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板橋古韻,遇見被遺忘的時光
興化之于蘇中,
正如一個嬌俏的江南小妞,
帶著一點清新、一點羞澀展露眼前!
踏著閑情走在興化老街區(qū),
感受板橋韻味,在板橋故里尋古探幽。
探尋板橋古韻
叁
第三趟探尋古韻之旅
一花一世界,一屋一故事
江蘇興化,古稱昭陽,又名楚水,這是一座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古邑,歷史上的興化人才輩出,文化底蘊格外深厚,從南宋至清末,興化共有262人中舉,93人中進士,1人中狀元。而93名進士當中,有34人出自這一條街上,這么傳奇的街巷你又知道多少呢?關于它不得不說的故事......
這又有何妙處,且聽小編慢慢道來~
▼
興化儒學街
探尋
·儒學街的歷史
北宋天圣年間,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時任興化縣令的范仲淹立興化學宮(儒學)于滄浪河畔;明洪武三年(1370),由知縣徐士誠遷建于南城內,于學宮前形成了東西向的儒學街。
學宮即文廟,位于儒學街北側正中,建有泮池、步蟾橋、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尊經(jīng)閣、明倫堂等諸多建筑。以文廟為中心,匯聚了一大批名人故居、文物古跡,是興化千年文脈延續(xù)之地,徐家竹園巷、文林橋巷、宗家巷、陳五房巷等深幽古巷分布于此。
歷史上的儒學街牌坊相望,如進士坊、霄漢蜚英坊、儲秀坊、毓英坊、父子科第(中原才子)坊等,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牌坊建筑群。
·儒學街廣場
興化學宮(文廟)始建于北宋,由時任興化縣令的范仲淹親自擇址興建,原位于大南門外滄浪河畔(今躍進橋東北方),是興化第一座官辦學校。明洪武三年(1370),知縣徐士誠遷建于南門內,經(jīng)歷代地方官改擴建,擁有東、中、西三路建筑,是蘇中、蘇北規(guī)模最大、規(guī)制最全、藏書藏品最多的一座文廟。
儒學廣場的東半部及緊鄰的英武中路路段即為明代文廟舊址。精心設計的廣場保留了明代儒學的主要元素,其中軸自南而北依次為:地雕、泮池、步蟾橋(又名狀元橋)、欞星門、青銅祭器甬道(又名歷史長河)、遺跡灰坑及元代赑屃、仿古碑亭(清康熙《孔子贊》及《四子贊》)、杏壇及桃李園。
周邊中原才子坊、陳五房進士第、吳牲故居系原址保護,并遷建任大椿讀書樓、高轂故居、重建李鯉浮漚館于此,成為興化鬧市一隅充滿書香氣息的人文街區(qū),畢飛宇工作室、廣場書屋(小說沙龍)、興化文學館、蔣義海工作室、揚州八怪書畫院、興化市詩詞協(xié)會等先后設立于此。
中原才子坊
位于儒學廣場西南隅,始建于明代,為四柱三門木石牌坊,東額題“父子科第”,為嘉靖十年(1531)舉人宗周、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宗臣而立;西額增題“中原才子”,專為旌表宗臣。宗臣(1525-1560),字子相,號方城,明代著名學家,嘉靖七子”之一,被譽為“中原才子”、“江北第一文士”;后因積勞成疾歿于武夷山止止庵,年僅三十六歲,歸葬于興化城南百花洲,后人立宗公祠千秋祭祀。
陳五房進士第
原位于儒學街陳五房巷,今儒學廣場西側,始建于明代。興化陳氏為宋元望族,北宋元祜年間(1086-1094)由蘇州遷居興化城北千步莊(今關門陳),后來部分族人遷居南門城內定居,明初陳十大隨大將沐英平定云南,遂又有一支族人寄籍云南呈貢。陳五房進士第主體為陳氏五房所居,故名;明清兩代,興化、呈貢兩地的陳氏家族先后誕生陳常道、陳爰諏、陳履忠、陳以恂、陳廣德五位進士,故有“瓊林世宴”、“一門五進士”之譽。畢飛宇工作室及廣場書屋設立于此,是“中國小說之鄉(xiāng)興化”一處令人心馳神往的文學圣地。
高轂故居
原位于中正街(一名縣橋南街,今牌樓南路),為明初“五朝元老”高轂府宅。高轂(1391-1460),字世用,一字育齋,明永樂十三年(1415)進士,歷仕永樂、洪熙、宣德、正統(tǒng)、景泰五朝,為官廉謹,處事公允,官至東閣大學士(內閣次輔)。晚年致仕還鄉(xiāng),恪守清廉,雖官高位顯,其府宅形同百姓民居,方志稱其“湫隘(低矮狹?。┨厣酢?。遷建之高轂故居位于儒學廣場西南隅,改朝西大門為東向,南北三進,規(guī)模雖小而不失雅致。
吳甡故居
位于南城內儒學巷原址,今陳五房進士第西北隅,又名吳家大門樓”,始建于明代。昔日主人吳甡(1589-1670),字鹿友,又字專愚,號柴庵;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進士,崇禎末年官至東閣大學士(內閣次輔),與高轂、李春芳合稱興化三宰相”?,F(xiàn)存建筑為內巷北部東西兩院,南北三進,西照廳西院房屋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明代梁架。東院建筑主體為小書齋,清初著名畫家藍瑛曾避居于此,為當時在吳家做書僮的禹之鼎傳授畫藝,后禹之鼎成為清初著名宮廷肖像畫大師。揚州八怪書畫院、蔣義海工作室、詩詞協(xié)會、儒學詩社、儒新社等現(xiàn)設立于此。
任大椿讀書樓
原位于儒學巷任氏宅院第二進書廳東側,兩層、面積約35平方 米,青年時代的任大椿曾讀書于此。任大椿(1738-1789),字幼植、又字子田,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進士,歷官禮部主事、《四庫全書》纂修官、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他一生致力于考證名物、服飾制度及《小學》等研究,著有《弁服釋例》、《深衣釋例》、《小學鉤沉》、《子田詩集》等,是“揚州學派"前期代表人物。
這是一個翰墨飄香,人文氣息濃郁的文脈之區(qū),是千百年來文化精英浴火淬煉的大熔爐。
儒學街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歷經(jīng)磨難,見證了興化的繁盛。
越是好的東西越有可能就藏在不經(jīng)意的街巷子里...
漫步徜徉儒學街,
心潮洶涌又思緒寧靜。
儒學街像一位褪盡英雄光暈睿智而安詳?shù)睦先耍?
注目日月翻覆江河流長。
我們懷念先賢追思歷史,
要讓歷史的萬花筒照見現(xiàn)實,
給人以鏡鑑、啟迪。
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備注:部分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Hash:0639612394d0a6d9d7cbb074bba22f0bb306fc5c
聲明:此文由 興化旅游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