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山:海天佛國普陀山
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之稱,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景旅游勝地。是全國最著名,最靈異的觀音道場,佛教圣地,其宗教活動可追溯于秦。
至唐朝,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促進了普陀山觀音道場的形成,并迅速成為漢傳佛教中心,傳至東南亞及日、韓等國。
至清末,全山已形成3大寺、88禪院、128茅蓬,僧眾數(shù)千。寺院無論大小,都供奉觀音大士,可以說是“觀音之鄉(xiāng)”了。每逢農(nóng)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別是觀音菩薩誕辰、出家、得道三大香會期,全山人山人海,寺院香煙繚繞,一派海天佛國景象。
普陀山位于舟山群島東部海域,與世界著名漁港沈家門隔海相望,在浙江省舟山島東側(cè)。浙江沿海漁民早就來此捕魚,最早寺廟建於858年,由日僧慧鍔主持其事。現(xiàn)有普濟禪寺、法雨寺、慧濟禪寺等寺廟和潮音洞、梵音洞、朝陽洞等名勝。
普陀山三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
普陀山三洞:朝陽洞、潮音洞、梵音洞
普陀山十二景:蓮洋午渡、短姑圣跡、梅灣春曉、磐陀夕照、蓮池夜月、法華靈洞、古洞潮聲、朝陽涌日、千步金沙、光熙雪霽、茶山夙霧、天門清梵
普陀山的佛教歷史悠久,作為觀音道場初創(chuàng)于唐代。唐大中(公元847—860)年間,有梵僧(又說西域僧)來山禮佛,傳說在潮音洞目睹觀音示現(xiàn)。
唐咸通四年(公元863),日僧慧鍔從五臺山請得觀音像回國,途經(jīng)普陀山海面時觸新羅礁受阻,于潮音洞登岸,留佛像于民宅中供奉,稱“不肯去觀音院”,觀音道場自此始。
當時,日韓等國來華經(jīng)商、朝貢者,也開始幕名登山禮佛,普陀山漸有名氣。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寶陀觀音寺主持真歇禪師奏請朝廷允準,易律為禪,山上700多漁戶全部遷出,普陀山遂成佛教凈土。
嘉定七年(公元1214),朝廷賜錢萬鑼修繕圓通殿,并指定普陀山為專供觀音的道場,與五臺山(文殊道場)、峨眉山(普賢道場)、九華山(地藏道場)合稱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
普陀山四面環(huán)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自古被譽為“人間第一清凈地”。山上金沙、奇石、洞壑、潮音、幻景渾然一體,形成山海兼勝、水天一色的獨特景觀。
普陀山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在20℃左右,年降水量為1100毫米左右。
潮漲潮落,島上常年空氣清新,質(zhì)量優(yōu)級世所罕見,富含負氧離子,仿佛天然的“大氧吧”。森林覆蓋率達80%,古樹名木繁多,香花異草遍野,尤以普陀鵝耳櫪為世界獨存,屬珍稀瀕危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山上有國家二級以上動物30多種,是野生動物的天然樂園。
普陀山普濟禪寺
普濟禪寺又叫前寺,坐落在白華山南、靈鷲峰下,是供奉觀音的主剎。全寺占地37019平方米,建筑總面積15289平方米。
寺內(nèi)有大圓通殿、天王殿、藏經(jīng)樓等,殿、堂、樓、軒共計357間。大圓通殿是全寺主殿,人稱“活大殿”,供奉著高8.8米的毗盧觀音。普濟禪寺與法雨禪寺、慧濟禪寺并稱為普陀山三大禪寺。
普濟禪寺的前身為不肯去觀音院,創(chuàng)建于唐咸通年間,后宋神宗于1080年將其改名為“寶陀觀音寺”,專供觀音菩薩,香火始盛。
到南宋嘉定年間,御賜“圓通寶殿”匾額,指定普陀山為專供觀音的道場。后來明初朱元璋實行海禁毀寺,直到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朝廷撥款重建,并賜額敕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使普濟寺成為當時江南規(guī)模最大的寺院。
清康熙年間,遭荷蘭殖民侵略者踐踏,寺院被劫掠一空。1689年海疆平息后,康熙下旨重新修繕、擴大規(guī)模,至雍正九年(1731年)時基本完成,大部分建筑都是這期間完成的。
抗日戰(zhàn)爭后,寺院蕭條敗落;“文革”期間佛像盡毀,僧侶被遣散。1979年開始全面修復原貌,重筑了毗盧觀音等佛像和樓閣,形成了今天的規(guī)模。
法雨寺又名后寺,坐落在普陀山白華頂左,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法雨寺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興修大殿,并賜“天華法雨”匾額,故得今名。
現(xiàn)存殿宇294間,計8800平方米。全寺分列六層臺基上,入門依次升級。中軸線上前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兩殿之間有鐘鼓樓。后依次為觀音殿、玉牌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方丈殿。觀音殿又稱九龍殿,九龍雕刻十分精致生動。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興建大殿時,賜“天花法雨”額,因改名法雨寺?,F(xiàn)寺宇龐大,有天王殿、玉佛殿、九龍觀音殿、御碑殿、大雄寶殿、方丈殿、印光法師紀念堂等。
法雨寺曾多次發(fā)生過火災和??埽斐蔁o可估計的損失。后經(jīng)幾代主持的努力,進行不斷修復、修繕工作?!拔母铩遍g全部佛像被毀。1983年開始由普陀山佛協(xié)大規(guī)模修復,重建拜經(jīng)樓。
1987年在天王殿外新建九龍壁和石經(jīng)幢2座,1995年在蓮池畔建石碑坊1座,殿堂樓閣,氣勢非凡?,F(xiàn)寺宇龐大,有殿宇194間,計8800平方米,分列六層臺基上。有天王殿、玉佛殿、九龍觀音殿、御碑殿、大雄寶殿、方丈殿、印光法師紀念堂等。
其中以九龍觀音殿建筑最為輝煌,殿中“九龍盤拱”等建筑系康熙時由金陵(南京)明故宮九老殿遷移于此,甚為珍貴,殿分7間,深5間,琉璃頂,內(nèi)槽九龍藻井,一龍盤頂,八龍環(huán)八柱昂首飛舞而下,正中琉璃燈宛若一顆明珠,組成九龍搶珠圖案。
普陀山慧濟禪寺
慧濟禪寺俗稱佛頂山寺,初建于明代,全寺占地20畝,建筑面積3300平方米,坐落于普陀山佛頂山上,普陀山以“海天佛國”享譽海內(nèi)外,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中發(fā)揮出了重要作用。
慧濟禪寺因山制宜,布局包括天王殿后,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jīng)樓、玉皇殿、方丈室等俱在同一條平行線上,與左右?guī)肯鄵?,頗有浙東園林建筑風格,為其他禪林所少見。
慧濟禪寺位于海拔291.3米的佛頂山上,佛頂山又名“菩薩頂”,是普陀山最高處,因處佛頂山中間谷地,俗稱佛頂山寺,為普陀山第三大寺。
寺院深藏高崗林屏之中,清幽絕聳,走出山門不遠,便可觀幽奇諸峰,飄渺群島,四周鳥語花香,令人恍若置身天國。寺院主要殿堂布局在一條水平線上,顯示了設計者利用地形設計的高超技巧和智慧。
佛教信徒們出于對釋迦牟尼佛的淙敬,把圣像供奉在全山最高的寺中的大雄寶殿內(nèi),兩邊侍立著弟子阿難和迦葉,大殿兩廂各塑有10尊神像,為佛教中的“二十諸天”,明燈蓮臺,香火不滅。
1989年在慧濟寺中精塑2.7米高觀音菩薩像,又在四壁嵌雕觀音菩薩石刻像123尊,匯集唐、宋、元、明、清等歷朝名畫家所繪的觀音寶像,由當代雕刻大師杭州黃良起德行制作。佛像形態(tài)各異,精妙絕倫,是普陀山佛教藝術之精華之一。
Hash:a972e540c237b235c5282530143fe3cbd552951c
聲明:此文由 西天谷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