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無實的?文山舊城
在文山城西三元洞背后有一叫“舊城”的苗族自然村。據(jù)傳,之所以叫舊城,是因古時文山老城建在這里,以后才搬到山下建了開化城,人們就把山下建的城叫新城,這里就叫舊城了。
小時,文山古城大多已拆除,剩下雄偉的大西門還在。我們一群伙伴出于好奇,想去看看舊城是什么樣子,便相邀順山前人們趕街的山路越過小廟坡,翻過山埡口,走了幾里小路,見到一個盡是茅草屋的村子,一片雞鳴狗叫的歡樂景象。向村頭一位老人打聽舊城在什么地方,他說這里就是舊城。再問他城在哪里,我們能不能去看看?老人說這里沒有什么城。向他打聽沒有城為什么叫舊城,但他也不知道。再往前走已沒有路了,只好掃興而返。
后來本人有幸登上過這個村子的幾個山頭,見到有些戰(zhàn)爭工事的遺址,以后想起來向老父提及,他的一番講述才解開了舊城實際無城之謎。
明朝初年,為了收復云南,朝廷派出大將傅友德、藍玉、沐英率兵南下,節(jié)節(jié)勝利,占領(lǐng)滇東、滇中、滇西。通海、建水、蒙自一帶亦成明軍屯兵重地,云南省大部已納人明朝統(tǒng)治。文山地理偏遠,開始尚無軍隊進入,屬少數(shù)民族的聚居地,并無漢人定居。
約于明朝中期,來了一支數(shù)百人的隊伍開進文山。他們風餐露宿千辛萬苦,來到西山后。登高一望,山下一片水鄉(xiāng)澤國,東西兩岸相距不遠,而南北卻望不到頭,好大一個海子。周圍山上古木參天,莽莽蒼蒼,一派原始荒涼的世界。他們停腳的地方溪水潺潺鳥語花香林木蔥蘢,風光綺麗,地點也還寬敞。而且四周有險可守,是個安營扎寨的好地方,于是這隊人馬就在這里安頓了下來。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天長日久,這些官兵有的退伍回了老家,有一些回去以后留戀這里四季如春的氣候,還把妻兒老小帶來,來了就不想走,成了這里最早扎下根的漢人。因為這支部隊的兵士大多來自南京,所以文山的很多人都說自己的祖籍是南京,根源就在這里。明朝初年就在云南昆明、麗江、大理等地流傳的洞經(jīng)音樂也是當時南征部隊帶來的。雖然有的音樂中參雜了一些本地本民族的元素,但音調(diào)和曲目還是大同小異,掩蓋不了洞經(jīng)音樂的特征。
那時,文山這條河沖里,東西兩山腳下地勢較高水淹不到的地方已住了不少土著民族。西山下這片土地十分優(yōu)越,已有人家居住。但從官兵在山上扎營以后,經(jīng)常有人下來玩樂,撈魚摸蝦。由于語言不通,情況不明,怕惹麻煩,紛紛搬走,所以山上的一些隨軍家屬就到山下定居,如今這里的幾個村寨也以漢族為主。
經(jīng)過多年的觀察,人們發(fā)現(xiàn)文山這個海子并非常年水滿。每到枯水季節(jié),水歸入一條彎彎曲曲的河中,兩岸土地露出了真面目,到處是蘆葦、水草,河中塞滿樹干枯枝,水流不暢,每逢雨季,又成了一片汪洋。這些官兵里有人懂得,如果把這些堵寒物移走,疏通河道,必可改變這個地方大多數(shù)土地長年被淹的狀況。何況,幾代人的休養(yǎng)生息,營地中已人滿為患了。早些年人們就提出,營盤中已不全是軍人,家屬多為婦女、老人、兒童,總住營房土屋不妥,應建個城堡,蓋些像樣的房子以安頓他們。提法是好的,也應這么做。但是,這個地方安營扎寨還可以,如要建城條件就有限了。資金是否向朝廷爭取得到不說,要建城地方也不夠?qū)挸?,因此在這里建城是人們很多年未了的心結(jié)。
為了解決營盤中人滿為患的問題,疏通河道成了這支隊伍的工作。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很多地勢較高之處已不再淹水,一條長龍似的河流左右盤旋向南而去。特別是從西山腳下直通到對面山腳的梁脈又寬又長,阻擋了流水的去路,使其東奔西繞,把這里圍成個半島。把半島上的蘆葦雜草清除,就是個供人居住的好地方。因此,山上的人們發(fā)揮人多勢壯的優(yōu)勢,開墾土地,起房蓋屋。數(shù)年間,這個從西到東的半島成了文山最早的漢民族聚居地。
從此,從白沙坡旁的上天生橋開始,到迷灑、湯董旁的下天生橋為止的這條東西窄、南北長的河沖就成了旱澇保收的人間樂土。
至明朝末年,吏治腐敗,失去民心,烽煙四起,朝廷處于風雨飄搖之中,政府官員、部隊軍官已沒有任何權(quán)力行使。駐文山這些屯軍糧餉的供應已全部斷絕,人們實際上已經(jīng)成了散兵游勇,一切生活用度全靠自我解決。他們完全自由,生產(chǎn)自救,與當?shù)厝嗣窕ナ校?a href='/heping/' target=_blank>和平共處,自由通婚。國家什么時候滅亡,清朝什么時候取得政權(quán)這些與他們完全無關(guān)了。
滿清入主中原,政權(quán)鞏固以后,為了加強對越南小朝廷的交流與控制,對同越南山水相連的文山予以了特別的重視,派出能員統(tǒng)轄開發(fā),于康熙六年(1667年)建立了開化府。府衙成立之初連府署都是茅草屋,不久就因地制宜,在當時人們已稱之為盤龍江形成的這個半島上建了土城,這就是最早的開化古城。
開化建土城還有個典故。土城的建造,材料不是問題,但卻需大量的人力,近五里長的城墻僅土方量就有數(shù)十萬立方,何況還得認真夯實,部分還得加工成土基砌墻垛、城門,所需人力之巨可以想象。然當?shù)厝藬?shù)最多的土著民族壯族(土支系)婦女自告奮勇,她們承擔了建城的運土任務,使開化古城比預計提前順利完工,立下了汗馬功勞感動了官府,上報朝廷,為她們請功,以示嘉獎。清朝的官服在胸前背后都有一塊方形圖案,稱“補子”,以不同圖案分其職務之品級。這么多人當然不可能個個封賞,朝廷就想出了個折中辦法,準許她們在著裝胸前背后繡一塊類似補子的圖形,雖不代表職務,但卻顯示尊榮。如今,文山土族婦女盛妝上的圖案就是當時取得的榮譽沿襲至今的明證。
土城建成以后,山后的人全部搬下了城中,自然地把這里稱之為“新城”,把想建城而未建的兵營叫“舊城”。
因中越邊界并不穩(wěn)定,匪盜橫行,一些邊民遷內(nèi)地謀生。有幾個苗民來到西山后,見到這個遺棄的兵營還有些舊房、荒廢的田地,山青水秀,就在此住下。以后陸續(xù)來了些投親靠友的,就自然成了個苗族聚居的村子。聽人們把這里叫舊城,也就沿襲了下來。直至今日,人們還是把這根本無城,也無半點苗族風格的村名用下來,也算是人們對歷史的一種懷念吧!
當時被人們稱之為新城的開化古城,經(jīng)歷了數(shù)十年的風雨摧殘,破敗不堪,改建磚城勢在必行。于是建磚城的工作準備了多年,做了大量的城磚。開化古城用的磚是特制的,有的還拓有印記,一塊重達三十來斤,等于現(xiàn)在建房用磚六塊,十分結(jié)實。至雍正八年(1730年)磚城完工,開化有了一座十分壯觀的府城。
開化磚城建成以后的百余年間,經(jīng)濟得到長足發(fā)展,建蓋了大量的民居。特別是廟觀之多令人目不暇接。這些建筑所用之木料都就地取材,以致四周參天森林蹤影早失。至我們記事時,除西山的三元洞、東山的蜂王洞還留有幾棵古樹,四周已是光山禿嶺了。1958年大躍進時,我們這些小學畢業(yè)生去東山坡參加用石頭壘“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巨大標語時,還可見到腐壞了的大樹根,可證明老人講從前文山四周古樹參天,并非虛言。
文山剛解放時,古城保留得還很完整,年幼的我們不時還可上城轉(zhuǎn)悠,放風箏,嘻戲打鬧。以后城墻城門大部被拆除,改為公路。原本以為可以保留下的威遠門也于1965年被毀。
舊城的苗族先民們,利用這里的青山綠水,兵營留下的田地房屋過上了安居樂業(yè)的生活。這里離城近,豐富的農(nóng)畜產(chǎn)品交易極為方便語言相通。三百多年過去,至我輩年少時,那里還是林木蔥蔥、溪水長流、鳥唱蟬鳴、花果飄香的歡樂景象。又是數(shù)十年過去,再到舊城,已然面目全非,房屋蓋多了,人口增加了,溪流不見了,青山禿頂了,人畜飲水靠“栽”,莊稼成活靠雨,人們只好外出打工、做生意以謀生?,F(xiàn)在這里土地大多被壯山水泥廠征用,有名無實的舊城寨子已失去了當年的風彩。
由于這里是離文山城最近、與漢族人民接觸最早的苗族,他們思想文化比別地苗族更為開通。一些人為了謀求發(fā)展,外出求學、經(jīng)商,還有的把生意做到國外并有所成就。近年,有些苗裔后人回國尋根尋到舊城,肯定他們的祖上就是從這里出去的,這就是他們的故鄉(xiāng)。
— END —
政府授權(quán)店鋪 文山三七專賣
(掃碼進入)
資料參考《文山古今奇聞軼事》
編輯:吳小梅
審核:趙麗、陳家媛
責任編輯:郭強
主編:劉飛
Hash:b186daa6e678bd22c27608c23a3ce40dff79b061
聲明:此文由 心懷天下看世界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