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产成人精品视频app,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中文字幕不卡在线高清,精品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美女胸屁股无遮挡,久久久久久91香蕉国产,美女图片大黄

那個7年,龍泉是東南各省學生最為向往的地方!

今年是浙江大學龍泉辦學80周年?;厥淄?,龍泉這座古城因有過浙江大學的辦學歷史和辦學舊址而更顯底蘊,浙大龍泉分校也因有過這樣一批知名學者和曠世之才而聲名遠揚。如今,浙江大學和龍泉的這段歷史情緣,為今天的市校合作提供了特殊的平臺,激勵著我們加快創(chuàng)建美麗幸福好龍泉的步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當代龍泉人的貢獻。

龍泉浙大中學編撰的教材《烽火歲月——浙大在芳野》正是基于這一歷史背景,它對龍泉學子有重要的教育意義?,F將書中內容整理并予以刊發(fā),以饗讀者。

烽火連天路

1937年,七七事變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華北戰(zhàn)事吃緊;8月淞滬會戰(zhàn),戰(zhàn)火蔓延,杭城危如累卵。浙江大學在敵機轟炸中堅持辦學,但是隨著時局的惡化,最終被迫舉校西遷。最初遷到浙江西天目、建德,由于情勢惡化,再遷江西吉安、泰和,之后又遷廣西宜山,最后遷至貴州遵義、湄潭,堅持辦學,譜寫了一部偉大的“文軍長征”史。在異常艱難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浙江大學不僅沒有衰敗,反而發(fā)展迅猛,這不能不說是教育上的奇跡。杭州到貴州,路途遙遠,戰(zhàn)事阻隔,浙閩滬皖一帶貧困學生無法及時到遠在西南的浙江大學升學。為滿足這些求學者的需要,浙江大學于1939年在龍泉坊下(后更名為芳野)成立浙東分校,后改名為龍泉分校,培養(yǎng)一、二年級大學生。直到抗戰(zhàn)勝利,浙江大學于1946年全面復員杭州后,龍泉分校辦學方告結束。

創(chuàng)辦歷程

第二節(jié)

確定校址

1938年8月,遷泰和時,浙江大學是全國各大學中最靠近前線的學校。浙江大學遷桂、黔后,浙江省的高中畢業(yè)生和福建安徽、江西以及離滬的青年學生,由于交通經濟關系,不能去內地升學者越來越多,于是浙大于1939年1月提請在浙東設先修班。同年4月,教育部電復,準浙大在浙贛閩之間設立分校,專招各系一年級新生并設置大學先修班,其他學校來浙大借讀學生也由浙大登記收讀。2月,教務長鄭曉滄、史地系陳訓慈教授到浙江進行分校的籌建工作。當時,省政府多個機關部門已經搬遷至龍泉,浙江大學把分校建在龍泉,可謂勢在必然。5月,竺可楨校長先后派史地系李絜非先生、總務處陸子桐先生到龍泉,經過反復地考察研究,最后確定分校校址設在龍泉芳野。

照片中為民國三十年浙大龍泉分校校舍全景

創(chuàng)建伊始

1939年7月,浙江大學浙東分校在永康舉行新生入學考試,總共錄取新生150名,其中正取生120名,備取生30名。8月中旬,分?;I備工作宣告結束,工作人員開始到芳野辦公。教師一部分由總校調聘,也有一些另行聘請。

分校成立后一個學期,改名為“國立浙江大學龍泉分校”。分校最初設有文、理、工、農四個學院,包括中國文學、外國語文、史地、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電機、化工、機械、土木、農藝、農化、園藝、蠶桑、病蟲害、農經等17個專業(yè)。大學一年級學生學的是基礎課程,學生基本上以學院為單位選課和聽課。1941年增設了二年級,接著又增設師范學院,這時才有系的設置。到1944年,分校的5個學院所設置的系,計有文學院:中文系、英文系;理學院:數理系;工學院:機電系、化工系、土木系;農學院:農藝系、農經系;師范學院:國文系(五年制)、英語系(五年制)、國文專修科(三年制)、數學專修科(三年制)。除師范學院外,其他各系學生讀完兩年后仍轉入總校學習。

圖片為龍泉分校校址曾家大屋

分校第一批新生在1939年10月1日至6日報到。10月8日舉行開學典禮,參加典禮的除本校師生員工之外,還有永康、麗水、龍泉各機關的代表和校友。這次開學盛典由陳訓慈主持,許多代表作了講話。其中英文教授林天蘭的發(fā)言最為精彩,他說:

“謂今分校之成立,在表面言為救濟此百余失學青年,而其最大意義則在表示中國具有最偉大之力量。自抗戰(zhàn)以迄今,茲據美國某通信記者所稱,敵國未曾設一新學校,而在被侵略者之我國反繼續(xù)增大學,此在東南人士,尤感自豪。年前基督教舉行會議印度,有中國某大學代表在美總統約見,聞中國大學多內遷繼續(xù)開學,深表敬佩,并愿詳闡此地遷校之辦法與情形,以今例之,當更足以引起世界人士之注目。蓋此種偉業(yè)在并世實鮮其例,即在教育史中,亦屬罕觀。本此意義更承各方矜許期待逾恒,則我?guī)熒谑軐櫲趔@之余,其所感覺應負之使命乃綦重。今后吾同人愿黽勉以赴,尤望同學倍自惕勵。歐洲中世紀時,所謂長袍,即代表大學與城市之工商業(yè)者對立爭斗,然此已成為史上之陳跡。今后吾人只有懺悔一切,使教育與社會打成一片,力求精進。《大學》篇首之言曰:‘在明德’,斯為所學人格之日進;‘在新民’,斯為提高氣彝,蕩滌瑕瑜;‘在止于至善’,夙學校成效之提高,亦符于校訓‘求是’之義云?!?/p>

辦學條件

龍泉是抗戰(zhàn)時期浙江與大后方聯系的咽喉。龍泉分校招收的學生多來自浙、滬、蘇、皖、贛等文化教育強省,學業(yè)基礎較好。尤其在上海淪陷后,上海及蘇南的青年多經浙東赴內地,很多求學者到龍泉后便進分校借讀,成績符合浙江大學的標準后即轉為正式生。這些新鮮血液與分校原有學生同窗研讀,互補長短,進步非常明顯。此后在教育部組織的全國高校學生學業(yè)競試中,龍泉分校無論團體個人均名列前茅,即為明證。

龍泉環(huán)境清幽,無都市喧囂之形。戰(zhàn)時城市苦于敵機轟炸,龍泉地處偏僻,又無顯著軍事設施,學生在此就讀,僅聞空襲警報,難得遭敵機轟炸。即便在1942年日軍攻占麗水,企圖侵犯云和之時,戰(zhàn)火也沒有向南殃及龍泉。分校師生均由各地輾轉匯集,飽受戰(zhàn)時顛沛之苦,現在在幽靜安全的山村中工作、學習,有身處世外桃源之感。

照片中為1943級學生王珠翠在分校就讀時使用的教材

惟龍泉地處僻壤,俗稱“九山半水半分田”,物資缺乏,交通不便,學生生活甚為清苦。而且分校求學者多來自淪陷區(qū),家中接濟中斷,靠學校貸金或工讀維持學業(yè),衣食所需只能因陋就簡。

龍泉分校的另一大問題則是學習物資緊缺。浙大傳統,教學嚴謹,考試嚴格,學生白天課程或實驗排滿,溫習功課全靠晚自修。照明用的桐油燈,光線固不足,煙味亦難聞。夜間每人一只桐油燈,教室即被煙霧籠罩。

最為嚴重的困難當學習資料的匱乏。學校所開設的課程多無教本,學生主要靠自己聽講,勤記筆記。一堂課下來,就得重新追憶,細心理解,跑圖書館,查閱資料,再做系統地摘記。有時印發(fā)油印講義,學生們要用很多時間把一頁頁發(fā)下的講義一本本裝訂起來,又小心翼翼地用紅藍墨水在講義上圈點。講義和學生筆記用紙都極端粗劣,用的是龍泉本地制成的土紙。有的學生在筆記用紙上先用鉛筆寫,然后再用鋼筆謄寫。為了節(jié)省用紙,字體總是小如蚊蟻。

七年觀照

一段歷史,刻骨銘心;一種精神,輝映未來。浙江大學龍泉分校于1939年設立,至1945年復員杭州,前后歷時7年。實踐證明,龍泉分校辦學7年,是浙江大學“科教興邦、教育救國”的重要舉措,是浙江大學“以真理為依歸、以天下為己任”的“求是”精神的生動體現。作為西遷辦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龍泉分校在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龍泉分校辦學7年,是師生追求真理、科教興邦的7年。許多有志青年,為避免敵占區(qū)的奴化教育,克服艱難險阻來到龍泉,就是希望自己能成為對國家、民族有用的人才,為抵御外侮、振興中華貢獻力量。分校極力滿足青年學子的需求,成立初期就設文、理、工、農四個學院和先修班,第一年就招生新生150名。1941年,又增設二年級和師范學院。經過一段時間的建設,龍泉分校在教育部組織的學業(yè)競試中遙遙領先,成為東南各省青年學生最為向往的學校。

龍泉分校辦學7年,是師生負笈傳薪、英才輩出的7年。校長竺可楨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辦學風格,引進了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充實分校師資。文史學家陳訓慈、教育學家鄭曉滄、化工專家路季訥,先后擔任分校主任。孟憲承、潘淵、朱叔麟、毛路真、郭貽誠、夏承燾、王季思等一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等教師聚集分校。他們中許多人具有海外名校留學的背景,是不可多得的才俊。他們不僅學時淵博,而且教學認真,深受學生歡迎。他們培養(yǎng)了谷超豪、朱兆祥、宋晞、丁儆、徐朔方等學生1000余名。這些學生,有的成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有的成為一流大學的校長,更多的則是某一學科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

龍泉分校辦學7年,是師生奉獻知能、服務社會的7年。師生們謹記校長竺可楨提出的“求是”校訓,領會“求是”精神,為地方社會的發(fā)展奉獻力量。分校創(chuàng)辦芳野小學,一方面解決教師子女入學問題,同時也使得當地學生接受較好的教育。師生們兼課于龍泉城鄉(xiāng)各校,為促進龍泉的教育事業(yè)作出積極的貢獻。學生們還自發(fā)組織文學藝術社團,發(fā)行進步報刊,宣傳抗日知識,提升當地民眾思想水平;開展文藝匯演,豐富民眾文娛生活。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熱血青春。

龍泉分校的創(chuàng)辦歷程是浙大百年發(fā)展史上難以忘懷的記憶,是浙大精神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觀照七年,求是精神薪火相傳;回望歷史,浙大家園終被銘記。

摘自《烽火歲月——浙大在芳野》

編輯 項望旺

校對 李衛(wèi)陽

Hash:2ba9e6b3e1746c0ff71991a588f79e0bb70c14ac

聲明:此文由 掌上龍泉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