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后的原始部落·翁丁佤寨
各位嘉賓,大家好!歡迎到翁丁佤族原生態(tài)村觀光、游覽。
【進寨子路上】 翁丁佤族原生態(tài)村位于滄源縣西部,距離縣城33公里。“翁丁”是佤語,意為水邊的寨子,也有云霧繚繞之地的意思。翁丁寨有近400年的歷史,寨內有100多戶人家500多人,居民全為佤族。翁丁寨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風格和原始佤族風土人情,是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翁丁佤族傳統(tǒng)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是云南省省級非遺項目。由于佤族地處中國偏遠地區(qū),解放前一直處于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階段,解放后一舉過渡到現(xiàn)代社會,留下了很多原始社會的印記,因而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譽為“中國最后一個原始部落”。2017年翁丁被列入國家級特色小鎮(zhèn)目錄。滄源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游區(qū)目前已被評為AAA級景區(qū)。
【寨門口】 大家看,翁丁寨周圍的生態(tài)保護得極好,森林、茶園、梯田,四周放眼望去,都是綠的。大家請看,翁丁寨的建筑,它完整地保留著佤族傳統(tǒng)建筑——干欄式草頂叉叉房,建筑以草、竹、木三種為主要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構簡單、施工便捷、造價較低,房屋通風散熱、冬暖夏涼、排水性能好,適宜于炎熱多雨地區(qū)。佤族干欄式建筑與其他民族的干欄式建筑最大的區(qū)別表現(xiàn)在屋頂兩側的叉叉,故佤族的干欄式民居也叫“叉叉房”。建筑以木為柱,以扎編后的竹子或木板為墻,以茅草片蓋頂,屋頂大多設有丫杈形的搏風板,用整木制作樓梯。
大家可以看到翁丁寨前有一片神林,神林里供奉的是佤族“梅依吉”神,寨子下部有神林,神林緊靠墓地,還保留有原始的人頭樁遺跡。翁丁整個村寨保護得非常完好,這里有佤族村寨的各種傳統(tǒng)元素,如寨門、寨樁、撒拉房、打歌場、祭祀房、木鼓房、人頭樁、牛頭樁、手碓、腳碓、水碓等等,處處散發(fā)著濃郁的原始部落氣息。
大家注意到了,寨門掛著牛頭骨,大青樹上也掛了很多牛頭骨。佤族人崇拜牛頭,視牛頭為財富,牛頭樁是財富的象征,掛的牛頭越多,說明村寨、家庭越富足。古老牛頭樁被佤族人視作權力、財富的象征,無論是寨子、部落或個人,都以所掛牛頭多少作為衡量貧富的標準。因此,凡有佤族居住的地方,都栽有牛頭樁。佤族的寨樁是原始圖騰崇拜的遺存。古時作為部落的標志,也是氏族進行宗教活動和舉行征戰(zhàn)出師、祝捷、部落議事等儀式的場所。現(xiàn)如今,寨樁成了翁丁佤寨村民聚會的地方。每年春節(jié),寨民們會丟下手中所有的事情,通宵達旦地圍著寨樁載歌載舞,以此祭拜祖宗,敬奉神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萬事順心。
【木鼓旁】 大家請看這是佤族的木鼓。古往今來,佤族人民把木鼓當作靈物崇拜,被視為可通天的神器,認為敲木鼓可以通神靈,驅邪魔,降吉祥。當時,遇有戰(zhàn)爭等緊急事態(tài)。用木鼓示警集眾;獵手捕獲虎豹等野獸,也要擊鼓表示敬意。逢年過節(jié)或宗教祭祀之時,木鼓更是振奮人心的樂器。當人們用大木棒敲打鼓身時,可以發(fā)出四種不同音響,鏗鏘有力,節(jié)奏交錯,形成了一種特定的“鼓語”。拉木鼓是一項整個村寨人都要參與的盛大活動。20世紀70年代以后,木鼓經(jīng)過改制,成為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樂器,登上了新時代的文藝舞臺。2006年,木鼓舞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村寨里的佤族人民仍然沿襲著父系氏族社會頭人制,村民以家庭姓氏為單位連片居住。在村子里還可尋覓到佤族古老獨特的婚戀習俗,感受到播種節(jié)、新米節(jié)、護寨節(jié)的無窮魅力。翁丁寨是個能將佤族信奉的原始宗教和南傳上座部佛教、賽瑪教融為一體的自然生態(tài)村。
希望大家的翁丁之旅愉快。謝謝!
Hash:dbfe027f3e6124a5f97182000306a49ac3ed30eb
聲明:此文由 恒春臨滄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