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獻章:廣東省唯一進孔廟的大學者,為嶺南種下文脈,王陽明見到他都要磕頭。
在大多數(shù)人眼里,廣東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底蘊淺薄。
其實,這是偏見,嚴重的偏見,徹底的偏見。
難道脖子上帶手指粗的金項鏈就沒有文化?嶺南文化,經(jīng)過千年融合,自成特色與風格,很多人看不懂。
嶺南文化,從地域上分,可以分為廣府文化、桂系文化、海南文化;從主體內(nèi)容分,可以分為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在宋朝之前,嶺南文化中心在粵北地區(qū)的韶關為核心;南宋之后,嶺南文化中心開始南移,以珠三角地區(qū)為中心。
尤其是到了明朝,嶺南文化得到長足發(fā)展,嶺南學派成為大明帝國重要學術學派之一。而嶺南學派始于陳白沙,盛于湛若水,為嶺南文脈繁盛做出巨大貢獻。
陳白沙,原名陳獻章,很多人都不了解,沒有王陽明名氣大。但事實,陳獻章的學問很大,是明朝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廣東唯一被供奉孔廟從祀的大儒。用今天的話說,陳獻章是大學者,最少是清華北大中文系、哲學系教授,社科院院士。
我們先看看的簡歷:
陳獻章:字公甫,號石齋,世稱陳白沙。
性別:男
出生年月:1428年11月27日—1500年3月9日
籍貫:廣東新會人
社會榮譽: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
主要經(jīng)歷:19歲,考中廣東舉人,21歲考入國子監(jiān)讀書,27歲跑到江西撫州向吳與弼學習理學。一直沒考中進士,后來得人舉薦,在政府部門呆過一段時間,最后逃離體制,下海搞教育培訓。后半生,開館教學,著書育人,從事民辦教育。1500年病逝,謚號“文恭”。1585年,萬歷皇帝下詔準其從祀孔廟。
主要學生:湛若水、梁儲、陳茂烈、謝佑等。
之所以要專門寫陳獻章,是因為他還是王陽明的師叔。王陽明是婁諒學生,而婁諒和陳獻章是同學,都是著名理學家兼教育家吳與弼學生。最后,兩人都成大學者。
就學術而言,婁諒學生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陽明。陳獻章門下,成就最大的是湛若水。而王陽明和湛若水,也是鐵哥們,兩人曾經(jīng)有一段如膠似漆的蜜月期,兩人在北京倡導心學,創(chuàng)辦心學培訓班。后來,兩個人在學術上存在分歧,鬧掰了。
陳獻章,另一個重要學生是梁儲,內(nèi)閣大學士,官至首輔。陳茂烈、謝佑等都是進士出身,混得也還行,人品都不錯,大小也是正廳級干部。
在書法上,陳獻章脫胎于歐陽詢,后研習懷素草書,又糅合米、蘇風骨,最后自成一體,尤擅草書,造詣很深。
在學術上,陳獻章上承理學,下啟心學,自成體系。
在教育上,陳獻章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學會懷疑,提倡以自學為主,灌輸為輔的教學方法,比較開明自由。相比古板的私塾教學,陳獻章這套教學方法,無疑是一種創(chuàng)新,是一種新思想,屬于教育界的新銳人物,改革派。
陳獻章死后被謚號“文恭”,在明朝,對于一個讀書人而言,這是莫大的榮譽。讀書人,十年寒窗苦讀,人生最大的追求,無非就是:生有爵,死有謚(shì)。
我個人認為,這是官方對陳獻章個人最好的褒獎。
陳獻章,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大儒,其最大的歷史貢獻,是創(chuàng)建嶺南學派,為嶺南種下文脈,種下讀書的種子。
在學生湛若水的發(fā)揚下,嶺南學術氛圍得到空前提高,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文化拓荒者,幫嶺南地區(qū)摘掉“南蠻”的帽子,種下文化的種子。
沒有嶺南學派繁盛,或許就沒有清朝陳澧為代表的東塾學派,或許就沒有以康有為為代表的“九江學派”,或許就沒有梁啟超、容閎、孫中山等放眼開世界的先賢。
Hash:f4d948ad689e46766d5b7e24ccc8d90ee6acec54
聲明:此文由 寒牛出欄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