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高清圖片?博物館標準參照物資料庫必備?歡迎分享、關(guān)注)
名稱: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開放時間:9:00-17:00,周一全天閉館
成立時間:始建于1954年
南越王博物館保護面積約5.3萬平方米,是廣東省唯一一處被列入國家“十一五”期間重點保護的大遺址項目。
遺址于1996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yù)備名單。
發(fā)展歷史
一進東門,我們便看到了關(guān)于南粵國宮署遺址介紹。1996年,南粵國宮署遺址被國家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址預(yù)備名單,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精華所在。
一進曲流石渠遺址,我們便發(fā)現(xiàn)道路中間(我們腳底下)有一口年代久遠的水井,只是元朝的水井。
曲流石渠東南有一座彎月形水池,發(fā)掘是池底出土大量龜鱉殘骸。在博物館內(nèi),我們首先可以看到許多石渠遺址。
考古的關(guān)鍵在于考古發(fā)掘過程中為對照探各方地層而特意保留下來的土墩。在曲流石渠遺址標有各層年代的考古關(guān)鍵柱。如:標為:“7b層”的是北宋中期地層。
南越王宮博物館(籌建處)展示的內(nèi)容是2000年前的南越國王宮御苑遺跡、遺物,幫助觀眾解考古發(fā)掘的情形,觀賞珍貴的出土文物,還可以親臨考古現(xiàn)場感受歷史信息。
南越王宮博物館
建筑布局
遺址保護主樓,可看文物現(xiàn)場挖掘,首先是曲流石渠遺址保護主樓,觀眾可以看到的就是兩千年前南越王的皇家花園遺址。之后升上地面(二樓),將欣賞到復(fù)原后的整個園林真實模樣??赐昴显絿惶枌m殿后,觀眾會往左手邊走,途經(jīng)南越國二號宮殿的現(xiàn)場模擬展示區(qū),可看到考古人員現(xiàn)場挖掘清理文物的情況。
展覽宮內(nèi)展示的陶器:剛出土不久的陶器,再考古人員小心地、一遍一遍地擦拭下、散發(fā)出了一點點的光澤。這些陶器,由里至外都透出年代的久遠,透出古人的智慧。
南國磚井
展示廣州水井文化,出來后,觀眾將沿著一千年前南漢國的宮殿走廊,步入博物館的主體陳列展示區(qū)。在這過程中,會有一個“南國磚井”的建筑,里面有一個專門的廣州水井文化展示,名字叫“飲水思源”。
陳列展示樓
大量寶貝就藏在這,“在后面一棟陳列展示樓里,則主要展示三大部分——《走進南越王宮》、《步入南漢興王府》和《名城廣州兩千年》”,據(jù)介紹,每一處展覽,都會通過聲、光、電等形式,結(jié)合大量文物、圖片,來加深觀眾對遺址的直觀了解。如在《走進南越王宮》展示中,就會陳列出“萬歲”瓦當、“蕃”字池壁等磚瓦木石實物。
王宮遺址
1995、1997年在這里先后進行兩次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南越國宮署御苑中的大型石構(gòu)水池和曲流石渠。石水池砌筑講究池壁為斜坡狀,用砂巖石板呈密縫冰裂紋狀鋪砌,與西方古建筑手法異曲同工。池中出土八棱石柱、石欄桿、石門楣等建筑構(gòu)件,為國內(nèi)首見。曲流石渠蜿蜒曲折長愈150米。兩壁用砂巖石塊砌筑,渠底用砂巖石板鋪砌,其上再鋪一層灰黑色河卵石,黃白色的大河卵石呈"之"字型點綴其中。曲渠至東南端突然低下1.5米,形成一個彎月形小水池。這些園林水景設(shè)計之獨特,構(gòu)筑至精巧,規(guī)模之宏大,令人贊嘆不已。在遺址中出土了大量帶"萬歲"文字的瓦當,圖案精美規(guī)格各異的印花磚,一狗熊面部為裝飾的空心印花磚,奇特的帶釘瓦,都是別具一格。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越王宮遺址之下層為秦造船遺址。在王宮遺址之上又有東漢至民國的各朝代歷史遺跡。它們猶如一部無字的史書,向人們訴說這里是廣州城市以此為中心向外擴展變遷的歷史。
墓葬結(jié)構(gòu):
墓室主體按挖豎穴的方法構(gòu)建,東、西耳室掏洞而成,整體平面呈“士”字形。墓室座北朝南,南北長10.68米,東西最寬12.24米,建筑面積約100平方米,選用粗加工的750多塊紅砂巖筑成。墓室共有七室,前部有前室、東耳室、西耳室,后部有主棺室、東側(cè)室、西側(cè)室和后藏室。前室石門南端有一4.12米外藏槨,槨南為斜坡形墓道。
考古價值
這處遺址先后兩次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2] ,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指出:這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中國宮苑實例,對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特別是古代廣州)、古代建筑史和古代工藝史有極重要價值,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精華所在。遺址已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繼續(xù)進行考古發(fā)掘,研究和展示階段性考古成果,制定、保護和利用的規(guī)劃,目標是建設(shè)成大型的遺址博物館。
北京時間2011年10月21日消息,據(jù)美國國家地理網(wǎng)站報道,幾天前,世界歷史遺址基金會公布了“2012年世界遺址觀察名單”,入選遺址共67座,其中包括越南下龍灣、秘魯納斯卡線、中國南越王宮、土耳其朗姆孤兒院以及波蘭圣帕拉斯科娃大教堂。這份名單每兩年公布一次,旨在提高人們對由于自然、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原因而處在危險中的文化遺址的關(guān)注。
館藏文物欣賞
璽印
“帝印”玉印
印臺長:2.3厘米
寬:2.3厘米
通鈕高:1.6厘米。
這枚玉印是在墓主腰腹位置出土的九枚印章中的一枚。這九枚印璽原來是三個一組用小漆木盒盛放著,后來盒子朽爛掉了。
玉印的印文是陰刻篆書的“帝印”兩個字,因墓室進水及年代久遠,玉印被浸蝕成黃白色。
印鈕雕成螭虎形狀,裝飾有云紋。根據(jù)《史記》、《漢書》記載,南越國第一代王、第二代王都曾僭越稱帝,在國內(nèi)使用皇帝的禮儀?!暗塾 庇裼〖胺饽嗟某鐾潦菍@一史實有力的證據(jù)。
泰子玉印
印臺長:2.05厘米
寬:2.05厘米
通鈕高:1.25厘米
“泰子”玉印的印文,書體等與“泰子”金印有完全不同的風(fēng)格。
此印出土于墓主腹部,原放置于一個小漆木盒子中,印文“泰”字書寫風(fēng)格和著名的秦代刻石《嶧山刻石》相似。
“文帝行璽”金印
文帝行璽”金印出土于墓主人的胸部位置。印面邊長3.1厘米,寬3厘米,通高1.8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是98%。印面陰刻“文帝行璽”四個字,應(yīng)是南越文王的發(fā)布命令的官印。
金印的印鈕是一條游龍,盤曲成“S”形,龍頭伸向一角,龍身上的鱗片和爪是鑄成后鑿刻的,龍腰隆起可以用來穿印綬。出土?xí)r,金印印面溝槽及印臺四壁都有使用和碰撞的痕跡,顯然,是墓主生前的實用物?!拔牡坌协t”金印主要特點以龍為鈕,黃金鑄成,僭稱帝璽,打破了秦漢時期天子用璽以白玉為材料,以螭虎為印鈕的規(guī)制?!拔牡坌协t”金印是我國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一枚西漢金印,也是唯一的漢代龍鈕帝璽。它與先前發(fā)現(xiàn)
“右夫人璽”金印
邊長:2.15厘米
寬:2.15厘米
通鈕高:1.5厘米
重:65克
“
右夫人璽”金印是南越王墓中出土的出土的3枚金印中尺寸最小的一枚,但為四個夫人中唯一黃金印璽。金印以龜為鈕。按照漢代禮制,夫人是皇帝和諸侯王妃妾的稱號,可以推斷,右夫人等四位夫人的身份是南越國后宮的妃妾。右夫人的隨葬品數(shù)量多、品質(zhì)精。漢代以右為尊,說明她應(yīng)是諸妃之首。
趙眜玉印
印臺長:2.3厘米
寬:2.3厘米
通鈕高:1.6厘米。
“趙眜”玉印出土于墓主人的腹部和腿部之間。覆斗式印鈕,上邊有一個小孔可以系印綬。印文為陰刻篆書“趙眜”二字。這枚玉印是墓主的姓名章,它和“昩”字封泥相互印證,使我們知道墓主人姓趙名昩。
絲縷玉衣
玉衣又稱“玉匣”,是漢代帝王和高級貴族死時穿用的斂服。以玉衣作斂裝的習(xí)俗在歷史上曾經(jīng)風(fēng)行了三百余年。漢人迷信玉,以為玉衣可使尸體不腐。目前中國考古出土的完整玉衣有十幾套,南越王的絲縷玉衣是我國迄今所見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備的玉衣。
南越王的絲縷玉衣,長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用絲線穿系和麻布粘貼編綴做成。分為:頭套、上身衣、袖套、手套、褲筒和鞋六部分。出土?xí)r,因南越王尸體和編綴玉衣的絲線已經(jīng)腐朽,玉片散落在地,專家花了三年多時間修整復(fù)原,可以想見兩千多
玉盒
玉盒由青玉雕成,蓋子與盆身有子母口相扣合。蓋面的紋飾分為三區(qū),上面橋形的小鈕里所套的玉環(huán)可以活動。盒身象個圓碗,也裝飾有三圈紋飾。玉盒的玉質(zhì)溫潤,內(nèi)外打磨光潔,雕鏤精細。
玉舞人
這件玉舞人高3.5厘米,她有非常有趣的發(fā)型和精美的服裝,請留意她的舞姿:一手拋袖上揚到腦后,,一手向身后甩袖,彎腰擺臀,口微張開,似在歌詠,是典型的越人跳楚舞的形象。玉雕舞女在漢代諸侯王墓中常有發(fā)現(xiàn),但多為扁平玉塊,這種圓雕玉舞人,尚屬首見。南越王墓出土了五件玉雕舞女,為漢代樂舞提供了生動的實物資料。
金鉤玉龍
長:11.5厘米
厚:0.5厘米
金鉤長:5.9厘米
寬:2.6厘米
重:100克
金鉤扣玉龍出土于南越王的右肩部位,整體由一條青玉雕刻的玉龍和一個金質(zhì)的虎頭帶鉤組合而成,形成一幅龍虎爭斗的生動圖景。
玉龍長身體彎曲成S形,回首張口,銜住背鰭,尾巴回卷,下半端折斷,斷口兩邊各鉆有3個小圓孔。金帶鉤是鑄成的,器表打磨光潔,鉤尾和鉤首都作虎頭形。鉤尾的虎頭雙眉上揚,額頂鑄出一個漢字的“王”字,非常形象?;⒖谛纬傻奶做?,剛好套住玉龍的折斷處。把龍、虎兩神靈動物巧妙地用不同材料做成一件器
龍鳳紋重環(huán)玉佩
透雕龍鳳紋重環(huán)玉佩直徑10.6厘米,厚0.5厘米。是一件裝飾玉器,堪稱國寶。它出土于墓主右眼位置,青白玉雕成,土沁呈黃白色。在設(shè)計上,玉佩分為內(nèi)外兩圈,內(nèi)圈透雕一條游龍,外圈透雕一只鳳鳥,站在龍的前爪之上。龍尾和后爪伸向外圈,鳳冠和尾羽上下延成卷云紋,把外圈空間填滿。鳳鳥回眸凝望游龍,龍鳳似喃喃細語,妙韻天成。龍鳳相對,寓意吉祥。這件玉佩雕鏤精細,構(gòu)圖完美和諧,主次分明,是漢代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珍品。它的器形圖案被選為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的館徽。
墓主組玉佩
長:60厘米
組玉佩又叫玉佩組飾,是貴重的裝飾品。南越王墓出土組玉佩11套。南越王的這一套最為華麗,共由玉、金、玻璃、煤精球等不同材料的32個飾件組成,以雙鳳渦紋璧、透雕龍鳳渦紋璧、犀形璜、雙龍浦紋璜4件玉飾自上而下為主件。中間配以4個玉人、5粒玉珠、4粒玻璃珠、2粒煤精珠、10粒金珠,玉套環(huán)居于最末端,形成一套大小有別、輕重有序、色彩斑斕的華貴配飾。
承盤高足玉杯
通高:17厘米
承盤高足杯放在南越王棺槨的頭端,由高足青玉玉杯、游龍銜花瓣玉托架、銅承盤三部分組成,造型呈三龍拱杯之勢,它共由金、銀、玉、銅、木五種材料作成,工藝精巧、造型奇特。在南越王墓中出有五色藥石的實物,所以這件承盤高足杯可能是南越王生前用來承聚甘露、服用長生不老藥的器具。
右夫人組玉佩(A組)
組玉佩是一種較復(fù)雜的佩飾。右夫人有兩套組玉佩,這是A組。這套組玉佩,一共由3種不同材料的20個器件組成,組合復(fù)雜。自上而下依次是:連體雙龍佩、兩件玉環(huán)、三鳳渦紋壁、玻璃珠、十顆金珠、五件玉璜。
連體雙龍佩的構(gòu)圖是二龍?zhí)阶埧诰鹞锏男螤?,極富動感,正中間是一個花蒂形的物件。三鳳渦紋壁的構(gòu)圖是三只鳳鳥偎依在璧上,鳳鳥大小不一,姿態(tài)各異。五件玉璜分為三種,玻璃珠下面的那件是一種,透雕四條龍。中間兩件璜的兩端都雕成龍頭狀。最末端的兩件璜只在器身雕刻渦紋。
南越王墓中出土組玉佩11套,以南越王和右夫人的最為精美。
右夫人組玉佩(B組)
這套組玉佩由七件玉雕組成,自上而下依次為兩件透雕玉環(huán)、玉舞人、兩件玉璜、玉管。
小玉環(huán)雙面透雕龍紋,大玉環(huán)雙面透雕兩龍兩獸,互相纏繞。玉舞人高4.9厘米,寬1.8厘米,工匠將舞女長袖飄飄、扭腰擺臀的瞬間定格,極為傳神。墓中出土玉舞人5件,這件可作為代表。通過這些玉舞人我們可以知道南越國宮廷舞蹈中流行的情況。兩件玉管一頭大一頭小,中間中空。最下面的玉璜雕成二龍合體狀。
玉劍飾
在西耳室的一個漆盒內(nèi)放有用朱絹包裹的劍飾43件,可分為8套。在主棺室出土有5把玉具劍,所附劍飾共15件,兩者合計達58件。它們均用青玉雕琢而成,運用透雕、線雕、浮雕等技法,雕刻出螭虎、瑞獸、鸚鵡等,將質(zhì)地、造型、寓意等完善結(jié)合起來。在同一墓中出土款式如此眾多、構(gòu)圖奇巧、工藝高超的玉劍飾,堪稱為漢代劍飾藝術(shù)之冠。
八節(jié)鐵芯玉帶鉤
長:19.5厘米
虎頭寬:4厘米
八節(jié)鐵芯玉帶鉤出土自墓主人棺槨的頭箱,所謂帶鉤,顧名思義就是古人束衣帶的鉤。這件帶鉤19.5厘米,重197.5克。由一根鐵柱穿連8塊玉而成。鉤首為龍頭,瘦瘦長長。鉤尾為虎頭,用一塊玉細致地雕刻出老虎的凸眼、直鼻、獠牙、胡須、濃眉。鉤身刻有鱗和鰭,和繚繞的云紋。
角形玉杯
這件角形玉杯,出土自墓主棺槨頭箱。用一整塊青玉雕而成,呈犀牛角造型,口橢圓,腹中空。高18.4厘米,口徑5.9-6.7厘米,口緣厚0.2厘米,重372.7克。器表上面線刻一尖嘴獸,回環(huán)往復(fù),生動逼真。
相傳犀牛角的酒杯可以溶解毒物,玉雖不能解毒,南越國的玉匠卻借題發(fā)揮,就著石頭的形狀施刀,綜合運用玉雕的各種工藝方法,在器身上巧妙布局各層紋飾,再經(jīng)過細致的打磨,二千年后玉角杯仍放射出溫和恬潤的光澤。
銅器
“蕃禺”銅鼎
南越王墓出土漢式銅鼎共18件,其中9件器身有“蕃禺”或“蕃”的銘文。番禺就是今天的廣州,它在秦朝時是南???/a>的郡治,南越國時為都城,這件25禺”銅鼎說明廣州建城已有221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廣州城市建設(shè)史的重要物證。
“張儀”戈
戈、矛和戟是古代十分常見的兵器。戈用于鉤殺,矛用于沖刺,而戟將戈與予的功能結(jié)合起來是一種既可刺殺又可鉤殺的雙重性能兵器。南越王墓出土的這三種兵器基本保留著戰(zhàn)國兵器的特點。東耳室出土了一件有銘文的戈,上面有“張儀”等刻字,說明了這件戈是秦惠王四年由秦國的相國張儀督造的,由于秦統(tǒng)一百越而到達嶺南地區(qū),隨后成為南越國的王室文物,成為禮儀場所的儀仗之器。是一件秦平嶺南地區(qū)的重要歷史物證。
楚式銅鼎
鼎最早是一種用來煮食的炊器,后來成為政權(quán)地位的象征。南越王墓共出土銅、鐵陶鼎51件,其中青銅鼎36件,這些鼎按器形可分為楚式鼎、漢式鼎、越式鼎三種,這是墓中出土的唯一一件楚式鼎,它起源于古代楚國。
南越國偏居嶺南,經(jīng)濟文化相對落后,其鐵工具、馬、牛、羊等要從北方輸入。這件楚式鼎與墓中出土的其它楚文化器物反映了南越國與中原內(nèi)地的經(jīng)濟貿(mào)易交流是較為頻繁的。
船紋銅提筒
提筒是古代越族儲酒的器物。墓中出土大小不一的提筒共9件,這是最精美的一件。筒身有四組船紋,反映的是一支大型作戰(zhàn)船隊在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凱旋的場景。船體明顯繪出甲板,船內(nèi)分艙,滿載戰(zhàn)利品,其中的一艙內(nèi)滿是銅鼓。船上還繪有海龜、海魚和海鳥,并有“羽人”戰(zhàn)士提敵首級或執(zhí)宰俘虜?shù)惹樾?,這是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規(guī)模最大和最為完備的海船圖形。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錯金銘文虎節(jié)
節(jié),是古代用于軍事和外交等方面的信物,是我國古代使者所持的憑證。目前我國已出土的節(jié)有:管形節(jié)、龍節(jié)、虎節(jié)等。這些節(jié)多出土于湖南、湖北、安徽等楚文化區(qū)域。
這件虎節(jié)長19厘米,最高11.6厘米,最厚1.2厘米。
它用青銅鑄成扁平板的老虎的形狀,虎成蹲踞之勢,虎口大張,尾部彎曲成“8”字形?;⑸砩系陌呒y鑄有彎葉形淺凹槽,內(nèi)貼金箔片,雙面共用60片?;⒀邸⒒⒍杉毥鹌蠢粘?。
在虎節(jié)的正面有錯金的銘文“王命命車途”,從銘文可知,它是一件調(diào)動車馬的信符。南越王墓出土的這件虎節(jié),從文字、紋飾等方面看,與楚文化有淵源關(guān)系。它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唯一錯金虎節(jié)。
勾鑃
勾鑃是古代越族特有的打擊樂器,多出土于長江流域的吳越地區(qū)。這套勾
一套共八件,重191公斤,是嶺南首次發(fā)現(xiàn)如此大型的越族打擊樂。這套勾
每件腹部均刻有銘文,按大小有“第一到第八”的編號。說明它是在南越王趙即位第九年由樂府的工官鑄造的。
繪畫銅鏡
直徑:41厘米
南越王墓出土的繪畫銅鏡共有四面,僅這一面作了去銹處理。這面銅鏡直徑達41厘米,是目前國內(nèi)考古發(fā)現(xiàn)最大的一面西漢繪畫銅鏡。
銅鏡繪畫分為內(nèi)外兩個區(qū)間,內(nèi)區(qū)繪卷云紋圖案,外區(qū)繪人物,使用的顏料有白色、綠色等。繪畫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是兩人跨步弓腰擊劍,兩側(cè)數(shù)人袖手旁觀的圖案。其繪畫風(fēng)格與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帛畫相似
鎏金銅瑟枘
六山紋銅鏡
直徑:21厘米
這面銅鏡出土于西耳室,三弦鈕。以六個“山”字為主體紋飾,以浪花形的羽狀紋為地紋。“山”字是戰(zhàn)國時楚國文字的寫法,和今天的漢字類似。用山代表高山,可能寓有長壽之意,“山”字鏡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等多種,以六山鏡最為少見。“山”字紋鏡是典型的楚式鏡,說明南越和楚地的關(guān)系是十分密切的。
平板玻璃銅牌飾
長:10厘米
寬:5厘米
墓中共出土牌飾16對32件。其中玻璃牌飾11對,鏤空動物紋鎏金銅牌飾5對。它們大多放置于墓主的胸腹兩側(cè),可見是一種佩飾。這些玻璃光潔透亮、氣泡少且厚薄一致。經(jīng)測定,為鉛鋇玻璃,鉛、鋇的含量高達33%和12%,屬典型的古代中國玻璃系統(tǒng)。過去認為平板玻璃出現(xiàn)較晚,這次發(fā)現(xiàn),在漢墓中尚屬首次,對研究中國古代玻璃制造業(yè)的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屏風(fēng)
屏風(fēng)是室內(nèi)陳設(shè)的用具。這件屏風(fēng)出土于主棺室東側(cè),是我國漢代考古首次發(fā)現(xiàn)的實用漆木屏風(fēng)。
由于出土?xí)r屏風(fēng)部分已朽爛,僅存一些銅構(gòu)件和漆片散落在地,專家們根據(jù)構(gòu)件的出土位置、構(gòu)件造型科學(xué)復(fù)原。
這件屏風(fēng)不僅規(guī)模大,而且結(jié)構(gòu)奇巧。它中間的屏門可以向外開啟,兩側(cè)的翼障以折疊構(gòu)件連接,可以展開。它的上部裝飾有插著羽毛的朱雀和雙面獸首造型的頂飾,中間是紅黑兩色的卷云紋圖案,下部是人操蛇造型的托座。
屏風(fēng)銅蟠龍托座
通高:33.5厘米
通長:27.8厘米
蟠龍托座是屏風(fēng)下面的構(gòu)件,蟠龍托座由一條龍、兩條蛇、三只青蛙組成,龍的四只足踩在一個由兩條蛇組成的支座之上,支座為雙蛇合體,蛇身各卷纏一只青蛙,龍的四肢微微下蹲,一只青蛙伏在龍口之中,前肢抓住龍口的邊緣,神態(tài)安穩(wěn)。
屏風(fēng)銅人操蛇托座
通高:31.5厘米
橫長:15.8厘米
人操蛇托座是屏風(fēng)下面的折疊構(gòu)件,青銅鑄造,遍體鎏金,出土共有兩件。托座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是一個直角形的構(gòu)件,用來套合屏風(fēng)。下半部分是一個越族大力士抓住五條蛇的形象,力士兩眼圓瞪,眼珠外突,鼻短而高,口銜一條兩頭蛇,身著短袖上衣,下體著露膝短褲,赤著雙腳,雙手抓蛇,雙腿夾蛇,四蛇相互纏繞,向左右延伸。外連一組云紋。
南方多蛇,古代越族人有抓蛇、食蛇并以蛇為圖騰的習(xí)俗,越人操蛇象征著祛邪避惡。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大門石墻上的兩組大型浮雕的主題就是操蛇的男女越神,體現(xiàn)出南方越文化的特色。
屏風(fēng)銅蛇紋托座
屏風(fēng)銅朱雀頂飾
通高:26.4厘米
雙翅距寬:24.5厘米
頂飾是屏風(fēng)橫梁上的裝飾物,共有五件,都是青銅鑄造,遍體鎏金,其中有兩件朱雀頂飾,三件獸首頂飾。在朱雀頭頂和獸頭上都有一個圓管,可能是用來插羽毛的。
朱雀是漢代主管南方之神,是想象中的動物。朱雀昂首展翅,站在方座上,脖子、身體、雙翅刻滿了羽毛紋飾。方座四面裝飾著火焰形紋飾,是一尊火中的朱雀形象,栩栩如生。
四連體熏爐
通高:16.4厘米
四連體銅熏爐十分少見,而南越王墓就出5件。爐體由四個互不連通的小盒組成,可以燃燒四種不同的香料。由于當時的香料主要來自東南亞地區(qū),它從一個側(cè)面也反映了嶺南同這些地區(qū)的交往。
銅鈁
酒器。紋飾以蟠紋為主,輔以云雷紋和三角紋,線條清晰流暢,有浮雕感。
鎏金銅壺
青銅酒器。通體鎏金,頸細長,腹圓,廣圈足微向外撇。
銅煎爐
煎爐有兩層,下層放炭火,上層煎烤食物在上層底部發(fā)現(xiàn)有黑黑的煙薰的痕跡,說明這個煎爐入葬前是使用過的實用物。
銅姜擦
前面有漏頭,后部有乳釘擦面,是用來磨取生姜汁的,這種用具現(xiàn)代廚房仍在使用。眾多飲食器具的出土,說明了“食在廣東”有它的歷史淵源。
銅句鑃
銅烤爐
烤爐和煎爐反映了南越國宮廷內(nèi)烤和煎兩種烹飪技藝。南越王墓出土了三件銅烤爐,這里展示了一大一小的兩件,右邊是一幅燒烤示意圖。
銅框鑲玉卮
通高:14厘米
口徑:8.6厘米
銅框玉卮是一件運用鑲嵌工藝的實用玉器,用來飲酒,也是一件工藝品。它由9塊青玉片嵌在一個銅框上制成,跟卮相配的有一個漆木蓋,蓋上的黑漆大部分已朽落掉。出土?xí)r,銅框玉卮上裹了很多層絲綢,可見當時就是一件珍罕之物。
漢代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公元前198年,長安的未央宮竣工,漢高祖劉邦置酒未央宮,大宴群臣,曾捧玉卮向他的父親敬酒,可見玉卮在古代是珍罕之物。目前全國考古發(fā)現(xiàn)的玉卮很少,這件玉卮出土于奴仆的殉葬之所,似乎說明殉人有較高身份。
銅鈕鐘
編鐘是古代禮儀中的重要打擊樂器,一船在祭祀或宴會時使用,南越王墓出土這一套共十四件。它的作用是為演奏提供音準,使樂隊中演奏旋律的絲竹、管弦樂器等有律可依。鈕鐘的聲音厚重雄渾,一般用來演奏雅樂,鈕鐘在嶺南秦漢時期還比較少見。
銅卮
銅框玉卮是一件運用鑲嵌工藝的實用玉器,用來飲酒,也是一件工藝品。它由9塊青玉片嵌在一個銅框上制成,跟卮相配的有一個漆木蓋,蓋上的黑漆大部分已朽落掉。出土?xí)r,銅框玉卮上裹了很多層絲綢,可見當時就是一件珍罕之物。
漢代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公元前198年,長安的未央宮竣工,漢高祖劉邦置酒未央宮,大宴群臣,曾捧玉卮向他的父親敬酒,可見玉卮在古代是珍罕之物。目前全國考古發(fā)現(xiàn)的玉卮很少,這件玉卮出土于奴仆的殉葬之所,似乎說明殉人有較高身份
印花銅凸板
長:3.4厘米
寬:1.8厘米;長:5.7厘米
寬:4.1厘米
南越王墓出土的兩件印花銅板模,是目前發(fā)現(xiàn)年代最早的一套織物印花工具。它由大小兩件凸板組成,背面均有穿孔的小鈕用以穿繩,便于執(zhí)握。大的為主紋板,形如火焰;小的突板為定位板,像一個“人”字。出土?xí)r,它的周圍有大量的碳化絲織物,紋樣與板模一致。
從傳世及出土的實物看,印花板的使用多見于公元7世紀以后,而這套印花板的年代為公元前2世紀。所以它在中國紡織印染業(yè)以及世界科技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甬鐘
鐘是古代祭祀或王室宴會時必不可少的青銅打擊樂器,出現(xiàn)于西周時期,因大小依次成組懸掛,所以稱為編鐘,斜掛的我們叫它甬鐘,直懸的稱它為鈕鐘。南越王墓出土編鐘共三套,這套甬鐘也可能是南越國自鑄的,說明了這個王朝對高雅音樂的重視。
越式銅鼎
南越王墓出土青銅器500多件,它們大多具有地區(qū)文化特色,應(yīng)是本地生產(chǎn)的。其中越式鼎就有17件。這兩件大銅鼎出土于后藏室,它們器形高大,平底直足,這種鼎起源于嶺南地區(qū),我們稱之為越式鼎。
嶺南越族在周代已經(jīng)掌握了煉銅技術(shù),南越王墓出土的銅鼎和其它器物反映了南越國青銅冶煉的最高水平。
越式小鼎
南越王墓出土青銅器500多件,它們大多具有地區(qū)文化特色,應(yīng)是本地生產(chǎn)的。其中越式鼎就有17件。這兩件大銅鼎出土于后藏室,它們器形高大,平底直足,這種鼎起源于嶺南地區(qū),我們稱之為越式鼎。
嶺南越族在周代已經(jīng)掌握了煉銅技術(shù),南越王墓出土的銅鼎和其它器物反映了南越國青銅冶煉的最高水平。
金銀器
銀盒
銀盒蓋身相合呈扁球形。蓋子和盒身上采用錘牒工藝制成對向交錯的蒜頭型凸紋。這種工藝與紋飾、造型是古代西亞波斯銀器的特點,而與中國本土的不同。專家認為這是一件海外舶來品,銀盒進入中國后,工匠根據(jù)漢代銀器的特點,在蓋子上焊接了蓋鈕,在盒底加了圈足,還在器身上留下了許多銘文。西漢時期,廣州已是中國重要的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七星紋銀帶鉤
七星紋銀帶鉤,鉤首是龍頭形狀,鉤身裝飾著北斗七星紋。這是南越王墓出土的唯一一件與天文有關(guān)的文物,因而更顯其珍貴
珠襦組帶上的金花泡飾
金花泡的設(shè)計和加工十分精細,球面形泡體上的金絲和金珠都是焊接固定的。在20倍的放大鏡下,可以清楚地到金花泡的焊接點。它的工藝技術(shù),可能來自古代的西亞地區(qū),是中西方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物證之一。
象牙卮
高:5.8厘米
厚:0.3厘米
這件象牙卮出土?xí)r被裝在一個漆木酒杯內(nèi),整體成圓筒形,卮蓋內(nèi)針刻有鳳鳥、飛雁紋,蓋身刻有四只獨角神獸,神獸張口回首、姿態(tài)威猛,畫面用紅藍兩色相涂,更增添了畫面的立體效果。這件針刻填色的象牙制品是第一次發(fā)現(xiàn),是一件匠心獨運的針刻線畫精品。
陶器
“長樂宮器”陶甕
高:53厘米
腹徑:46.5厘米
這件陶甕在表面上有“長樂宮器”四字,我們知道,在漢代首都長安城內(nèi),有長樂宮、未央宮等宮殿,是帝王、后妃的居所。這件陶甕的出土,說明了僭越稱帝的在宮廷建制方面,充分仿效西漢中央王朝的王室制度。
陶響魚
樂舞擊拍的“沙镲”。捏制,由兩片泥板捏合成空心的魚形,內(nèi)裝粗砂礫,高溫?zé)伞?/p>
陶熏爐
陶響盒
古代樂舞時擊拍的用器。中空,內(nèi)裝砂礫,搖動時沙沙作響,與同時的陶響魚形異實同。
陶瓷枕
三彩詩文六角形枕
金代
十二至十三世紀山西晉南長:25.6厘米
寬:11.8厘米
高:8厘米
這件金代山西晉南地區(qū)瓷枕在枕面長方形框內(nèi)書寫一首五言絕句: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這是唐代很有名的絕句,它的作者是元和、長慶年間的詩人張祜。他曾有“千首詩輕萬戶侯”的美譽?!逗螡M子》是唐代的一種曲名,因唐玄宗時一位名叫何滿子的歌人臨刑哀歌而得名。這首詩是寫唐代宮女生活的,宮女遠離故鄉(xiāng),被幽禁于宮中達二十年之久,一面唱著哀婉的《何滿子》曲給皇帝取樂,一面想到自己悲慘的身世,不禁黯然淚下。宮女內(nèi)心的凄楚,被描寫得淋漓盡致。
白釉剔牡丹紋腰形枕
金
河北定窯長:26.1厘米
寬:19.8厘米
高:15厘米
定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繼邢窯之后又一著名的白瓷窯場。窯址在今天的河北省曲陽縣,那里宋代屬定州,所以叫定窯。它始燒于晚唐,到北宋時,就已經(jīng)取得很大成就了,及至金朝,仍十分興盛。在五大名窯之中,定窯產(chǎn)品以豐富多彩的裝飾花紋取勝,主要裝飾手法有印花、刻花、劃花和剔花等。這件瓷枕充分體現(xiàn)了定窯的剔花工藝技術(shù)。所謂剔花,就是在已繪好紋飾的瓷胎上將花紋以外的部分剔除,使花紋凸起,有如浮雕,從而展示了紋飾的立體效果。
這件枕頭枕面上剔出纏枝牡丹花紋,在側(cè)面剔出卷草紋。技法生動寫實,畫面富麗堂皇。
綠黃釉印花詩文扇形枕
金
河北磁州窯長:34.5厘米
寬:16.8厘米
高:11.2厘米
這件金代磁州窯枕在側(cè)面有施黃釉的模制卷草紋,在枕面施有綠釉,并刻劃有詞一首。詞文如下:“簾卷夕陽曲檻明,東風(fēng)桃李滿畫城,回首十年渾似夢,幾飄零?;錆u隨流水遠,鶯慵已許送春聲,惟有西山還似舊,笑天青?!臄偲其较场边@首詞寫得沉著老到,且不見著錄,可以為《全宋詞》增加內(nèi)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枕
金河北磁州窯長:26厘米
寬:21.9厘米
高:12.6厘米磁州窯瓷枕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的集大成者,其瓷枕的紋飾內(nèi)容,包括有詩、詞、畫、賦、曲和警語、祝語等內(nèi)容,是這一時期民間思想觀念、社會崇尚和生活習(xí)俗的有力保存者。這件金代磁州窯瓷枕在枕面上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個字,見于《論語》,反映了典型的儒家道德思想,一直是中國人處世的指針。
白地褐彩花卉詩文束腰形枕
南宋
此枕將中國藝術(shù)中的詩、詞、畫結(jié)合在一起,充分體現(xiàn)了吉州窯窯工們對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的博采眾長。它為泥質(zhì)黃白色胎,枕兩端繪花卉紋,枕面和枕底繪詩文,另外兩面一面繪瑞獅戲彩球紋并輔以野菊紋,一面繪海濤紋與花卉紋。在枕面和枕底上寫著東晉顧愷之的五言詩1首和北宋著名詞人柳永的詞2首。由于此枕在燒制前被水淋過,所以有三個面還留有水痕。
青白釉劃花蓮葉形枕
元
江西景德鎮(zhèn)長:21.6厘米寬:12.8厘米高:13.9厘米
枕面為荷葉形,劃出葉脈,枕身中央以堆塑的方式制作出仰覆蓮瓣,兩邊為莖形柱。造型獨特。
褐釉剪紙花紋長方形枕
晚唐
安徽壽州窯長:13.6厘米
寬:9.5厘米
高:6厘米
壽州窯是唐代的一大名窯,以生產(chǎn)黃釉瓷而著稱。這件瓷枕在灰白色的瓷胎上施以醬黃釉和黃白釉,在胎體上施有厚重的化妝土,瓷枕枕面飾剪紙醬地黃白牡丹花,造型古拙,體現(xiàn)了壽州窯器物的質(zhì)樸和厚重。
綠釉素面橢圓形兔座枕
晚唐河南鞏縣窯長:13.1厘米
寬:7.2厘米
高:6.7厘米
珍珠地劃嬰孩紋腰形枕
北宋河北定窯長:24.3厘米
寬:19.9厘米
高:11.4厘米
印花是宋代河北定窯普遍采用的工藝高超的技法之一。工藝素雅的定窯印花瓷器,一向被視為陶瓷藝術(shù)的珍品。這件瓷枕是珍珠地花紋枕中的佼佼者,也是定窯罕見的珍品。所謂珍珠地,是在紋飾的空隙處填印細而密的珍珠紋,故又稱珍珠地劃花。它在灰白色瓷胎上施以印花珍珠作地紋,在枕面中心劃一豐腴肥滿的嬰孩,枕側(cè)面配以印花紋和珍珠紋,整件瓷枕造型完美,構(gòu)圖勻稱,劃法流暢,充滿了健康的藝術(shù)美,也充分展示了定窯完美的紋飾水平。
白地劃奔羊元寶形枕
北宋河南當陽峪窯長:20.7厘米
寬:14厘米
高:10.9厘米
所謂劃花,是在陶器的制作中,用竹簽一類的工具在胎面上劃出線條花紋,用篦狀工具劃出的花紋則更為纖細精巧。這種工藝最早見于河北的定窯,而以河北磁州窯最為著名。這件瓷枕,在白地上用巧妙的構(gòu)圖和強勁的筆力,以寥寥幾筆,勾劃出一只狂奔野羊的形象,讓人嘆為觀止。
交通信息
公交102、107、108、7、22、191、243、264、517、帽峰山專線2到財廳站下;7、12、24、182、215、233、243到中山五路站下;或地鐵一號線公園前站。
Hash:4ff7d2f1c82ad6dc72996e1a8ed508713c7fe279
聲明:此文由 中國古美術(shù)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