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中衛(wèi)小壺口,也能讓你心潮澎湃
昨天,陳學仁老師發(fā)來幾張照片,附言中衛(wèi)的小壺口,發(fā)到朋友圈,一時間好評不斷,多人詢問這地在何處?
【中衛(wèi)之最】-風雨百年山河橋
山河拱型石橋是中衛(wèi)一絕。該橋位于黃河南岸中衛(wèi)市城區(qū)與中寧縣的交界處,是黃河重要支流清水河(因依山傍河自古俗稱山河)下游入河口的一處交通要塞。歷史上人們?yōu)榉奖闵a生活,在要塞上修建過不少的橋,明代就修過30余次之多。但清水河水量季節(jié)性變化極大,平時流量小,每當夏秋兩季遇暴雨山洪,則河水猛漲,流量極大,濁流翻滾,直瀉黃河。如遇特大山洪,橋身就常被沖垮,而重修又費時費料,常常經數(shù)年不能修復,行人車馬,只能水小時涉水而過,遇到山洪只能中斷行程,望洪興嘆,很不方便。
據(jù)史料記載: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中衛(wèi)縣府為方便軍民通行,籌資在山河最窄處修建了上、下兩座木橋,并設管訊、駐兵5名看護防守,后來兩橋不久就被山洪沖毀。以后時修時斷。民國初年,當?shù)?a href='/rencan/' target=_blank>人參照蘭州西郊臥橋的結構原理,在山河下段懸崖峽谷上,鑿洞楔木依伸臂木梁結構,修建了一座木質拱形臥橋,橋面兩側修有木質雕花欄桿,橋頭東西建有涼亭,派人長住看守,規(guī)定只行人馬,不過車輛,群眾稱之為“蹺起橋”。后到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秋,上游南部山區(qū)普降大雨,河水暴漲溢出河床,清水河下游寧安堡(今中寧縣城)西南15公里處蘆草溝決口,洪峰達2340立方米/秒,舟塔鄉(xiāng)以西農田盡被洪水淹沒,淹毀民房1500余間,水利設施7座,臥橋也被沖毀,山河橋因此中斷通行。
1938年夏,寧夏省建設廳長李翰園視察衛(wèi)寧兩縣公路、渠務和河工時,決定重修山河橋,并規(guī)定建筑標準為“使其可長期使用且能通行汽車”。中衛(wèi)縣政府遂委派工程師蘇芳等人負責工程建設。蘇芳通過實地勘測,在泉眼山清水河峽谷,發(fā)現(xiàn)河床下有堅固的巖石,經過科學論證,設計出“天坐橋”的結構,遂向縣政府提出了鑿石洞為橋的建橋方案。歷經4年,1942年初,縣政府批準助款動工修建。此時,蘇芳因患重病不能主持橋務,縣長遂派助理員蔡生貴帶民工、石匠多人開始施工,按設計方案:先由紅崖(今宣和鎮(zhèn)宏崖村)老石匠邵光前等石工按照設計,用人工將河床巖石鑿成寬約6米、長約50米的天然橋面,再將橋面兩側河床基巖用炸藥爆破后,逐層降低鑿成多層跌水落差,使兩側河床基巖比橋面低7米至12米不等,在橋面下約2米處,由南往北鑿成寬2米深6米的空洞,成拱形石橋(形似天坐橋)。為利于洪水下瀉,又將石橋下游河床爆破,鑿成長約40米的洞型斜坡槽谷。
這樣,河水小時,可從橋洞下流過,如遇特大洪水、泥石流,可漫橋而過,橋身為整體天然巖石,與岸基巖一體,不會被沖毀,解決了山河橋屢建屢毀的難題,并形成了3層落差約3米的跌水。由于從具體地形地貌出發(fā),設計合理科學,整個工程僅用了近4個月時間,節(jié)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體現(xiàn)了設計和施工者高超的技藝和智慧。
山河拱形石橋,充分利用當?shù)氐牡匦蔚孛埠妥匀?a href='/ziyuan/' target=_blank>資源,設計和施工都很科學。石橋人工天成渾然一體,橋面寬敞、平坦、堅固,可通行各式汽車,無論水大水小都暢通無阻。上世紀五十年代,公路管理部門將橋面又用水泥澆灌加固,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前期仍為清水河下游衛(wèi)寧地區(qū)的唯一通道。
內容作者:黑占財
照片作者:陳學仁
18195599111
長按.識別.關
Hash:4f1e8cb5b5cf2969480f74962ff8ff7e760cdb9c
聲明:此文由 中衛(wèi)天天網(wǎng)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