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勝古鎮(zhèn)龍女:不僅只是美麗的傳說
彎曲的嘉陵江與龍女古鎮(zhèn)相偎相依。 唐明 航拍
武勝縣龍女古鎮(zhèn)的地形有些特別,它后倚高巖,前臨大江,一條逶迤的小河從老街穿行而過,置身其中,似有一種“江南小景”的味道。難能可貴的是,老街幾無汽車通行,依舊保留著清代至民國時期古樸的原生態(tài),極具打造旅游小鎮(zhèn)的潛能。
5月23日,“兩江行”采訪組來到龍女鎮(zhèn),穿梭于古鎮(zhèn)的大街小巷,游覽于場前碼頭和場后古跡,充分感受著這里獨特的地理與人文。
一座因傳說而得名的古鎮(zhèn)
龍女,顧名思義,即龍的女兒。這自然是一個傳說,龍女鎮(zhèn)就是一座因傳說而得名的古鎮(zhèn)。
龍女傳說源于何時,無人知曉,但至少在明朝初年就有了。民國十九年版《新修武勝縣志》記載:“(龍女寺)建自明初,嘉靖三十五年,巡撫劉漢儒題‘安瀾古跡’匾額,龕龍女像,座下有穴,通大江,隆冬水涸,江中隱約見石穴石梯,傳為龍女棲處?!备鶕?jù)這一記載,我們可以推測,因為有龍女的傳說,明朝初年,當?shù)厝瞬乓虼诵藿埮?。而在明朝嘉靖三十五年?a href='/sichuan/' target=_blank>四川巡撫劉漢儒所題“安瀾古跡”或許并非指龍女寺,而是指江中的“石穴石梯”,即傳說中的龍女住處,其住龍女自然是傳說,但“石梯”為人類遺跡無疑,相比“龍女寺”,更適合劉漢儒筆下的“古跡”一詞。
龍女老街。
民國十九年版《新修武勝縣志》還引用《龍女寺碑記》介紹:清初,有市民一大早看見有奇妝女子坐在江心磐石上提著裙衣洗著什么,然而走近看時,卻什么也沒有。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到今天,龍女鎮(zhèn)小河村紀檢組長譚向東從小就喜歡聽故事和傳說,他說:“以前老人常講,相傳以前早上起霧的時候,江心磐石上常可看見有仙女在梳頭,但太陽一出來就不見了。還說老廟子(龍女寺)里有個洞,有人捉了只鴨子從洞里放進去,結(jié)果從江心的大磐石下鉆了出來。”
譚向東還說,江心磐石他曾見過,就在碼頭外面,以前枯水期時,上面約有40多平方米,人從碼頭可涉水走到江心磐石上。而在他的印象中,大磐石是距碼頭最遠的一塊磐石,位于江中間,“奇怪的是,從碼頭邊到江中間一共有三塊磐石,都在一條直線上,各自獨立,間隔二三十米,而且是一個比一個大,一個比一個高,從碼頭到江心,我們依次叫它小龍磐、中龍磐、大龍磐。上世紀90年代,下游建起了桐子壕電站,水位上升,為了不影響航道,就把三塊磐石都炸掉了?!?/p>
相對于三塊磐石,更奇怪的是龍女寺。民國十九年版《新修武勝縣志》引用《龍女寺碑記》介紹,清康熙五十九年對龍女寺培修,廟將落成時,缺一根柱頭,原先準備的木材都不合適,恰在這時,江面上漂來一根獨木,其尺寸與所需柱頭竟完全吻合,于是便用上了。
然而,還有比柱頭之事更神奇的,民國十九年版《新修武勝縣志》介紹,龍女寺的楹聯(lián)每幅10余字,竟是一筆連成,豪邁飛舞,時墨跡尚存。但對聯(lián)的內(nèi)容不是人寫的,而是寺中扶乩請仙(一種迷信活動)時,請關(guān)帝(關(guān)帝即關(guān)羽,傳說玉皇大帝任滿后,由關(guān)羽接任玉皇大帝主管天神)神降的。該書還介紹,清道光庚子年(1840),寺中扶乩,頗為靈驗,竟神降了數(shù)十本道教秘籍。扶乩,雖為迷信,但它卻確為一種客觀存在的道教之術(shù),其木棍在沙盤上自動寫字的現(xiàn)象,至今仍是無法用科學(xué)解釋的謎。解放后,龍女寺作為學(xué)校用地,即今龍女小學(xué)。上世紀后期,隨著學(xué)校危房改造,原寺廟建筑被拆,原址上已建成了新的教學(xué)大樓。
川東較為完好的古鎮(zhèn)生態(tài)
直到今天,龍女古鎮(zhèn)仍基本保留著清朝和民國年間的建筑形態(tài),現(xiàn)代的步伐在這里鮮有痕跡。這或許與龍女古鎮(zhèn)奇特的地形有關(guān)。
今天的龍女場鎮(zhèn),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老街;一部分是原軍工企業(yè)157廠的家屬區(qū)。這兩部分被一道延伸于江邊的小山梁隔著,不過,原157廠的家屬區(qū)已蔓延到了山梁之上。上世紀60年代,隨著157廠的入駐,龍女場才有了與外界相接的公路,即從原157廠家屬區(qū)后方的二堘巖蜿蜒而下。上世紀80年代末期,157廠外遷成都,其家屬區(qū)劃入場鎮(zhèn),人們這才將公路進一步延伸至老街場口。而至今,從二堘巖蜿蜒而下的公路仍是龍女場鎮(zhèn)與外界相通的唯一公路。
從上世紀90年代起,原在老街上的鎮(zhèn)政府和相關(guān)駐鎮(zhèn)單位陸續(xù)遷往原157廠家屬區(qū),致使老街持續(xù)數(shù)百年的繁榮開始衰落,原街坊居民也多生外遷之意,少有原地改造的。盡管公路已接入老街場口,但鮮見有汽車駛?cè)搿?/p>
不過,老街依然沿襲著趕集的習(xí)俗,周邊鄉(xiāng)民仍然習(xí)慣坐船或沿著古道進入老街。老街一直延伸到江邊碼頭,嘉陵江也恰在這里突然來了一個大大的折彎。在157廠未遷走之前,龍女老街僅有三條石板大路與外界相接:一條在老街右側(cè),該石板路翻越瑪瑙巖,上郁馬坪;一條在老街右側(cè)后,穿米桶溝上袁家廟;一條在老街左側(cè),經(jīng)過陡梯子上二堘巖。
龍女碼頭。
龍女鎮(zhèn)趕集日為每旬的3、6、9,但凡這一天,老街上除了一些坐攤外,賣竹席、賣草藥、賣針線、修鐘表等流動商販依然聚集于此,街頭巷尾依然是人來人往。一座座古舊的青瓦木樓,一道道逼仄的石板小巷,默默地述說著這座古鎮(zhèn)的悠遠與滄桑。
老街上有條街叫水巷子街,里面有座民居與眾不同,外墻與大門的建設(shè)與碉樓無異,全為條石圍砌,石墻高出地面3米以上。但上層則為穿斗結(jié)構(gòu),施以粉壁。大門進入,并非堂屋,而是石梯直上,過天井后,再進入客廳,繼而是各間小屋。房屋主人名叫唐昌映,今年74歲,曾是一名中醫(yī),而今雙目失明,靜守家中。唐昌映稱,房屋是清末時期由他祖父修的。
在正街與下河街交界處,有一排帶弧形的磚石結(jié)構(gòu)的兩層房屋,武勝縣文管所將這里作為了文物保護點,它就是原龍女供銷社,建于1972年,雖為現(xiàn)代建筑,但頗具特色,縣內(nèi)很難再見同類建筑。
在老街后上方的懸崖之下,有巨觀,今為慈航宮,是武勝縣最大的道教場所。而今,慈航宮常住道人多名,為主者是一名老婦,道名陳宗淑,原本出于一中醫(yī)世家,入道之前也是一名土醫(yī),不知何故,她最終選擇了這里作為后半生的棲息之地。與其攀談,只見其談吐朗朗,待人接物寬懷豁達,其心境遠非常人所能比擬。
穿鎮(zhèn)小河繪就“江南小景”
龍女老街坐落的位置屬于龍女鎮(zhèn)小河村,小河沒有其他名字,村民都叫小河,其水從上游米桶溝逶迤而來,穿老街而出,匯入江中。河面較窄,僅四五米寬,但河水清澈,配合著老街上滯留時光的建筑與寧靜,不知不覺便給人一種“江南小景”的感覺。
小河、古石橋、老街、老房,構(gòu)成一幅自然和諧的畫面。
老街上有個王家大院,雖稱大院,但與鄉(xiāng)間的傳統(tǒng)農(nóng)家大院相比,又顯得較小,不過,院落形態(tài)基本一致,這在過去人口繁稠的老街,還是不多見的。而今,院落里的主人早已不居此處,致使大院頗顯頹廢。記者之所以強調(diào)這里,就是因為這院落就位于小河旁,院壩外的石梯則直接鋪進了小河里,這多少讓人在腦海里浮現(xiàn)著這樣的情景:院落里的女人們常借著洗衣的機會在此聚集,聊著或許只有女人才能聽的話題……
佇立于大樹下的河邊石梯,望著淺淺的河水,聽著嘩嘩的流聲,聞著對岸野花的清香,記者不禁微閉雙眼,默默尋找內(nèi)心深處一種特殊的感覺——每逢盛夏,倘若在此放上躺椅和茶幾,獨個兒躺在椅上,悠閑地呷著午茶,任憑時光的流逝,這是何等的愜意呀!
王家大院下游僅20多米的地方,有一平板古石橋,因橋礅上有龍頭,被當?shù)?a href='/laobaixing/' target=_blank>老百姓稱為龍頭橋,是老街上的正街前往老街后面山上的道觀慈航宮的必經(jīng)之地。該橋建于何時,無人知曉,但橋面上走出的深深凹痕,表明這座橋的歷史不淺。
流水、石橋、老街房,構(gòu)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的優(yōu)美畫面,也成為同行的攝影大師們的最愛,拍攝的角度換來換去,似乎總覺得拍不夠——或許,古鎮(zhèn)的最美之處就在于此。若說古鎮(zhèn)“江南小景”的感覺,這里也應(yīng)該是最有代表的吧。
當天午餐桌上,龍女古鎮(zhèn)的保護與開發(fā),成為大家最熱門的話題。
Hash:9c98ae6ecd15b291cab37df899652017451104ec
聲明:此文由 草根一一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