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南路名門大族,人才輩出,富甲一方!
據《寧洋縣志》記載,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寧洋正式開縣,西洋大部分區(qū)域歸屬寧洋縣管轄,邢莊也不例外。寧洋縣區(qū)域由龍巖集賢里五圖,延平府大田縣三圖,永安縣三圖(即永安的廿八都洪田、廿九都西洋、卅都小陶)區(qū)域組成。西洋雖地處山區(qū)但交通優(yōu)越(宋代就開辟官道、民國開通閩南公路),自然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yōu)越,山青水秀,吸引眾多氏族,其中不乏有名門望族,在這塊沃土上繁衍生息、播遷發(fā)展, 而邢莊就是當年其中一門望族。
從采風了解證實,邢氏是在西洋繁衍并開基較早的一支民系,至今785年歷史。
據嘉靖六年(公元1567年)修定的《福莊邢氏族譜》記載,福莊原名邢莊,系因當地巨族姓邢而得名。邢氏原居河間郡(在今河北省),因周公封第四子于邢而以國為姓。后為避戰(zhàn)亂,輾轉南遷。宋理宗紹定五年(公元1227年),其始祖邢世巖(大六承公),于南宋徽欽之亂時從江西避居于豐田洋(今青水豐田村),在大嵐山打獵,后見西洋福莊山川明秀、土物肥饒,于宋理宗紹定五年(公元1232年)遷居邢莊,輾轉至此, 躬耕結廬, 苦讀詩書, 通過幾代人的努力生齒漸繁, 人員輻輳, 逐漸形成望族。
開基后“子孫日蕃、人文日起”,迄今已傳卅余世。慎終追遠是邢莊的傳統(tǒng)美德,為追思先人,凝聚家族,邢氏先后建有衍慶堂、大六公祠、富十公祠、羽三公祠等家族總祠和各房分祠。除大六公祠原先建在縣城西門進賢坊總爺衙門右邊巷口三圣廟旁外(早已無存)。
衍慶堂、富十公祠、羽三公祠均在邢莊,至今保存尚好。衍慶堂是邢氏宗祠,位于聳萃山莊內,為一坐北朝南的立柱木制框架式建筑,正廳神龕上供奉著“河間郡歷代宗親”牌位,可知邢氏遠祖是從北方的今河北一帶南遷而來。近年來,每逢農歷八月,全國各地的邢氏后裔都會趕赴這里祭祖。
清乾隆30年(1766),侍郎邢婟太(字作屏)退職回鄉(xiāng)。他博學多才,對道學有很深的研究,并有著作多部。他深思熟慮,為庇護鄰里,為給后代留一個安全居處,籌資建筑土堡。堡址選在邢莊中心,占地2500平方米,規(guī)模宏偉,工程浩大,未及竣工,婟太因病逝世。
他的三個兒子均有學問和地位;長子邢璋,曾官知縣;次子邢筠任州縣副佐官職;幼子邢丹是舉人。他們兄弟3人,遵照父親遺愿,同心協力,繼續(xù)建造土堡,并取名會清堡。(俗名白土堡,邢家大土樓)
邢莊在清道光年間(1821一1850年)最興旺,有360余戶1000多人囗,僅田畝上萬,分布于今福莊、下洋、小螺、林田、葛州、蚌囗、小陶、貢川等地,堪稱永安南路大族,富甲一方。
邢族建屋構樓, 開荒辟田, 忠信交友, 傳播文化, 為西洋在后來成為永安南路重鎮(zhèn)打下堅實基礎。當時西洋民眾對邢族有民諺曰;“走的是石板路,住的是磚瓦房,吃的是雞鴨肉?!?真可佐證其富足。
清道光年間有邢氏兄弟同登科第,得益于前輩皆督勸后人讀書成才,如考上秀才以上者每年獎勵谷子二十四桃,均由族中公田租支付,據族譜記載,從明至清末邢莊出各類貢生、舉人有20人之多。更為西洋民眾樂道的是邢家讀書中舉者多,威勢顯赫,因而素有永安“南門出城數福莊”之稱。
到咸豐三年(1853年),洪秀全之太平軍途經福莊,村里房屋幾乎燒盡,僅剩二戶及會清堡,后雖有復興但遠不如初。而邢族到了民國后期曾-度衰退,不少子孫把土地、房屋家業(yè)揮霍殆盡,至新中國成立時邢莊田產僅剩2000畝,全村人囗300來人,不及盛旺當年的三分之一。
大嵐山下邢氏,仍留有許多珍貴的古跡和美麗的傳說,許多人文情景交融在這塊生活土壤中,開出絢爛的奇葩。而邢氏“積厚流芳” 的牌匾,高豎入云的“旌表”, 滄桑的“官道”,引發(fā)思古之幽情,讓后世永遠銘記自已的先祖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篳路藍縷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邢莊曾經的風貌猶如一幅肅穆而恬靜的山水畫,一闋抑揚纏綿的曲韻,一首澹遠曲麗的詩篇,叫人讀不完看不夠。
邢莊遺扯有7處,數會清堡最大。令人遺憾的是如今的會清堡,雜草叢生,滿目荒涼,墻垣傾裂,風雨飄搖,廳中四根柱基也被盜走,一片破落景象。目睹凄婉,讓人窒息。一磚一瓦,彷佛在訴說當年輝煌。
期待邢莊的有心人士能夠挖掘出更多動人的傳奇, 也期待政府或有識之士拯救即將失去的邢莊文化.。
沉睡中的邢莊,你何時才能安撫世人的期望?
圖文:余爾望 作于2019年2月23日
來源:永安論壇
Hash:e551da3db6f285c345ddb1c29603d5816831ab97
聲明:此文由 永安論壇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