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記 ‖ 東石西霞蔡氏宗祠
文 / 魯先飛
東石大姓蔡氏,屬于莆陽衍派。莆陽派以唐末自河南固始遷居仙游赤湖蕉溪的蔡用元為一世祖,五傳至忠惠公蔡襄,故莆陽蔡氏引之為榮,以“忠惠傳芳"作為燈號。
西霞蔡氏,是東石蔡氏三房中的一支。其始祖“派分于桐城西隅豪國頭,隸籍宙圖二甲坊長,籍號蔡純明,初我始祖九郎公擇居于東石仙跡,而以西郊名族焉?!睎|石西霞蔡氏從十一世起以“貽書芳自遠(yuǎn),樹德世尤長,崇尚斯承志,創(chuàng)垂冀克昌,簪纓遺燕翼,繼述紹儀容,萬派朝宗委,千秋裕后祥”作為字行。
今年二月,我和清吟兄相約造訪了東石西霞宗祠,幾經(jīng)輾轉(zhuǎn),才來到祠堂跟前,無奈大門緊鎖,幸得其族人幫忙開門。
駐足跟前,只見那大門石柱上分別刻著:“東石承堂構(gòu)“和“西霞蔚棟梁"。祠宇為三開間兩落燕尾脊硬山頂建筑,石構(gòu)墻面,琉璃瓦頂,外墻為粗辟磚墻面,條石墻裙。推開鐵門,便是門埕,埕前立旗桿夾石一對。大廳進(jìn)深四間,開三通大門,中門匾額刻“蔡氏宗祠”,橫批是“西霞煥彩”,楹聯(lián)分別是“西峙麟峰崇廟貌"、“霞騰鰲海煥文章”。兩側(cè)墻面嵌青石詩匾,上鐫清末書法家蔡谷仁題的“忠惠公詩",廊前三級臺階。祠內(nèi)梁坊間懸掛“端明學(xué)士"、“望重海邦"、“進(jìn)士"、“文魁"、“武魁"等眾多匾額。廳壁嵌貼著“忠、孝、廉、節(jié)"4個大字的青石,內(nèi)墻上鑲著數(shù)塊青石刻著“1995年重修宗祠碑記"和“東石西霞蔡氏閤宗字行"等等。
據(jù)記載,明萬歷年間,族人蔡肖林捐資鼎建祖祠一座,后因清初遷界幾乎被毀,僅存遺址。清乾隆五年(1704),族人重建小宗,然因資費有限,祠堂不甚高大。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祠宇日漸破舊,臺郡歲貢生蔡遠(yuǎn)眾首倡重修。后來,祠堂又經(jīng)過數(shù)次重修,最近一次是在1995年。
在2020年西霞宗祠重修廿五周年慶典捐資名冊上,赫然寫著“前蔡 蔡XX 捐資8萬元”,一問才知道,原來安海前蔡蔡姓的祖上是從東石西霞遷過去的。同時還有來自臺灣臺南的十位蔡氏宗親組團回鄉(xiāng)祭祖,敘血脈親情。
西霞蔡氏,歷代子孫繁衍,迄今已達(dá)三萬余人,在東石就有近兩千人,移居海外者更達(dá)數(shù)倍,港澳臺地區(qū)及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美國等地都有分布,其中尤以移居臺灣者最多。
“海濱鄒魯,仁和東石",其濃厚的文化底蘊以及依山面海的獨特位置賦予東石西霞人開拓進(jìn)取的海洋文化特征,明清兩代英才輩出,人文薈萃。作為晉江“三灣十二港"之一的東石港,更是見證了清代東石西霞蔡氏鑄就閩臺海運貿(mào)易的一段輝煌歷史。
〖明 〗
九郎公,系東石西霞蔡氏始祖,諱隆,字貽恢,明洪武時人,生二子:直軒、德昌。
蔡肖林,逢益父,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癸卯誥贈驃騎將軍,立“武魁"牌匾,捐資鼎建祖祠一座。
蔡逢益(1565-1624),字時弦,號著愚,官章光宗,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癸卯科中式舉人,萬歷三十五年(1607)丁未科進(jìn)士,授潯浯左參府,征青苗有功升南澳總兵,誥授榮祿大夫。御史陳公表贊“望重海邦"牌匾,題于宗祠。
圖源 | 美篇@迎濤聽風(fēng)
蔡純澄(1592-1653),鄭成功麾下大將,“公同鄭成功攻取南京,授右協(xié)大將軍,力具千觔。惜也,一敗而陣亡"。
蔡煌宗(1606-?),“同鄭太師往征連州,卒于粵。"
蔡賢國,參加鄭成功義軍抗清,妣黃氏?!板蜻w界在金門,歿于后埔。"
蔡方爵(1637-1691),鄭成功麾下大將, “經(jīng)授藩前親軍二領(lǐng)"。
〖清〗
蔡良禮(1701-1776),“青年往臺,曾于英林鄉(xiāng)舉人洪尚年之祖在府合伙生理?!?/p>
蔡自珍(1728-1793),“為人忠厚至誠,有長者風(fēng),少年操舟往臺,以樸實聞。"
蔡遠(yuǎn)眾(1756-1822),歲貢生,“公往臺,二十九歲入泮,四十五歲補廩膳生,五十八貢成均。"“弱冠設(shè)絳于東瀛,為縉紳所器重……親幾席者,咸得春風(fēng)時雨之化工;立門墻者,無非貢舉膠庠之俊彥……于是駿譽遠(yuǎn)播于州閭,名姓旋登諸郡志?!鼻迩∥迨四?1793),蔡遠(yuǎn)眾首倡重修東石祖祠,“氣象恢宏,規(guī)模壯麗,較之舊制大為改觀"。
蔡樹謀(1774-1849),“弱冠時,往臺行舟,遭洋匪之變(即蔡牽),人船概牽擄……"
蔡樹澹(1794-1861),字孫霞,建立德泰行,是東石西霞蔡氏從事對臺貿(mào)易航運較為突出的一位。其父早年渡臺,住在南路蚵仔寮莊,以販魚為業(yè)。蔡樹澹由船工起家,開米鋪,置鹽坵,建油坊、鹽棧,造興隆、興晉,德發(fā)等號鹽船,擁有油坊、房屋40多所,西邊建層樓宅院,可以瞰海臨江。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廿六一場臺風(fēng),讓蔡樹澹偌大的家業(yè)毀于一旦。
蔡德查(1806-1851),“弱冠時即知父母家計作艱,遂有經(jīng)營四方之志,偕其伯兄德佳,泛舟南北,操奇贏,頗獲三倍……"
蔡德培(1800-1852),“自童稚偕令祖往臺讀書,厥后以一枝斑管,而于東都,亦儒生中難得也。"
蔡德輝(1833-1891),又名德琚,號醒甫,邑庠生,蔡樹澹第五子。初從塾師尤作霖(號基山),后來師事在東石開館的南安舉人鄭超英(號乙蓮),家道中落后,應(yīng)友人之邀,往廈門教書。同治間渡臺,寓彰化邑之賜福巷,為人善吟詠,精醫(yī)理,喜詼諧。所交游皆一時名士。先是臺地詩賦未盛,自輝設(shè)教,彰邑即稱詩賦冠全臺。凡拔幟騷壇者,皆門墻桃李。蔡德輝著有《龍江詩話》8卷傳世,名列《彰化縣志-藝苑列傳》。后來,他在臺灣逝世,葬于彰化東門鯉魚山。
蔡世御(1829-1867),“與諸兄(泰山、世明)立志經(jīng)營,托足瀛海,創(chuàng)立良基,商賈中稱巨擘焉。"
蔡世沃(1847-?)“青年即經(jīng)商省會,有‘座客常滿,樽酒不空’之譽。未幾遂建巨船數(shù)艘,販運南北,蒸蒸然,吾宗富厚之家,可屈一指矣。"
文 | 魯先飛
圖 | 蔡清吟、魯先飛(除標(biāo)注外)
編輯 | 肖小俊
Hash:7193481f4b8882ab11145f093128bce12a5c2370
聲明:此文由 如若微見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