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有個唐代碑頭,空留一個千古之謎
長期征稿,附帶圖片,歡迎原創(chuàng)首發(fā)。
作者:原平故事
仔細(xì)看過清光緒版《續(xù)修崞縣志》的人,都應(yīng)該見到過下面這段話:
“魏鄭公碑,在縣治南55里唐林岡南,僅存碑額,上書‘大唐代州都督魏公紀(jì)功之頌’(訪諸父老,咸曰,碑身有‘鎮(zhèn)守唐林等處大將軍魏公神道碑’十四字)?!?/p>
這段話雖然載于縣志中的“逸事”目,但真實不虛。時至今日,這個唐代碑頭依然保存在崞陽古城的文廟里,被冷落在一個角落里,繼續(xù)著與碑身分開長達(dá)百年之久的孤獨。
長久以來,人們都把這個碑頭當(dāng)做“魏鄭公碑”,成為唐代名臣魏征在原平活動過的佐證。加上原平還有雙山魏征堡、桃園魏征墓和邵家寨魏征廟等歷史遺跡,魏征曾在原平留下行蹤的考據(jù)便鐵板釘釘了。
但是,這個碑頭卻存在有一定的疑點。
碑頭上有“大唐代州都督魏公紀(jì)功之頌”的字樣,難道就是魏征的記功碑嗎?
因只有“魏公”二字,就值得懷疑了。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魏征是否擔(dān)任過代州都督。
魏征的簡介里這樣寫道:
魏征,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陽縣人(今河北省晉州市)。早年參加瓦崗起義,跟隨魏公李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歸降唐朝,勸降英國公李勣。授太子洗馬,輔佐隱太子李建成,獻(xiàn)策平定劉黑闥和山東地區(qū)。貞觀元年,授諫議大夫、檢校尚書左丞,安撫河北地區(qū)。遷秘書監(jiān),參預(yù)朝政,校定古籍。遷侍中,冊封巨鹿郡公,負(fù)責(zé)門下省事宜,累授左光祿大夫、太子太師,冊封鄭國公。直言進諫,推行王道,輔佐唐太宗共創(chuàng)“貞觀之治”,成為“一代名相”,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四位。貞觀十七年去世,獲贈司空、相州都督,謚號文貞。
由此可以看到,他由太子洗馬做起,歷任諫議大夫、檢校尚書左丞、秘書監(jiān)、侍中、巨鹿郡公、左光祿大夫、太子太師,直至冊封鄭國公。歿后,獲贈司空、相州都督。上述官職中,并無代州都督。
或許可以有這樣的情況,就是確曾任過“代州都督”一職,只不過時間較短被忽略了。
那么,再查閱一下《雁門關(guān)志》,上面便有唐代州總管、都督和刺史的詳細(xì)記載。
在表格之前有這樣的介紹——《舊唐書?地理志二》:“代州中都督府,隋為雁門郡。武德元年(618),置代州總管,管代、忻、蔚三州。代州領(lǐng)雁門、繁峙、崞、五臺四縣。五年(622)廢總管。六年(623)又置,管代、蔚(今靈丘縣)、忻、朔四州。貞觀四年(630)督靈州(疑云州之誤),六年(632)又督順州(今北京順義縣)。十二年(638)省順州……天寶元年(742)改為雁門郡,依舊為都督府。乾元元年(758),復(fù)為代州。”《新唐書?地理志三》:雁門縣下云“有東陘關(guān)、西陘關(guān)……”《新唐書?百官志》:武德初(618),邊要之地置總管以統(tǒng)軍,加號使持節(jié)。七年(624)改總管曰都督。貞觀二年(628)去“大”字。凡都督府有刺史,邊州別置經(jīng)略使。
表格里有如下姓名:
李大恩,王孝德,藺謨,張公瑾,張儉,劉蘭成,張玄弼,薛萬徹,豆盧寬,劉文器,鄭仁泰,藺仁基,竇懷愆,薛仁貴,婁□□(師德弟),狄仁杰,李行褒,曲巽,崔校,段崇簡,王忠嗣,杜希望,田仁畹,趙□,吉溫,賈循,辛云京,張光晟,李自良,馬吁,辛云晁,元韶、韓思義,李光顏,韓重華,王日簡、張元益,盧籍,韓瞻,康傳圭,朱玫,李克用,李國昌,王荀息,李克柔,傅瑤,李嗣本,韓逵,周德威,劉昉仁,任分尊,韋鯤。
上述名單中,李大恩、王孝德,是代州總管;藺謨、張公瑾、張儉、劉蘭成、張玄弼、薛萬徹、豆盧寬,為代州都督。再往后的,都是代州刺史了。而所有姓氏中,并無一個魏姓,更不見有魏征的姓名。
也許,在很短的一段時間里,魏征曾經(jīng)被授過“代州都督”的虛銜,被老百姓記下了,人們感念他的功績,便為其立碑紀(jì)念?;蛟S,這個姓魏的代州都督并非魏征,只是被史志遺漏了姓名而已。
無論如何,這個失散于唐林縣城舊址處的古碑,已經(jīng)成為一個難解之謎,令后人匪夷所思。
End
Hash:3157cd96765937440d4ac0ae0978e5543b34a177
聲明:此文由 原平故事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