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有方:揭秘包青天另一重身份!
包拯(999-1062),廬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北宋名臣,累遷監(jiān)察御史,為官清正廉潔,鐵面無私,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后人敬稱他為“包青天”。其實,包拯除了斷奇案、治貪污,還治水有方,他治理西江水患,圍堰造地、排瀝屯田、掘井取水......深受老百姓愛戴。
故宮南蓄殿包拯畫像
“包青天”的英名始于端州。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四十二歲的包拯調(diào)任端州(今廣東肇慶市)知州,任期三年。宋《方輿勝覽》記載,宋初端州“土曠民惰,不力于耕,夷僚雜居”,可見當時端州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滯后,一度是朝廷貶謫流放罪官之地。包拯到達端州后便四處勘測走訪,查閱地方志和史籍,最終認為,筑堤防洪、排瀝屯田、發(fā)展生產(chǎn),是改變端州面貌的最好方法。
主政端州期間,他本著“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的信念,促進了端州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中原文化的南傳。其中,興修水利、治理水患,更是包拯治理端州的突出政績。
治理西江洪澇
《粵東筆記》記載:“古稱肇慶兩水夾洲,當西江水漲時,諸巖皆可周游,宛似武夷九曲,蓋西江之水,一從城南羚羊峽,一從星巖前后出瀝水……”
古代西江經(jīng)過三榕峽后,分成三條支流傾瀉:主干由城南出羚羊峽;一支經(jīng)南岸、金渡沿宋隆流往金利、高明;另一支沿著北嶺山腳經(jīng)七星巖后與出羚羊峽的干流會合。端州則是夾在兩條支流水道之間的窄長地域,稱為“兩水夾洲”。
明嘉靖年間肇慶府城圖
在端州北邊,有幾條小河流,其中最大的一條小河叫瀝水。每逢暴雨,北嶺山泥沙便會被雨水沖涌下來,日久年深,瀝水便積聚了大量的泥沙,逐漸淤塞。每年春洪夏澇,西江河水會淹沒瀝水河周圍大片土地,使得七星巖一帶汪洋一片,直至北嶺山下。水退去時,瀝水又因積聚了大量泥沙而排泄不暢,成為端州的災患。
滑動查看治理前后對比
包拯到任后,為了治理端州水患,便在西峽枯水期把古時修筑的堤圍加固延長,將護城堤圍繼續(xù)向西邊構(gòu)筑,一直延伸到龜頂山下和新城墻相銜接,封堵了三榕峽附近江面的入口,把西江水攔截于南邊的河道,使現(xiàn)在的七星湖一帶變成瀝湖,并人工建造了兩條瀝水把西峽的水疏導回東峽,洪水不再闖入北邊古道,在完善防洪排水體系的同時,又大大增加了可耕種的土地,使之地盡其利,為百姓添財。
開創(chuàng)?;~塘雛形
新增的耕地成了“官地”,包拯又貼出告示,發(fā)動百姓積極參與開墾,明確表示凡參與開墾田地的居民,可以優(yōu)先以官價買到田地種養(yǎng),若是暫時拿不出銀兩,可到收獲季節(jié)以農(nóng)作物抵交。一時間,端州掀起了排瀝屯田,大力發(fā)展農(nóng)耕的高潮。
包拯引導民眾開渠鑿池,改造瀝湖(今稱星湖),屯良田、備耕耘,著力恢復生產(chǎn)。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沼澤濕地便被墾為良田。他依照地勢將田地合理安排,地勢高的用作稻田、菜地,而低洼的地方則開辟為魚塘、荷塘,堤圍加固擴展,瀝水逐漸排走,這種發(fā)展經(jīng)濟為根本的“屯田法”迅速改變了端州的貧困面貌,沉寂的端州終于慢慢有了生機。
包拯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圍堰造地、排瀝屯田,開創(chuàng)了珠江三角洲?;~塘式農(nóng)業(yè)的雛形,還建造了儲糧備荒的“豐濟倉”,“聚谷于眾,年豐則取之,民饑則與之”。
肇慶市鼎湖區(qū)?;~塘現(xiàn)貌
為民掘井取水
“南海風濤壯,西江瘴癘多?!睋?jù)《肇慶府志》記載,宋代端州百姓經(jīng)常出現(xiàn)“春瘴”疫情,整個端州變成了一個疫區(qū),疾病流行。包拯到任后,經(jīng)過多方走訪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是老百姓飲用不干凈的河水所致。
為解決當?shù)匕傩粘运y題,包拯想到了挖井取水的方法,親自動手,在州署前開挖了端州第一口水井。隨后,包拯又選了六個鑿井地址,教導民眾挖井取水。從此,居民飲用井水,既方便又衛(wèi)生,瘟疫得到了徹底的根除。老百姓親切地稱這些水井為“包公井”,安徽合肥包公墓志銘也有記載:“端州為民掘井取水?!?/p>
包拯前后一共挖了七口井,分別位于州治內(nèi)(稱包公井,今肇慶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舊址內(nèi),于1984年被填沒)、州治西岳廟旁(稱龍頂崗井,今存)、縣學前街南(稱義井,在肇慶中學斜對面,解放后被填沒)、分司巷口(今十字路道源齋前,20世紀70年代被填沒)、廣濟倉右(今米倉巷高要市委宿舍大院內(nèi),今存)、城北門左(稱沙井,今宋城路披云樓下東側(cè),解放初期被填沒)、主帥堂之前(今市第十五小學教師宿舍南側(cè),20世紀80年代被填沒)。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記載:“包孝肅為端州守,嘗穿七井。城以內(nèi)五,城以外二……其在西門外者,曰龍頂崗井。民居環(huán)抱,清源滑甘,為七井之最?!?/p>
龍頂崗包公井位于端州城西龍頂崗西麓三聯(lián)巷內(nèi),弧形花崗石砌井壁,石灰?guī)r石砌井欄,范圍大約10平方米,至今仍可用。2002年,它被列為了廣東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修建了包公井亭,取名“清泉井亭”。
包拯在端州主政三年,政績突出,得到朝野稱贊,1042年返京升任監(jiān)察御史。主政端州,是包拯第一次擔任州一級最高行政長官,他勤政愛民,排瀝屯田,挖井除疾,治理硯賦,建倉修驛,興文辦學,做著實實在在的為民務實之事。在包拯的治理下,端州從一個邊陲軍事城堡逐步成為西江流域的政治文化中心,后來的兩廣總督府即設(shè)在端州達200年。
延伸閱讀:真實的包公長啥樣?
題端州郡齋
包拯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
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
包拯為官清廉,剛正不阿,無論是在演義小說里,還是影視作品中,他總是以黑臉形象示人,但真實的包拯真的是“黑臉”嗎?
在故宮南薰殿里存檔的包拯畫像,展現(xiàn)了不一樣的包公形象,一副白凈老生狀,既沒有黑臉,也沒有月牙。
關(guān)于包拯的長相,史料中并沒有確切的記載,但據(jù)包拯的后人敘述,在包拯六十大壽時,包拯的學生顏查散曾為他畫過一幅畫像。此畫按照一比一的比例繪制而成,整幅畫高兩米出頭,寬一米二,畫中的包公身高一米六五左右,其膚色等均與常人無異。
幾相印證可以確定,包拯確實是一副白面書生相。關(guān)于包拯的黑臉形象,其實是來源于京劇臉譜。在京劇中,黑臉常常用來塑造嚴肅剛正的形象,它一般代表著正直,無私,剛直不阿。包拯為官廉潔公正,鐵面無私,且不附權(quán)貴,多次彈劾朝中貪官污吏,所以在京劇中以黑臉著稱。
參閱資料
《包拯治理肇慶與中原文化的南傳》楊長坤
《包拯任端州知州》端州區(qū)人民政府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包拯,成名于廣東肇慶,留有唯一題刻》澎湃新聞
《文化特輯|<杲杲清名,萬古不磨>之包拯在端州的那些事兒》肇慶市包公文化園
《包拯與肇慶》劉正剛 魏霞
《故宮存檔的包公畫像與影視劇里大相徑庭,真實的包公長什么樣?》文史控
來源:珠江水利
Hash:71e3bbd7a33b658acaaf17e8fa494ac08c003ea4
聲明:此文由 水利家園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