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現(xiàn)一萬年前古人類化石!桐廬這個村藏著許多秘密···
保安村
分水鎮(zhèn)?保安村
保安村,屬桐廬縣分水鎮(zhèn),位于鎮(zhèn)西北部。沿分水江朔源而上,距鎮(zhèn)政府所在地約8公里的右岸有一條保安溪(古稱玉澗河),溪水在唐家拱匯入分水江。保安溪是由大源溪和小源溪在保安坪合流形成,因而兩條支流及數(shù)十平方公里的區(qū)域人們統(tǒng)稱保安源。進入保安源的第一個村即是保安村,這里是大小二源的門戶,也是分水、印渚地區(qū)通往富陽萬市的必經(jīng)之路。清代之前,七坑灣沿山道路未打通前,是經(jīng)保安翻過仁山塢到達於潛的唯一通道。2001年,桐廬縣在分水鎮(zhèn)上游五里處的五里亭峽谷段建設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形成了一個蓄水2億立方米的大水庫,命名為天溪湖,保安溪下游河段被庫水淹沒至村口,使保安成了一個背靠青山,面臨一湖秀水的美麗山村。
保安村行政區(qū)域面積17.5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00余畝,山林面積14000余畝,下轄義林、梅樹塢、寶山、義步坑、前山、反山、湯村、江安橋、店塢、保安坪、大年塢、朱紫嶺、潘家、尚長塢、赤山畈、排后橋、旋山、黃塢坑、僚家、下湖、塘塢、爛田垅、珠紫塢、小年塢、大青山25個自然村,16個村民小組。
保安村是一個有著濃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村莊,村中有玉澗橋、江安橋、貞節(jié)牌坊、廟山、義林廟、羅山殿等多處古跡遺址。明崇禎九年(1636),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飄然而至,讓玉澗橋走出小山村。如今的保安,是住建部命名的全國第一批綠色村莊,更是古老文明與現(xiàn)代文明的有機融合。當你徜徉于保安的山山水水,是否能依然感受到徐霞客當年游歷保安山水的心境呢!
悠悠保安
保安開村于何時,雖無確鑿的文字記載,但從盛村延村塢洞于2000年發(fā)現(xiàn)的人類動物化石,經(jīng)考古學家測定,這是距今一萬年前的古人類。2008年全國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在小源溪源頭茗塢村發(fā)現(xiàn)漢代弦紋紅陶殘片、漢代印紋陶陶片,佐證了漢代就有人居住。唐德宗(李適)時期開始,保安地區(qū)一直屬於潛縣長前鄉(xiāng),義林、排后橋、上旋山、下旋山、法道為招賢里,義林村前保安溪上的堰壩就是那時所建,以里名定堰名,稱招賢堰。保安、潘家為長前里,由江安橋石碑碑文為證。
民國時,保安稱長樂鄉(xiāng)(包括現(xiàn)在臨安的樂平等村),實行保甲制,保安坪、寶山、湯村為第七保。義林、排后橋、上旋山、下旋山、下塢里為第八保。
1950年,於潛縣的長樂鄉(xiāng)劃入分水縣管轄(樂平仍留在於潛),保安源地區(qū)為分水縣第一區(qū)長前鄉(xiāng),保安坪、寶山、湯村為保安村,排后橋、上旋山、下旋山、下湖里為豐收村,義林、僚家、梅樹塢、黃塢坑等自然村為義林村,潘家、尚長塢、泥步坑為潘家村。1958年撤銷鄉(xiāng)建制,成立人民公社,保安屬印渚公社保安管理區(qū)。1961年,縮小行政區(qū)規(guī)劃,成立保安人民公社,保安村、豐收村、義林村、潘家村隸屬保安公社。1992年5月,鄉(xiāng)鎮(zhèn)行政區(qū)劃調整,印渚、保安二鄉(xiāng)合并,設置印渚鎮(zhèn);保安村、潘家村、豐收村、義林村合并為保安村。2004年,印渚、分水二鎮(zhèn)合并,保安隸屬分水鎮(zhèn)。
小村溯源
義林自然村
保安屬山區(qū),村民居住分散,總人口約二千余人,有134個姓氏。百人以上大姓唯有陳、王、張、顧。
清咸豐年間,太平軍起事,兵匪在浙皖交戰(zhàn)數(shù)次,至今馬嶺仍筑有二軍交戰(zhàn)的石砌關卡。戰(zhàn)后大小二源到處殘垣斷壁,十室九空。據(jù)史料記載,於潛縣戰(zhàn)前有24081戶86427人,戰(zhàn)后存783戶2054人。保安僅存顧、方、徐、何姓等幾戶人家。由于人口驟減,致使大量土地荒蕪。為了恢復經(jīng)濟生產(chǎn),政府推行土地自愿領取,輕稅薄賦、引民屯聚的政策,鼓勵和吸引各地移民前來,以解決人少地多的矛盾。寶山村的桐廬籍舒氏、義林村的臺州籍呂氏、湯村安慶籍李氏、曾氏,潘家村的湖北籍潘氏等上百個姓氏的客籍人相繼遷入定居,人丁逐漸興旺。
義林:南鄰梅樹塢,北鄰赤山畈。地處山塢,村前小嶺名泥嶺,村以嶺名。清末,雅化為今名。
梅樹塢:西鄰鳳凰山,北鄰義林。地處山塢,村旁植梅,故名。曾雅稱梅居。
寶山:聚落于寶山西側山腳,與赤山畈、義嶺交界。座山形似元寶,俗稱寶山,村以山名。
泥步坑:東南鄰曹家,西鄰僚家。地處溪谷中,因道路泥濘,名泥步坑,清代,黃姓遷此改稱今名。
前山:村前有高山,村以山名。
反山:東鄰尚長塢,東南鄰義步坑,西鄰寶山。因村處潘家后山反面,故名。明代,徐姓始居,名徐墩頭。后為黃姓居住地,村名依舊。
湯村:東臨大源,南鄰珠紫嶺,北鄰大年塢。村前有兩塘,原名塘村,后衍稱成今名。
潘家:東鄰尚長塢,北臨小源。以姓氏名村。有淳安縣移民。
江安橋:地處潘家外一小塢,江安橋旁,以橋名村。
店塢:地處塢中,舊有小店,故名。
保安坪:村周五峰并列,山麓有泉塘,舊時稱其地“五星照月”,為福地,謂永保平安的陽基,故名。
大年塢:東臨大源,南鄰湯村。為大源西側一塢,名大源塢,后衍稱今名。村處塢中,以塢名村。
珠紫嶺:保安坪南側一山嶺腳,昔嶺上有涼亭,為往來要道,道旁有棵大苦櫧樹,嶺名苦櫧嶺,雅化為今名。曾名朱紫嶺。嶺上是保安通往分水的必經(jīng)之地
尚長塢:東臨上塘山,西鄰寶山,南鄰反山,北鄰潘家。原名上塘塢,衍稱今名。
赤山畈:東鄰寶山,東南鄰義林,西鄰旋山,北鄰保安坪。村后山土呈赤色,前有田畈,故名。
排后橋:東鄰保安坪,南鄰旋山,明代為一集市,村南溪上架有大、小兩座石橋,山貨貿易依賴竹木排運輸來此,并泊于兩橋之間,稱小石橋為排后橋,并以名稱。
旋山:位于保安村溪南側山麓,鄰近豐收村。溪流在此形成旋渦,故名。
黃塢坑:東鄰黃坑塢水庫,北鄰僚家。其地系一橫向山塢,名橫塢坑,諧音黃塢坑,村處塢內,以塢名稱?,F(xiàn)已遷到公路旁建新房,面臨庫區(qū)。
僚家:位于義林村口轉彎處。清代僚姓居住,以姓名村?,F(xiàn)居練、張兩姓,村名依舊。
下湖:東鄰旋山,西臨白石山。昔時下有大池塘,名下湖,因以名村。有淳安縣移民。
塘塢:位于保安村北,東鄰珠紫嶺,西鄰白石山。地處塘塢,故名。。
爛田垅:位于保安村西,東鄰排后橋,西鄰白石山。村處山垅,地勢低洼,故名。
珠紫塢:位于保安村北,南鄰珠紫嶺,北鄰湯村。地處珠紫嶺一塢,故名。
小年塢:位于保安村北,南鄰湯村,北鄰大年塢。地處小年塢,故名。
大青山:位于保安村東南,東鄰寶山,南鄰義林,西鄰赤山畈。地處小青山,故名。
宜居福地保安坪
保安坪
保安坪現(xiàn)是保安村一個最大的自然村,座落在一座獨立的老虎山下,村莊左面從大源延伸而來的山脈婉延至分水江邊,似一個守護神護衛(wèi)著村莊,高山下有五座饅頭似的小山獨立地分布在村莊左側(2017年因新農村建設,被平整了一座),右面距村二百米的田畈中,有一孔泉涌的泛水潭,古時風水先生稱其謂“五星照月”的陽基福地。大源溪從數(shù)里外垂直地向村中流來,在村前約一里許以90度直角向北拐,流向大青山腳 ,然后又以90度轉彎流向村右500米處的山腳 ,再以90度轉彎流向寶山村前與小源溪匯合,流向分水江。在地理分布上,是古時人們公認的聚財寶地,適宜建設村莊,且村前又有數(shù)百畝陽光充足、水源豐富的水田,確是一處生息繁衍的風水寶地。
古時,保安坪雖不是保安源最大的村莊,但確是豐糧富裕之地。歷代以來,村中人才輩出,富戶眾多,在保安源各村中首屈一指。明成化年間,村民顧廷壁,災年捐糧300石,皇帝敇封立尚義碑褒獎。
寶山村的興盛
寶山村
寶山村聚落于酷似元寶的三座連貫的小山腳下,村子右面的一條小溪與大源溪在村前匯合,形成Y型河道。河道上各有一座雙孔石拱橋,兩溪流形成保安溪以內弧形流向村莊右面的廟山腳下,然后以九十度折出流向前方,匯入天目溪,溪流內側有一百余畝土地肥沃的良田,是個繁衍生息、匯聚財富的好地方。
據(jù)老輩兒說,寶山原是一個數(shù)百戶的大村莊。從現(xiàn)在村中存留的一些小地名:六份(戶)頭、三份(戶)頭、楊家門口、師姑園、井塘邊、屋基灘邊等證實,寶山原是人丁興旺的大村莊。清末民初,曾開辦寶山小學,附近幾個村的孩子也到此讀書。
清咸豐年間,太平軍起事,在分水于潛交戰(zhàn)數(shù)次,致使人口急劇下降,土地荒蕪。從幸免于難者口口相傳得知,保安源到處斷垣殘壁,十室九空,寶山僅存一戶徐姓人家。清同治五年(1866),寶山舒氏始祖文祥公攜妻帶子,從桐廬九里洲(現(xiàn)桐君街道梅蓉村)逃荒來到此地。文祥公選了村中心一座無人空房,并將房中三具前人遺骸葬于山后,打掃干凈定居下來。此后,每年清明,舒氏后人都要到這三座無名墓前祭拜,將他們當作先人祭祀。一百多年來,寶山舒氏族人將這一規(guī)矩一直延續(xù)至今。
文祥公定居寶山后,去于潛衙門領了一些土地耕種,一家人勤勞節(jié)儉,小有富裕時,就在老屋后重建了三間瓦房。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大小二源人們進出必經(jīng)之路的花公橋頭造了一座涼亭,供行路人歇腳,遮風擋雨。
改革開放后,農村面貌日新月異,寶山村已找不到一間解放前的老房子,村中全是別墅式的民居,家用電器應有盡有,水泥道路連接村道縣道,小車直接開到家門口。如今寶山,早已名副其實。
大小年塢的開拓者——李順居
昔時的大小年塢,山上都是無主的墳墓,是一座亂葬崗子,當?shù)厝朔Q為大墳窠。
清光緒六年(1880年),一位年僅十三歲的安徽少年李順居,只身逃荒來到湯村,給地主放牛為生,及至年長。他見村旁大年塢里有數(shù)十畝荊棘雜草叢生的荒地,便在大年塢口搭了一間草棚,開墾房前屋后的荒地,種植玉米小麥糊口。經(jīng)過幾年的辛勞,開墾田地七八畝,糧食自給有余。
順居公兒時上過兩年私塾,在當時算是有文化的人,因生肖屬兔,鄰近村子的人都叫他李兔子。他為人勤奮、正直大膽、又小通文墨,獲得板橋一戶徐姓人家的認可,與徐家姑娘結成連理?;楹蠓驄D倆租了保安村地主的地,挖塘蓄水,改旱地為水田,收益增多,家境逐年轉好。雖然無自己的田地,靠租富人家的田地耕種,一家人勤勞節(jié)儉,精打細算,日子也過得豐潤。家里耕牛、犁、耙、耖、稻桶、風車、水車等農具一概齊全。還有牛磨,輾麥子的石滾等。李順居是大(?。┠陦]的第一個開拓者,也是湯村李氏之始祖。
第二個到大(?。┠陦]拓荒者,是從江山來的曾慶福夫婦,后來又帶來二個弟弟慶明、慶余。稍后安徽的李生興,湖北的胡德煥也逃荒到此安家。到1949年時,大(?。┠陦]已有李、曾、胡、陳、羅、余、呂、唐、邢九個姓氏,近二十余戶人家,除一戶是瓦房外,其余全住茅草屋,人稱草棚村。
改革開放后,實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村民們生產(chǎn)積極性空前高漲,調整種養(yǎng)結構,家家戶戶種桑養(yǎng)蠶,錢袋子慢慢鼓了起來。特別是一些不甘心守著溫飽過日子的青年人勇闖市場,有的到大城市經(jīng)商,有的辦家庭工廠,有的購車跑運輸,有的承包工程,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如今的大年塢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排后橋村名的由來
排后橋村
保安幾十平方公里的區(qū)域內一座宛如蒼龍的大山,從源頭的章家直奔而來,到保安坪的外佛山前嘎然而止,將整個地區(qū)一分為二,稍大的區(qū)域稱為大源,小一些的稱小源,縱深20多華里的兩條溪流在保安坪匯合后形成玉澗河。在兩條溪流交匯后一里處,山勢大開,有良田千余畝,宜于人類居住生息,逐漸形成有千余人居住的村莊。這里是北至新城,西至於潛,東至分水,南至天目溪中心地帶,從這里經(jīng)大源仁山塢可去於潛、昌化,過馬嶺即到新城。
昔時,此地是保安源的商貿集散點,又稱大小兩源的“水陸碼頭”,但因保安溪水時漲時落不易舟行。為便于當?shù)氐?a href='/nongchanpin/' target=_blank>農產(chǎn)品如茶葉、桐子、桕子、藥材、竹木外銷,食鹽、布匹、南北貨品的進貨,當?shù)厝擞?a href='/maozhu/' target=_blank>毛竹扎成竹排運輸,把附近的村民們肩挑背馱的山貨用竹排運至分水、於潛、昌化等地交易,再把生活日用品帶回來批發(fā)到各村店銷售,逐漸形成了一支專業(yè)排運隊伍。
排工們早上將貨運出,晚上回來即在村里住宿,等待第二天的貨物。村的北側有一條從江山塢、鐵塢兩股水合流形成的小溪,溪上有一座由兩塊長3米、寬2米,厚約17厘米的青石板架設的石橋,排工們收工后都將竹排停泊在橋前面,到排后面橋旁邊住宿。據(jù)說有一次連續(xù)幾天大雨,玉澗河河水猛漲,排工們無法出門,在旅店與留宿的客商海闊天空的閑聊,突然有人說:這個水陸便利、生意興隆、人口密集的村莊,上半村叫石板橋,村東面叫典當傍,村西面叫江山塢腳,怎么沒有一個正規(guī)的村名。這時一個排工說:我們竹排都停泊在這石板橋前面,凡來找我們運貨和吃飯住宿的人,連同本村人聊天打牌都說到排后面橋旁邊去,不如干脆就取名排后橋吧。排工脫口而出,眾人一致贊同,就這樣排后橋的村名沿襲下來。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嚴州府分水縣發(fā)布告示,出于安全考慮,禁止分水江排運,防止江面上竹排與船相碰出事故。清光緒7年(1881),杭州府於潛縣發(fā)布告示,再次禁止排運,主要是防止對河堰沖撞,造成堰壩破壞,影響農田的灌溉。至此,排后橋的竹排行業(yè)也就結束了。
數(shù)百年來,方圓百里的人都知道排后橋,郵寄信件只要寫上排后橋村名都能收到,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改名為豐收村,但保安人依然習慣叫排后橋。
玉澗橋往事
茅家埠玉澗橋
保安大小兩源川流匯合為保安溪,沿村段水流稱之玉澗河。河面寬幾十米,苦于兩岸無橋。兩岸行人來回需脫鞋襪卷褲趟水,冬天,寒冷刺骨。汛期山洪暴發(fā),洪水猛漲,兩岸難行。
明洪武年間,排后橋顧氏數(shù)十位孀寡決定在玉澗河上建橋。她們先與當?shù)丶澥考班彺宓赂咄刂松逃懞?,再?a href='/zaoqiao/' target=_blank>造橋工匠共同策劃建橋方案和經(jīng)費之事等。當時明朝政府建立不久,財政緊缺,建橋經(jīng)費需自己解決。他們呼吁社會人士募捐銀、糧等。同時,特邀一位高僧攜帶顧氏小童一起去各地化緣籌款建橋。
玉澗橋建橋所用的石料都是本村后山的青石,工匠們把它鑿成建橋所需的石條。那時建橋設備簡陋,民工基本為募工,主要以人力、畜力來搬運操作。工匠們發(fā)揮高超技藝,先在河床上用直徑二十多厘米,長三米的圓松木縱聯(lián)一排做橋墩基石,再把事先鑿成大小長短的石條縱聯(lián)分節(jié),壘砌為雙孔石拱橋,石條分節(jié)處,則用灰漿做粘合劑,堅固無比。
保安溪上的玉澗橋
明洪武十七年(1384),橋在眾人的期盼中終于建成,南北跨度為32米,寬4.8米,單孔9.5米,遠觀蔚為壯觀。因處在玉澗河段上,故稱玉澗橋。不知何因,玉澗橋橋南有十三個臺階,橋北則十七個臺階,兩側石階并不對等。中心橋墩的設計非??茖W合理,工匠將橋墩筑成了船頭形,防止洪水直沖碰撞主橋墩,也防橋墩下面松木被水洗空。玉澗橋經(jīng)歷了六百余年,除了橋面有幾次的小修補,橋身主體絲毫未損。玉澗橋的南北各立有二塊古碑,橋南一塊刻玉澗橋三字,橋北一塊石碑上刻有顧氏一門孀寡造橋的史績,十位主事顧氏婦女的名字及那位化緣募捐高僧和顧氏小童的姓名,可惜該石碑已遺失。
明崇禎九年(1636)十月,一代地理學名家徐霞客從家鄉(xiāng)出發(fā)到杭州,再過余杭、新城又過馬嶺。十月初五早上過楮村塢、兌口橋,又板橋五里為保安坪,又一里為玉澗橋。橋甚新整,居市亦盛,山始打開,有名排石......又東兩里止于唐家拱,時日已中。當年徐霞客到達排后橋已是中午,他們先走不起眼的跨澗平橋(排后橋),再踏上玉澗橋,而后往別處考察。徐霞客這段游記,便是對排后橋村和玉澗橋最高規(guī)格的記載,非常可貴。
1998年,桐廬縣建造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玉澗橋標高位于水庫淹沒線以下,為了更好地保護石橋, 2003年8月,這座距今六百余年的古橋,被整體遷移至杭州西湖楊公堤旁的茅家埠。
時至今日,排后橋與南堡等村一起消失在滔滔的碧波中。青山不改,綠水長流,排后橋的人們,心中念念不忘的始終是那一方戀戀不舍的故土情節(jié)。昔日以水路而繁華成村聚族,今日因水利而聚散離合,留下的是歷史,帶不走的是鄉(xiāng)情。柔美的西湖楊公堤上,玉澗橋風采依然,那來來往往的行人,匆匆跨橋一過,驀然回首,不都成了徐霞客么?
劉伯溫與鳳凰山
遠眺鳳凰山
劉伯溫是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從小熟讀儒家經(jīng)典、諸子百家之書。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shù)之類更是潛心研究,頗有心得。年輕的劉伯溫很快在當?shù)孛摲f而出,成為江浙一帶的大才子、大名士,受到世人的矚目。
據(jù)傳,元朝末年,劉伯溫客居在桐廬鳳川華林寺研究學問,余暇時喜歡游歷,觀察山川形勢。一日他逆分水江溯流而上至保安溪,登上橫山橋,舉目向保安源方向遠眺,只見左面的高山下八座小山依次有序排列,約有五華里之遠,隨后有一座船型小山相伴,右面的一座山,如鳳凰展翅欲飛。他將左面的小山取名八馬臥槽,右面的取名鳳凰山。八馬臥槽預示著將指揮千軍萬馬,船型小山預示著他將揚帆遠航,更有鳳凰展翅欲飛、一飛沖天之意。劉伯溫覺得遇到了風水寶地,繼續(xù)進入保安大小二源考察,發(fā)現(xiàn)此處是軍隊進出安徽、杭州的理想通道,也是一處進可攻、退可守的重要軍事要塞。
1360年,劉伯溫出山輔助朱元璋。他制訂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然后北向中原,一統(tǒng)天下”的戰(zhàn)略方針。故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之說。在劉伯溫的輔助下,朱元璋如虎添翼,建立大明王朝。在保安源屯兵練兵,并在鳳凰山的高崗上設立一個瞭望哨。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劉伯溫毅然選擇激流勇退,隱居山林,但終究難以避免政治的紛爭,憂憤而死。消息傳到保安鳳凰山上,站崗的哨兵大哭不已。是夜,雷電交加,暴雨傾盆,第二天人們發(fā)現(xiàn)哨兵不見了,哨位上立著一塊巨石,那座船型小山也翻了個底朝天。換崗的哨兵立即下山,告知在山下的哨兵妻子。哨兵妻子急忙帶著兒子趕到哨位旁,久久凝望這塊巨石茶飯不思,數(shù)日后,她與兒子也化成一大一小兩塊石頭陪伴著哨兵,人們稱為將軍夫妻石。
康熙年間,排后橋顧氏族人中有人說,劉伯溫托夢給他,讓他在鳳凰山上建一座土地廟,并尊那位哨兵為土地公公,可保當?shù)匾环狡桨病⑽骞蓉S登、六畜興旺。
康熙七年(1668年),顧氏聯(lián)絡幾位富紳在鳳凰山頂距將軍石百米處的鳳凰冠下建了一座土地廟(有千秋俎豆石碑為證)。奇怪的是此處雖在山頂,廟宇建成后,廟后即涌出一股清泉,冬暖夏涼。數(shù)百年來,土地廟一直有人看守,且香火不斷。
2005年,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下閘蓄水,形成了一個儲水量1.96億立方米的人工湖泊,縣政府命名為天溪湖,站在鳳凰山頂,天溪湖一覽無余,是個觀賞湖光山色的理想之地。
泛水潭
泛水潭,俗稱“翻水孔”,在保安坪自然村東南半里許。保安坪四周五峰并列,山麓有泉水潭,舊時堪輿家稱其地為“五星照月”,是一處永保平安的陽基地,故名保安坪。
泛水潭為長方形,塘岸周邊有條石鋪就,寬約7米,長近10米,水清如鏡,清澄見底。水從池底多處涌上,如水沸之狀,有“嗡嗡”之聲勢,若珍珠跳動,時現(xiàn)時隱,忽左忽右,忽前忽后,游移不定,連續(xù)不息,令人嘖嘖稱奇。寒冬季節(jié),池上霧氣彌漫,池水溫暖如春;炎炎夏日,池旁涼氣逼人。清代孝廉方正伍,曾寫有《泛水潭記》一文,可見此潭歷史久遠。
泛水潭四周水田環(huán)圍,春夏時節(jié)清風徐來,稻浪翻滾一片油綠,別有一番情趣。大源溪流經(jīng)潭北,折向東與小源溪合流,溪岸與潭相鄰。潭之東側有一山名大青山,隔漠聳峙,石壁削立,難以攀登,壁中有一石洞,人稱“老虎洞”,洞口約丈余,洞內深邃幽奇。
尚義之碑
尚義之碑拓片
尚義之碑,系朝廷為旌表排后橋村顧廷壁輸粟納糧義舉而立。
尚義碑碑高170厘米,寬90厘米,碑額雙龍戲珠,雍榮華貴。正上是祥云紅日,篆刻“敕賜尚義之碑”,碑文行楷書就,字寸許,內容為旌表于潛縣常樂鄉(xiāng)顧廷壁荒年為國家捐粟三百石一事。碑背面篆額刻“顧氏宗辭”,下刻顧氏宗辭譜系,左右刻一小聯(lián)“姓氏留千古,聲名播萬春”。碑文正面上刻有“輸粟濟民雖非有大功,但于其民有仁民之惠。今以英名刻之于石,使聲聞垂于萬古之下耿耿而不磨,上有光于先世,下有榮于后人”嘉獎之詞。
明成化十二年(1467年),于潛縣長樂鄉(xiāng)(今保安村)顧廷璧輸粟三百石(計三萬六千斤)于義倉,其尚義善舉感人致深。時任縣令想給于立石表彰,但未完成就調離了。新任縣令三山長樂郭宗翰上任后,認為一個人做了善事應該得到表彰并流傳后世,對民眾起到教化的作用。遂請翰林院修撰揚守址撰文,廣東道御史慈溪桂鎬篆額,刑科給事四明章紹書丹。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立碑。
尚義碑原立顧氏宗祠,祠堂地處偏遠,平時人跡罕至,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后,祠堂因地勢較高,得以保全。數(shù)年前,尚義碑被一村民發(fā)現(xiàn),如今修復后古碑重立在村公園內。
何家大院位于義林自然村,其規(guī)模之大,在保安源一帶屈指可數(shù)。據(jù)《潛陽法道何氏宗譜》記載,潛陽何氏家族自吳黃武年間(222-229),徙居分水生仙里鄉(xiāng)諸睦村(今分水鎮(zhèn)百歲坊村)。西晉永嘉元年(308)徙居淳安。明洪武三年(1370)徙居于潛長前鄉(xiāng)法道(印渚法道)。明成化年間(1465-1487),后裔遷居義林,始祖何文龍。
何家大院建于明朝末年,義林何氏人才輩出,在京或地方為官者眾多。為感謝祖先的庇佑,族人聚全族之力,在不遠的法道修建何氏宗族祠堂,又在義林建造何宅大院。何宅大院內分三個走馬樓天井,占地總面積3000多平方米。屋內柱子、門窗上的各種圖案精雕細鏤,有雙龍戲珠、珍禽異獸、梅蘭竹菊等。特別是繞著柱子上雕刻的騰龍,鱗爪張舞、雙須飛動,栩栩如生。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土地改革時,大院被分給十戶村民居住。遺憾的是“文革”期間,大院柱子上、門窗上的那些雕塑精美的圖案,被當作封建文化破壞得面目全非。改革開放后,大院里村民的生活條件逐年改善,便陸續(xù)開始建造新房搬遷出來,大院也被慢慢拆除。如今,村民在大院的遺址上重新建了新房,當年氣派宏偉的何家大院亦無影可覓。
湯村廟
湯村廟
湯村廟位于保安村村委東北一華里處,它是印渚、萬市古道的必經(jīng)之地,既是廟又是涼亭。廟無正門,騎大道而建,路從廟中天井穿過,過往客人可在廟中喝茶、乘涼休息。
湯村廟長24米,寬14米,建筑面積336平方米。東邊是戲臺及廂房,依次是天井、大廳、菩薩寶座。寶座正中一尊是周光靈王。兩邊各有一尊菩薩,左右兩側的墻壁畫有雷公、電母等佛像,民國期間廟里香火繚繞,非常旺盛。
據(jù)傳,湯村廟建于清乾隆年間,但廟中天井里的兩棵雙人合抱的大柏樹可以看出此廟已歷經(jīng)百年。太平軍曾在此住過,廟中一根60厘米直徑的柱子上還留下大刀劈過的痕跡。
民國期間,廟中經(jīng)常演戲,農歷七月半演鬼戲,如“目蓮救母”“包公探陰山”等,還在廟中起“五昌”,“五昌”就是把村中各家各戶的鬼趕到與徐橋村交界的羅山殿邊,用桃樹把鬼釘住,使他不得作祟。正月里演的是太平戲,一演就是幾天幾夜,熱鬧非凡。
夏天,烈日炎炎,而廟中的石板地面上涼爽無比,村民們在此休息、聊天。這里也是孩子們的樂園,什么接石子、搶柱子、翻筋斗,無休無了,婦女們更是家長里短、針頭線腦,張家媳婦、李家婆說個沒完沒了,村中有要事也常在此廟中處理。村中有好心人在廟里施舍茶水、草鞋,方便往來行人。
隨著時間車輪的滾動,“文革”后期因修公路將廟拆除,經(jīng)歷了數(shù)千年的湯村廟慢慢湮沒在人們心中。
石灰窯遺址
石灰窯
石灰窯遺址位于在寶山自然村北一里許的窯棚山腳下。昔時建有二座石灰窯,至于建于何時、何人所建均已無從考證,但從村中老人口口相傳得知,石灰窯至少建于清代。從座落地的山名看,應該是先有窯,后才以窯取山名。古時村民建房粉刷墻壁,做屋內地面都需用石灰,那時沒有農藥,遇有蟲害也是在稻田撒些石灰。用石灰、黃泥、沙石拌和鋪在屋內,約20—30公分厚,用木制的榔頭使勁敲打,做成的地面光滑如鏡,堅硬如現(xiàn)在的混凝土。
據(jù)老一輩講,村民們如需要石灰,就幾個人合伙從山上砍來柴禾,請人從山上打下巖石,輪流燒個幾天幾夜,即可將碳酸鈣巖石鍛燒成白色的石灰。
值得大書一筆的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大辦社隊企業(yè),縣里成立社隊企業(yè)局,專司發(fā)展農村工業(yè)。當時保安公社抽人組建了石灰廠,利用古人建的石灰窯燒石灰銷售,常年生產(chǎn),積累了資金,此后陸續(xù)籌建了塑料廠、水泥廠、針織廠,可以說,村旁的石灰窯是保安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搖籃。
二十一世紀后,建材市場發(fā)生很大變化,石灰需求劇減,石灰窯完成了歷史使命。村民建房將窯身的大石塊搬去做墻腳,如今窯已蕩然無存。但石灰窯數(shù)百年來對村民特別是保安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展作出的貢獻,值得記之。
堰壩
禁潭堰壩
保安村是分水江畔進入保安片大小二源的門戶,村域內大源溪、小源溪、義林溪交匯合流后形成保安溪流入分水江。沿溪兩岸的山間平地,分布著一千多畝水田,先人們發(fā)揮聰明才智,利用豐富的水資源,在溪流上因勢建造了18座堰壩。他們開挖水渠引水灌溉,確保農田旱澇保收。
在這18座堰壩中,比較典型的有禁潭堰壩、前山腳堰壩、大青山腳堰壩、長潭堰壩、招賢堰、破堰壩、玉澗橋堰壩、高堰。
禁潭堰壩,位于大源溪上保安坪村前,同時建有一條約3華里長的渠道,將水引入赤山畈村。不僅灌溉保安坪和赤山畈的農田,而且是保安坪村民飲用水源和洗滌之處,也是赤山畈村民唯一的取水處。渠水一直延伸到排后橋村的上方水碓中,是保安諸多堰壩中引水渠最長,集灌溉、生活和水碓舂米三大功能的堰壩。
前山腳堰壩,位于大源村湯村前山腳,主要灌溉保安坪村前和大青山腳的數(shù)百畝水田,同時通過二公里渠道引水入大青山腳水碓。
大青山腳堰壩,位于大源溪上的大青山腳,通過水渠將水引到小源溪旁,然后用架在小源溪上木制的水澗(渡槽)將水引到小源溪流域的寶山村前灌溉100多畝水田。
長潭堰壩,位于寶山村前,建在大源溪和小源溪合流后的下游200米處,是專為寶山與義林二村之間的廟山腳下水碓推供動力,此堰因農業(yè)學大寨時河流改道而填埋。
招賢堰,位于義林村前的保安溪上,主要為義林村前的稻田供水。古時玉澗河南面的義林、上旋山、下旋山、法道為招賢里,以里名定堰名,后人簡稱招堰。農業(yè)學大寨時,保安溪改造仍在相同位置筑堰,2015年洪水沖壞河堤與堰壩,至今未修復,石塊用于修河堤,至今不復存在。
破堰壩,位于義林神仙洞前的保安溪上,這座堰壩只有遇有特大旱災時才會攔河蓄水灌溉。新中國成立以來,僅發(fā)揮過四次作用,后因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建設而淹沒。
玉澗橋堰壩,位于玉澗橋下方200米處,灌溉排后橋、上旋山、下旋山、下湖里300多畝水田,如今也淹沒在分水江水庫里。
高堰,位于下湖里下方的保安溪上,是所有堰壩中落差最大的堰壩,大約有5米之高,是鄰村法道為法道及對山畈稻田而筑,因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建設而淹沒。
大源溪、小源溪、義林溪三條穿境而過溪流,為保安村民生產(chǎn)生活提供豐富的水源,但遇山洪暴發(fā)時也給村民們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從2012年開始,各級政府相繼投入510余萬元,對三條溪流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加固新建堤壩6000多米、堰壩5座,新建橋12座、抽水機埠2座,并對流域內田畈中的機耕路,水渠重新規(guī)劃,硬化,提高了千余畝水田的抗洪排澇及抗旱能力。
大青山
大青山
大青山主峰海拔390.8米,昔終年常青而得名。整座山脈蜿蜒起伏,宛如一條蒼龍,從大源溪的源頭章家直奔保安坪,在外佛山前嘎然而止。山的“頭”如用巨斧劈過,懸崖絕壁,裸露的石壁在夕陽的余輝中映出點點的金光。
上大青山可走大源一側新開辟的道路,沿路竹影婆娑、青松蓋頂、鳥語花香,重重疊疊的枝葉間漏下斑斑點點日影,顯得格外清靜、幽雅,是個天然的大氧吧。
沿路而上,一塊白茶園展現(xiàn)在你的面前,一排排整齊的茶樹如綠色的海洋,置身其間,縷縷清香沁人心脾。山腰間是層層梯田,如登天梯一般,如果恰是插秧季節(jié),那你一定要親身體驗“一把青秧捏手間,低頭可看水中天”,“足蒸暑土氣,背著炎天光”感覺。
山頂上,有老虎洞、石涼亭等景觀。站在金龜石上,你定會覺得心曠神怡,更有山高我為峰之感。俯瞰山下,保安、徐橋盡收眼底,那一幢幢整齊樓房、一條條新修的公路、一輛輛飛馳的轎車、一畈畈金黃的稻田,繪成了一幅美麗農村新畫卷。
翻過山到達小源一側,便是恒龍千畝油茶園基地?;孛娣e近2000余畝,有龍井茶、黃茶等數(shù)百畝新品種。這里四季綠色常駐,空氣清新甜潤,特別清明節(jié)前后,漫山遍野的采茶女,便成為大青山的一道特有亮麗風景。
外遷移民與后靠移民
1999年2月26日,桐廬縣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關于興建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的決定》,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是經(jīng)國家發(fā)改委立項,浙江省“十五”期間八大重點水利建設項目之一。壩址位于分水鎮(zhèn)上游2.5公里處的五里亭峽谷河段。該工程是錢塘江、分水江流域綜合治理規(guī)劃推薦確定實施的防洪骨干工程。工程以防洪為主,結合發(fā)電,兼顧灌溉、供水、旅游和改善水環(huán)境等綜合利用的國家大Ⅱ型水利項目。
項目工程需要動遷庫區(qū)移民2420戶7000人。原豐收村和原義林村的大部分區(qū)域處在淹沒線以下,豐收村赤山畈、排后橋、下湖里、上旋山、下旋山的大部分村民須遷往異地安置,義林村也有部分村民搬遷到地勢較高處后靠安置。從2001起至2005年,村民們從國家發(fā)展大局出發(fā),顧大家,舍小家,聽眾政府安排,相繼遷往他鄉(xiāng)。其中豐收村遷往鳳川街道翙崗村30戶81人、城南街道石珠里93戶252人、桐君街道洋塘18戶60人,瑤琳鎮(zhèn)楊家24戶72人、分水鎮(zhèn)東溪71戶216人、不定向安置6戶16人、后靠安置1戶5人,合計243戶702人。義林村后靠安置41戶133人。
下鄉(xiāng)知識青年
1968年,毛主席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農村是一個廣闊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為的”,轟轟烈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活動由此拉開帷幕。從1968年始,先后分三批近百名知識青年從杭州來到保安這個偏遠山村插隊落戶。到1972年方有部分知青陸續(xù)回城,至1978年,插隊知青全部返城,前后長達十年之久。
知識青年的到來,為農村輸送新鮮血液。農村生活條件差,勞動強度大,知青們不怕苦、不怕累,在勞動中接受教育,凈化心靈。許多人成為村中的骨干力量,有的當上了會計、出納,有的擔任代課教師,還有的做了赤腳醫(yī)生,還有的在保安成家立業(yè),成為農村知識與文明的傳播者、先導者。
當年的青春小伙與姑娘,如今已兩鬢斑白,念念不忘仍是那段與村民們朝夕相處、親密無間的青春歲月。他們將人生最美好的年華,永遠留在了保安這個第二故鄉(xiāng)。
2012年,當年下放到保安村的知青數(shù)十人重回第二故鄉(xiāng),他們與村民們手牽手,暢談當年美好的青春記憶,勞動者的感悟。
豐收織錦廠
錦緞被面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豐收村是個田少山多的山區(qū),為了增加集體收入,改善村民生產(chǎn)生活條件,豐收村黨支部想方設法,可謂煞費苦心。他們通過在本村插隊的杭州知識青年俞文珍的父親幫忙,找到可行的項目。由俞文珍的父親陳小毛出面,聯(lián)系杭州永紅絲織廠的退休工人熊阿強,請他幫助村里辦個織錦廠,生產(chǎn)人造絲的彩色被面。通過熊師傅幫忙,永紅絲織廠答應為村里提供設備材料和技術支持,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由他們包銷。
得此消息后,村黨支部立即召開會議,商量籌辦織錦廠的各項事宜。技術、原材料、銷售沒問題,廠房可利用集體倉庫。但遇到一只攔路虎——資金。當時村里賬面資金只有5700元,且全是農戶欠村里的應收款。村黨支部一干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大家群策群力,收回應收款2700元,再到銀行貸款2500元,共籌集辦廠啟動資金5200元。村干部的行動感動了杭州的師傅,為了最大限度的節(jié)約成本,減少支出,最后由他出面向永紅絲織廠里借了一臺淘汰的織機,修舊如新后,向村民傳授技術。
1979年10月1號,只有一臺織錦機的豐收織錦廠開工投產(chǎn)。第一個月,廠里將織好的七彩被面送到杭州,然后領回原料加工。過了二個月廠里織機增加到4臺,第二年又增加到40臺。因當時市場行情看好,村里很多農戶要求村里幫助購買織機。至1982年,全村有織機110臺??楀\加工給企業(yè)與村民帶來較為豐厚的回報,有效改善村民的生產(chǎn)生活條件。1986年,織錦廠承包給村民經(jīng)營。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期,隨著被套的流行,彩色被面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是保安工業(yè)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從只有一臺彩色被面織錦機的織錦廠開始,相繼辦起精美制衣工藝廠、東風廠、三家針織廠,到九十年代發(fā)展到七家私營針織廠,有人工手動針織橫機500余臺,外來務工人員600多人,為當?shù)亟?jīng)濟社會發(fā)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文字:舒誠峰、呂國榮、李瑞生、陳關法
本期內容由縣委黨史研究室提供
編輯:戴江影
客戶端
Hash:babe8b7ab6a7b15e47cfae6a44590e468c4afb17
聲明:此文由 同樂匯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