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一道金剛堰,汾水永安瀾
馬紹民
步入佛寺山門殿,首先會看到數(shù)尊魁梧碩大、橫眉怒目的護法神像,讓人迎面感受到一股肅穆之氣。這些神像名為“執(zhí)金剛神”“金剛力士”或“密跡金剛”,簡稱“金剛”?!敖饎偂痹?a href='/fojiao/' target=_blank>佛教語境中的含義,意味著堅固和不可離散,同時也是一種無堅不摧、法力無邊的護法器具。佛教文化流布至世俗,人們就給一些事物貼上“金剛”標(biāo)簽,盼望它們可以至剛至堅、永恒不壞。比如把攻堅克硬的鉆頭稱為“金剛鉆”,把無生無死的軀體稱為“金剛不壞身”,而太原城則有一條城市道路稱為“金剛堰路”。
金剛堰路得名,源自汾河?xùn)|岸一段名為“金剛堰”的河堤。提及金剛堰,自然說汾河。長716公里的汾河是山西省內(nèi)最長的河流,也是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有七分之一長度蜿蜒太原境內(nèi),靜水安瀾時,催開兩岸稻禾花香;洪水肆虐時,常陷古城濁浪滔滔。福亦汾河,禍亦汾河,太原古城數(shù)千年的人類活動史,幾乎可以用“治汾”貫穿始終。而一道金剛堰,正是太原官民與汾奮斗過程中留下的不滅遺痕。
“金剛堰”名稱的由來,民間流傳這樣的故事。說不知哪年哪月,也不知何朝何代,太原城有個做水缸生意的漢子,雖是買賣人,但似乎并不大機迷,也不算算太原城人多人少,用得了多少大缸,只是一味悶頭往太原運貨。從頭年立冬運到次年立夏,那些黑瓷大缸從城內(nèi)堆到城外,沿著北城墻根繞到西城墻根,一直擺放了5里長。大家都說這賣缸的把幾輩子的家產(chǎn)都賠進去了。沒過多久,太原大雨,連月不開,汾水暴漲,使得堤壩浸泡如泥,潰散只在旦夕。人心大慌時,賣缸漢子指揮百姓把缸一一抬置于決口,用填滿黃土的大缸筑成一道堅實的“缸堰”。賣缸漢子挽狂瀾于既倒,太原先民遂把這道大缸堰稱為“金缸堰”,以彰其德其恩,同時也領(lǐng)悟了生意大勝在德的道理。但后來,時間模糊了真相,“金缸堰”慢慢訛傳成了“金剛堰”。
史籍和太原府縣方志都不見“金剛堰”如此得名的記載,但先民治水的事跡一直綿延不絕。
上古神話時代,太原即有臺駘和大禹治汾的傳說,反映太原處在盆湖時代的治水史。夏商周至魏晉,有關(guān)汾河防洪活動的記載仍然稀少。南北朝時期,開始出現(xiàn)汾河兩岸筑堤護城工程的記載。隋唐年代,汾河雖然水勢浩大,但大致保持嫻靜溫柔的模樣,對太原府城的威脅依然極小,水利工程亦多為引水灌溉之用。至宋,隨著連年戰(zhàn)亂特別是人口增長、生態(tài)破壞、水土流失、河床淤積等因素影響,汾河水患陡然增多,防洪上升為治汾最優(yōu)先的選項。據(jù)水利專家統(tǒng)計,春秋到清末,山西境內(nèi)共修建水利工程近400項,其中隋唐時期35項、北宋時期25項、金元時期29項、明清時期253項,這些設(shè)施大多集中在汾河中下游區(qū)域——人口眾多的太原,北宋后水利工程更多的是一些防洪設(shè)施。
但汾河的脾氣顯然越來越桀驁難馴。清道光本《陽曲縣志》有記載,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朝廷急調(diào)治水能臣陳堯佐任并州知州,以治理日益嚴(yán)重的汾河水患。陳堯佐筑起柳溪堤,不僅大大緩解了汾河對太原城垣的威脅,也為宋時太原留下了絕代園林水景。北宋熙寧元年(1068)王素赴任太原知府,他對陳堯佐留下的柳溪堤進行了修復(fù)、加固和拓展,成為治并時期的主要政績。王素雖然不為更多的太原人所知,但《宋史》載,治汾兼賑災(zāi)及時的王素調(diào)離之時,太原民眾“攔馬前挽留,終日不得前進”,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這位官員的大功大德。
王素?zé)o疑有先見之明。他上任伊始即組織民眾“筑堤以捍”,“汾河大溢”,所以當(dāng)面臨“一夕水驟至”的危急關(guān)頭時,百姓可以“人賴以安”“民免于難”,他修筑的這段堤防,說不定就是“金剛堰”的前身。明清時期,汾河水患更加頻繁,官府治汾也更加精心,河堤此時劃分為“長、堤、永、固、汾、澤、安、瀾”8段進行加固,“長”字堤即處于今金剛堰一帶。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六月二十四日,汾河再次破堤,洪水翻滾入城,“逾墻穿屋而過”,太原半成澤國,官民損失慘重,而唯獨“長”字堤巋然不動,人們由是贊譽此段壩堰堪稱“金剛”。這顯然是“金剛堰”得名最具說服力的版本。
與“金剛堰”有關(guān)的地名還有“金剛嘴”。道光二年(1822年)六月,官府在太原城西北金剛嘴開挖出一條長“六百丈”的泄洪道,在水西門到小南關(guān)之間開挖出一條長“一千零八十丈”的泄洪道,在兩條泄洪道的入汾口修筑了攔水壩,并再次修補了損壞的“瀾”字堤和“安”字堤,使南關(guān)外居民的房屋田地得到保護。推測“金剛嘴”應(yīng)該是“金剛堰”的某個突出部位或者放水關(guān)閘,遺憾的是時間久遠(yuǎn),具體位置和作用都不易知曉了。
但太原人可以知道,包含明清時期“長、堤、永、固、汾、澤、安、瀾”8段河堤在內(nèi)的太原汾河壩堰,已經(jīng)從20世紀(jì)6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進行了大規(guī)模疏浚固堤和全面治理改造,汾河太原城市段的防洪標(biāo)準(zhǔn)已經(jīng)提高到陳堯佐和王素時代不可想象的百年一遇級別,困擾龍城千載的汾河水患已經(jīng)無須擔(dān)憂。1997年開始,河?xùn)|壩堰與河西壩堰同時改造成貫穿太原南北的濱河?xùn)|西路,這兩條夾河而行的迷人的景觀大道堤路合一、風(fēng)景如畫,這才真正是永保汾水安瀾的金剛大堰呢。
Hash:6b42192cd0a492e9101d011c31f7a3a43dbc15ce
聲明:此文由 太原柳溪休閑茶亭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