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墓:無須再問“明月幾時有”,已有親人千年“共嬋娟”
蘇軾,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時也是一個美食大家。據史料記載,蘇軾酷愛美食,在被貶官外放之時,經常尋訪當地美食,并且會自己上手制作美食。著名的東坡肉便是蘇軾所發(fā)明的,當時蘇軾外放杭州知州,親自組織百姓疏濬西湖,修筑蘇堤,緩解了太湖泛濫的威脅。當地百姓很感激他,過年時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心中感動,便指點家人將這些豬肉切成方塊,燒制成東坡肉來分給大家吃。自此以后,東坡肉的美味便傳播開來,蘇軾“東坡居士”的稱號也流傳開來。
自然,蘇軾的美食成就遠遠比不上他在文學詩詞上的造詣。他在文、詩、詞三方面的造詣都極高,寫下了無數經典作品。在小學中學語文課本上必學的《赤壁賦》《題西林壁》《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水龍吟》等文章詩詞,都是蘇軾創(chuàng)作的經典名篇。更讓人漸漸樂道的是蘇軾一家三口皆在文學詩詞上才學斐然。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和蘇軾共同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中,被稱為“三蘇”,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引領著文壇古文革新的浪潮,被譽為“一門三學士”。
更為難得的是他們父子之間深厚的親情。父親蘇洵是大器晚成的一個典型例子,27歲發(fā)奮讀書,最終以文章“不為空言而期于有用”聞名于世,成為當時有名的文豪。因為自己少年不學,近而立之年方功成名就,因此對于蘇軾兩兄弟小時候的教育非常重視,親自指導兩兄弟讀書,并經常講述自己游學的經歷見聞,以此增長兩兄弟的見識。兄弟兩個由于自小便一同學習成長,感情深厚,在蘇父去世后,兩兄弟相互扶持,共同進退,一直將對方視作自己最重要的親人。
蘇軾一生,因為政見不同,陷于黨爭,政途生涯波折不斷,多次被謫貶遠地,顛沛流離。蘇轍與兄長共進退,一直不離不棄,多次為兄長補臺,關心備至。當哥哥蘇軾因“烏臺詩案” 而遭遇人生最大的危機,一度以為自己難逃一死時,寫下了“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的絕命詩,愿與弟弟蘇轍來世能夠再為兄弟。而弟弟蘇轍盡力為蘇軾打點,并多次上書皇帝,愿意免去一身官職代兄贖罪,最后和蘇軾一同謫貶遠地。二人手足情深可見一斑。
當兄弟二人相隔千里,中秋佳節(jié)不能團圓之時,蘇軾思念弟弟,寫下了千古詠月詞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在詞序里寫道:“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弊佑赡耸堑艿芴K轍的字,在今日本應家人團聚,兄弟兩個卻無法聚首,蘇軾思念弟弟,一個人喝得酩酊大醉,將滿腹思念之情寄予天上明月,質問青天:“明月幾時有?”希望月光能將自己的思念傳達給遠方的弟弟,希望遠隔千里的弟弟能夠和自己“共嬋娟”,共賞這美好月色。
兄弟兩個互相思念對方,雖然遠隔千里,但一有機會便相約見面。在1097年,六十高齡的蘇軾被貶官海南島儋州,在廣西滕州與弟弟蘇轍相見,這是兄弟兩的最后一次相處。此后五年,直到1101年蘇軾病逝,兩兄弟始終無緣再見。蘇軾去世前,始終思念著遠方的弟弟,含恨無法見弟弟最后一面。而弟弟蘇轍驚聞哥哥離世的消息后,悲痛大哭,“號乎不聞,泣血至地”,只恨自己趕不及去見哥哥最后一面。最后只能一邊悲傷地趕去處理哥哥后世,一邊接來哥哥家小照顧。
蘇軾生前常常與弟弟分隔兩地,心酸遙問“明月幾時有”來寄托思念之情。死后安葬于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城西的三蘇墳,與弟弟蘇轍墳墓和父親蘇洵衣冠冢相鄰,也算是一種合家團圓了。
三蘇墓背靠嵩陽,面臨汝水,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沿途多有詩文碑刻。三蘇墓的形制相差無二,古樸厚重的墓碑,石案上各擺有一只香爐和一對石花瓶。三個墓葬一字排開,中間是蘇洵衣冠冢,墓碑上刻著“宋老泉蘇先生墓”;西面是蘇轍墓,墓碑上是“宋潁濱子由先生墓”是刻字;東面是蘇軾墓,墓碑上刻著“宋東坡子瞻先生墓”。周圍青蔥綠柏環(huán)繞,莊嚴肅穆,而蘇洵、蘇軾、蘇轍三位大文豪的英魂彼此相伴千年,不再分別。蘇軾無須再問“明月幾時有?”,便可和自己的親人相聚“共嬋娟”。
Hash:f3b01f7149703aa36c901f4e44f8c794431715ab
聲明:此文由 墓碑廠富士石材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