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产成人精品视频app,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中文字幕不卡在线高清,精品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美女胸屁股无遮挡,久久久久久91香蕉国产,美女图片大黄

民國時衛(wèi)寧縣緣何“拆分”為中衛(wèi)、中寧兩縣

1933年衛(wèi)寧分縣,一度擬定以鳴沙為中寧縣城,后來因故未能實現(xiàn)。此事說來話長,讓我們先從衛(wèi)寧分縣的經(jīng)過說起。

1933年8月,寧夏省政府秘書長兼代理民政廳長馮延鑄向省政府提交一封建議書,全文是:

為建議事:查縣境廣狹,必須斟酌適宜;政治措施,要在平均發(fā)展。

中衛(wèi)縣城,東至分守嶺寧朔縣界二百二十里,西至營盤水甘肅靖遠縣界二百一十里,南至打拉池海原縣界七十里,北至蒙古界四十余里,面積二萬一千五百方里,大河貫注其間,夙稱繁盛,為寧甘交通要沖。

惟縣境遼闊,名雖劃為六自治區(qū),實際辦事,多按十二區(qū)分配,一切政治推行,殊覺鞭長莫及。政府意旨,既未能貫徹于民間;而人民痛苦,更難以陳達于政府,形成隔閡,治理維艱。

茲為因地制宜,便于治理起見,擬將中衛(wèi)劃為兩縣:以黃河為界,河南增設寧安縣,以寧安堡為縣城;河北為中衛(wèi)縣,縣城仍舊。其劃界、公糧詳細辦法,由各有關主管機關,會同派員履勘核辦。

似此劃分區(qū)域,增設縣治,一則便于統(tǒng)治,不致顧此失彼,一則縣政府權力易于貫徹,政教可以優(yōu)為,對于地方政治之改進,裨益良多。

是否有當,相應建議,敬請公決。

建議人 兼代民政廳長馮延鑄

馮延鑄為什么要主張衛(wèi)寧分縣?衛(wèi)寧分縣的背景又是什么呢?

20世紀30年代初,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之間的中原大戰(zhàn)后,馬鴻逵接受蔣介石的任命,出任寧夏省政府主席,他是1929年寧夏省建省以來繼門致中、吉鴻昌、馬鴻賓之后的第四任主席。他率所部十五路軍1萬余人由河南經(jīng)北平、張家口、大同、歸綏(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包頭,于1933年1月到達寧夏。

3月1日,馬鴻逵率新的省政府委員在省城宣誓就職,委員有:馬鴻逵、羅震、梁敬錞、葛武棨、余鼎銘、馬福壽、海濤、達理扎雅、馬繼德和馮延鑄。

馬鴻逵兼任省主席,羅震兼任民政廳長,梁敬兼任財政廳長,葛武棨兼任教育廳長,余鼎銘兼任建設廳長,馮延鑄兼省政府秘書長。

不久,羅震請假離職,馮延鑄以秘書長兼代理民政廳長。

寧夏省地盤很小,當時只有2旗9縣。

2旗,即賀蘭山以西的阿拉善旗和額濟納旗。

9縣即建省前原寧夏道管轄的平羅、寧夏、寧朔、金積、靈武、鹽池、中衛(wèi)、豫旺8縣和馮玉祥率國民軍到達西北后新設的磴口縣。

實際上阿拉善旗和額濟納旗的日常事務都由各自的蒙古王爺管理,寧夏省真正管轄的范圍,只是9縣而已。

馬鴻逵是個有野心的人,平時言談話語之間,常以地盤太小為憾。

馮延鑄了解馬鴻逵的心事,既然代理了民政廳長,便想在民政廳長的崗位上有所作為,于是便提出了衛(wèi)寧分縣的建議。

他想,既然地盤不能擴大,在原有的地盤上增加幾個縣的數(shù)目,對外可以充充門面。

馬鴻逵看到建議書后十分贊賞,當即于9月5日召開省政府第45次委員會議,通過了馮延鑄衛(wèi)寧分縣的建議。

馬鴻逵統(tǒng)治寧夏17年,用這種由大劃小分解的辦法,從原有的9個縣增加到13個縣。

增加的4個縣中,除陶樂縣原是綏遠省的地盤,由馬鴻逵開發(fā)增建以外,惠農(nóng)縣是由平羅縣北部劃地增設的,中寧縣是由中衛(wèi)縣東部劃地增設的,賀蘭縣永寧縣則是由寧夏縣與寧朔縣分解出來的。

馮延鑄的建議,其要點是“中衛(wèi)縣境遼闊,一切政治推行,殊覺鞭長莫及”?!皵M將中衛(wèi)縣劃為兩縣,以黃河為界,河南增設寧安縣,以寧安堡為縣城;河北為中衛(wèi)縣,縣城仍舊。”

衛(wèi)寧分界--山河橋

省政府決議公布后,立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河北地區(qū)胡生蘭等58名鄉(xiāng)紳上書馬鴻逵,提出反對以黃河為界,其理由有二。

一是他們認為“似此劃分,河南之常樂、古水地址極西,距中衛(wèi)縣城不過二三十里,距中寧縣城二百一十里,凡運糧納草實有舍近求遠之勞,政府管轄依然鞭長莫及”。

二則他們認為“河南香山出產(chǎn)煙炭,富有羊只,宣和、永康、寧安等堡蕃植園林,盛產(chǎn)枸杞,土地廣大,物產(chǎn)豐饒。河北之廣武、棗園、石空、鎮(zhèn)羅,城堡破爛,林木稀少,干山枯嶺,貧富相差懸殊。若以黃河為界,苦樂不均,不啻寧安升諸天堂,中衛(wèi)墮諸地獄矣”。

此信上達后,省政府指令衛(wèi)寧分縣籌備專員孫斌和中衛(wèi)縣長董天祥,會同省民政廳、財政廳指派的專員重新勘界。

重勘的結果,接受了胡生蘭等58人的意見,撤銷原定以黃河為界、南北分縣的方案,另訂以山河橋、勝金關為界東西分縣的方案。隨即上報國民政府行政院內政部。

內政部同意改南北分縣為東西分縣的方案,但對所擬寧安縣名提出異議,駁回重擬。

內政部駁回寧夏省政府所擬的寧安縣名有什么原因呢?

原來,此前行政院曾經(jīng)公布內政部制定的《縣行政區(qū)域整理辦法大綱》,大綱中有一條規(guī)定,在全國范圍內縣名避免重復。而此前黑龍江省曾經(jīng)將清朝時期流放犯官的寧古塔地方定名為寧安縣,寧夏省再設一個寧安縣,勢必重復。

寧夏省政府接到通知后,經(jīng)過集思廣議,乃決定取中衛(wèi)縣的“中”字,寧安堡的“寧”字,合二而一,定名為中寧縣。

縣名確定后,又覺得改南北分縣為東西分縣后,原定縣城寧安堡地位偏西,于是又議定以寧安之東的鳴沙為中寧縣城,并咨文內政部請求批準。

全文如下:

內政部:查縣境廣狹,必須斟酌適宜,政治措施,要在平均發(fā)展。本省中衛(wèi)縣東至金積縣界,西至甘肅紅水縣界,二百八十里;南至甘肅海原縣界,北至阿拉善旗界,一百八十里。面積約五萬方里,黃河貫注其中,兩岸渠田縱橫,土質肥沃,可耕可牧,夙稱繁盛之區(qū),當甘寧交通之沖。惟是幅員遼闊,居民繁重,縣政推行,殊覺鞭長莫及,人民完糧納稅,鄉(xiāng)村布置警衛(wèi),諸感困難。且東西狹長,與縣治距離太遠。

政府意旨,既不易貫徹于民間,而人民疾苦,更難以陳達于政府。形成隔閡,治理維艱。

茲為因地制宜,易于施政起見,依照《縣行政區(qū)域整理辦法大納》第三條第三款之規(guī)定,擬將該縣劃分兩縣,以便治理。當經(jīng)提出本府委員會第四十五次會議原則通過,令民政廳遵即委員勘界,并擬具縣名,呈府核轉在案。

旋經(jīng)呈復:“業(yè)經(jīng)委派孫斌會同中衛(wèi)縣實地履勘,擬具意見:查中衛(wèi)形勢,東西狹長,南北略隘。縣治偏西,東邊居民與縣治距離約二百余里之遙,公務奔走,動非數(shù)日不能到達,縣府不能收呼應靈敏之效,此就地勢論,應東西分治。河南以山河橋為界,河北以勝金關為界,界西為中衛(wèi)縣管轄區(qū)域,計本城五莊、柔遠、鎮(zhèn)靖、鎮(zhèn)羅、常樂、永康、宣和及永興之上莊;界東為中寧縣管轄區(qū)域,計新舊寧安、恩和、鳴沙、白馬灘、張恩、黃辛各灘、石空、張義、棗園、鐵桶、渠口、廣武及永興之下莊。

如此劃分,兩相停均,無所偏畸。且界東之寧安、鳴沙等堡,為古鳴沙州,明初廢州,徙民長安,清初調軍守土,隸于中衛(wèi)。后以人事漸繁,中衛(wèi)遙治不便,復設巡檢,以資治理。

民國革新,檢司被裁,地方事務,每為隔滯,遂漸廢弛。今仍沿舊制分界,東為增設新縣治行政區(qū)域,定名為中寧縣,以鳴沙州為縣城。在縣城縣府未建筑完備之先,暫于寧安堡權且辦事。而人民世代同處,風俗習慣自相融洽。此就人事論,以東西分界為妥當也。并繪具《中衛(wèi)、中寧分縣圖》四份,《劃縣圖說》四扣前來?!?/p>

查該廳擬以河南山河橋、河北勝金關作界,劃分兩縣行政區(qū)域,諸尚適宜。雖黃河東西貫注,分全縣為南北兩部,但就地理及人事兩方面觀察,均以東西分治為便利,核與《省市縣勘界條例》第二條第二款尚屬相附。所擬中寧縣名稱,缺列二等,查與全國縣名亦無雷同。相應咨請貴部查核見復,為要。

此致內政部

寧夏省政府內政部接到寧夏省政府的咨文后,立即呈報行政院,行政院又立即呈報國民政府。

1933年12月30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發(fā)布國民政府第2435號令,全文如下。

行政院呈:“據(jù)內政部呈,為寧夏省增設中寧縣一案,核與部頒《縣行政區(qū)域整理辦法大納》之規(guī)定尚屬相附,所擬新治縣名亦尚妥協(xié),似應準予照辦。檢同圖說,呈請鑒核備案,并將該縣印信飭局鑄發(fā)由?!背始ぃ瑴视鑲浒浮T摽h印信仰候轉飭鑄發(fā)可也。附件存。此令。主席林森中華民國二十二年十二月三十日

寧夏省政府接到國民政府令后,不敢怠慢,雷厲風行,于1934年1月1日在寧安堡城內東五道巷口原渠寧巡檢司院內成立中寧縣政府,舉行掛牌儀式,隆重慶賀,開始辦公,至此中寧縣正式成立,第一任縣長為孫斌。

但是,寧夏省政府給內政部的咨文明確指出:“在縣城縣府未建筑完備之先,暫于寧安堡權且辦事?!?/p>

這就是說,寧安堡是臨時縣城,正式縣城是鳴沙,一旦縣城縣府建筑完備,縣城就從寧安搬到鳴沙去了。

看來,鳴沙作為中寧縣城,經(jīng)行政院和國民政府批準,已經(jīng)是板上釘釘,絕對無疑的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寧縣城

可是,世上的事,變數(shù)很多。大家都認為變不了的事,偏偏就變了。

變的原因,就出在“縣城縣府建筑完備”幾個字上。

歷史上,從南北朝時期起到元朝止,鳴沙屢設州縣。州有州府,縣有縣衙,按理說“建筑縣城縣府”應該不是難事。

但是,無情的黃河,從明朝以后逐年南侵,將古老的鳴沙城幾乎全部吞沒,只剩下城東南一角的安慶寺和永壽塔,古時候的州衙縣衙,全被黃河沖刷崩塌,不留一點痕跡。

現(xiàn)在要建筑縣城縣府,就等于荒灘上蓋樓房——一切從零開始,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馬鴻逵是個封建軍閥,但凡軍閥都相信一條:有了軍隊就有政權,有了政權就有一切。

寧夏老百姓負擔很重,“萬物皆上稅,唯有屁無捐”。但是他們上的稅,馬鴻逵都用來養(yǎng)了兵,哪里顧得上建筑縣城縣府。

今年拖明年,明年拖后年,從1934年1月1日中寧縣成立,拖了3年半,到了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了。

抗戰(zhàn)期間,口號變了:軍事第一。勝利第一。一切為了抗日。

人們再也想不起中寧縣建筑縣城縣府的事了,即便想起來,也顧不上搞了。

抗日戰(zhàn)爭一打就是8年,加上抗戰(zhàn)前的3年半,時間過去了11年半,習慣成了自然,寧安堡作為中寧縣城已經(jīng)習以為常,誰也不再提鳴沙曾被定為中寧縣城的舊事。

況且不久又爆發(fā)了解放戰(zhàn)爭,國民黨政權風雨飄搖,馬鴻逵惶惶不可終日,你還讓他掏腰包在鳴沙建筑縣城縣府,這不是天方夜譚嘛!

就這樣,鳴沙作為中寧縣城的事,如草上清風,吹了一陣,不了了之了。

今日中寧縣城全貌

部分圖片源于百度圖片

信息來源:口述寧夏

編輯每天很辛苦,

Hash:09e711f7ac93e3360a05413fbc87b561f1d91c71

聲明:此文由 居家中衛(wèi)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