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陵之祖 盛京三陵
盛京,就是后來的沈陽,滿語稱“謀克敦”,漢譯為“興盛之城”,它是我國清朝的肇興之地,在這里修建有清朝開國之君及其父祖?zhèn)兊牧昴?。盛京三陵就是清永陵?a href='/jingdian/106385' target=_blank>清福陵和清昭陵,也稱“東北三陵”。
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與皇后葉赫那拉·孟古的陵墓,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后的陵墓,在盛京三陵中規(guī)模最大,結(jié)構(gòu)最完整。永陵在盛京三陵中規(guī)模最小,占地僅11000多平方米,但列三陵之首。
陵寢群中的福陵和昭陵
努爾哈赤是滿族人,姓愛新覺羅,受明冊封為女真族建州部首領(lǐng),后來統(tǒng)一了女真族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權(quán)。
626年,努爾哈赤在盛京去世,因沒有找到合適的安葬地點,所以未立即下葬。直到1629年,才選定在盛京東北郊外營建陵墓。同年將皇太極生母葉赫那拉氏的墓從東京楊魯山遷來此處。
初建時,只稱作“先汗陵”或“太祖陵”,1636年定名為“福陵”。陵墓1651年基本建成,后來在康熙和乾隆年間又有增建。
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與皇后葉赫那拉·孟古的陵墓,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福陵坐落在沈陽東北的丘陵山地之間,南臨渾河,北靠天柱山。它所在的沈陽是清朝入關(guān)前的都城,稱為“盛京”。
福陵的布局嚴謹,規(guī)模宏大,總面積約19.48萬平方米。陵區(qū)占地近54萬平方米,現(xiàn)存古建筑32座。陵園形制為外城內(nèi)郭,由前院、方城和寶城三部分構(gòu)成,自南而北漸次升高。這既不同于明朝的陵墓,也不同于清朝入關(guān)后建造的陵寢。
陵園四周環(huán)繞著紅色繚墻,南北長900米,東西寬340米。南面墻正中開三楹歇山式的正門,稱“正紅門”,兩邊墻壁上鑲嵌有五彩琉璃蟠龍。
門外兩側(cè)有下馬碑、牌坊、石獅和華表等,原為木制,乾隆時改為石制。門內(nèi)神道旁排列著獅、馬、駝、虎等四對石像生。
福陵的南向四周圍以紅墻,正中是正紅門,自南而北地勢逐漸升高,門外的兩旁對立著石獅、華表、石牌坊和刻有滿、蒙、漢、回、藏5種文字的下馬碑。正紅門是很長的一段神路,路的兩側(cè)有坐獅、立馬、臥駝、坐虎等4對石獸。
神路盡頭是利用天然山勢修筑的108級磚階,以象征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是福陵的重要標志。
磚階之上是牌樓,樓重檐歇山式,黃琉璃瓦頂,內(nèi)立康熙帝用漢、滿兩種文字書寫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
方城位于牌樓后,是一座城堡式建筑,為陵園的主體。城中央有隆恩殿和東西配殿,是祭祀之所。隆恩殿坐落在須彌座臺基上,面闊、進深俱為3間,單檐歇山頂,供奉墓主神牌。
殿前有焚帛樓,殿后有石柱門和石五供。配殿東西各5間,均為周圍廊、歇山式建筑。
方城城墻高約5米,周長約370米,南有隆恩門,北有明樓,四周都設(shè)角樓。隆恩門是一座三層歇山頂式的門樓。明樓內(nèi)豎“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樓下為石洞門。方城內(nèi)的建筑都用黃琉璃瓦鋪頂,廊柱俱是朱紅色,廊枋間有“和璽”式彩繪壁畫。
方城之后為周長約190米的月牙形的寶城,又稱“月牙城”。城正中是高兩米的寶頂,其下即為安葬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以及3個殉葬嬪妃的靈柩地宮。
清福陵的修建以及后來的重建、改建都是在古代堪輿家的指導(dǎo)下進行,從選址至規(guī)劃設(shè)計,考慮了陵寢建筑與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tǒng)一,追求自然環(huán)境與陵寢建筑的和諧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xué)思想。
明清陵寢地表建筑,基本上是紫禁城建筑的變例。
其主導(dǎo)思想在于宣傳皇權(quán)至上,其等級、使用材料均與紫禁城宮殿一樣,不同的是陵寢是皇帝死后居住之所,不僅要威嚴,還要適應(yīng)陵寢這一特殊要求,故明樓寶頂成為其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清福陵不僅是皇室從事禮制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我國帝陵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我國歷史文化的最好見證。
皇太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生于1592年,曾追隨其父,統(tǒng)一了女真各部,創(chuàng)建了清政權(quán),是清朝的開創(chuàng)者,戎馬征戰(zhàn)數(shù)十載,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清朝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
1626年,皇太極繼父位稱汗,1636年4月稱帝,改后金國號為“大清”。皇太極為大清基業(yè)和入主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對清朝歷史影響重大,堪稱“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yè),下啟清代一統(tǒng)之宏圖”的創(chuàng)業(yè)之君?;侍珮O在1643年駕崩,時年52歲,共在位17年,被追尊為“清太宗”。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后的陵墓,在盛京三陵中規(guī)模最大,結(jié)構(gòu)最完整。因坐落在沈陽北端,所以又叫“北陵”。
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還葬有關(guān)睢宮宸妃、麟趾宮貴妃、洐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是清初關(guān)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昭陵始建于1643年,與福陵同年竣工,也就是1651年基本建成。經(jīng)康熙、嘉慶增建,陵區(qū)占地面積近48萬平方米。
陵寢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寢”的陵寢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個部分組成,其主體建筑都建在中軸線上,兩側(cè)對稱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滿族陵寢的特點。
昭陵全陵占地18萬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是,從下馬碑到正紅門的前部,包括華表、石獅、石牌坊、更衣廳、宰牲廳。從正紅門到方城的中部,包括華表、石像生、牌樓和祭祀用房。后部就是方城、月牙城和寶城,也是陵寢的主體。
陵區(qū)南北狹長,東西偏窄,四周設(shè)有紅、白、青三種顏色的界樁,其南面還備有擋眾木,又叫“拒馬木”。陵區(qū)的最南端是下馬碑、華表和石獅。其中,下馬碑有4通,華表一對,石獅一對,它們分別立在道路的兩旁。
石獅之北建有神橋。神橋的西面本來有一眼滌品井,后來沒有了。神橋往北是石牌坊,石牌坊的東西兩側(cè)各有一座小跨院。其中,東跨院是皇帝的更衣亭和凈房,西跨院則是省牲亭和饌造房。
昭陵的牌樓是前部的主體建筑,系青石建成,四柱三層,雕刻得玲瓏剔透,精美無雙,為罕見的藝術(shù)珍品。牌樓的盡頭就是正紅門。
正紅門為繚墻的正南門,層樓高聳,十分莊嚴,兩翼裝飾著五色琉璃蟠龍壁。正紅門的周圍是環(huán)繞陵區(qū)的朱紅圍墻,又叫“風(fēng)水墻”。正紅門內(nèi)有一條南北筆直的石路叫“神道”,神道兩側(cè)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一對,石獅子一對,石獬豸一對,石麒麟一對,石馬一對,石駱駝一對,石象一對。這些石獸統(tǒng)稱“石像生”。
石像生里面包括有華表、石獸和大望柱,它們兩兩相對,十分肅穆。石獸中最精美的是“大白”和“小白”,這兩匹石馬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據(jù)說這兩匹石像馬正是以清太宗生前最愛騎的兩匹駿馬為原型雕琢而成。
神道盡頭是碑亭,碑亭與正紅門相對,是為頌揚清太宗的功績而建,里面有一通碑寫著“昭陵神功圣德碑”。碑亭兩側(cè)有“朝房”,東朝房是存放儀仗及制奶茶之地,西朝房是備制膳食和果品之所。
碑亭之北是方城,方城正門曰“隆恩門”,城門上有樓,俗稱“五鳳樓”。
出了碑亭就到了昭陵后部方城正南門“隆恩門”。方城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于繚墻,仿佛是城中之城,而隆恩殿就在方城中心。
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崗巖臺階為底座,以金光閃閃的黃琉璃瓦為屋頂,再加上畫棟雕梁、金匾紅墻,所以顯得異常華麗。
隆恩殿前有隆恩門,后有明樓,左右有配殿和配樓,四隅有角樓。隆恩殿的配樓俗名叫“晾果樓”,是晾曬祭祀用果品的地方。隆恩殿后有二柱門和石祭臺,再后是券門,券門頂端有大明樓。
經(jīng)過明樓,就能到寶城。寶城又稱“寶頂”,在方城北端,為月牙形。寶城的下面就是地宮,安置著清太宗夫婦的棺槨和陪葬品。寶城之后是人工堆起的陵山,即隆業(yè)山。
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數(shù)里的古松群。昭陵的古松多達2000余棵,松齡達300多年,搖曳挺拔,參天蔽日。這些蒼翠的陵松在金瓦紅墻中構(gòu)成昭陵又一壯麗景觀,其中的“神樹”、“鳳凰樹”、“夫妻樹”、“姐妹樹”、“龜樹”等更是別具特色。
陵寢西側(cè)、與寶頂遙遙相對還有一組建筑叫“懿靖大貴妃、康惠淑妃園寢”,是安葬太宗眾妃的瑩地。除此之外,在陵寢東西兩翼各有約1千米的陪葬墓,左側(cè)有武勛王楊古里墓及奶媽墳,右側(cè)有貞臣敦達里及安達里殉葬墓。
這種以功臣陪葬的形式是古代陵寢制度,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君王“事死如事生”的愿望,也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傳統(tǒng)的忠君思想和嚴格的等級制度。
陵區(qū)之外還有藏經(jīng)樓、關(guān)帝廟、點將臺等建筑。昭陵建筑布局嚴格遵循中軸線及前朝后寢等陵寢規(guī)制,陵寢主體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軸線上,其他附屬建筑則均衡地安排在它的兩側(cè)。
這樣的設(shè)計體現(xiàn)了皇權(quán)至高無上,同時,可以使建筑群穩(wěn)重、平衡及統(tǒng)一。
昭陵的管理有文武兩大衙門。一個叫總管衙門,一個叫關(guān)防衙門,總管衙門主要負責(zé)陵區(qū)的防衛(wèi),關(guān)防衙門負責(zé)祭祀和陵寢建筑的一般修繕。清代后期,昭陵雖然仍由三陵守護大臣負責(zé)管理,但由于連年戰(zhàn)亂,國庫入不敷出,對昭陵無力做大的修繕,以至陵園建筑殘破凋零。
總的來看,沈陽昭陵主體建筑仍然完整地保存著,地下基礎(chǔ)完好,規(guī)劃、布局依然完整,古建筑與遺址未受后人過多的干預(yù)與改變,自然環(huán)境也基本保持原始狀態(tài),真實性與完整性程度很高。
閱讀鏈接
昭陵有著名的十景,分為隆山積雪、寶鼎凝暉、山門燈火、牌樓月光、柞林煙雨、渾河潮流、草甸鶯鷤、城樓燕雀、
華表升仙和龍頭瀑布。
這其中,屬城樓燕雀的奇景最為壯觀?!俺菢恰敝嘎《鏖T的五鳳樓,上面筑有許多鳥巢。每當(dāng)黃昏時.經(jīng)過一天覓食的燕雀,都會從四面八方云集而來,圍繞五鳳樓上下翻飛,不斷鳴叫。
鳳凰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瑞獸之一,有“鳥中之王”的美稱。因此,當(dāng)?shù)厝硕颊J為,百鳥是在每天覓食之后,向五鳳樓中的鳳凰之靈請安示意。
牌樓月光指的則是神功圣德碑亭。相傳,此樓頂上的琉璃瓦有特殊成分,不僅和普通的琉璃瓦一樣流光溢彩,光芒醉人,到了夜間,在月光的折射下,還會泛起微光,因此被稱為十景之一。
關(guān)外三陵之首的清永陵
清永陵是清王朝的祖陵,位于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zhèn)西北起連山腳下,始建于1598年。
這座陵墓在1634年被稱為“興京陵”,在1659年被改尊為“永陵”。永陵內(nèi)埋葬著努爾哈赤的六世祖、曾祖、祖父、父親及他的伯父和叔父,按照墓主的身份和輩分,永陵位居盛京三陵之首。
永陵的整體建筑是由陵前參拜道、下馬石碑、前院、方城、寶城、省牲所等幾部分組成的。
陵前的參拜道南北長840米,以黃沙鋪墊。參拜道南北兩端的左右各有一通下馬石碑。
碑的陽面都豎著書寫著漢、滿、蒙、回、藏5種字體的“諸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文字,用來告示凡謁陵祭祖之王大臣到此時,必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步行入陵,以表對皇陵的尊崇與哀思。
參拜道的中央有一座名叫“玉帶橋”的小橋。草倉河由后堡繞陵前,經(jīng)過玉帶橋向西流入西堡龍頭月牙泡。因為這條河在陵前呈內(nèi)弓形,像一條圍腰的御帶,因此叫御帶河。
參拜道北端緊接永陵前院正門名正紅門或前宮門。前宮門是小木作硬山式琉璃瓦頂建筑。面闊三楹,進深兩間,每間有兩扇木柵欄門,上覆紅漆。
這種木柵欄是清代皇帝、皇后陵寢中永陵所獨有的木柵欄,是滿族早期建筑的特色之一,也是源于建州女真人“樹柵為寨”的古老生活遺俗。
前院正中東西并列4座單檐歇山式四祖碑亭。按中長次右、左老右少的位序依次為肇、興、景、顯四祖碑亭。
亭座為方形高臺,條石砌筑。亭身方體,前、后壁各辟券門一座,兩扇對開木門。琉璃瓦頂下之沿椽與額枋之間鋪做三翹七棲斗拱。木件通體油飾彩畫。
牌樓內(nèi)各立赑 座神功圣德碑。碑的陽面鐫刻著滿、蒙、漢3種字體的頌詞,用來弘揚四祖的文治武功。
四祖碑亭前東廂五間硬山式青磚瓦房為齊班房兩間,祝版房3間,分別是守陵官員值班和用來存放祝版的房舍。西廂5間硬山式青磚瓦房是茶膳房兩間,滌器房3間,分別是燒茶做飯、加工供品及洗滌膳具器皿的房舍。
碑亭后的左、右兩面,各建了硬山式青磚瓦房3間,前后有外廊,分別是果房和膳房。前院東西墻各辟一門,是為東紅門和西紅門。在皇帝和皇后謁陵時,皇帝由東紅門出入,皇后由西紅門出入。
前院緊挨著方城,方城是單檐歇山式建筑,面闊三楹,進深兩間,青磚磨縫平砌大山,前后無檐墻。三楹各辟一門,兩扇對開,朱漆板門各布了九九八十一枚鎏金銅門釘,取意“九九歸一”。帝王為九五之尊,橫九縱九,唯皇最大。
方城的正門名叫“啟運門”,啟運門中門為神門,是用來給墓主的神靈出入的門。東門是皇帝及大臣出入的門,西門則是皇太后、太后、妃及平常司事人出入的門。兩扇劃分了出入人等級的門反映了源于清代嚴格的等級制度。
啟運門兩翼的繚墻正中,各自鑲嵌了一個陶質(zhì)的雙面五彩云龍袖壁,壁中一金龍張牙舞爪,騰于海水江崖之上,騰云吐霧,戲?;鹬椋煨蜕鷦?,雕塑精美,充分體現(xiàn)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和精湛技藝。
方城內(nèi)的正殿叫“享殿”、“啟運殿”,是供奉四祖神位及祭祀的場所。啟運殿高筑于方形的墀陛之上,是單檐歇山式琉璃瓦頂建筑,面闊三楹,門四窗八。明間后墻辟券門一座以通寶城,殿外三面環(huán)廊,龍吻透雕“日”、“月”兩個字,各分東、西取“破明”之意。
啟運殿內(nèi)有4座暖閣,暖閣里有寶床、枕被,是用來給四祖的神靈休息的地方。
暖閣前各自放置了4座龍、鳳寶座,寶座上放置了神牌,分別是肇祖原皇帝、肇祖原皇后,興祖直皇帝、興祖直皇后,景祖翼皇帝、景祖翼皇后,顯祖宣皇帝、顯祖宣皇后的漢、滿文合壁神牌。
龍、鳳寶座前是放置各種供品的供案,供案前則是4套掐絲琺瑯祭器,每套5件,共20件。祭器的座是楠木香幾。
啟運殿前還有東、西配殿各三楹,都是單檐歇山式建筑、琉璃瓦頂、三面環(huán)廊。
東配殿是維修啟運殿時,恭藏肇、興兩個祖牌位、神器及祭祀的臨時場所。
而西配殿主要是祭祀時供喇嘛打坐、念經(jīng)、超度亡靈的地方,平時恭藏乾隆御筆“神樹賦”碑。啟運殿與西配殿之間,還有一座青磚、瓦砌筑的高近3米的歇山式,名叫“焚帛亭”的小建筑。焚帛亭俗稱“燎爐”,是在祭祀永陵時用來焚化祝版、制帛及金銀錁子及紙錢的祭爐。
啟運殿后就是寶城。寶城的平面呈馬蹄形,前有泊岸,后有八角弧形羅圈墻,高3.6米。寶城內(nèi)南北長18.7米,東西寬22.4米。分前、后兩層臺地。
上層臺中葬興祖、左昭景祖、右穆顯祖。興祖墓東北是肇祖衣冠冢。下層臺左葬武功郡王禮敦,臺右葬恪恭貝勒塔察篇古。中間是礓嚓三段共21級。興祖墓前以前有一棵古榆,枝杈離地一米,枝干彎屈,壯若游龍,枝葉繁茂,綠蔭厚大,足以覆蓋寶城。
根據(jù)傳說,這棵榆樹就是離地一米的懸龍之穴。當(dāng)年老汗王背他父親的尸骨時,放在這棵離地一米的榆樹上,然后尸骨就長到樹里再也取不下來了,老漢王只好把祖先葬骨在樹間,結(jié)果他的后代就當(dāng)了皇帝。
寶城后就是陵山,即啟運山。啟運山石骨棱崢,山脊此起彼伏狀若行龍,俗傳“懸龍”。據(jù)說,龍脊上有幾個山包,清朝就會有幾個皇帝。
前院的西面有一個獨立的院落,院內(nèi)有正房5間,西廂房3間,前有一座垂花門,東與西紅門相通。此院名省牲所,是屠宰祭祀牛、羊的場所。省牲所西墻外原有冰窖一個,是冬季貯冰,防止供夏季祭祀的供品腐爛變質(zhì)、防暑降溫用的。
清永陵不僅以神奇的傳說,豐富的內(nèi)涵,重要的價值聞名于天下,而且在建筑形制、布局、造型、工藝上都有自己的建筑特點和藝術(shù)特色。
清永陵的基本陵寢形制是前朝后寢,二方一園,南北排列,三進院落。所謂二方一園的三進院落,是指第一進院落前院是方形,第二進院落方城也是方形,第三進院落寶城是圓形。
而清永陵的位置,按照我國傳統(tǒng)的學(xué)術(shù)風(fēng)水學(xué)來講,是坐北朝南、神道貫穿、居中當(dāng)陽,中軸不偏,位于啟運山南麓,背風(fēng)朝陽。也就是說,清永陵是在窩風(fēng)藏氣的龍脈正穴之前營造了寶鼎正殿。
在寶鼎正殿的位置,又由正穴向南修筑了一條長約1千米的筆直通道,稱為“神路”。這條神路是陵寢的中軸線,也是陵寢的坐向線。享殿的啟運殿就建在中軸線的北端,有“居中當(dāng)陽”之意。
啟運門、正紅門都在軸線上坐北朝南依次排開,既有層層拱護正殿的作用,又有突出中心,強化皇權(quán)的重要寓意。
永陵的殿寢左右對稱,彼此呼應(yīng),均衡布局主次分明,陵寢的東配殿與西配殿、果房與膳房、肇祖碑亭與興祖碑亭、齊班房祝版房與茶膳房滌器房,東下馬碑與西下馬碑皆以中軸線為中心,左、右對稱排列,均衡布局,主次分明,彼此呼應(yīng),平衡、穩(wěn)定、莊重又圓滿。
清永陵的陵寢建筑經(jīng)緯組合,高低錯落,逐級升高,對比襯托,由前至后縱橫排列。
如下馬碑縱向,前宮門橫向,東西廂房縱向,四祖碑亭橫向,果膳房縱向,啟運門橫向,東西配殿縱向,啟運殿橫向。
正視則一縱一橫,交替進行,經(jīng)緯組合,靈活多變。這種經(jīng)緯交錯排列給人以生動、新鮮、靈活、深邃之感。側(cè)視陵寢建筑,由前至后則呈低—高—低—高,波浪起伏形式。這種波浪狀的建筑物輪廓線隨著地勢的逐步升高,勢若波濤洶涌。
啟運殿后的寶城寶鼎是奉安帝、后尸骨的地宮寢殿稱“后寢”。我國古代觀念認為,“事死如事生”,認為皇帝死后到陰間仍然當(dāng)皇帝,因此陵寢的方城,就是他們陰間的皇城,享殿就是他們在陰間上朝臨御的宮殿。而寶城內(nèi)的寶鼎地宮則是他們陰間的寢宮。
之所以將方城建成方形,將寶城寶鼎建成圓形是分別象征地和天,以合“天圓地方”之說。
清永陵由下馬碑、前宮院、方城、寶城、省牲所、冰窖、果樓等部分組成,整體建筑具有鮮明的我國古代建筑特色和滿族藝術(shù)風(fēng)格。清永陵居于著名的清初關(guān)外三陵之首,號稱清朝“關(guān)東第一陵”。
閱讀鏈接
清永陵的封寶城內(nèi)有一棵“神樹”。關(guān)于這棵樹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當(dāng)年努爾哈赤的祖父背著祖先的尸骨從長白山下來。走到永陵時天色已經(jīng)很晚了。但當(dāng)時的人都很迷信,看到他背著骨灰匣就不讓他住店。
努爾哈赤的祖父無奈地站在路邊舉目北望,突然發(fā)現(xiàn)在喬山的腳下有一棵粗大的榆樹,而且還有個樹杈,他就把祖先的尸骨夾到了樹杈上。
第二天早上,努爾哈赤的祖父發(fā)現(xiàn)尸骨竟然長在樹上取不下來了。這時,一位風(fēng)水師告訴他:“這是一塊風(fēng)水寶地,后面的山是一條龍脈,你將尸骨正好壓在了龍脈的正中,你的后人會是天子?!憋L(fēng)水師還預(yù)言他的后世有12代的天下。
后來,經(jīng)過計算,從努爾哈赤登基至清朝末代的皇帝溥儀,正好是12位皇帝。
Hash:4a888203fc62067ec814529476f4ea52f7a02fe3
聲明:此文由 奇談史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