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民強 ▌那些逝去的歲月
那些逝去的歲月
文 / 余民強
出生于1963年,典型的60后。出生時,三年自然災害剛過,襁褓中就品嘗了生活的艱苦,母親經(jīng)常餓肚皮,奶水少,靠著米湯,頑強地生存下來;蹣跚學步,被母親帶到田邊,在泥土里洗澡,收工之時,就著田溝里的水洗干凈小手和小臉,匆匆趕回家;上學的年齡,被關進學堂。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垂垂老矣,閑下來的時候,多彩辛酸的童年往事時常浮現(xiàn)腦際。于是把他寫下,算是對60后的我的一個交代。
01 自制玩具的記憶
現(xiàn)在的孩子真是幸福,各種玩具應有盡有,并且翻著花樣吸引孩子們的眼球。他們是幸運的,但也是不幸的,因為現(xiàn)在的玩具都是工廠化生產(chǎn),從商店買來就能玩,對他們的智力開發(fā)是沒有任何好處的。60后的玩具只能自己制造,自制玩具不僅使童年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那個時代兒童的動手能力,開發(fā)了智力,學到了知識,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我們那時的玩具靠我們自己制造?,F(xiàn)在的我還記憶猶新的一種玩具是“樟樹銃”。
為了做好這個玩具,我大清早就從床上爬起來,偷偷地從灶灣里拿起一把柴刀,領著一幫與我年齡相仿的孩子,跑到三四里以外的山上尋找一種名叫做注竹的小竹子。
到了地方,我們四散開來,專注地尋找注竹。由于注竹可以當柴燒,大部分當?shù)赖胤降淖⒅穸急豢沉?,我們只能到偏僻的地方尋找。我們在樹叢中穿梭,在刺蓬中尋找,終于在一個高坎處發(fā)現(xiàn)了一叢符合要求的注竹,可是注竹長在我們夠不著的地方,要夠著它,必須爬上四五米的髙坎,很危險的。和我同來的小朋友害怕了,說是危險,怕跌斷手腳。我也很猶豫,但最終做玩具的念頭占了上風,我不顧一切地要得到好不容易找到的注竹。于是,我將柴刀別在腰上,手腳并用地爬上髙坎,等到可以夠著注竹的地方,我就用一只手抓住注竹,一只手從腰間拔出柴刀,首先用柴刀在峭壁上挖兩個可以立腳的大坑,然后將兩腳踩在大坑里,站穩(wěn)了;然后,左手扶住注竹,右手揮起柴刀,用力向注竹的根部砍去,一會兒,我就砍下了許多可以造“樟樹銃”的注竹。
砍完了注竹返回時,遇上了大麻煩。我緊靠崖壁站著,我周圍可以作為抓手的注竹都被我砍伐一空,沒有了著力點,我上上為難、進退維谷,懸在了半空中,急得滿頭大汗,底下的小伙伴也亂成一團。危急中,我急中生智大叫,“大家不要慌,我有辦法下來?!庇谑俏矣貌竦对谇捅谏贤诳梢哉灸_的坑,一路向上,終于我爬上了崖頂。到達崖頂,驚魂甫定后,我指揮崖下的小伙伴們將注竹的梢部砍掉,只剩下根部五六個竹節(jié),然后每人拿上幾根從來時的小路上下山與我匯合。
回到家中,我們就開始了自制“樟樹銃”。首先,選擇注竹中非常勻稱的,有三四年竹齡的老注竹,然后用小鋸子將注竹鋸成一段段的,兩頭都沒有竹節(jié)的注竹筒,將從家里偷出來的筷子,和注竹筒比一下,筷子要比注竹筒長一些,這樣,筷子就成了推動子彈的撞針,于是一把“樟樹銃”就做成了。
有了槍,沒有子彈,怎么辦?平常我們的做法是將廢紙搓成一個與注竹筒口大小一致的紙坨,將紙坨浸濕,首先推入一個紙坨,但不讓它從注竹筒中掉出,然后再將一個紙坨嵌入注竹筒,將作為活塞的筷子對準第二個紙坨用力向前推出,這時,“啪”的一聲,首先嵌入的紙坨就直飛出去。
如果是秋天,“樟樹銃”的子彈就會非常充足,因為樟樹籽成熟了。我們就摘下樟樹籽作為子彈,這種子彈比紙坨要好,子彈射出時不但有聲音,而且冒白煙,煞是好玩。
現(xiàn)在,每當我看到小孩子玩的玩具槍時,我就為他們悲哀。他們雖然拿著比精美的玩具,但卻沒有了我那自制玩具樂趣。
02過年的玩具——火炮槍
60后的童年是寂寞的,父母在生產(chǎn)隊出工掙工分,小伙伴們在家里玩耍??墒牵坏竭^年,小伙伴們就高興了,因為一到過年,父母們就會給小伙伴們每人幾張火炮紙。有了火炮紙,我們這些小伙伴就有了事情做了,也不再煩父母了,可以讓父母專心準備年貨了。
現(xiàn)在的兒童不知道什么是火炮紙,因為火炮紙已經(jīng)絕跡三四十年了。(火炮紙就是將炸藥、黃土、水等混合成糊狀,然后通過某種方法將糊狀炸藥做成直徑1毫米的小圓點粘到紙上,再在上面覆蓋一層薄紙,然后裁成32K或48K予以出售的一種玩具。)
過了中秋,小不點們就盼望著過年。那個年代,盼望過年并不是盼望能有好吃的、能吃多點,而是盼望是那一張張有著火紅顏色的火炮紙。
火炮紙的玩法多種多樣:一種方法是從火炮紙上撕下一?;鹋冢瑢⒒鹋诜旁谑^上或比較硬的地方,然后用右手持一鐵錘,對準火炮用力砸下去,這時就會聽到“砰”的一聲并伴有一股白煙;一種方法是用火炮槍,火炮槍其實不是槍,只是用一塊三四公分厚的木板,鋸成手槍的形式,然后將槍管按照六比一的比例鋸成兩部分,在前端訂上一顆圖釘,在六分之五的部分截下一小段,在其后面做成一個7字形的木墩并同樣訂上圖釘,然后在兩顆圖釘相距的部位用薄鐵皮做成一個U形倒扣在槍管上,用小鐵釘固定住作為槍膛,再用橡皮筋與作為撞針的木墩連在一起。打火炮時,將一?;鹋诠潭ㄔ谇懊娴膱D釘上,將木墩用力往后拉,然后松手,在橡皮筋彈力的作用下,火炮就響了;一種方法是丟炮,這種打火炮的方法很簡單,但是需要一個注射用的針頭,首先將針管用剪絲鉗剪掉,然后找一口長釘,將長釘?shù)募忸^插入針頭里,用一塊橡皮筋綁住鐵釘,另一頭固定在針頭上,丟炮就做成了,玩丟炮時只要將火炮放入針頭里,然后將鐵釘?shù)募忸^插入針頭,用力向上一丟,落地時就會響了。
玩多了火炮紙,漸漸地不滿足了上述的玩法,就開始了玩法的創(chuàng)新。一種創(chuàng)新的玩法是鏈子火炮槍:將破自行車的鏈條拆下來,用工具將鏈條拆成一節(jié)、兩節(jié)、三節(jié)、四節(jié)的各若干段,然后將兩個一節(jié)、四個兩節(jié)、三個三節(jié)、四個四節(jié)的鏈條組裝在一起,用一根鐵絲鏈條的一個孔中穿過去并固定好,然后在其他八節(jié)的另一個孔中安裝撞針,用橡皮作為動力把撞針與兩節(jié)的鏈條連在一起,安裝火炮時就將兩節(jié)的鏈條向左推開,將火炮嵌入一節(jié)鏈條的孔中,兩節(jié)的鏈條復位,松開撞針就能擊響火炮。由于那個年代物資奇缺,要找到鏈條非常困難,一把鏈子火炮槍就羨煞了小伙伴們。
玩火炮紙的經(jīng)歷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也增強了動手能力。對于60后的童年來說,雖然火炮紙簡單,遠沒有現(xiàn)在兒童玩的網(wǎng)絡游戲那么刺激,但在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精神方面是遠遠超過網(wǎng)絡游戲的。60后的童年因為有了火炮紙而變得富有童趣了。
03中秋記憶——燒狀元塔
燒狀元塔是60后童年最盼望的一種游戲。這種游戲是有嚴格時間限制的,每年只有一天能做這事,那就是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的中秋節(jié)晚上。據(jù)說燒狀元塔是有意義的,與許仙和白蛇娘娘的故事有關,因此中秋節(jié)燒狀元塔父母是允許的,有時大人們也來湊湊熱鬧。
中秋燒狀元塔,首先要砌一座碎瓦片和磚頭搭起的寶塔,因此中秋節(jié)的整整一個白天都在房前屋后到處去拾取碎瓦片,然后將碎瓦片搬運至曬谷坪上,接著找來三塊煙磚,用三塊煙磚按照兩側立,一橫躺做成一個門的形狀,用碎瓦片在門的一邊搭成一個穹窿形狀,這樣狀元塔就搭成了。狀元塔搭成后,就四處去撿柴,以備晚上燒塔用。
燒狀元塔必須是晚上,其時皓月當空,一碧如洗。燒狀元塔時,曬谷坪上人很多,有大人,但更多的是小孩,大人小孩圍在狀元塔旁邊,一邊賞月,一邊燒塔。燒塔時,小伙伴們將白天省著沒吃的月餅放在塔門上方,在塔內(nèi)燒火,這時,天上一輪明月,地下一堆篝火,遙相呼應,真的是一片天地同樂的景象。當我們準備的柴燒得差不多的時候,碎瓦片也被燒得通紅,放在塔門上方的月餅也烤的香噴噴了,就將月餅取下來,大家見者有份,如果人多,就每人半個或三分之一地分著吃了。據(jù)老輩人說小孩吃了燒狀元塔烤熟的月餅就會讀書,就會中狀元,所以只要是在場的小孩都要吃烤過的月餅。吃完月餅后小伙伴們就撿起碎磚頭對著燒紅的塔砸去,將狀元塔打個稀巴爛。這個是有講究的,因為傳說許仙的兒子狀元高中之后去西湖掃塔拯救白蛇娘娘,因此,燒完塔后必須將塔打爛。
燒狀元塔是平江60后童年每年中秋的一次盛舉,現(xiàn)在這種習俗怕是要失傳了,一個原因是現(xiàn)在的人已經(jīng)沒有了那時的寧靜心境,生活的富裕使得小伙伴們對燒塔吃月餅沒有了興趣,他們的心已經(jīng)被網(wǎng)絡牽走了,因而也就失去了有趣的童年。
04扯秧栽禾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五一節(jié)前后正是扯秧栽禾的時候。雞叫三遍,天麻麻亮時,人們就要下田扯秧,把秧扯好,回家吃早飯,飯后又下田,開始栽禾了,直到日落西山。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學校放了春插假,所以我也得跟隨大人們?nèi)コ堆碓院?。記得第一次去田里扯秧,水還有點冰涼,我遲遲不敢下田,大人們就鼓勵我,在大人們的鼓勵下,我畏畏縮縮地下到了秧田里。
第一次扯秧,是父親手把手教我的。他告訴我用右手扯秧,然后交到左手,當左手拿不下的時候就用右手抓住秧的梢部,雙手將秧苗的根部在水里上下震蕩,將根部帶起的泥巴洗凈,然后抽出一根稻草,將左手的秧苗捆扎好。
在秧田了我第一次學到了對子。那個故事是這樣的,珍叔說我出一幅上聯(lián)“竹筷拈筍父夾子”,請大家對下聯(lián),珍叔話音剛落,武叔就對出了下聯(lián)——“稻草捆秧娘抱兒”。我暗暗地記下了這幅對聯(lián)。長大后,我才理解,農(nóng)民的語言是多么的鮮活、多么的形象啊。從那以后我就十分注意積累農(nóng)民們口中的鮮活語言,為我以后的教學工作做了很好的鋪墊。
秧扯好了,我就跟著大人們?nèi)ピ院?。栽禾有兩道工序,分秧和插秧。分秧是用左手虎口扣住秧把的根部,拇指和食指將秧苗分開,右手拇指和食指從左手摘下分好的秧苗,然后伸直食指和中指,向田泥里插去,秧苗就直立在水田里了。通過觀察和實習,我就開始下田插秧了。剛開始時很慢,后來就很快了。
栽禾的勞動強度很大,栽禾的人是兩腳深深的站在水田里,彎著腰,臉向著污泥濁水,背向著藍天,插秧時就像雞啄米一樣,頭部一起一落。只有當一行禾栽好了,人才可以休息一下。
現(xiàn)在的兒童可能已經(jīng)沒有見過扯秧栽禾了,因為現(xiàn)在人們把扯秧栽禾的方法拋棄了,代之以條播和拋秧了。勞動強度減輕了,但兒童們也缺少了勞動的樂趣,缺少了學習農(nóng)民們鮮活語言的機會了。
05捉泥鰍
“懵懵懂懂,清明下種”,每年四五月作春的季節(jié)是我們鄉(xiāng)村孩子最快樂的日子。因為這時我們可以利用晚上的時間去照泥鰍。
為了照泥鰍,瞞著父母,把母親縫補衣服的針從家里偷出來,然后找一根長而厚的竹片,在竹片的一段剖開一個四五公分長、一二公分深的口子,將針均勻地插入剖開的口子里,用尼龍線扎緊,一個針扎子就做成了;然后就去尋找松樹木片。到了晚上,我們拿著針扎子,帶著松樹木片來到田邊,點燃木片,將火光靠近水面,就可以發(fā)現(xiàn)泥鰍靜靜地伏在水底,這時就用針扎子對準水底的泥鰍扎去,一條泥鰍就抓著了。由于剛剛作春,經(jīng)過一個冬天的蟄伏,泥鰍迫不及待地從泥土中鉆出來,一個晚上,我們可以照到很多泥鰍。當我們披著朝霞回到家,母親少不了埋怨我們幾句,但看到我們狼狽的樣子又忍不住會笑。因為松樹木片在燃燒時釋放大量煙霧,這些煙霧在我們的臉上、鼻孔里留下了印記,我們就像一個燒炭的人一樣。照到泥鰍后,留下一部分自己煮著吃,其余的就拿到集市上去換錢,我們就用這些錢去買文具和書籍。
照泥鰍是只能晚上才能進行的。白天,不論是晴還是下雨,我們都會去捉泥鰍。記得一次捉泥鰍,天空下著毛毛細雨,我們從家里找著一個尿素袋,將尿素袋剪開做成蓑衣,提著一個木桶,溜到田野小溪邊筑壩捉泥鰍。我們選擇一條小圳,匆匆搬起泥團把上游流水阻住,有時水流太急,剛搬來一團泥放下去,還沒等第二團搬來,先前的早沖得無影無蹤。于是氣得把后面一團狠狠砸下去,泥水四濺,旁邊的人不留神,被濺成一個個大花臉。小伙伴們抱著笑成一團。等我們修成了一條“大壩”,上游的水也就阻住了,為了不讓水中的泥鰍小魚和水一起流走,我們通常是兩邊一起筑“壩子”,然后,就叉開雙腳,彎著腰站下游口,趕緊一缽一缽把壩子中的水勺出去,當然速度要快,要不,時間一長,上游的水把“堤壩”沖垮了,那可就前功盡棄。等水舀干了,泥鰍也就隱約可見了,有的正急匆匆地往泥地里鉆,也有的和著稀泥“霹靂啪啪”掀尾巴,更有狡猾的埋在淤泥里一動不動,粗看上去一點兒也不知道它是泥鰍,等一摸到它才死命扭動著身子,企圖逃脫,我們可不會那么輕易讓它溜走,手指加大了鉗力,泥鰍無可奈何地左右扭動,最后乖乖地被扔進了木桶里。
伴著毛毛雨,我們彎著腰扒開淤泥,不時捉住一條肚皮白白的、滑滑的正往泥巴里鉆的大泥鰍,然后忍不住向小伙伴們炫耀戰(zhàn)利品。偶爾還會翻出幾只橫行霸道的螃蟹來,這家伙可厲害呢,稍不小心,便一把大鉗子夾住你的手指不放,除非你把它放入水中,它才會松口逃命,我們就連它一起放入木桶中。
等翻完這一段,連水草叢里也翻過,我們就把“堤壩”一腳踩塌,轉眼間,溪水便把剛才翻得亂七八糟的稀泥沖得無影無蹤,沒留下一丁點痕跡。于是,又換一個戰(zhàn)場,來到另一條小溪。在這細雨中,我們干脆連雨衣也丟在一邊,任憑細雨在頭發(fā)上掛滿晶瑩剔透的“珍珠”。
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轉移陣地,直到遠處村口傳來父母的呼喚聲,我們才戀戀不舍地披上雨衣,一手拎著木桶,一手提著鞋子,飛快地往家里跑去,不等父母的巴掌劈下來,我們便把木桶里的“戰(zhàn)利品”遞上去,口里趕緊嚷嚷:“翁媽,別打,我們可以開葷了?!眿寢屖怯謵烙中?,戳著我的腦門說:“你呀,吃是小事,給你洗衣服都會累死去!”低頭一看,呀,真的,衣服上盡是泥巴呢。
如今,這樣凄涼的雨天,我再也沒機會去捉泥鰍了,我偶爾回到家鄉(xiāng)也看不到兒時的景象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魚蝦絕跡了,也沒有了泥圳,都變成水泥圳了?,F(xiàn)在的小孩更不會象我孩提時那樣盼著雨天,因為他們是不可能像我們一樣去捉泥鰍的,他們要去補習功課。何時再有這樣的童趣呢?我期盼著……
06挖菖蒲子
六歲那年,我跟在姐姐的后面走進了祠堂里,開始了讀書生涯。我們那時讀書不像現(xiàn)在在進小學一年級時就已經(jīng)在幼兒園進行了至少三年的學前教育,什么點讀機、故事書都應有盡有,至于寫作業(yè)的本子那是海了去了,只要愿意寫作業(yè),各種精美的本子應有盡有。
可我們那時卻是十分艱苦的,書就是語文、數(shù)學兩本,再沒有了其他的書,做作業(yè)的本子除了老師發(fā)下的課堂作業(yè)本以外就沒有了。為了學習,沒有本子就買兩張石膏紙裁成32K大小,用棉線裝訂起來。對于那種裝幀精美的作業(yè)本,真是羨慕得不得了,做夢都想有一個那樣的作業(yè)本。可是家里實在太困難了,連5分錢都拿不出,于是我就坐在門檻上嚎啕大哭,大有不買作業(yè)本決不罷休的架勢。老爸沒辦法,就出了一個主意,他說叫姐姐帶我去挖菖蒲子,送交供銷社換錢來買本子。聽了老爸的話,我總算停止了哭泣,因為我看到了作業(yè)本。
從那以后,我就盼著菖蒲子成熟。日盼夜盼,終于盼來了菖蒲子的成熟季節(jié)。于是放學以后,我就和姐姐拿著雜箕,扛著鋤頭向河邊的沙灘上出發(fā)。菖蒲長在沙地里,需要將沙地翻過來,然后蹲下身去,從沙土中將菖蒲子一粒一粒地分揀出來,很是麻煩,也很費力,但是為了嶄新的作業(yè)本,我不怕腰酸背痛,每天放學以后總是樂此不疲。因為挖的人太多,漸漸地,河邊的沙灘地里的菖蒲被挖得差不多了,需要到別的地方去,有時甚至要跑到七八里路之外的地方尋覓。十多天后,將挖得的菖蒲子放在日頭下暴曬,傍晚時分,老爸就將菖蒲子攏在一起,點起火,將菖蒲子上的根須燒掉,然后就叫我穿上草鞋在燒過的菖蒲子上來回搓動,然后就一粒一粒地分揀,將雜質和小石子除去,至此,我和姐姐十多天的努力終于有了結果。第二天,我和姐姐拿著菖蒲子送交了供銷社,收獲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拿著用菖蒲子換來的錢,我就屁顛屁顛地跑到文具柜臺買了兩個我渴望已久的作業(yè)本。
07踩著高腳上學堂
我的小學是在白爾余氏祠堂度過的。
白爾余氏祠堂是一幢有著200多年歷史的清代建筑,是平江縣最早的小學之一,原名為武溪完小。
我是在1970年代初在白爾余氏祠堂開始讀書的。那個時候的學費是8角錢一個學期,8角錢在現(xiàn)在看來是小的不能再小的錢了,但在那時候卻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因為一個全勞力一天掙10分工,年終決算時10分工抵8分錢;一個雞蛋3分錢。要湊滿8角錢的學費,父母不知要省吃儉用到什么程度。所以我在祠堂里讀書是由姐姐帶著的,因此只有姐姐交學費,我是一個編外學生,不交學費的。這樣大約過了一年,老師看到編外的我居然能跟上班,期末考試時居然能位列班上的前三名,于是就將我正式收編,于是我也開始要交8角錢一個學期的學費了。
那時候,農(nóng)村家庭普遍經(jīng)濟條件不好,一個家庭里的人如果都能到生產(chǎn)隊出工,就是通常說的“個做個吃”的話,那么到年終決算的時候就可能是“進錢戶”,如果家里小孩多,就鐵定是“超支戶”,這樣的家庭鐵定是寅吃卯糧。在我的記憶里,我有兄弟姐妹5個,到我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后,哥哥在讀初中,我和姐姐及弟弟妹妹都在讀小學,母親體弱多病,基本上不能到生產(chǎn)隊出工,掙不到多少工分,全家就靠父親一把鋤頭養(yǎng)活,能讓我們兄弟姐妹填飽肚子已是萬幸的事了。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時刻,父母總是咬緊牙關送我們讀書。
那時我經(jīng)常聽到父親常說的一句話是“只要子弟讀的書,哪怕是買家神、當土地,舌子拖灰也要送?!蔽覀冃值芙忝镁褪窃诶细赣H的執(zhí)著下全部走進了學堂,至少是初中畢業(yè)。77年恢復高考制度,哥哥考取了中專,兩年后我又參加高考,也被師范錄取,我家也就成了全村跳農(nóng)門的典型。
在那樣艱苦的年代里讀書,晴天、春夏秋季節(jié)還好,到了冬天,特別是冬季的雨天就要了我們這些在祠堂里讀書的娃娃們的命,冷還有辦法克服,可沒有雨鞋就沒有辦法去讀書。
記得有好幾次我是提著一雙布鞋,打著赤腳到學校讀書的,要是在當下,這種情況是不可想象的。為了解決冬季雨天上學的雨鞋問題,找父母要錢去買雨鞋是不可能的,因為家里連買鹽的錢都沒有,哪有錢買雨鞋。于是我就做了一對高腳做雨鞋。
所謂高腳,就是找兩根筆直的,自己單手可以握住的比較均勻的雜樹棍,在離底端一尺五寸的地方,用鑿子在樹上鑿一個眼,另外找一段五六寸長的木頭,在一端做一個榫頭,然后將榫頭嵌入眼中,在榫頭和樹棍之間加一個撐桿,高腳就做成了。為了踩著高腳去上學,我就利用在家里的時間練習踩高腳,在跌倒了幾次之后,我就熟練地掌握了踩高腳的要領,踩在高腳上行走就像步行一樣。
后來上學就再也不怕雨天了,我踩著高腳可以走上10里路都不要休息。自從有了高腳,我就再也沒有在冬天打赤腳了。我就是靠著這對高腳讀完了小學和初中。我現(xiàn)在還時不時地夢中踩高腳呢。
60后的童年是一本苦難的書,但這本苦難的書卻造就了60后堅韌的品格。
作者簡介
【余民強簡介】
余民強,男,湖南省平江縣三市中學教師,喜歡閱讀,對于寫作僅僅是有點興趣。經(jīng)常練習寫寫教育評論,有作品發(fā)表于報刊。
本文原創(chuàng)首發(fā)塵衣之約,非授勿轉。經(jīng)授權后轉載的,須注明出處“塵衣之約(chenyi-yue)”。
▌
征 稿
回復 魯濱遜 ,可閱讀《魯濱遜漂流記》 ;
Hash:10e7b2b00e211ecd0bdece6fc60baf216d36cb01
聲明:此文由 塵衣之約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