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遺韻下的魅力拱墅
文藝青年都喜歡懷舊。
其實,懷舊不僅僅是沉湎于舊時的記憶,更是一種對過往歷史的探尋。要讀懂一個地方的文化,就必須沿著時光的軌跡,和那些古老的歷史打交道。
在拱墅,不乏好風景,更不乏有歷史韻味的風景。找個大晴天,一起去翻開歲月典籍,看看拱墅街頭的前世故事吧!
浙江省歷史上第一條鐵路,就是杭州的江墅鐵路。這條鐵路南起江干閘口,沿著現(xiàn)在的紹興路通往湖墅拱宸橋畔,并因此而得名。1905年,為抵制英美掠奪路權,浙江省成立了商辦的浙江鐵路有限公司,并推時任兩淮鹽運使的湯壽潛為總經(jīng)理,揭開了興建浙江鐵路的序幕。江墅鐵路始建于1906年,全長16.135公里。1912年,孫中山還從閘口乘火車到過拱宸橋。1944年,艮山門至拱宸橋段被日本人全部拆除。解放后,政府在江墅鐵路的路基上修筑了紹興路。
2008年,建成了現(xiàn)在的江墅鐵路遺址公園并向市民免費開放。江墅鐵路遺址公園依據(jù)歷史資料還原鐘樓、候車室、火車頭和部分鐵軌等設施,鐘樓高19.06米,候車室140方,火車頭重125噸,兩條鐵軌長45米,是杭州市唯一獨具特色的鐵路遺址公園。
通益公紗廠舊址位于拱宸橋西側,現(xiàn)杭一棉有限公司廠區(qū)內(nèi),屬于拱宸橋街道橋西社區(qū)。通益公紗廠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翌年竣工。通益公紗廠是杭州市拱墅地區(qū)現(xiàn)代工業(yè)區(qū)形成、發(fā)展的“奠基石”,也是杭州近代民族輕紡工業(yè)創(chuàng)建、發(fā)展史的歷史坐標,更是杭州棉紡業(yè)發(fā)展史“活”的實物見證,具有極大的典型意義。
通益公紗廠舊址的遺存建筑,是杭州清末、民國時期工業(yè)建筑的實物例證,此類近代工業(yè)遺產(chǎn)建筑在杭州保留不多,具有相當?shù)难芯績r值。如今,拱宸橋西的扇博物館,就是通益公紗廠的舊址所在,里面還保留著公紗廠的4幢舊廠房,其中的手工藝活態(tài)展示館建筑,就是當時的生產(chǎn)車間。
榮華戲院遺址
榮華茶園建于清光緒年間。1925年,改為榮華大戲院兼放電影,成為杭州首家電影院。1949年,更名為國益戲院。1952年,在原址翻建改名為大眾電影院。2005年,該園遺址已成為運河廣場的一部分。
清末,拱宸橋一帶出現(xiàn)杭城最早的戲院,因戲院賣茶,故稱“茶園”。天仙、榮華和陽春是清末民初杭城有名的三大茶園,與運河拱宸橋段兩岸的戲院成為杭州戲劇、曲藝和電影的發(fā)展繁榮之地。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家、“麒派”藝術創(chuàng)始人周信芳以七齡童的藝名曾在天仙茶園演出。張英杰14歲時在天仙茶園以“蓋叫天”藝名演出。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陽春茶園放映了杭州的第一部電影。
半山娘娘廟遺址
半山娘娘廟由古時半山娘娘這位傳奇人物的故事演繹而成。據(jù)稱,半山娘娘裔出倪氏,祖居湖廣襄陽,為避戰(zhàn)亂,隨父南遷徒居皋亭(半山)。因家庭貧寒,常上山打柴,被蟲蚊叮咬,身患疥瘡,無錢醫(yī)治。最后經(jīng)高人指點,半山娘娘用一種樹葉煮出的水,做成了黑米飯,食之三天,治愈。從此每年立夏,半山一帶的人就保留了上山採烏米飯葉燒糯米飯的傳統(tǒng)習俗。
另稱這位半山娘娘自幼聰慧,尤樂飼貓滅鼠,護蠶豐收??低跄隙蓵r,娘娘救駕捐軀,南宋高宗建都臨安,首崇祀典,敇封《撒沙護國顯應半山娘娘》,在皋亭山西南坡半山腰中敬奉(半山地名由此而來)。嗣后,娘娘塑像前時現(xiàn)七彩靈貓,倪氏后裔取山泥依樣塑之,上供祈禱,鎮(zhèn)于蠶室,驅(qū)鼠護蠶,祛邪扶真,蠶花茂盛,家道昌盛?!鞍肷侥嘭垺蹦嗨鼙阌砂肷侥锬飶R的典故演變而來。
賣魚橋遺址
賣魚橋,南宋時名歸錦橋,位于湖墅路北端橫跨余杭塘河。因此地為舊時魚市所在,故俗稱賣魚橋。民國十六年(1927)賣魚橋改建成混凝土平板橋。1953年和1966年兩次重建。1996年湖墅路拓寬此橋整體拆除重建,橋面成通衢大道。
明清以來,賣魚橋一直是城北鬧市水陸碼頭,往來舟楫聚泊于此,米店、魚行眾多,商賈云集,集市興盛,是“十里銀湖墅”的中心。在賣魚橋東有北宋時建的江漲橋,橋西曾有明代時建的五圣廟,每逢春秋兩季,布臺演戲,觀者云集。民國年間,賣魚橋附近運河邊建有輪船碼頭,商業(yè)盛極一時。
現(xiàn)在的“賣魚橋”不僅是單一的橋名,而是杭城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區(qū)域名稱。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對研究杭州運河集市文化、風土人情、社會變遷等具有重要價值。
古和睦橋
和睦古橋位于登云路與和睦路交叉處,單孔石拱橋,橫跨小河之上。橋長20米,寬4.5米,拱矢凈高5.48米,凈跨10.20米。拱券為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式砌置,拱板上刻有荷葉、蓮花圖案。橋南側正中石護欄上刻著:“乾隆丙午(1786)重修,光緒丙午(1906)重建”。橋北側望柱上刻有對聯(lián):“虹跨東西千門煥彩、霓飛南北四境騰輝”。
該古橋保存基本完好,橋上的雕刻反映了清代的工藝水平和藝術風格,平臺欄板的“霸王靠”造型體現(xiàn)了造橋者的便民思想。和睦橋于2003年被公布為杭州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點。現(xiàn)新舊兩橋并存,堪稱雙橋跨虹,交相輝映。
北新關遺址
歷史記載,北新關在明代即為運河七關之一,最初隸屬于戶部,又稱戶關、戶部分司。浙江物資豐美,素有“甲天下”之譽,明代四方商賈皆云集于此。清朝年間的北新關征收雜貨稅,其稅課來源“上賴江西、閩廣,下賴蘇、杭、常、鎮(zhèn)等商貨”。明代內(nèi)地征稅的關卡。鈔關是明政府為疏通鈔法而設,因起初系以鈔(紙幣)交稅,故稱鈔關。
宣德時,設關地區(qū)以北運河沿線水路要沖為主,包括漷縣關(正統(tǒng)十一年移至河西務)、臨清關、濟寧關、徐州關、淮安關(在今江蘇清江)、揚州關(在今江蘇江都縣)、上新河關(在今南京)。景泰、成化年間,又在長江、淮水和江南運河沿線設置金沙洲關(在今湖北武昌西南)、九江關、正陽關(在今安徽壽縣)、滸墅關(又名蘇州關,在今蘇州許關鎮(zhèn))、北新關(在今浙江杭州)。鈔關幾經(jīng)裁革,萬歷六年(1578),尚存河西務、臨清、九江、滸墅、淮安、揚州、杭州七關。
END
圖文來源:杭州旅游發(fā)布整理編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Hash:b0a773a97904117394b8d72f7d348593628c2f04
聲明:此文由 杭州歷史建筑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