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閣:無釘子、無地基、柱子懸空的古代神奇建筑
真武閣揭秘
播出的《懸浮的閣樓》(上、中、下)
真武閣 攝影/林家慶
自詡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并稱“江南四大名樓”,真武閣卻沒有名山大川可以攀附,也沒有文人騷客留下只言片語,顯得那么默默無聞。其它三位早已換換上新的妝容,而真武閣以最初的面貌,靜靜地看繡江流淌了400余年,承受著歲月無情的變遷。
岳陽樓,在保留原貌以及超過55%構件原物基礎上,1984年大修完成,1988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鶴樓,在原址相距約1000米的新址于1985年重建完成,2014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滕王閣,第29次重建在1989年10月8日落成,不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徐霞客之謎
真武閣
真武閣,位于容縣城東,建于明萬歷元年(1573年);徐霞客,64年后(1637年)游歷容州(今廣西容縣)。這是兩個本該發(fā)生聯(lián)系的事件,卻留下380多年之后的一聲嘆息。
1637年秋天,年過半百的旅行家徐霞客來到容州。八月初六這天清晨,他渡過江從南門進城逛了一圈,從西門出內城,悠閑地在飯館里吃了個早飯。飯罷,沿著外城城墻向北而行,很快,他看到一大片演武場,旁邊還有一個很大的池塘……1962年,著名古建筑學家梁思成實地考察后,發(fā)表研究論文,將經略臺真武閣杰出的建筑藝術公之于世。在他所寫的《廣西容縣真武閣的“杠桿結構”》一文中說道:“真武閣建于1573年,到今年1961年,已將近400年了。但在中國建筑史上,它卻默默無聞。這次偶然的機會,得一瞻‘風采’,我認為它應該引起我們極大的重視。”始引來無數專家、學者、游客慕名研究、參觀。
天南杰構之謎
真武閣
真武閣,位于容縣城東,臨繡江而立,四角形亭閣式建筑,高13.2米,底寬13.8米,進深11.2米, 為古代建筑學上獨具一格的“杠桿結構”,全閣用近3000條格木構成,二層樓的四根大內柱,雖承受沉重負荷,柱腳懸空不落地。400多年來,真武閣經歷了5次地震,3次特大臺風,仍安然無恙,被譽為“天南杰構”。
懸空的柱子(目前離地約1厘米)
對于二樓四根懸空柱子,梁思成從懸空柱的結構、斗拱的結構利用等方面切入做了深入分析,認為這是利用杠桿原理等多因素互為因果、相互制約以取得平衡穩(wěn)定,如其中一個因素的增減改動,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可以使整座建筑瞬間土崩瓦解。而且真武閣中兩個相反的推力來自構件本身內部,像一架天平一樣,是“活”的,不是“死”的,是動的而不是靜的。整座建筑,從主要梁架到極為重要的斗拱細部,都像雜技演員頂大缸或踩鋼絲那樣,令人為之捏一把汗。
梁思成對這座閣的工程設計人員進行了假設,認為這是一位富有想象力的古代天才匠師的杰作,他借助杠桿原理成功漂亮地耍了一通利索的“結構花招”。
而真武閣還有一個令人驚嘆的地方:沒有地基!直接在經略臺上搭起13米多高的木質樓閣。
真武閣的“底座”內全是沙子
央視播出的《懸浮的閣樓》顯示,專家經過考察經略臺墻體上的砂質、人工湖中的中粗砂、以及防空洞內沒有襯砌的現(xiàn)象,做出了判斷,經略臺內的物質就是經過夯實后的中粗砂,砂源就是真武閣后面的人工湖。當地震波從地下向上面的真武閣傳導時,經略臺從中間起到了非常好的調節(jié)作用,同時抵消了很大一部分地震波。而這也正是五次大地震都沒能將真武閣震垮的重要原因之一。
設計者之謎
真武閣
容縣有座真武閣,
柱腳懸空永不落,
相傳圣手魯班造,
一夜工夫眾人作。
這是容縣當地關于真武閣建造的一首民謠。
傳說當年一位工匠接受了建造真武閣的任務,卻很長時間沒有招工備料,以致引起眾疑。終于有一天,他拜訪了當地眾多民眾,請人于某月某日來幫忙造閣。那天晚上,突然雷鳴電閃,風雨交加,次日早上雨過天晴,陽光燦爛,而真武閣一夜之間建立起來了。而答應過幫忙建閣的人,那天早上一覺醒來,都感到精疲力竭,好像干了重活似的。人們這么悟到,那位工匠是魯班仙師,他是在巧借眾人之力,建設真武閣。當然,這只是美好的傳說,魯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時期魯國人;而真武閣建于魯班仙逝2000多年之后。也許魯班只是當地人表達對建造者的敬佩之情,而當時設計建造的工匠恐怕已無從考證。
《國寶檔案》中的真武閣
Hash:6139336fd08815914617a090651d12244361259d
聲明:此文由 懶人吉旅游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