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山洋樓群的百年寂寥
稻田中的浮月村洋樓
臺山洋樓群的百年寂寥
文、圖/葉克飛
發(fā)于2019.12.2總第926期《中國新聞周刊》
相比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廣東開平碉樓,鄰近的臺山洋樓可算是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
臺山與開平同屬五邑地區(qū)(舊時為四邑,指新會、臺山、開平和恩平,后來加上鶴山,并稱五邑),都是廣東江門下轄的縣級市。二者都是著名僑鄉(xiāng),臺山更有“中國第一僑鄉(xiāng)”之稱。晚清時期,廣東出洋者眾,四邑地區(qū)尤多。他們在海外艱辛打拼,事業(yè)有成后便反哺家鄉(xiāng),為村中鋪路修橋、開辦學校,也難免有光宗耀祖情結,于是興建新宅。
這些新房子普遍中西合璧,融入西式的陽臺、拱券、敞廊和山花等元素,將古希臘、羅馬、文藝復興和巴洛克等不同時代的西方建筑風格與嶺南傳統(tǒng)建筑結合,形成珠三角(尤其是四邑地區(qū))常見的僑屋洋樓。
臺山華僑興建洋樓之多,在國內首屈一指。根據2002年當地政府的統(tǒng)計數據,民國時期修建洋樓已超萬棟,主要分兩大類,一部分在圩集中,多為商用;一部分在村子中,多是住宅。
臺山人習慣稱“墟”為“圩”,即集市。因僑資充裕,華僑又帶回西方現代商業(yè)經驗,所以舊時臺山商業(yè)極其發(fā)達,大大小小圩集達百余個。即使是村內圩也極具規(guī)模,多由幾十甚至上百座洋樓組成,兼容南洋騎樓風格,商號云集??h域內的一個個村落都能形成完整現代商業(yè)體系,在當時中國可算是獨一無二。臺山市中心的臺城老街,更是有長達18公里的洋樓路段,無論洋樓數量還是長度都是南粵之首。
村中洋樓以居住為主,獨門獨戶,體量大于圩集洋樓,也不像后者那般密集聚合。它們散落于鄉(xiāng)間,或別致柔美,或與碉樓結合,高大宏偉。前者以端芬鎮(zhèn)翁家樓為代表,后者以斗山鎮(zhèn)浮月村最為典型。
臺山村落的格局迥異于中國其他地方農村。當年華僑反哺家鄉(xiāng),采取集資入股方式,成立基金會,制定章程,統(tǒng)一規(guī)劃后建設新村。村子模仿西方城鎮(zhèn)格局,街巷間道路寬敞,村前有大廣場。
11月的臺山正是豐收季,道路兩旁都是金黃色稻田,村子散落其間。村民習慣于廣場上曬谷,村村一片金黃色,煞是好看。駕車時一步一景,若是有心尋訪,大可以每個村都停下來看看,探尋那些高聳而寂寥的洋樓。
翁家樓位于端芬鎮(zhèn)廟邊村,是村中翁氏華僑所建。1927年,定居香港的翁家人請德國設計師出馬,建成包括玉書樓、沃文樓和相忠樓在內的三棟西式別墅,還有兩棟兩層高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統(tǒng)稱為翁家樓,現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翁家樓隱于廟邊村村口處的林間,雖在路邊,卻仍顯幽深。五棟洋樓都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玉書樓、沃文樓和相忠樓的立面被當地居民形象地比喻為劉備、關羽和張飛。
玉書樓之所以是劉備樓,是因為樓頂四角攢尖涼亭和下方“田”字型窗戶組成一個“備”字。
沃文樓的并列形立面像一個“羽”字,三樓以上外墻采用紅磚,又似關羽的紅臉。通往二樓大門的八字形階梯,又會讓人聯(lián)想到美髯公。
相忠樓大門弧形向右,正似“飛”字的右彎鉤,故名張飛樓。樓頂那個拜占庭風格的圓頂涼亭,則像極了武將的頭盔。
相忠樓又稱張飛樓,入口階梯的弧線就像“飛”字的橫折鉤。
最美的當屬玉書樓,建造者采用了各種形狀的花窗,從方形、圓形、矩形,到六角形和欖形,從廳堂到臥室再到陽臺,看似隨意拼湊,可無論從樓外還是樓內看都極具美感,而且內部采光極佳。
玉書樓也是游人唯一可隨意進入的一棟。站在其樓頂天臺,鄉(xiāng)間景致盡收眼底。翁家樓建筑隱在密林中,幽深而靈動。
玉書樓曾被用作倉庫、生產隊辦公室和牛棚,且閑置多年,但內部結構完好無損。無論是紅毛泥墻面、鐵藝門窗,還是地面上的彩釉磚和精美的花窗,都舊而不殘。這些建筑材料當年都是由海外購置,施工也盡善盡美,方可屹立至今。
據說,翁家樓的建造者是翁瑞正,號玉書,北大畢業(yè)生,后來留學美國,再移居香港。翁家人樂善好施,翁家樓旁的廟邊學校也由其籌款興建,是南粵地區(qū)最美的民國鄉(xiāng)村學堂之一。
翁家樓自落成后,就常處于空置中。翁家家大業(yè)大,翁瑞正的幾個子女事業(yè)有成,常居香港,很少回來。據說僅僅在抗戰(zhàn)時期,翁家人為了躲避戰(zhàn)亂,才在這里短暫居住過。改革開放后,華僑政策落實,政府將房子交還翁家,但翁家后人也并未接管,只是由親戚居住并代為維護。臺山文物部門曾多次聯(lián)系翁家后人,希望能代管翁家樓,以便通過政府力量進行文物保護,但一直未能聯(lián)系上。
不過翁家樓雖凋零,但因除玉書樓外都有人居住,還不算破敗。臺山有許多放在別處都可大書特書的洋樓,在這里卻于鄉(xiāng)間寂寞,甚至年久失修。所幸當地政府逐步推動洋樓保護,像洋樓聚集的浮月村,便是不收門票的好去處。
翁家樓之玉書樓,其陽臺花窗形狀多變,采光極佳。
位于斗山鎮(zhèn)的浮月村僅僅是臺山數百上千個自然村中的一個,可在鄉(xiāng)間公路上駛過,老遠便能見到一個個別致屋頂立于稻田之后。即使在村村可觀的臺山,也有第一眼抓住人心的魔力。
這個如今僅有三百多人居住的小村,有15棟大型洋樓,建于上世紀初到30年代之間,都是八十多歲甚至過百歲的“高齡”,有中山閣、賢安廬、安雅廬、蘭芳居、覺廬、蓁華居、恒安廬、仕廬、英廬、源廬、炯廬、鋈廬、煜廬、惠華居和國旗樓等。其中以1917年落成的惠華居最老,1936年的覺廬最“年輕”。
當年臺山乃至四邑人習慣稱宅為“廬”,指仿照西方建筑建造的多層洋樓。華僑會在西方尋找設計師,將圖紙帶回家鄉(xiāng),再從海外購置鋼筋水泥,自行建造。所以建筑理念極為超前,比如在中國人還很不重視廁所的時代,洋樓就已經有了多衛(wèi)生間的設計。
因為浮月村洋樓仍有人居住,所以較之開平碉樓保護更佳。即使是最老的惠華居,雖經歲月侵蝕,墻體遍布苔蘚,但外觀仍保持完好。當年浮月村華僑陳璋承有感于臺山陳氏華僑中的佼佼者陳宜禧主持建造新寧鐵路,也隨之反哺家鄉(xiāng),建起這座惠華居,不僅僅是自家洋樓,也兼具碉樓功能,拱衛(wèi)家鄉(xiāng)。
在我看來,村中最特別的洋樓當屬賢安廬,為旅美華僑陳賢安于1927年所建。在一片黃色墻身中,它的紅磚墻身最為搶眼,也因此被稱作紅樓。它造型別致,二樓的敞廊之上是梯形山花,山花后面的天臺之上則有一座大大的四角亭,亭子的穹頂高高聳起,既像頭盔,又有拜占庭教堂的風格,舊時洋樓之混搭風在它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
臺山華僑修建洋樓往往中西合璧,既汲取西方建筑與文化精華,又不忘傳統(tǒng)建筑之美。就如當年前仆后繼走上留洋路的臺山人,早早開眼看世界,不像同時代的許多中國人那樣僵化守舊,而是形成了兼收并蓄的風格。
浮月村洋樓大多以建造者的名字命名,但每座洋樓的主人都未在樓中終老,而是長眠于異國。作為第一代華僑,他們艱難打拼,終于改變了自身命運。至于那回不去的故鄉(xiāng),歷經歲月滄桑,唯有洋樓留痕。
Hash:0cc4342befebc8973d989da868715111df97b1bd
聲明:此文由 中國新聞周刊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