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圣寺與石鼓寺
顯圣寺是井陘縣一座歷史悠久且知名度很高的佛教寺院,迄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歷史。千百年來,古剎生生不息的文脈中,既堅守著隋朝赦建寺院顯赫、佛塔梵宇稱奇固有的氣度,又有后世樂道的大愛佛緣和佛教造詣的與時俱進。
史上,顯圣寺為隋朝赦建寺院,始建于大隋開皇五年(公元585年),原名“天宮院”。廟宇威坐于井陘天長鎮(zhèn)北三里玉峰山下,古道之旁,綿水之畔,蒼松翠柏間大雄寶殿坐北朝南,整體建筑雕甍繡闥,器宇莊嚴,且佛面神奇,堪稱井陘第一大蘭若。
相傳,“天宮院”無量佛塑造金身,剛好到佛面原來計算好的金粉不慎用完,工匠為此犯了愁,一連幾天都在佛像前自責和惶恐中度過。一日黃昏,一位步履蹣跚饑腸轆轆的老者推著一輛獨輪車,留宿廟內(nèi),并暫以車貨質(zhì)押賒得飯食,答應次日取來川資完結。次日一早這位老者離開后,從此渺如黃鶴。為信守承諾,工匠準備確認貨物后封好保存,誰知車上箱子里竟是金燦燦的金粉,工匠猶豫再三,沒動貪念。一夜,工匠在朦朧中受佛陀差使將金粉融化,并金飾佛面,當雄雞破曉之時,才從癔癥中清醒。仰望無量佛金面生輝,雙目有神,佛容溫和慈祥,不怒自威。再看貨箱金粉恰好用完。佛面神來之筆正是“顯圣”原委。
其實,“天宮院”之所以赦建在此,是因天長鎮(zhèn)是秦晉邁入燕趙的第一個軍鎮(zhèn)轄區(qū),再往東當時還是一片蕭條。且,這個區(qū)域長期以來頻繁更迭的游牧民族政權重武輕文,田地撂荒,“胡化”嚴重。隋初,朝廷大肆徙民屯戌政策,將原囚居三晉的匈奴、羌、氐、羯、鮮卑族部落,沿古驛道大量東遷充斥河北,天長鎮(zhèn)又增加了多民族成分?!疤鞂m院”就成了教化民眾的主要場所,由京師護國寺遣使高僧弘揚佛法,以生死輪回、善果報因啟迪心智,結善緣、授五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酗酒),廣播菩提。這種向佛借力的佛教文化政治化手段,與隋初“陽儒陰法”大力度興利除弊互為作用,把佛法神化到了極致。人們都把社會趨于好轉(zhuǎn)歸功于“天宮院”這尊金面佛“顯圣”,并尊為偶像,皆以“圣人可汗”來稱,由此開化守其隋制。“天宮院”也漸漸俗稱為“顯圣寺”,其影響力成為井陘佛教文化思想的策源地。至北宋,宋真宗間敕改為“慶成院”,仍是井陘佛教文化中心。元朝時,顯圣寺位尊至極,住持圓悟禪師圓寂后,元世祖忽必烈欽敕“圓悟法師”謚號。明清,顯圣寺設僧會司,成為北方佛教圣地,其佛學造詣和佛陀功德齊名京城護國寺。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井陘三年大旱顆粒無收,境內(nèi)樹葉樹皮都被饑民掠食,并有饑民搶食人尸和易子相食。而時,民國政府國庫空虛,府縣官吏束手無策。生死關頭,顯圣寺蓮海法師挺身而出,千里迢迢徒步奔走于京津浙化緣,佛心感召北京佛教籌賑會前來井陘大規(guī)模賑災,從死亡線上挽救回上萬條生命,并收養(yǎng)孤兒500余名,無量功德世代相傳……
近代史上,顯圣寺走出的高僧中,蓮海法師曾任北京佛教協(xié)會干事長;倓虛大師曾任香港華南佛學院院長、香港佛教聯(lián)合會會長;法舫法師曾任中國佛教刊物《海潮音》主編達30年之久,后客居錫蘭大學佛學教授;密悟法師留學日本,獲藏傳佛教最高學位“昂格”,并參與和平解放西藏,任西藏自治區(qū)籌備委員會委員。其影響遍及國內(nèi)及港澳、臺灣,遠布印度、錫蘭、斯里蘭卡等國。
與此同時,唐代“顯圣寺”佛教文化思想,還深深地影響到縣域北部陘山腹地石鼓寺?!?a href='/shigu/' target=_blank>石鼓”原是隱匿井陘的丁零族遺民祭祀之神。丁零是個古老游牧民族,公元456年由貝加爾湖以南地區(qū)一路躲避戰(zhàn)亂和殺戮,退避山陝偏安一隅。不料,貞觀年間,唐軍平定突厥和契丹各族后,又將其沿古驛道遷徙河北陘山腹地,這些人由于受到漢文化影響很淺,又不善耕種,遇到口糧不濟時常到周邊“均糧”,也就是搶掠,且信仰不同和生存危機常常誘發(fā)民族矛盾和聚眾械斗,因此亟須教化。
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府縣施以減賦撫慰,并授意建造寺院,差顯圣寺高僧弘法敦化,順贈石佛一尊。最終,石佛落籍石窟“石鼓”之上,實現(xiàn)信仰合一,佛教至上。一方子民才漸漸臣服并安心耕作,力行豐衣足食。而石鼓借佛發(fā)力安撫和籠絡遺民,石鼓寺由此也最大程度地成為這些民眾的精神家園,加之陘山幽谷奇特靈氣回響,“陘山石鼓”還被列入井陘古邑八大勝景之一。顯圣寺與石鼓寺建造年代不同,佛面不同,廟宇形制也不同,但向佛借力聚民安邦,佛教文化思想一脈相承。這種文化傳承,在井陘除顯圣寺、石鼓寺之外還有福慶寺、寶勝禪院、西明寺等數(shù)十處佛教寺院,他們同樣在井陘境內(nèi)不同時期、不同區(qū)域、不同機緣下執(zhí)著地秉承著這一法脈,并與時俱進、高僧輩出。之中,尤以顯圣寺倓虛、法舫、密悟三位最具代表,且名馳海內(nèi)外,同為弘揚佛教文化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主張平等宣揚和平、搭建中外文化交流橋梁,做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盡數(shù)名僧看古剎,顯圣寺佛教文化傳承史,不能不說是井陘乃至河北西部地區(qū)厚重而又燦爛的文化遺產(chǎn)。
Hash:16c005e4b6837b993a27d5aa431c42c14da3a187
聲明:此文由 井陘生活手冊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