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五臟六腑之門戶
張仲景撰《傷寒雜病論》一書,將傷寒與雜病分而論之,有其深意。 傷寒以六經統(tǒng)之,雜病以臟腑轄之,二者不可混淆。傷寒所論六經乃為雜病臟腑之表,雜病所論臟腑乃為傷寒六經之里,六經在人體屬于氣的系統(tǒng),屬于無形的層次;臟腑在人體屬于器的系統(tǒng),屬于有形的層次。
六經在時間上為先,臟腑在時間上為后;六經發(fā)生較早,臟腑發(fā)生較晚;六經病變規(guī)律性較強,臟腑病變規(guī)律性較弱??傊浥c臟腑既有很多的不同之處,也有許多互相聯(lián)系的地方,不可截然分開。
《傷寒論·傷寒例第三》曰: “若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則榮衛(wèi)不行,臟腑不通,則死矣”。三陰三陽即六經,經文言“皆受病”,皆,《說文》釋為俱詞也,并義,表明仲景是將六經與臟腑并列而言,六經與臟腑都受病,六經病則榮衛(wèi)不行,臟腑病則不通,六經與臟腑并不是一個概念,而是人體生理狀態(tài)下的兩種存在,其在時空上具有很大差別。
但是中醫(yī)學經常將二者并提,尤其在針灸經絡方面比較明顯,如有太陽膀胱、陽明胃、少陽膽、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等說法,并且通常二者可以互相替代,如言太陽,則膀胱之意已蘊其中,如言膽,少陽之意則含其中。但是在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時候,則不應將六經與臟腑混淆。六經就是六經,與臟腑不能等同,臟腑就是臟腑,不能替代六經。
《傷寒論》以六經病為主,《金匱要略》以臟腑病為主。六經因其屬于氣的層次,而氣具有一元性,同時升降出入,無處不到,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為其循屬之地,此又決定了六經病在規(guī)律性的基礎上富有較大的變化性。 六經病的規(guī)律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六經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方面,譬如疾病的傳變多為由陽入陰,由表及里,由上到下,由淺入深。由太陽經證到太陽腑證,由太陽表證到少陰里證,由陽明腑證到少陰脫證。六經病的變化性主要表現(xiàn)在每一經病都有自己完全不同的病變規(guī)律,如太陽病分經腑,陽明病多燥熱,少陽病寒熱兼,太陰病寒濕滯,少陰病水火化,厥陰病厥證多。臟腑雜病因其屬于器的范疇則缺乏規(guī)律性,更多的是個性,其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是建立在氣的逆亂基礎之上,是六經病氣化失常進一步發(fā)展的結果。
故而六經病可以說是疾病的共性特征,而臟腑雜病則是疾病的個性突變。六經是更廣層面的對疾病的理解,臟腑是更細層面對疾病的認識,二者不可偏廢,六經是病,臟腑是證,六經是五臟六腑的門戶。
《傷寒論》的三陰三陽,就是指營衛(wèi)津液、氣血陰陽的多少及運動變化,即氣化狀態(tài)。三陰三陽依時間進程而休旺交替,又按一定空間分布規(guī)律同時存在于人體。筆者覺得這種認識恰如其分的表達了六經屬氣的層次的含義,六種氣化狀態(tài)同時存在于人體,構成人體“天”的六大生理系統(tǒng)。即營衛(wèi)的運動變化主要屬太陽,太陽主要存在于人體外層、上焦,即皮毛、督脈、太陽經脈、肺與心;氣血津液的運動變化主要屬少陽、陽明,這兩種氣化狀態(tài)主要存在于人體中層,即六腑及其經脈,肌肉。其中少陽氣機向上向外,相對于太陽之“表”,有由“里”出“表”的氣機,故曰“半表半里”;陽明氣機肅降,即使氣向里向下斂降,故陽明相對于太陽之“表”曰“里”,而對于整個人體來講,三陰的存在部位才是里層。陰陽的運動變化主要屬三陰,三陰主要分布于下焦、里層,其中少陰主要存在于人體最里層,如腎;太陰為由陽轉陰,氣機向內向下,厥陰為由陰轉陽,氣機向外向上,其氣化狀態(tài)存在于少陰之外,三陽之里。所以六經病其實是中醫(yī)氣一元論在人體生理病理方面的最好詮釋。
臟腑病則是具體功能的失常,它是有形可征的,是天之六氣與人體之五行六氣相摶而成,因人各有稟賦不一,所以所生臟腑病與六經有所不同,如果說六經是外圍的共有病變,那么臟腑病就是內部核心的獨特病變。臟腑內部的病變更加接近本質,是被人體臟腑同化了的營衛(wèi)氣血津液陰陽的病變。所以在治療上,二者即有相似又有不同,傷寒的方子可以治療雜病,雜病的方子對于傷寒也有很好的療效,關鍵在于對六經與臟腑的認識。只有對二者的關系有所領悟,臨床才能真正做到“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
轉載請注明出處
部分內容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Hash:858feb887f5ad4795dd7a49eb071c707399db66a
聲明:此文由 哲眼看中醫(yī)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