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羅區(qū)的這些古建筑,你打卡了幾個?
有人說,一座城市的美在于與時間頑抗之后留下來的那些古樸的、天然的、鮮活的碎片。實然,古舊的街頭所拼湊出的一個又一個關于歲月的懷舊畫面才是它的正確打開方式。
對于一座城市來講,老建筑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標志。它承載了一代代人在這里生活的記憶,構建了這座城市獨特的歷史“筋骨”。
這里是龍巖新羅,一座美麗低調有內涵的城市。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隱藏在喧囂鬧市中那一座座有著歲月風情的古建筑。
新邱厝原系明末刑部左侍郎王命璿府第,1908年由龍巖商人邱洽子購得并重修。新邱厝坐北朝南,占地1741.8平方米,為三進式二廂房土木結構平房建筑,是具有龍巖地方特色的典型民居。龍巖博物館利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共紅四軍前敵委員會舊址暨毛澤東舊居新邱厝”設立輔助陳列。
龍巖博物館屬社會歷史和革命紀念類綜合性博物館,現(xiàn)有館藏文物5000余件。于2001年被評為全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4年至2017年,被授予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縣級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
龍門登龍書院
登龍書院,始建于1819年(清嘉慶己卯年),原為龍巖州科舉制教習舉業(yè)之所,為新羅區(qū)為數(shù)不多、保存完好的書院古跡之一。
書院坐南朝北,三進兩廂土木平房,黃墻玄瓦,典雅大方,既有祠宇之肅穆清幽,又具殿堂之渾厚大氣。院后增建兩層樓舍,銜接過渡、渾然一體??傮w結構前俯后仰,獨具匠心,寓意前赴后繼。
小池龍池書院
龍池書院,坐落在龍巖市小池鎮(zhèn)風景區(qū)壽字巖與南華巖之間。建筑群沿山建,在山美尖峰山半山腰之間,樓閣設計精巧,布局幽雅,是閩西保存最好最大的一座古書院。
龍池書院包括上書院、中書院和下書院三部分,為供人讀書或講學和鄉(xiāng)社學童考試的處所。中書院最早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由知縣江藻主持建造的,它上邊一個閣叫魁星閣,下邊一個廳就是矗盤堂,兩邊各有一個房間。閣上有一神龕,過去是安設孔子神像和鄉(xiāng)賢靈位,供學者和后人祭祀紀念。上書院建于清嘉慶七年(1802),包括龍池塔和鼓吹亭。
東肖華僑古樓
東肖又稱做白土,是我們龍巖很出名的僑鄉(xiāng)。從這里走出的華僑有3萬人左右,分別在全球5大洲20多個國家。在東肖這里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中西結合的“番客樓”,它們不單單有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風格,也具有南洋的建筑風格。
過了半個多世紀,這些“番客樓”依舊佇立風雨中,向人們講述著歷史塵封下的故事,在故鄉(xiāng)等待著每一個歸家的游子。
挺秀塔,又稱水門塔,位于龍巖的龍津、豐溪二流匯合處。據(jù)《龍巖縣志》記載,塔為龍巖知縣曹元儒建于明萬歷九年(1581),并親題“挺秀塔”三字,后塌毀,現(xiàn)塔保持乾隆四十年(1775)修建時模樣。
挺秀塔為空心磚木構樓閣式,塔高十五米。塔檐磚壘迭三層,每層依次收分,塔身二至三層外壁共嵌有八塊石碑刻,為歷代文人墨客碑刻,塔正中還有記述乾隆四十年重修經過的碑刻。
龍門塔
新羅龍門塔又名魁星塔,始建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1985年重修,為6角3層空心磚木樓式塔,高10米。六面七層,樓閣式磚塔,白灰飾面。花崗巖基座。底層開拱形門3個,圓窗3個,塔壁上繪有八仙過海等圖畫,第二、三層各開4個圓窗,窗欞上浮雕群龍飛騰、金鳳朝陽等圖案,彩繪精致,塔身每層每面砌出券門。腰檐用菱角牙子結合平磚相間疊出,檐角有起翹。用瓦條磚結頂。塔頂較平緩,塔剎已毀。塔內部有梯道。
雁石大吉步云塔
步云塔,又喚作文峰塔,位于雁石鎮(zhèn)大吉村,座落于峰巒疊翠的大吉東南方向象形山上,已歷經幾百年風雨滄桑,雖塔身傾斜,塔色斑駁,但雄姿猶存,依舊巍然聳立于藍天白云之下。
相傳步云塔始建于清朝年間,塔高15米,共有7層,占地40多平方米。塔檐磚壘三層,每層依次收分,塔身各層各有拱門二個,方位交錯。塔依唐宋風格呈七層六角形樓閣式,材質為石灰土磚木構。
大池泉溪天后宮
泉溪天后宮,位于新羅區(qū)大池鎮(zhèn)南燕村,始建于明代,占地450多平方米,坐西朝東,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修建完好的天后宮,2001年被列入縣級保護單位。
天后宮內墻上仍保存著許多壁畫,所繪的人物、動物、花卉十分傳神逼真,代表了當時工匠的精湛技藝。
江山文昌閣在江山鎮(zhèn)銅缽村,建于清乾隆年間,于光緒年間重修。沿著石山園風景區(qū)的公路驅車前往再沿石砌小徑登數(shù)十級臺階,便到閣底。
“文昌閣”坐西朝東,空心磚木構樓閣式,3層6角,高10米,閣檐磚壘疊3層,每層逐漸收分,周圍繞以石砌砌圍墻。閣門以及二、三層的長窗上部,用顏體楷書大字標寫著各層閣名,分別是:“史皇閣”、“文昌閣”、“魁星閣”。
適中土樓群
說起土樓,南靖土樓、永定土樓可能更為出名,但你知道嗎?新羅適中也有著這一建筑瑰寶,不但建筑年代久遠、數(shù)量多、規(guī)模大、樓層高,而且各有各的特色。
適中土樓深受儒家文化和宮廷文化的影響,歷經宋、元、明、清的發(fā)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東新古跡
走進東城東新社區(qū)可以感受到這里古色古香的味道,這里還保存著一批古民居、古跡、祠堂,還有龍巖的老巷道。
東新社區(qū)的連氏宗祠位于東新路路邊,是在原址重建而成,宗祠門樓高大雄偉,墻體由大理石浮雕砌成,門前立有一對閩西僅有的由“詩山青”名石材鐫刻而成的花鳥石柱,是一座具有特殊意義的百姓宗祠。宗祠內設有臺灣義勇隊舊址紀念館。在東新店仔排古驛道上,還保留有天朝表彰義姑素貞所立的“貞孝”牌坊。數(shù)百年來,牌坊歷經滄桑,幾度修復。
白沙捷步古民居
在龍巖有一句老話叫做“你有捷步的富,沒有捷步的厝”,以前的捷步,也是現(xiàn)在白沙的官洋村,在清朝康乾盛世的時候,因為捷步是通往漳州、泉州、潮州的一個水上要道,所以捷步也達到了當時最繁榮最熱鬧的時期,那時候的捷步,不單單是生活很富足,而且還留下了一批很有特點的明清時期的古民居,相對保留的都很完整,而且各有各的特點。
最具代表的有種藍堂、怡怡樓以及福建現(xiàn)今保留最長的土樓十八廳等等。捷步四十多幢古民居,布局無不別出心裁,建筑無不獨具匠心。
曹溪黃洋盤龍宮
盤龍宮位于黃洋村的村口,始建于明朝正統(tǒng)年間,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據(jù)《漳州府志》載:九龍江北溪(現(xiàn)龍巖、漳平一帶)曾洪患頻繁,唐朝時期,漳州刺史陳元光派部將劉珠華、劉珠成、劉珠福三兄弟予疏浚水道,以利航運。自此巖漳廈水道暢通、商貿活躍,九龍 江兩岸風調雨順、民豐物阜。后人感三兄弟疏浚利航的功德,沿九龍江北溪建36座“三公祠”來紀念,唯獨龍巖黃洋村因有九個龍口的噴泉,于是便建了一座“盤龍宮”,還有一種說法據(jù)傳說“九龍江”因此而得名。
編者語
清晨的陽光如同細雨般滴落在眼前,灑遍每一個被年代塵封的角落、空氣中彌漫著植物的清新氣味、順著這味道尋去、映入瞳孔的是外墻上遍布青苔的建筑。
手指輕輕撫摸著微涼的巖石、格外美妙、窗外置著 有著曼妙身軀的銅制柵欄、門被推開的吱嘎聲、雖然刺耳但卻出其意料的能讓人的心沉靜下來、房頂?shù)拇u即使有少許脫落、可仍舊油難以言喻的美感、望著這巨大而精致的歷史沉淀、突然發(fā)現(xiàn)如此有著生命力的建筑,歷經風雨侵蝕,別有韻味。
新羅的古建筑還有很多,多得有數(shù)不完的東西可以去欣賞和研究。
完
來源:新羅TV
Hash:1d7cb4fe698030ab35f64435ba319820c50f20a1
聲明:此文由 龍巖萬達廣場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