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新街禮拜堂:中國第一座基督教堂
導讀:帝國主義列強靠大炮打開中國的大門,而基督教傳入廈門,靠的卻是傳道士鍥而不舍的工作。新街禮拜堂建之前,廈門沒有教堂,第一個到廈門的雅裨理傳教士,就到露天演講,四處奔波。從1842年到1844年底他因病回國,廈門尚未有一人入教。
有史以來,宗教都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廈門,作為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打上了鮮明的西方宗教文化印跡。
我游覽過巴黎圣母院,也參觀過科隆大教堂,比起這類著名的教堂來說,廈門新街禮拜堂也許不值一提,但是,它是中國第一座基督教堂,為中華基督教會全國總會敕為“中華第一圣堂”。1982年廈門市人民政府公布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如果你來到廈門中山路,不妨從中華電影院對面的小巷走幾步,拐進臺光街,一睹它的豐采。
這是一座仿西臘的西式建筑,磚石結(jié)構(gòu),主樓面闊16米,花崗巖石階通至堂前廊臺,廊臺上巍然矗立六根科林斯柱。白色圓柱支撐三角形山墻,山墻上鑲嵌一塊橢圓形大理石匾,上面鐫刻著鎏金的文字:“敬拜真神/大主宰之堂/AD1848”。樓頂上建有穹頂鐘樓,鐘樓上聳立紅色十字架。
第一個把基督教帶進廈門的是美國歸正教牧師雅裨理,他于1842年來到廈門。1844年,英國倫敦會牧師施約翰、養(yǎng)為霖也來廈門。美國歸正教波羅滿、羅啻牧師來廈與雅裨理共事。1850年,英國長老會牧師用雅各、賓為霖接踵而來。為創(chuàng)建新街禮拜堂,波羅滿回美國募捐了3000美元。教堂建成后,波羅滿牧師到香港購買大鐘,乘帆船返廈途中,因海難而死。原先教堂,系磚木結(jié)構(gòu),規(guī)模較小。1933年維修與擴建,歷時兩年,花費白銀32000多兩。
帝國主義列強靠大炮打開中國的大門,而基督教傳入廈門,靠的卻是傳道士鍥而不舍的工作。新街禮拜堂建之前,廈門沒有教堂,第一個到廈門的雅裨理傳教士,就到露天演講,四處奔波。從1842年到1844年底他因病回國,廈門尚未有一人入教。
1846年雅氏在美國病逝,當時的廈門,在他同事的努力下,也只有兩位老人入教。倫敦公教會傳教士在廈門布道四年,入教者也只有兩人。
為了傳播基督教,傳教士除了組織教會和建教堂,還辦學校、醫(yī)院、慈善、出版等事業(yè)。據(jù)高令印、鄭夢星、蘇明同、李啟賢、常家祜編著的《廈門宗教》一書統(tǒng)計,他們創(chuàng)辦的學校有:英華書院、懷仁女學、養(yǎng)元小學、福民小學、澄碧中學和尋源中學、毓德女子小學和中學、幼兒園和懷德幼師、主光小學、閩南職業(yè)中學、田尾婦女福音學院、教孺園、美華學校、閩南神學院。他們辦的醫(yī)院有:救世醫(yī)院、保赤醫(yī)院。他們還組織婢女救拔團,辦難童學校、“憐兒童”等慈善事業(yè)。他們創(chuàng)辦圣教書局,辦了《閩南圣會報》、《道南報》、《鼓浪周刊》、《閩南圣詩》、《白話字》、《輔德季刊》、《石生雜志》和《鷺江報》等。顯而易見,教會很注意宗教宣傳,同時,注意辦社會公益事業(yè),以事為促傳教??嘈慕?jīng)營,至1927年,廈門區(qū)會已擁有基督徒近3000人、堂會18個、支會15個。
目前,廈門的基督教信徒已有一萬多人,各教會長老執(zhí)事177人,除了新街禮拜堂外,還有竹樹腳禮拜堂、三一堂等。其中,三一堂是鼓浪嶼近現(xiàn)代代表性建筑之一,西歐教堂風格,希臘十字型平面,外觀莊嚴對稱,屋頂八角形鐘樓,金色十字架。堂內(nèi)十分寬敞,可容千人集會。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認真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基督教教堂積極開展對外宗教文化交流,海內(nèi)外頗有影響。
我家和新街禮拜堂只隔不寬的中山路,我在八樓頂散步,可見新街禮拜堂的鐘樓和十字架。每逢星期天上午八點鐘,鐘樓便敲響悠揚的鐘聲,把我的思緒帶得很遠。我是無神論者,偶爾,兒時姨母婆苦口婆心向我講《圣經(jīng)》故事的情景會清晰地浮現(xiàn)在眼前,讓我懂得,什么叫虔誠,什么是信仰。
Hash:39c0d0e9f7bc2747a64876b27bb4a8ab84ed99a4
聲明:此文由 城市生活在線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