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沖甘露寺:山光水色峰巒 茶想當年氣味清
又是一年新茶事。梁實秋先生所說“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茶”。茶,清香撲鼻,書,墨香輕飄,泡一杯茶,凝視新綠、回甘幽遠綿長。捧一書卷,誦讀詩聲,打開胸中千溝萬壑。品茶講究文化,文化就要尋根。在極邊騰沖,茶文化的根在哪兒?到哪兒邊喝茶邊品味騰沖茶文化的根呢?請跟我走吧!去芒棒鎮(zhèn)甘露寺古村落。甘露寺自然村隸屬于云南省騰沖市芒棒鎮(zhèn)鄭山社區(qū),這是一個因南方絲綢古道而聞名的村莊,是南方絲綢古道的一個重要驛站。
老僧施茶
《明一統(tǒng)志》里說:“大盈江之水,一出自東北赤土山,而此鋪名赤土,水猶似東北下龍川者,豈其西排簇層峰為赤土山,而此猶其東麓之水,以其在麓,即以名鋪耶?···又轉而西一里余,有庵施茶,當脊北向而踞,是為甘露寺?!ぁぁ|南由甘露寺脊而下者也,第峽水南出東轉,不知其北合于建安橋,抑直東而下龍川否也?”甘露寺是美的,甘露寺的美是跨越歷史時空的文明流淌的,是大自然與人文精神的交融,是中原文明與南亞次大陸文明的碰撞與交流,是一草一葉與一磚一石的契合。作為重要交通要道,徐霞客記載“有庵施茶,當脊北向而踞,是為甘露寺”。這個茶庵就是現(xiàn)在的甘露寺,元代大理雞足山高僧性通和尚云游騰沖買山建寺于赤土鋪,于驛道上設鋪舍茶以飲行人,并定寺名為“舍茶寺”,明天啟年間騰越知州樊一芝感動于性通和尚及傳承人的美德將其改名為甘露寺。成就了騰沖茶文化的發(fā)祥地,今天不說美景,不說歷史,只品茶讀詩。我之所以將茶與詩放在一起,不只是人們誦詩時喜歡飲茶,飲茶時愛讀書,實際上這兩者脾性相同,神韻相通。當你第一開沖上開水時,茶汁尚苦,不得真味;第二開時,輕啜一口,滿口生香;第三開時,茶香裊裊,妙不可言。讀詩何嘗不是如此。初始不得要領,再讀通其局部,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鄭山古道石板路
對同一個村莊,不同歷史時期的詩家用同一個地名的稱謂為標題寫出同是關乎茶葉的詩作極為少見,甘露寺就是這極為少見的地方或者說極為少見的同題詩作。僅僅在永昌府文征上就有五首《甘露寺》同題詩,確實了得。
甘露寺古茶樹
清代騰沖道光丙午科歲進士趙賜綬詩云:
昔年曾記飲僧茶,瓔珞莊嚴像共夸。
佛與全車齊覆賊,人行官道嘆無家。
楊枝莫灑三更露,梅塢空留一樹花。
試問西來果何意,守兵真?zhèn)€等蟲沙。
寺出茶、迤西馳名。
茂盛的古樹茶
清代騰沖道光乙酉撥貢,詩人劉晉康作:
名韁利鎖路途長,片刻何曾是歇場。
獨有老僧無個事,山頭做笑白云忙。
純一芽形如毛筆是為毫
清代騰沖歲貢生,性至孝的董大醇路過所作詩:
松風隱隱梵天聲,此地曾傳甘露名。
寺化劫灰無佛像,門臨孔道有人行。
村余故磊炊煙少,茶想當年氣味清。
下馬我思尋雀舌,蓬蒿離亂暮煙橫。
一芽一葉是為旗槍
李根源族兄畢業(yè)于云南講武堂,1911年參與張文光領導的騰越辛亥起義,半生戎馬,南征北戰(zhàn),授陸軍少將,著有《滇緬邊界記》四卷、《羅生山館詩集》四卷、《羅生山館文集》一卷、《治平吟草》詩集四卷的李學詩經(jīng)停而口沾:
衰草寒煙古道旁。梵王宮殿久荒涼。
秋風茆店雞聲早,夜雨山村客思長。
此間暫把勞塵息,雀舌春芽細細嘗。
騰中產(chǎn)茶地,曰蒲窩清風寺,曰龍江甘露寺,以甘露寺茶為第一。
一芽二葉的雀舌
聯(lián)騎一路覽山光,野寺清幽供法王。
佛憫行人消渴病,頻施甘露煮茶香。
甘露寺產(chǎn)茶最佳。
一杯茶,一本書,一知己,足矣
飲茶是一種消遣,更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在喧囂的塵世之外,邀約三兩好友找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品一壺茶,捧一書卷,誦讀三兩篇詩書,偷得浮生半日閑。茶香里彌漫著書卷氣息,書卷氣息里浸潤著茶香,可謂一脈相連。甘露寺,這里一條千年古道蜿蜒曲折留下的千古烽火歲月之痕;這里山光水色峰巒起伏綿延不絕,山巖跌宕道路盤旋彎曲;這里水波蕩漾生起了煙霧;這里佛鼓經(jīng)聲清音妙曼伴隨著青煙裊裊;這里滌蕩靈魂,放下塵世中一切浮華,豈不妙哉!
Hash:71f6fcec4255a5589f91c4f5ba8b1c8edcac866a
聲明:此文由 騰沖發(fā)布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