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奇特!遵化深山里的唐代古城竟有“十大奇”!
小廠鄉(xiāng)位于遵化市東北部山區(qū),山地面積占90%,這里山高、谷深、林茂,植被蔥郁,自然生態(tài)保護良好,是我市京東板栗的主產(chǎn)區(qū)之一。這里風景秀麗、人民樸實、物產(chǎn)豐富、歷史悠久。
攝影:翟小勇
走進洪山口,呼吸到的是新鮮而又沁人心脾的空氣,感受到的是山里人的純樸和憨厚。一望無際的油松林海和連綿起伏的大山,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山與樹的自然組合簡直就是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畫。
攝影:翟小勇
古城洪山口四面群山環(huán)繞,依山傍水,城北是始建于戰(zhàn)國,唐朝、明朝多次重修的長城。古城唐朝初建,小有規(guī)模,明朝時幾次重修。城內(nèi)外建有多處宙宇樓閣,有三官廟、火神廟、真武閣、大戲樓、魚鱗街、旱橋等,這些建筑展示著古人智慧的同時,也有好多奇特之處。
有這樣一首民謠記載著古城滄桑而神奇的歷史:
洪山口,真可觀,墻上修起大佛殿。
真武閣,就是大,廟脊上面能跑馬。
紗帽城,魚鱗街,街心架橋人難解。
大戲樓,真古怪,它的名柱南北排。
響銅碑,大景鐘,九子懸之出了名。
城門不如石碑高,顯大神也看不著。
鎮(zhèn)龍尾,壓龍頭,南北山上蓋高樓。
要問“啥時建本城?還得去問戰(zhàn)國人?!?/p>
第一奇 紗帽城
高山上眺望古城,舊城墻輪廓依稀可見,仿佛舊時官員的帽子,故有人把它叫做“紗帽城”。明代洪山口又是松棚路的路城,屬薊鎮(zhèn)長城的十二路之一,也稱為“松棚路”(現(xiàn)有石碑為證)。一般城池的建筑都成方形(包括長方形),這似乎成為了一條規(guī)矩。那么,洪山口為什么違反了這一先例呢?原來城的東南角被突進谷地的一個山腳占據(jù),致使古人無法修方城,這才因地制宜地修建了這座紗帽城。
紗帽城有東西南三門,墻高7米,墻厚3米余,能行人走馬,經(jīng)唐、明兩代修復(fù),一直保存到20世紀中葉,北邊和東南山上還可見到殘存的城墻。
證明洪山口是長城十二路路城的碑記——“松棚路題名記”碑
第二奇 古戲樓
古戲樓始建于唐代,明代重修,為磚木結(jié)構(gòu),座南面北,北面頂為歇山前廈,南面為硬山頂。戲樓中間有隔扇,將樓分為南、北兩部分,北半部分為磚砌戲臺,前臺口左右縱列2根明柱。南半部分為后臺,后臺東側(cè)有券門,出入門上首分別寫有“陽春”、“白雪”字樣,東、西側(cè)墻上分別建有1米直徑的圓孔窗。一般的戲樓月臺為四根明柱左右排列,而洪山口戲樓的明柱為前后排列,建筑別致而新穎,為什么使用這種建筑模式呢?
原來是因為有一段“樓壓龍”的傳說。相傳朝廷欽差站在洪山口舉目觀望,古長城上空煙霧繚繞,恰似一條巨龍游動,且看不清城中景色。朝廷疑此城要出真龍?zhí)熳?,為了壓住此龍,在洪山口修了三座樓,暗喻南山是龍頭,北山是龍尾,城中心修座戲樓代替金鑾殿,戲中出現(xiàn)皇帝,既不會危及朝廷江山,又可為皇上歌功頌德,可謂用心良苦。
古戲樓一角
第三奇 真武閣
真武大帝,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北方之神,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唐朝時,道教認為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變化之身,與唐皇同宗,明朝成祖朱棣認為真武大帝就是永樂皇帝的真像,也擇長城重要關(guān)口建“真武閣”,可究竟洪山口真武閣建于何時需要進一步考證。
洪山口城這座閣樓奇怪的建在了北城墻上,可謂獨樹一幟。在七米高的城墻上建二層閣樓,更顯得高大威嚴。內(nèi)塑著一尊8米高的木質(zhì)真武爺坐像,真武爺穩(wěn)穩(wěn)的坐在里邊,坐北面南,龜蛇二將矗立兩邊。真武閣當時被稱為“京東第一閣”??上Т私ㄖ龤в诳箲?zhàn)時期。
殘存的真武閣遺址,依然高大的廢墟說明了當年“京東第一閣”何等的壯觀。
第四奇 脊頂馬
“真武閣”還有一個奇特之處就是閣脊上那一組銅塑。古建筑的房脊兩端雕鑄禽獸是司空見慣的事,可真武閣脊上雕一個官人騎馬,馬前馬后各有卒護擁的塑像,確實讓人耳目一新。
據(jù)洪山口老人們講,騎馬人是隋煬帝,馬前后是獄卒用鐵鏈鎖著他,讓這個殘暴的昏君伏罪后世,遭風吹日曬、千古唾罵。可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古人改變常規(guī)思路,做“脊頂跑馬”,必有其道理??上Т算~塑和真武閣一起毀于抗戰(zhàn)時期。
真武閣殘存的地基,青磚白灰,甚是堅固。
第五奇 響銅碑
“響銅碑”是古城洪山口最著名的一塊刻字碑,這塊石碑位于真武閣西,據(jù)碑文記載是明朝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重修長城時所立。石碑絕處在于用手掌拍打能發(fā)出悅耳的銅器聲響,且傳聲較遠,久久回蕩,由此得名。“響銅碑”能發(fā)出銅音無疑是石料質(zhì)地所致,而聲傳數(shù)里則是由于古城地處洼谷,眾山環(huán)抱,擊石聲形成了回音。此碑于抗戰(zhàn)時期焚燒真武閣時,被大火炙烤而碎裂。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第六奇 南門碑
據(jù)史書記載,古城洪山口南門名“永熙門”三字是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御筆所提。說它奇,是因為于理此碑應(yīng)立于門洞上,可它卻偏偏高高的鑲嵌在南城門的邊墻上,違反了常規(guī)。其實,因為這塊碑文是皇帝所賜就決定了它的重要地位。在低洼的紗帽城中只有把它立城門之上才能顯赫。城墻被破壞后,這塊有歷史價值的石碑被一百姓移到家中,經(jīng)人介紹3000元賣給了文物販子,使這一價值連城的文物至今下落不明。
古城南門東山殘留的一段城墻
第七奇 魚鱗街
古城洪山口因特殊地理位置,唐太宗用鎮(zhèn)龍樓壓住“龍脈”后,是歷代皇帝警惕之地。因此,很重視虛擬的設(shè)計,把城內(nèi)十字街,街面用橢圓形路石鋪墊,近看似魚鱗而得名,遠眺如二龍縱橫臥于城中。用鵝卵石鋪路,一方面方便了人們出行,一方面寓意,此處龍脈已降服在三座鎮(zhèn)龍樓下,踩在百姓腳下。
第八奇 旱石橋
洪山口城內(nèi)無河,卻在十字路口建有一座石橋,這是為什么?原來古城東南偏高,特別是城池東南角在山上,因此,內(nèi)澇成了大問題,歷代駐防文武官員都特別重視洪水對古城的威脅。每到汛期,洪水從南門和東門入,從西門出,匯聚到十字路口根本無法通行。為使南北主道能通行無阻才建此“旱橋”。此橋已毀于20世紀。
中間掛條幅處為旱橋遺址
第九奇 九子鐘
古城內(nèi)東山上,古松遮日。為了加強邊防,朝廷鑄造一口重五百斤的鐵鐘,準備掛在山坡的松樹上。相傳當年懸鐘時,找了幾個異姓壯漢,半天時間竟沒能懸起。恰好城內(nèi)一家九子,何不找他們哥兒幾個一起試試,弟兄幾個到了,七手八腳,一會的時間鐵鐘高高的掛在了樹上。這么一口小鐵鐘為何異姓眾人掛不起來,而同胞九子才能馬到成功?也是對兄弟要齊心的一種啟示。后來,人們就把這口鐘叫“九子鐘”。此鐘毀于抗戰(zhàn)時期。
網(wǎng)絡(luò)配圖
第十奇 水倒流
古城還有一奇特之處——水向北流。國內(nèi)大多數(shù)河水都是由東向西或是由北向南流,如遵化其它關(guān)口的所有河水流向皆是由北向南流入了薊運河水系,而這里的河流卻是由南向北流入灤河支流灑河,相比屬于倒流。
據(jù)說,長城3600多個關(guān)口中只有3個關(guān)口存在河水倒流的現(xiàn)象,其中一個就在這里,可見洪山口是風水奇特的地方。
古城洪山口這“十奇”,令人稱奇,現(xiàn)在我們還能從歷史的遺跡中撿拾一二,從中感受古城洪山口的魅力。
作者:柴繼志
文章不代表本刊觀點。
責任編輯:唐師師
Hash:95a833e16e00b33600834483038eab3f6721f6eb
聲明:此文由 葵花朵朵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