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有"三譚",他們的故事堪稱傳奇! | 佛山紅色地標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沒有英烈前赴后繼,就沒有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褒揚英烈的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緬懷英烈的情懷,中共佛山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創(chuàng)建辦、佛山電臺FM94.6推出《佛山紅色地標》系列融媒報道,通過記者實地走訪,帶大家到佛山的紅色地標“打卡”,緬懷革命先烈, 傳承和弘揚紅色精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今天打卡第08個佛山紅色地標
“三譚”革命事跡展覽館
紅色地標:“三譚”革命事跡展覽館
“三譚”革命事跡展覽館位于高明區(qū)明城鎮(zhèn)滄江河畔、文昌塔側(cè),1998年建成對外開放。
何為“三譚”?
“三譚”,指的是譚平山、譚植棠和譚天度這三位革命家。他們都是高明區(qū)明城鎮(zhèn)人。
△譚平山
△譚植棠
△譚天度
革命“三譚”是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時期的黨員。
1917年,譚平山考入北京大學,與譚植棠成為同學。譚平山在陳獨秀、李大釗等的直接教育和新思想的熏陶下,參與創(chuàng)辦《新潮》雜志,并于1919年3月25日在該雜志上發(fā)表題為《“德謨克拉西”之四面觀》的政論文章,是中國最早介紹《共產(chǎn)黨宣言》的文章之一。
譚平山與譚植棠都積極參與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接受了革命的洗禮。與此同時,在廣州擔任廣東高等師范附中和附屬師范學校老師的譚天度和學生們,也參與了廣州聲援北京的五四愛國運動。
△圖為1949年7月5日,毛澤東和新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會常委委員合影。一排左起為譚平山。
1920年7月,譚平山與譚植棠從北大畢業(yè)后回到廣州,開始了他們在廣東的革命活動。同年10月,譚平山與譚植棠、譚天度等人,通過私人籌款,創(chuàng)辦了雜志《廣東群報》,譚天度擔任該報的組稿和征訂工作。譚平山、譚植棠分別在《廣東群報》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對于新文化宣傳的我見》、《廣東新文化事業(yè)之前途》的文章,宣傳新文化思想。1921年春,陳獨秀、譚平山、譚植棠等組成新的廣州共產(chǎn)主義小組,陳任書記。陳不久離開廣東,書記一職由譚平山繼任,以《廣東群報》為黨的機關報。
△譚植棠雕像
1921年8月,中共廣東支部成立,書記譚平山,譚植棠負責宣傳工作,隸屬中共中央局。廣東黨組織是中國共產(chǎn)黨最早成立的地方組織之一,至此,譚平山從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徹底轉(zhuǎn)變成為共產(chǎn)主義者。并在隨后的革命斗爭中逐漸成為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
譚平山在中共三大當選為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中央局成員。從此,譚平山進入黨的領導核心,歷經(jīng)中共四大、五大,一直到1927年7月,都是黨的領導人之一。譚天度則于1922年春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譚平山是他的入黨介紹人。
△1997年,譚天度回母校與同學們一起參加少先隊活動。
譚平山、譚植棠和譚天度都是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時期的黨員。他們3人在革命工作中曾經(jīng)交集、共事,后來各自負責不同領域的革命工作。從五四運動、省港大罷工到第一次國共合作等國內(nèi)黨內(nèi)大事,他們3人都有參加。其中,1997年,104歲高齡的譚天度還見證了香港回歸祖國,后于1999年5月30日逝世,享年107歲,被譽為“世紀松”。逝世前,他是當時全黨健在的年齡最高(106歲)、黨齡最長(77年)的黨員。
“三譚”革命事跡展覽館內(nèi)都展示了哪些內(nèi)容呢?一起來聽講解員蘇敏冬的介紹吧!
展館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設有100多幅珍貴圖片,國家和省領導人的題字,生動真展示了“三譚”的革命事跡。
△譚平山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時的代表當選證書、選民證,及出席會議時使用過的鉛筆(此為原件)
△譚平山生前所著中山裝,是建國前由中共中央為重要領導制作,為出席重要會議統(tǒng)一服裝。
△1998年7月1日,“三譚”革命事跡展覽館開館當日,譚天度和家人來此參加開館儀式,當時,譚天度已經(jīng)105歲高齡。
△譚天度生前所用書桌
△譚植棠自傳(復印件)
紅色基因薪火相傳
“三譚”革命事跡展覽館先后被評選為佛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佛山市黨員教育基地、廣東省統(tǒng)戰(zhàn)基地和廣東省黨史教育基地。是佛山市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的陣地之一。
△高明區(qū)楊和中學黨團志愿者開展活動
△高明區(qū)啟慧學校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高明區(qū)東洲中學學習革命三潭精神
為了彰顯高明紅色文化底蘊,弘揚革命精神,“三譚“革命事跡展覽館開展了不同形式的活動。展覽館管理員彭燕婷說,接下來,她們還將把這種活動開展下去。
來源:佛山電臺、民生直通車
采制:佛山電臺記者 麥婉君、趙英杰
史料審核:佛山市委黨史研究室 林筠
Hash:1f3faae9e2ea0db9a61f975dd79ecccaf4eb90d9
聲明:此文由 佛山電臺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