。碑為青石質(zhì),圓首,上窄下寬,龜形,碑底有一與碑座相銜接的梯形榫;通高156、寬79、厚4厘米;碑文楷體,豎書,陰刻。由于碑面已經(jīng)風化,故文字多有脫漏,無法通讀。據(jù)殘存的文字得知立碑的大意是:清代嘉慶十八年,段道軒、吳肇龍兩位風水師前來祭奠祖師楊筠松,并祈求祖師護佑操業(yè)遂心如意。現(xiàn)將碑文實錄如下:
中間大字雙線陰刻一行:“圣旨敕囗囗囗囗囗囗囗仙師金紫光祿大夫神主位”,字高6~7厘米,寬6~7厘米。左側(cè)陰刻小字兩行:“……楊筠松仙師乃得如愿故弟子段吳二姓謹具……愿弟子沐恩不忘全賴仙師護佑技藝逐心應(yīng)”,字高2~3厘米,寬2~3厘米。
右側(cè)陰刻小字三行:“當日立碑有主師段子乾在此安向,嘉慶十八年癸酉四月囗日立碑,弟子段道軒字德勝住本邑崇賢里車溪移居下黃田下石塢居住,弟子吳肇龍字海成居興邑移居永豐明德鄉(xiāng)四十四都銀田居住”,字高2~3厘米,寬2~3厘米。最后是雙線陰刻大字兩個:“敬奉”,字高6~7厘米,寬6~7厘米。
該碑文雖系楷書,但書寫拙劣,刻工粗放,章法不規(guī)范,均未注明撰文及刻工姓氏。據(jù)于都縣博物館調(diào)查所獲該碑資料,該碑原立車溪鄉(xiāng)黃沙村河邊老鼠搬倉,對面為寬田楊公壩(即楊筠松墓地);原有三通楊氏碑刻,兩小一大,兩通小碑系紅麻石質(zhì);長方形,立于楊氏神主碑兩側(cè),惜1966年該村建水庫時,已將這通長方形紅麻石搬去做水庫涵洞的蓋板,其碑文內(nèi)容系記述楊氏的生、卒年月及其在風水學方面貢獻,但其確切內(nèi)容尚待今后出土實物佐證。
1992年9月5日,于都縣車溪鄉(xiāng)河邊村水庫又出土一通明萬歷七年的“唐國師楊公……”碑。據(jù)當?shù)啬繐粽叻从常涸摫⒂谠摯搴舆叺纳碁┥?,碑為紅麻石質(zhì),圓首,殘高105厘米、寬76厘米、厚13厘米,碑身下半部殘缺。碑文楷書,豎寫,陰刻。中間陰刻大字一行:“唐國師楊公……”,字高11~13厘米、寬11~13厘米;左側(cè)陰刻小字一行:“大明萬歷七年己卯”,字高7~8厘米,寬6~8厘米;右側(cè)陰刻小字三行:“中憲大夫知贛州府……何天囗唐邦佐張道明梁囗囗知于都縣事……”。
明碑與清碑的藝術(shù)風格形成鮮明對照,明碑碑文筆力沉雄剛健,氣勢飄逸灑脫,刻工亦精,且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清碑均為楷書,雖然運筆粗放,刻工拙劣,但情真意切,自稱楊氏弟子,仰慕之情顯而易見,體現(xiàn)了楊氏贛派風水理論在民間有深遠影響。
2、碑記相關(guān)問題的考略
如上所述的關(guān)于楊氏的兩通明清碑,盡管殘缺不全,但其涉及的相關(guān)問題,不僅內(nèi)容豐富,而且材料新鮮。茲將其相關(guān)問題略作考證。
——碑文的立者及其主要撰文者:
明碑由于下部殘缺,看不清立者的姓名,但據(jù)該碑左側(cè)“中憲大夫。知贛州府……”、“知于都縣事……”等字句,查考《贛州府志》、《于都縣志》得知,碑系贛州知府葉夢熊、于都知縣陳仰民所立。葉夢熊,字男兆,廣東歸善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進士,由福清人戶部郎中,改御史,論邊事,謫鄰陽丞,累升南京戶部郎中,知贛州……后以平嗦,累遷兵部尚書、太子太保②。陳仰民,福建安溪監(jiān)生,明萬歷七年(1579年)知于都縣事③。
撰文者唐邦佐,浙江蘭溪人,字惟良,號中廓,明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初任臬縣縣令,以治行而升刑部主事,萬歷七年(1579年)任贛州通判。性明敏開豁,自以懷才不遇,以詩文自娛,贛州通天巖、寧都翠微峰、興國龍華寺均留有其題詠鐫石。其書法筆力剛健,融諸家之長,不論是運筆、結(jié)體,還是章法等都有獨到之外。此君雖才華橫溢,但目空一切,他在鐫刻自己作品時,常將別人的題刻鑿去,以致受到后人指責④。
“何天囗”系何天德,宣化舉人,萬歷五年至九年(1577—1581)年贛州同知。
張道明系浙江余姚人,進士,萬歷七年至九年(1577~1581年)贛州府通判。
“梁囗囗”系粱桂臣,順德舉人,萬歷初贛州府推官。
清碑的立者和撰文者自稱為唐仙師楊筠松弟子,均系名不見經(jīng)傳的民間風水先生。
——楊筠松其人、其徒。
據(jù)史學家考證,楊筠松其人史書沒有記載,只是到了宋代陳振孫所著《直齋錄解題》記載了他的姓名?!端问匪囄闹尽贩Q其為楊救貧,不曾記載其事跡。《江西通志》載:“楊筠松,竇州人”。竇州,唐置南扶州,改為竇州,取羅竇洞為名,又改日懷德郡,尋復(fù)竇州。宋廢,故治在今廣東信宜縣南二里教場左⑤。
又據(jù)《欽定四庫全書子部提要》稱:楊筠松,名益,贛州人,生于唐武宗會昌元年(841)三月初八日戌時。平素自奉節(jié)儉,憐貧恤苦,不遺余力,世稱“救貧先生”。
方術(shù)家則傳說楊筠松,名益,字叔茂,唐僖宗國師,掌管地理風水,官至金紫光祿大夫。
金紫光祿大夫,魏晉以來即有此稱謂,謂光祿大夫加金印紫綬帶,唐宋均以金紫光祿大夫為正三品文階官。金升為正三品,元升為從一品,明清廢之⑥。
《贛州府志》云:竇州楊筠松,僖宗朝(874~888年),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臺地理事。黃巢破京城,乃斷發(fā)入昆侖。過虔州(贛州古稱),以地理術(shù)授曾文辿、劉江東⑦。
曾文辿即楊筠松高足,作《陰陽問答》、《尋龍記》,唐代大堪輿家,他與楊創(chuàng)立了贛派形法風水理論。其籍貫有二說:一說寧都人⑧;一說于都人,于都舊志云:“按邑曾氏之居小淵(今于都曲洋)者,皆其子孫也,其祠地即故居。寧都縣志競載為其邑人,非也”⑨。
劉江東,上牢人(今于都葛坳),楊筠松避黃巢之亂來虔州,江東與同邑曾文辿師之,得其術(shù)。江東不著文字,僅留口決,執(zhí)簡扼要,子孫傳之⑩。
——楊筠松其墓
《贛州府志》云:“……楊筠松……卒于虔,葬于都藥口”⑾。《中國風水》一書云:“……卒于贛,葬于云中樂口(今山西大同一帶)”⑿。
于都縣舊志云:“唐都監(jiān)楊筠松墓,縣東北八十里,地名躍口,今稱楊公壩。明太守葉公夢熊豎碑表之”⒀。于都舊志又云:“楊筠松卒于藥口,其徒曾文辿即于壩上擇地葬之,因名楊公壩”⒁。據(jù)《于都縣地名志》載:楊公壩原名芒筒壩,為緬懷楊氏憐貧恤苦、樂善好施的美德,后人將其改為“楊公壩”,今屬于都縣寬田鄉(xiāng),亦即于都車溪黃沙村出土楊筠松明清碑處的河對面。有研究者認為:在古代交通不發(fā)達的情況下,其徒子徒孫要把楊氏遺體運往迢迢數(shù)千里處的山西大同安葬,談何容易?實屬不足為信。假定其徒子、徒孫有此能量,也令人困惑費解,楊氏既是竇州人氏,病卒后,其徒子徒孫為何不將其遺體運往竇州,而要運往山西,豈不是南轅北轍嗎?據(jù)有關(guān)學者研究認為,“葬于云中樂口”的于,繁體字為雩,而誤雩為云,以致成了“云中樂口”。當然只好將楊氏的墓地寫到山西大同一帶去了。而“樂口”與“藥口”、“躍口”等詞語在贛南方言中同音,在文字紀述上同一地名,便出現(xiàn)了樂口、藥口、躍口三種不同的名稱。
3、結(jié)束語
——碑記提供了楊氏卒于虔,葬于都縣的物證
綜上所述,楊氏究竟是何許人也?有關(guān)專家、學者的著述的方志所載,眾說紛紜:有祖藉竇州,寓居江西,葬于山西說;有祖藉贛州,卜葬于都說,筆者以為祖藉暫且存疑,楊氏卒于贛,卜葬于都說應(yīng)是可信的。其一,有清同治十二年《贛州府志》和清同治十八年《于都縣志》記載為據(jù),兩書記述一致;其二,于都縣境內(nèi)今仍有以楊氏命名的“楊公壩”、“楊公村”等地名;其三,有于都縣博物館珍藏的兩通楊筠松碑記相佐證,其安葬地已成為贛南人文景觀之一,成為海外游子尋根問祖的勝地之一。
——碑記反映楊氏在江西尤其是贛南于都等地的廣泛影響。提起楊救貧,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無論你走到何處,也不論是山野平原,人們都可以講述一大串關(guān)于楊救貧的故事。有為平民察龍脈、覓靈氣,堪輿風水的傳說;有樂善好施,救危濟困的感人故事;有蔑視權(quán)貴、嫉惡如仇的高風亮節(jié),娓娓動聽,親切感人。世傳,于都縣寬田鄉(xiāng)寨面村芒筒壩“管氏宗祠”,就是楊救貧勘輿的陽宅寶地。(15)管氏從此興旺發(fā)達,人杰地靈。后人為緬懷其功將芒筒壩改為“楊公壩”、“楊公村”,甚至簡稱為“楊公”。當然傳說不等于歷史,但它反映了“民之所好”的民俗民風,充分證明楊筠松在民間的深遠影響;同時也為楊氏卒于贛、卜葬于都提供了口碑資料。
——“碑記”展現(xiàn)明清之際參禪講道的社會歷史畫面?!叭f歷而后,禪風浸盛,士大夫無不淡禪,僧亦無不與士大夫的結(jié)納”⒃。他們自稱“山人”、“名人”,以顯示其脫俗超凡。到了清初,不少人干脆遁人空門,削發(fā)為僧,以示徹底擺脫社會習俗、禮教的束縛。與此同時,有些不能完全放棄仕途經(jīng)濟的為官之人,也退而求次,做點逸舉?!胺灿杏嗔Γ瑹o不以學畫山水,花卉為雅事。僅(明畫錄)所載的山水畫家即有四百多人”⒄。在此種社會風氣下,崇尚因地制宜,因形選擇,“順適其情,不違其列,俾前后、左右,合乎天然。⒅”因之,比較具有藝術(shù)性格的贛派風水理論,自然為士大夫所偏愛,作為贛派風水理論的開山祖楊筠松就順乎自然成為他們懷念和崇拜的偶像,修墓、立碑,表之、仰之、敬之不足為奇。
——碑記顯示楊氏的形法風水理論對當今的借鑒意義及作用。
如果說堪輿學亦即風水學理論之樹萌芽于史前,破土于秦漢,生長于魏晉南北朝,那么其開花結(jié)果則是在隋唐。然而隋朝命短,其真正成熟期當以唐代為主。而唐代大師級的勘輿家當屬楊筠松及其高足曾文辿。當唐末風水理論處于危機時,楊氏創(chuàng)立了形法風水理論,成為贛派風水理論的開山祖。贛派風水理論的精華,如用現(xiàn)代語言概括,可稱之為“人地和諧論”、“環(huán)境保護論”、“術(shù)藝合一論”、“形勢兼?zhèn)湔摗保淇茖W成份擬可以借用到當今建宅、筑路,以及軍事等諸多領(lǐng)域,也可供城市規(guī)劃參考。
于都縣博物館珍藏的兩通楊氏碑記顯示,“民之所好”的風水理論,似不宜用籠統(tǒng)的“江湖騙術(shù)”、“封建謎信”、“歪理邪說”等予以否定,似可從學術(shù)(哲、數(shù)、科、藝)的觀點多方面進行剖析,破除其虛妄,找出其可信性、可行性,有堵有截,有疏有導(dǎo),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觀今鑒古,古為今用。
【注釋】:①金代文階官之制,正五品曰中憲大夫,元升為正四品,明正四品升授之階,清則正四品概為中憲大夫?!稓v代職官表》18頁。
②清同治十二年(贛州府志卷四十二·官師志·府名宦)1340~1341頁,l986年贛州地區(qū)編篡委員會辦公室重版。
③清同治十八年(于都縣志)卷。明知縣243頁。
④轉(zhuǎn)引自韓振飛主編:《江南石窟通天巖》44~49頁。江西美術(shù)出版社1993年10月第l版。
⑤《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1367頁。
⑥《歷代職官表》18頁。
⑦同②<人物志·寓賢)1700頁。
⑧高友謙:《中國風水》197頁,中國華僑出版公司l992年9月第一版
⑨同④《卷十二.方技堪輿》539頁。
⑩同⑨
⑾同⑦
⑿同⑧
⒀同③卷十二《祥異·塋墓》545—546頁。⒁同③卷六.秩事845頁。
⒂《于都縣文史資料》第五輯54頁,李炅《關(guān)于楊救貧》。
⒃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
⒄王伯敏:《中國繪畫史》478頁。
⒅《雪心賦》卷一。
(作者:姚連紅系于都縣博物館研究員)
◆來源: (供稿:于都縣志辦)?? 轉(zhuǎn)載文章請注明出處
Hash:5e30c7ef29f2642f117e6cee0274a5ca2d78abfa
聲明:此文由 于都在線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