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藝術(shù)剛剛傳入中原時,原來是這般模樣
我國大規(guī)?;始遗d建石窟寺,是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460)開始在平城武州山開鑿的。之后進一步傳播到了洛陽及全國(除新疆)。據(jù)《十六國春秋-北涼錄》等文獻記載,在云岡石窟開鑿之前的公元439年,北魏攻破北涼首都,北涼殘部向西逃竄。之后北魏“徙涼州三萬余家于京師(平城)”其中包括數(shù)千僧人和能工巧匠。
主持開鑿云岡石窟的高僧曇曜,在到達平城(北魏首都,今大同)之前,他在涼州參與過石窟的開鑿。那么,涼州石窟是哪里呢?據(jù)實物與文獻的比對,學界普遍認為武威天梯山石窟就是。而且確系北涼王沮渠蒙遜為母親修建的。匈奴人沮渠蒙遜是北涼政權(quán)開國時的兩個重要武裝的首領(lǐng)之一,(北)涼王段業(yè)就是在他的扶持下從后涼國(國主呂光)獨立的。沮渠蒙遜的老家就在臨松(今天的甘肅肅南縣,位于張掖以南,就是馬蹄寺石窟群所在地)。而段業(yè)獨立前,就是后涼的建康(甘肅高臺)太守。所以獨立后,北涼的國都就定在高臺,今天的駱駝城遺址這里。
沮渠蒙遜的勢力范圍在張掖一帶,公元401年他設(shè)計一箭雙雕除掉了段業(yè)和另一個武裝首領(lǐng),他的堂兄沮渠男成,開始實際控制了北涼。這時北涼的范圍是從張掖到敦煌一帶。 沮渠蒙遜非常崇信佛教,他那個時代,佛教已經(jīng)在河西走廊興盛起來。也許這時在他的老家臨松的祁連山里,就開始了石窟的開鑿。
公元410年,沮渠蒙遜攻打南涼,把姑臧(武威)拿下。并且在412年遷都姑臧。天梯山石窟應該就是在這之后開始開鑿興建。公元421年,沮渠蒙遜滅西涼,和親北魏。公元433年65歲的沮渠蒙遜病死。439年,北涼就被北魏吞并了。
在 沮渠蒙遜 生活及前后100年的那段時間,在甘肅形成了一條燦爛的石窟文化長廊。敦煌最早的石窟開鑿于前秦(366年),酒泉文殊山石窟(北涼)、肅南馬蹄寺(沮渠蒙遜故鄉(xiāng))、武威天梯山石窟(沮渠蒙遜都城)、永靖炳靈寺(西秦)、天水麥積山(后秦)等都始建于這一時期。
今天從一些公開的出版物和網(wǎng)上收集一些早期石窟的精彩圖片分享給大家。
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位于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城南50公里處的中路鄉(xiāng)燈山村。也被稱為涼州石窟,也是涼州著名高僧曇曜開鑿的。 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階,拾級而上,道路崎嶇,形如懸梯,故稱天梯山。
山巔常年積雪,俗稱“天梯積雪”,為涼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腳下碧波蕩漾,薄云纏繞其身,構(gòu)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渾然一體的壯觀奇景,是涼州頗負盛名的旅游勝地。
上面這兩幅壁畫,是上世界50年代從天梯山石窟搬遷到蘭州的。由于計劃建造石羊河水庫,天梯山很多洞窟將面臨水淹的局面,于是在敦煌研究院專家組的指揮下將一系列壁畫和泥塑轉(zhuǎn)移。目前公開能看到的天梯山的早期壁畫,就這兩幅,向我們證明著天梯山“石窟鼻祖”的地位。
跟天梯山石窟命運有點類似的是炳靈寺。這里為了劉家峽水庫也是面臨文物被破壞的情況。好一些的是,影響的數(shù)量不多,炳靈寺把能搬遷的大臥佛搬到大寺溝里面了,剩下幾個窟還是被淹了。
炳靈寺石窟
炳靈寺,位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西南35公里處的小積石山中。從蘭州出發(fā)乘車行75公里,到劉家峽水電站大壩換乘游艇,經(jīng)過54公里浩渺的高原平湖,西拐進峽口,過姊妹峰,即可到達。為什么現(xiàn)在需要坐船進去呢?古代也這樣嗎?不是,還是因為解放后抓農(nóng)業(yè),建水庫,劉家峽水庫一建,位置比較低的石窟,就要被淹掉。所以,炳靈寺也做了一定的搬遷工程。
千佛洞第2窟單體菩薩塑像,可能原本不屬于此窟,從哪個窟搬來也無從考證。從外觀看,跟金塔寺脅侍菩薩很接近。
第2窟飛天,簡直跟金塔寺一樣
第2窟中心柱
第2窟龕楣鳳鳥
Hash:f2bb2969e0c913f85d239fcd0c4b97d9ed4cd066
聲明:此文由 嘻哈快樂人生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