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410年時間的四座都城
楚都的變遷
楚國從公元前11世紀(jì)立國到公元前3世紀(jì)滅亡,歷時800余年。楚國都城到底有幾處?現(xiàn)比較一致的說法是:終楚之世,始都“丹陽"。丹陽之后楚國國都通稱為“郢都"。按遷移順序分別為:鄢(yān)郢、紀(jì)郢(南郢)、陳郢(yǐng)、壽郢。
丹陽
目前傾向于在丹(湖北丹江口)、淅(河南淅川)和南漳。從周成王三年熊繹(yì)建都至楚文王始都郢,歷時410年。
鄢郢(楚皇城)
故址在今宜城市南7.5公里的鄭集鎮(zhèn)皇城村。從楚文王公元前689年“始都郢",到公元前504年(楚昭王十二年)遷郢于鄀,歷十余君,達180余年。
南郢(紀(jì)南城)
故址在今荊州城北5公里的紀(jì)南城。興建于楚惠王中后期(約公元前455年前后),廢止于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歷十余君,達200多年。
平糧臺遺址考古發(fā)掘
陳郢
故址在今河南省淮陽市平糧臺。從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破南郢,楚東遷于鉅陽,陳郢作為楚國都城僅25年。
壽郢
楚人平地建起的第三大城市,也是楚國最后的國都。自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東徒壽春,到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楚國在此建都僅19年。
楚國的別都
楚國的別都很多,目前公認(rèn)的有鄂、鄢、鄀(ruò)、西陽、陳、蔡、不羹、穰、城陽、項城等。
鄢
位于今湖北宜城境內(nèi)。鄢之得名有兩說,一說認(rèn)為鄢為西周初封國,原在今河南鄢陵縣西北,因被鄭武公所滅,遺民南徙于湖北宜城,后人楚。一說認(rèn)為今宜城境內(nèi)原本有一卻姓小國鄢,其國名可能得名于鄢水。無論上兩說孰是敦非,鄢位于湖北宜城境內(nèi)是毫無疑問的。楚滅鄢時至遲在楚靈王三年(公元前538年),該年楚國興兵伐吳,順便滅了沿途小國賴,并遷賴國遺民于鄢,說明此時鄢已歸楚。鄢立為別都在楚遷賴民后不久,楚惠王時,楚國發(fā)生白公之亂,楚平王的孫子白公勝為報鄭國人殺父之仇,請楚令尹子西討伐鄭國,子西不從。后晉國攻打鄭國.,楚國子西出兵救鄭,白公勝遷怒于子西,楚惠王十年(公元前479年),白公勝借敗吳師于慎,以獻捷名義人郢,乘機劫持惠王,殺了子西、了期、子閭等,企圖別立楚王,后葉公子高舉兵人郢,平息白公之亂,這次劫難,郢都受到損傷,惠王為了避免白公余黨再次判亂,一度遷都于鄢,旋又“遷回郢都"。唐余知古《渚宮舊事》云:“昭王避敵遷都,惠王因亂遷郾(鄢),即立復(fù)歸……”又據(jù)《史記》記載,公元前283年,楚頃襄王與秦昭王曾“好會于鄢"。多個楚王在鄢都有重大活動,說明鄢為楚之別都有相當(dāng)長時間。鄢都廢于何時?據(jù)文獻記載很有可能是秦將白起拔郢的前一年,即公元前279年?!妒酚洝なT候年表》:“(楚頃襄王二十年)秦拔鄢、西陵。"《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白起攻楚,拔鄢、鄧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燒夷陵,遂東至竟陵。”鄢故城位于宜城的何處.對此存有二種說法。一種認(rèn)為在宜城縣南.《括地志》:“……又率道縣南九里有故鄢城,漢惠帝改曰宜城也。”顧祖禹《讀史方輿紀(jì)要·湖廣·宜城》:“鄢城在宜城縣西南九里,古鄢子國,楚名鄢縣,鄢,楚之別都。”今人有的以考古發(fā)現(xiàn)的宜城楚皇城遺址為楚之鄢都。還有一種認(rèn)為在宜城縣北約20里處的蠻河邊。
鄀
鄀與鄢相鄰。史書上常以鄢鄀并稱。最初的鄀在陜西商密,為一鄀氏建立的小國,后被楚征服,移其民到南郡宜城縣境,仍以鄀稱。鄀都成為楚別都在楚昭王時期。據(jù)《史記·楚世家》載,楚昭王十二年(公元前506年)吳師逆淮而上進攻楚國,大敗楚國的舟師,順漢水而下,直逼楚郢都,楚昭王害怕滅國之災(zāi),把都城遷到了鄀。
鄢郢大事件
武王伐隨
春秋早期楚武王為經(jīng)營漢東,曾三次伐隨。楚武王三十五年(前706年)春,武王熊通侵隨,進駐隨國瑕地,使大夫章求和,隨人亦使少師主持和談。武王“毀軍而納少師”,言和撤兵。楚武王三十七年(前704)夏,武王以隨不參與諸候沈鹿之會,興兵進伐,駐軍漢、淮之間。同年秋,武王與隨談和而后退兵。楚武王五十一年(前690)春,武王第三次伐隨,卒于征途中。令尹斗祁、莫敖屈重秘不發(fā)喪,率師開道筑橋,建筑營壘,兵臨隨國都下。隨人懼而求和。
屈重假武王之命入盟隨候,且請為會于漢而還。事見《左傳》桓公六年、八年及莊公四年。此后隨人在較長時間內(nèi)依附于楚。《史記·楚世家》所敘武王侵隨較略,與《左傳》有異。
屈瑕伐羅
楚、羅間的一場戰(zhàn)爭。楚武王四十二年(前699)春,莫敖屈瑕率師討伐羅國。屈瑕倨傲輕敵,獨斷專行。到達鄢水,楚師渡河不成行列,又不設(shè)防。進人羅境,即遭到羅國、盧戎兩軍的聯(lián)合夾擊,結(jié)果楚師慘敗。返師途中,屈瑕自縊于荒谷。事見《左傳》桓公十三年。
始都郢(楚皇城) 楚國發(fā)展到楚文王時,已經(jīng)有了四百多年的歷史。四百多年來,楚人歷盡艱辛,自強不息地把楚國從初封疆域不過百里的嬴弱小國,建成了一個“蠻夷皆率服''的強盛國家。楚要想趁勢發(fā)展,就必須走出“辟在荊山”的丹陽,把觸角向外伸展。因此,楚人遷都已是勢在必行了。遷都是一個國家至關(guān)重要的大事。楚人在認(rèn)真分析了當(dāng)時周圍的地理環(huán)境和政治形勢之后,發(fā)現(xiàn)漢江中游宜城河谷平原是一個十分理想的建都之地。這是因為,宜城河谷平原扼據(jù)于荊州、襄陽兩地之間,東有隨棗走廓,西有沮漳(今蠻河)河谷地帶。從這里向北可進擊中原,向南可征伐百越,向東可威懾漢陽諸候,向西可吞并群蠻之地,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地方。加之宜城河谷平原是因漢江與蠻河(古為沮漳河)沖積而成,土地肥沃疏松,舟楫灌溉便利,是一個自古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都高度發(fā)達的區(qū)域。于是,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的當(dāng)年(公元前689年)就將國都由丹陽遷到了宜城河谷平原上,其具體的位置就是今宜城市南的楚皇城古城址,史稱“文王始都郢”。
楚國自文王始都郢,到秦將白起拔郢,其間又經(jīng)歷了四百余年。在這四百余年里,盡管楚于公元前505年將郢都遷至江陵的紀(jì)南城,但宜城仍然是楚國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的地區(qū)。楚國正是憑借了這一重要戰(zhàn)略位置,開展了一系列的軍事擴張行動。首先是春秋時期,楚人北渡漢江,一舉滅掉了鄧、申、呂、繒、應(yīng)、息等國,進而又繼續(xù)北上,在敗晉國之師于必之后,圍攻宋國,迫使魯、宋、陳、鄭等中原諸國,依屬于楚國,使楚莊王當(dāng)上了中原盟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在楚悼王以吳起為將南平百越,占據(jù)蒼梧;楚威王用兵東滅越國之后,楚國已是“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終春秋戰(zhàn)國一世,楚國先后滅國達五十年之多,其強盛時的疆域:東至海濱,南達云南境地,西到川西,北據(jù)豫南,整整占有了南半個中國。然而這一切莫不是楚人都郢之后的結(jié)果。由此可見,楚郢都在楚國的發(fā)展史上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吳師破郢
雖然發(fā)生于楚昭王之時,但卻起因了其父楚平王。楚平王昏庸、奢淫。他重用奸臣費無忌,聽信費無忌的讒言,趕走了與平王一道起事有功的朝吳,接著又加害于太子建和他的老師伍奢。進而獻計楚平王用伍奢為誘餌召其二子殺之。于是,平王派人去召伍奢的長子伍尚和次子伍員(即子胥)。結(jié)果伍尚歸,其父一起被平王殺死。而伍子胥則逃往吳國。
吳國聽從伍子胥的建議,推行了一系列的富國安民政策,使吳國得到迅速的發(fā)展。公兀前506年,即楚昭王十年,從楚國歸來的唐、蔡國君為雪被拘于楚的恥辱,來到吳國請求聯(lián)合出兵攻打楚國,吳國立即與唐、蔡組成聯(lián)軍,進攻楚國。吳師渡過漢水南下,迅速地攻陷了楚郢都(今宜城市南的楚皇城)。楚昭王被迫逃到隨國(今隨州市)避亂。吳師人郢后,對楚后宮進行了大肆地掠搶。伍子胥還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殺兄之仇。這時,伍子胥先前的好友申包胥看到吳師這樣對待楚國,就跑到秦國搬兵救楚。開始秦國不肯,申包胥就靠在秦宮庭的圍墻上哭了七天七夜,哭得眼睛泣血,終于感動了秦王,派子蒲,子虎帥戰(zhàn)車五百乘救楚,才使楚昭王歸郢復(fù)國。吳師破郢,是楚自建國以來遭到的最慘重的一次失敗,它不僅使楚國在中原的霸業(yè)徹底垮臺,而且還在楚人的心中造成了很深的余悸,以致于兩年后(公元前504年),吳國軍隊僅在繁陽(今新蔡縣北)打敗了子期所率的楚軍,就立刻引起了楚國國內(nèi)的一片驚慌,急忙將郢都遷至于鄀(今鐘祥市樂鄉(xiāng)關(guān)二帶),史稱楚昭王都鄀。
不僅如此,吳師破郢還給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在楚皇城的周圍還保留著與吳師破郢相關(guān)連的地名和傳說故事。如流經(jīng)楚皇城西南的百里長渠,又名“拖鍬溝”,傳說是伍子胥引蠻河水沖郢都時所挖的。位于楚皇城南的撈尸湖、曬尸臺,傳說是伍子胥挖掘楚平王尸體、曬尸、鞭尸的地方。
白起撥鄢
楚頃襄王二十年(前279),秦大良造白起復(fù)伐楚,一舉攻占楚郢都,又東取竟陵、安陸。楚師潰敗,頃襄王東奔城陽。事見《史記·楚世家》、《秦本紀(jì)》。
Hash:1d5739a7a2d562f895253000581eae073fa4c3c3
聲明:此文由 考古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