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西流湖湖底居然藏著一座千年古橋,上面還有個神秘古寨
西流湖公園現(xiàn)在是鄭州最大的公園了,但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那兒還有一座古寨和一座千年小橋。
張生麗 | 文
豫記微信號:hnyuji
西流湖公園訪古寨
沒見古寨先見“小京水”
說起西流湖,鄭州人都不陌生,它是上世紀70年代,利用西郊賈魯河舊河道,引黃河解決市民飲水問題而建成的“大水缸”。
百度“保吉寨”,有學者認為,它是鄭州市目前唯一基本保留中原土寨風貌的村落。
我多次去過如今已成市區(qū)公園的西流湖,怎么從來沒有聽說過保吉寨呢?
人總是對自己一無所知的東西感到好奇。
等不到周末。第二天秋陽和暖,天氣好得讓人坐不住,在單位食堂午罷餐,趁工間休息,沿鄭上路來至西流湖公園。
手機導航提示我已到目的地,放眼望去,秋水碧藍,湖濱落葉鋪展,幾只野鴨在水面游弋,蒹葭蒼蒼處,不時傳出幾聲清脆鳥鳴。
正午時分,游人稀少。想要問路也難找到人。
我問她們往保吉寨怎么走,其中一個指了指南邊。
亭中立著的一通嶄新的碑刻。碑是六面形,正南面碑銘為“鄭州市小京水橋碑亭”。
小京水三個字,引起了我的疑惑和注意。
京水,是鄭州北郊黃河岸邊一個村莊名字,早些年我和同事催收貸款,去過那里。距離這里有二三十公里。這里的小京水,和它又是什么關系?
瀏覽碑文,竟掃見一串頗具歷史年代感的人名地名,鄭桓公、項羽劉邦、吳佩孚、慈禧光緒、李自成、賈魯河、古驛道等。
亭子立柱上刻有“千里石橋臥聽京水奔東海,萬古高崗俯看官道通豫陜”對聯(lián),不由人更加浮想聯(lián)翩。
直覺告訴我,除了保吉寨,這里應該還有一座,更有故事的橋。小京水橋。
因下午要趕回單位上班,我沒時間仔細讀碑,拿出手機,將碑上六面所刻文字一一拍照后,繼續(xù)南行,尋找保吉寨。
尋到古寨不容易
只剩殘垣斷壁
順著西流湖畔走,來到一處被野草雜樹覆蓋的高崗前。
登上高崗,見一中年女子,正在石頭壘成的佛龕前,疊金箔銀箔。
我問這里可是保吉寨,她指著前面說:“這是白龍王廟,上去才是保吉寨?!?/p>
順土路走上去,看見兩段土城墻,中間一座小門,進到門里,滿眼廢墟,寨里的房屋已被拆除。
瓦礫堆被黑色塑料防塵網(wǎng)膜覆蓋著,看上去像曠野中燒焦了的荒草地。一只黃色土狗,顛顛地從身邊跑過。
小心翼翼走過那些殘磚碎瓦,躲開混凝土中裸露出的鋼筋鐵絲,再繞過三兩處還沒完全拆掉的別墅,終于看見一孔高大寨門,屹立在不遠處。
原來我走的是寨子后邊的小路。
建成于1859年的寨門,朝向正南,高逾9米,青磚砌就,中間拱門高3米多,上刻“保吉寨”,兩扇木門,近10厘米厚,門上包裹的鐵皮,已銹蝕不堪,破碎斑駁。
歷經(jīng)150多年風霜雨雪的寨墻,2米多厚,依地勢而建,西邊最高有20多米,南北低處不足10米,上面長滿了酸棗樹,樹叢間金黃耀眼的野菊花,和鮮紅欲滴的野枸杞,不甘寂寞地相映成趣。
寨墻上有清晰可見的彈孔痕跡,應是上世紀30年代,中原大戰(zhàn)時,各方在此混戰(zhàn)留下的痕跡。
沿寨門西側(cè)的步梯,可以登上寨門,居高臨下看,整個保吉寨,盡收眼底,寨子占地約70多畝,自東向西呈長條形,被600米長的寨墻牢牢圍住,南臨中原路,其余三面環(huán)水,的確易守難攻。
興沖沖而來的我,對于眼前如硝煙散盡狼藉一片的古寨,有些失落。
但尚懷欣慰的是,小京水橋的歷史,或許值得挖一挖。晚上下班回到家,翻看照片,配合古漢語詞典和手機百度,開始讀碑。
小京水和京水的關系,橋與村莊古寨的久遠過往,漸漸浮現(xiàn)出史海水面。
牽出一段小京水橋往事
古寨也將涅槃重生
先說京水的來歷。
京水,是賈魯河的古稱,古人又稱為黃水、小黃河,鄭州市區(qū)的金水河、索須河、熊兒河、七里河、東風渠,都是它的支流。2700年前,附近的滎陽是鄭國都城,稱京襄城,黃水也被稱為京水。
元朝年間,因賈魯治水成功,京水改稱賈魯河。
小京水河,據(jù)滎陽縣志記載,發(fā)源于靈椿崗(今孫莊村),為賈魯河支流,賈魯河古稱京水,此河故名小京水。
有村,以水為名,稱小京水村。村中有古驛道,連接汴洛,東達齊魯,西至陜甘,古稱官大路。
路為深溝,與兩邊地面相差十米之多,俗稱大路溝。河上建有木橋,名小京水橋。
如果把緊靠保吉寨北這座小京水橋,比做一個舞臺,那再讓我們來看看,歷史上曾有哪些個風云人物,在此經(jīng)過。
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年),鄭桓公根據(jù)太史伯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chǎn)安置在滎陽京襄城,史稱虢鄶寄孥。
不久,周平王遷都洛邑,整個春秋戰(zhàn)國期間,古驛道車輪滾滾,戰(zhàn)馬嘶鳴,中原逐鹿,征戰(zhàn)無數(shù)。
秦朝末年,項羽與劉邦在此隔鴻溝相對峙。直把整個中國,下成了一盤大棋。
元末至清末五百余年間,賈魯河是中原地區(qū)最重要的航道之一。這里,不用說也是熱鬧無比。
當年李自成由洛陽進軍鄭州,走的就是小京水橋。
1902年11月,慈禧光緒由西安回鑾北京,也是走這條古驛道,過小京水橋,到達中牟后,渡黃河回北京。
民國13年(1924),吳佩孚為了戰(zhàn)爭需要,將古驛道修建成鄭洛公路,小京水村鄉(xiāng)紳宋家榮,和其弟鄭州西北銀行行長宋友廉,主持籌資修路架橋,拆木質(zhì)小京水橋,改建成石拱橋。
1957年建設310國道,在賈魯河柿園段,修柿園大橋。取代小京水橋。
1970年,建西流湖水庫,廢棄的小京水橋,便被淹沒湖底。
接著,小京水河道和遺棄的古驛道,都被平整土地運動中被平掉。
曾在豫陜咽喉要道上,輝煌了400余年的小京水村,變成了一個普通的小村落。毗鄰的保吉寨,也成了和平年代,人們安居樂業(yè)的聚居地。
本來是尋保吉古寨的故事,始料未及的是,又挖出一段古橋的往事。
河與橋,俱已蕩然無存,鄭州北郊的大京水村和西郊的小京水村,在城中村拆遷改造中,名實俱已不在,保吉古寨和寨邊的古驛道,也都退出了歷史舞臺。人事不停有代謝,往來如流成古今。
聽聞保吉古寨拆遷后,當?shù)卣當M將這里規(guī)劃建成一處歷史文化街區(qū)。
我滿懷期待的是,建成后的它,會是什么樣子。它能否喚起原住民心中,對于原生古寨的記憶,留住鄉(xiāng)愁的愿景又可否實現(xiàn),并綿延不息。
- END -
編輯:王海萍
來源:豫記(hnyuji),圖片來自網(wǎng)絡
轉(zhuǎn)載請尊重來源 注明出處
Hash:f1f4cc6c1b4ec953a2976c9cf529dbc9ef789a09
聲明:此文由 遇見鄭州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