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皮篷古道:歷史不輸溫泉云谷,風(fēng)景蓋過西海始信(上)
在黃山光明頂“東海門”有處“皮篷溝斷裂帶”,起初我以為“皮篷溝”是個地質(zhì)名詞。黃山秀奇天下,有幾個令人腦洞大開的地質(zhì)概念也在情理之中。后來從云谷寺步行登山到“仙人指路”處,才知“皮篷”是個古地名,一個土得掉渣的名稱?!捌ぁ敝干紭淦?,“篷”為遮風(fēng)避雨之所,“皮篷”就是用“用樹皮蓋的房子”。當(dāng)年它的主人給它取這個粗陋低微卻大道至簡的名字,如今是一處曲徑通幽的景區(qū),一條通達天海的古蹬道,只是封存久遠(yuǎn),少有問津。
1.皮篷古道
今年春我剛來黃山時,就有探秘皮篷古道的想法,但礙于彼時草木葳蕤,蟲蛇出沒,直至近日秋至尾聲,萬物蕭瑟,才如約前往。
皮篷古道為古時從云谷寺登光明頂的便捷通道,在“仙人指路”處左轉(zhuǎn)入皮篷溝,至光明頂南面山崖下。據(jù)《黃山志》記載,皮篷古道古已有之,民國時期重修了“仙人指路”至金爐峰的砂石路面,現(xiàn)為條石路,長約400米,其余路段保持歷史原狀,近2公里。我們決定從天海進入古道區(qū)域,以自上而下的路徑穿越皮篷溝。
與其它徽州古道不同的是,黃山古道源于明清時期的佛教活動,大部分是依山就勢開挖的砂石路或山石搭砌的臺階,個別地方是直接在崖石上鑿出的階步?,F(xiàn)有花崗巖路面初為民國時期建設(shè),近幾十年黃山開發(fā)時均有拓寬完善。皮篷古道肇建年代已無法考據(jù),從路徑走向看,應(yīng)為明代黃山佛事興盛時期由僧人主持開鑿,系信眾香客前往光明頂大悲院的朝覲之路,或為明萬歷年間普門和尚所為。
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起,普門法師建慈光寺、文殊院、大悲院,主持開鑿登山步道,形成黃山登山步道的基本框架。相對現(xiàn)有云谷寺至光明頂?shù)?a href='http://m.dinglibuild.com/' target=_blank>旅游步道,走皮篷古道要便捷、省力許多,符合徽州古道路徑選擇的基本規(guī)律。據(jù)同行的園林工作人員說,三十多年前,黃山旅游開發(fā)之初,民工都是走這里上下,皮篷封閉后,這條路才徹底荒廢。
2.山谷探秘
初入古道區(qū)域為光明頂南面山崖下,這一帶山體較為平緩,地面覆蓋上厚厚的松針落葉,古道已不知所蹤,直到我們順著煉丹峰的山谷下行百余米后,才見零零星星的古道痕跡。從殘存的石階看,寬50至100公分不等,由就地取材的山石砌成,但因幾十年來少有行人,其間長出的灌木已將它們擠得歪歪斜斜、七零八落,甚至已完全湮沒在砂石流土之中。
想想也是,在歲月的長河中,古道只是一個過客而已,即使那些深入到山體骨骼上的鑿痕也經(jīng)不住時光的漫漶,深邃悠遠(yuǎn)的歷史有時也敵不過一捧塵土、一堆落葉、一抹碧苔的。自然的腳步會因為人類的介入而改變,但永遠(yuǎn)不會停留下來。
在這里,所謂的路,僅是概念性的。
下行過程中,與其說走不如說爬,像猴子那樣抓著樹枝藤蔓往下爬。行走這樣路,最危險的莫過于手抓的是一根枯爛的枝椏或藤條,或是長在崖壁浮土上的灌木,一旦被連根拔出或枯枝折斷,這種意外有時是致命的。好在這段峽谷無懸崖峭壁,即使滑個四腳朝天,也還有藤條草蔓兜著,斷無大礙。
每次探秘這類荒蕪不堪、若有若無的古道,走在這樣蔥蘢的原始森林里,我都有一種把生命放逐到曠野中去流浪的感覺,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這種感受就像久居機關(guān)突然到了高山荒野的基層單位一樣。機關(guān)就像一個大河灘,堆滿了千磨萬滾的卵石,不管是大石頭還是小礫石,都是光滑光滑的。光滑是一種美,但不一定真實,有時被它磕一下碰一下,雖不見傷口,但可能是永遠(yuǎn)無法愈合的內(nèi)傷。只有踩在這些裹著青苔、卻依然有棱有角的山石,腳下才穩(wěn)固,心里才踏實。
沒有路,才會走得更加謹(jǐn)慎,下行途中,除我摔了一個“表演式”的四腳朝天外,其他人均無故事。不像那天走白云溪古道,想起懸崖上那次放繩的經(jīng)歷,我至今還心有余悸。
約一小時,我們順利抵達皮篷遺址。
3.皮篷遺址
據(jù)《黃山志》等史料記載,皮篷為明崇禎年間(1628-1643)僧一心所建,原名兜率庵。庵左為圣僧洞,又名仙僧洞,唐咸通年間(861-875年)曾有西域僧入洞,于巖壁刻字曰“七百年后當(dāng)有圣僧來”,故名。
皮篷后靠合掌峰,前仰金爐峰,東西兩邊不遠(yuǎn)處有澗流環(huán)繞,可謂山水之間?,F(xiàn)存房屋殘基坐西朝東,依山而建,上下三級,梯狀錯落。上面一級立于三米高的石墻之上,約五米見方;中間一層近二十米開間、五米進深,分東西兩片,中有石階路面相隔;下面一級較為方正,長寬均十米以上。三級之間有石階相連,且石料鑿刻方正平整,每級房基內(nèi)均跌落了一層磚頭瓦礫。房基南面有顆銀杏樹,足以兩人合抱,離銀杏樹不遠(yuǎn)處是一片燕筍竹,青翠欲滴。對面金爐峰下還有一處三四米見方的房基,其間有十幾級臺階相連。遺憾的是我們找遍廟基南北兩邊山崖,均未發(fā)現(xiàn)“圣僧洞”,也未在皮篷遺址上找到當(dāng)年的只字片語。
從房基中長出的灌木以及殘留的斷磚碎瓦看,皮篷建筑倒塌應(yīng)是近百年內(nèi)的事。當(dāng)年僧侶們見性成佛的風(fēng)水寶地如今只剩“皮篷”這個鮮為人知的地名,還有那些散落在時光深處一鱗半爪的文化遺存。(未完,明日續(xù))
總 編:我是一只魚
Hash:2bf80fc8c0b7bdb1dba1b5b2c926c6987848aa4e
聲明:此文由 歙縣論壇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