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地方每逢春秋,都會祭祀奇怪的神,號稱“無儺不成村”!
儺戲號稱“戲曲活化石”,又稱儺堂戲,端公戲,是在民間祭祀儀式的基礎上吸收民間戲曲而形成的一種古老的戲曲形式,曾廣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陜西、河北等地!
“儺”這一名稱,用的并不是漢族的語言,用的是侗臺語族的語言。儺,音挪(nuo),在侗臺語族中,這一個音符只要變化聲調(diào),就可以代表許多事物。侗臺語族稱稻、田、鳥、人、民族等為“儺”,故“儺”又有祭祀稻神、田神、水神、鳥神、祖神等多種含義。
古代的儺禮,有兩大任務:一、定期驅(qū)儺;二、為死去的帝王將相送葬。據(jù)說他還與軍禮和兇禮有關。
簡單的說:一吉禮,是對天神地祗和宗廟(祖先)的祭祀之禮。封禪就是歷代最大的吉禮。二兇禮,是指傷亡災變之禮,包括水旱、饑饉、兵敗、寇亂等禮,以喪禮最為重要。三軍禮,主要是指軍武之禮,有親征、遣將、受降、凱旋、大射等禮。
上古的儺,簡單而又粗獷,保持著濃厚的原始群舞特點。
進入秦漢時期,由于信仰和藝術活動的新發(fā)展,要求儺禮也要有所提高。從秦和西漢的儺禮開始,逐漸增加了一些新的內(nèi)容和程序。先是在方相氏和百隸的基礎上加進了童男童女,東漢前期又將童男童女改成只有童男擔任的“侲子”。到了漢末,更增添了“十二獸吃鬼歌”及其表演過程。
儺的根本目的是驅(qū)逐疫鬼,因為疫鬼使人生病、致人死亡。在先民們看來,童嬰是最容易生病、夭折的,因而為童嬰驅(qū)逐疫鬼早在上古已成為儺的基本目的之一。同時,婦女不能生育或不生男嬰,也被看成是疫鬼作祟,所以儺中包含著生殖崇拜的旨義是不奇怪的。
早在漢代,宮中大儺便使用120個10歲到12歲的童子,而江蘇南通一帶流行的儺戲至今被稱為“僮子戲”,反映出人們延續(xù)后代的強烈愿望。
晉代司馬彪《續(xù)漢書·禮儀志》記載的這種漢末儺制,其他所有后漢史書全都沒有提及。其中,十二獸(又稱“十二獸神”或“十二神”)的多數(shù)出典無從查考,被十二獸“吃”的十一疫大多也找不到來源。這很可能是這種儺制經(jīng)歷的時間極短,又逢兵荒馬亂,使典故失傳,終成千古之謎。
池州的儺戲主要流傳于中國佛教圣地九華山附近的貴池,青陽和石臺等地區(qū),尤其集中于貴池區(qū)的一些鄉(xiāng)鎮(zhèn)山村和玗區(qū)的姚、劉、章、杜、吳等十幾個大家族所在的村莊,在當?shù)赜小盁o儺不成村”的說法!
明清時期,池州儺戲流傳很廣,僅貴池,村村都有儺,仍實行“春秋兩季”的祭祀活動!活動 規(guī)模很大,特別是當?shù)氐摹?a href='/jingdian/37315' target=_blank>青山廟會”常常將當?shù)氐膬禄顒油葡蚋叱眫!
由于儺戲在小農(nóng)經(jīng)濟條件下的宗族中代代沿襲,互不交流,很少受外來藝術文化的影響,所以依舊保留著宋雜劇和古南戲的古樸風貌!
千百年來,儺戲匯聚和沉淀了上古到近代的各個歷史時期諸多文化信息,涉及宗教、歷史、民俗、美術、音樂、戲劇等多種學科,多個領域,內(nèi)涵十分豐富,具有極其珍貴的研究價值。
儺戲中的目連救母故事流傳甚廣,被多個地方劇移植上演,歷經(jīng)300年不衰,劇中情節(jié)絲絲入扣,讓人回味無窮!目連戲演出一般都與廟會、迎神、祭祀等活動相結(jié)合,演出時間可達七天七夜。由于目連戲通俗易懂,又有民間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雜耍和出神入怪等表演形式,深受歡
Hash:abbff5612ab8c0f1277bda00c34a4eda5fde7eff
聲明:此文由 中華民俗文化錄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