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封城,奧密克戎境外肆虐,這真的是疫情下最后一個寒冬嗎?
12月22日,西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3場新聞發(fā)布會上,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市政府副秘書長張峰虎宣布:
2021年12月23日零時開始,全市小區(qū)(村)、單位實行封閉式管理,每戶家庭每2天由1人外出采購生活物資,其他家庭成員除在疫情防控、城市運轉保障、居民生活密切相關行業(yè)工作外,一般不外出,外出需持單位、社區(qū)開具的證明。
圖源:人民日報
從12月18日至20日連續(xù)三天,西安新增確診人數每日翻倍。截至21日24時,西安累計報告本土病例143例,目前已外溢至5市,關聯(lián)近200人。22日,西安新增27個中風險地區(qū),目前累計有1個高風險和40個中風險地區(qū)。
12月21日下午,陜西省疾控中心主任劉峰指出,此輪疫情西安市出現(xiàn)隱匿性傳播,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社區(qū)傳播,現(xiàn)已出現(xiàn)外溢。為防控疫情,西安市宣布從12月23日零點起防控再升級,全城實行“封閉式”管理。
此消息一出,不得不令人隱隱擔憂。此次西安疫情,會成為繼武漢疫情之后波及國內范圍最廣、感染人數較多的新一輪疫情嗎?
圖源:網絡
根據基因組測序數據顯示,引起本輪西安疫情的毒株系12月4日巴基斯坦入境航班PK854所攜帶,目前確診患者均為德爾塔變異株感染。
當我國還在和德爾塔毒株做斗爭的時候,全球疫情局勢已經被一種新毒株改寫——它,就是奧密克戎。
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截至12月21日,全球已有106個國家和地區(qū)出現(xiàn)奧密克戎毒株。WHO總干事譚德賽表示,“現(xiàn)有數據顯示,奧密克戎要比德爾塔傳播速度快多了”,他警告新毒株或有能力在每1.5至3天內將感染人數翻倍。
圖源:Our World in Data
在奧密克戎席卷世界的大環(huán)境下,美國、英國等大國的疫情形勢也不容樂觀。美國CDC數據顯示,目前奧密克戎已成為全美最主要的新增病例感染源,占比從一周前的3%暴增至12月18日的73%。英國衛(wèi)生安全局首席醫(yī)療顧問也表示,奧密克戎在英國的病毒感染率(R值)在3-5之間,也就是說平均每人會將病毒傳染給3-5人,而此前德爾塔的R值僅在1.1-1.2。
奧密克戎絕不是“狼來了”,為何這個變異株能取代德爾塔成為新“毒王”?
原因一:傳播速度更快。香港大學最新研究數據表明,奧密克戎毒株對人類支氣管上皮細胞的感染力比德爾塔高70倍,在呼吸道中病毒載量更高,解釋了為什么奧密克戎比德爾塔有著更快的傳播速度。
原因二:免疫逃逸能力更高。這是新毒株更令人擔憂的點,也是本文想討論的重點。
真實世界數據顯示:
比"前毒王"德爾塔更高的免疫逃逸能力
2021年12月16日,丹麥學者Laura Espenhain等人發(fā)布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者流行病學特征研究,并與同期德爾塔感染者進行比較。這是全球針對奧密克戎的第一項流行病學研究,提供了真實世界的疾病情況。
研究納入自11月28日至12月9日于丹麥登記的首批785起奧密克戎感染案例。研究顯示,在奧密克戎來襲之后,自12月4日起病例數每日增長40%,這意味著感染人數不到兩天就翻一番,提示奧密克戎傳播速度之快。
圖源:eurosurveillance
在奧密克戎感染者中,有76%的人接種了2針疫苗,7.1%的人甚至接種了加強針。也就是說,全部感染者中共有83.1%的人已經完成了疫苗的完全接種。而在德爾塔感染者中僅有53.2%完全或加強接種疫苗,顯著低于奧密克戎。此外,在785名奧密克戎感染者中,有34名(4.3%)的患者曾感染過新冠病毒,遠高于德爾塔的0.9%。
上述數據提示,奧密克戎比德爾塔有著更強的免疫逃逸能力,即使完全接種過疫苗或曾感染過也難逃被奧密克戎感染的風險。
圖源:eurosurveillance
事實上,丹麥的疫苗接種覆蓋率在世界范圍內都是相對較高的,有76%的丹麥人口接種了疫苗,其中84%接種的輝瑞疫苗,14%接種的Moderna疫苗。丹麥國內如此高的疫苗接種率還是敵不過奧密克戎在社區(qū)的廣泛傳播,這也是奧密克戎引發(fā)全球擔憂的重要原因。
無獨有偶。來自倫敦帝國理工大學的學者們使用從英國衛(wèi)生安全局和NHS收集來的數據,也發(fā)現(xiàn)了支持奧密克戎高免疫逃逸能力的強有力證據。
數據顯示,在之前感染過早期新冠病毒的情況下,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再感染風險是德爾塔的5.41倍(95%CI: 4.87-6.00)。而從疫苗保護的角度來看,完全接種2針牛津疫苗和輝瑞疫苗的2周后,感染奧密克戎毒株的風險分別是感染德爾塔的1.86倍(95%CI: 1.67-2.08)和2.68倍(95%CI: 2.54-2.83)。
此外,無論是完全接種2針牛津疫苗還是輝瑞疫苗,對奧密克戎感染的保護效力均不高,約在0%-20%之間;在接種加強針(3針)后,保護效力約提高到55%-80%。
圖源:Imperial College COVID-19 response team
綜上所述,奧密克戎的強免疫逃逸能力,不僅針對自然免疫,還會影響疫苗誘導保護。說白了,就是即使完全接種過疫苗、即使曾感染過新冠病毒,也有較大可能感染奧密克戎變異株。
值得補充的一點是,此前南非披露的數據顯示奧密克戎更溫和。然而在上述丹麥和英國的真實世界研究卻提示,沒有證據表明奧密克戎感染比德爾塔導致的住院人數更少(住院率:德爾塔vs奧密克戎=1.5% vs 1.2%;ICU:德爾塔vs奧密克戎=0.11% vs 0.13%)。所以,科學家們認為現(xiàn)在對“奧密克戎引起疾病的嚴重程度”下結論還為時尚早。
圖源:eurosurveillance
我國學者首次揭示
奧密克戎高免疫逃逸能力的病毒學證據
除了真實世界統(tǒng)計數據外,我國中山大學學者從病毒免疫學層面,首次揭示了奧密克戎變異株表現(xiàn)出強大的免疫逃逸能力和病毒侵入能力。該研究論文于12月17日發(fā)表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2020年IF=13.01) 上。
圖源: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研究學者使用成熟的SARS-CoV-2研究平臺,建立Omicron Spike(S) 包裝的假型病毒,對其進行中和試驗,來評估Omicron變體是否可以逃逸來自感染早期新冠毒株(如Alpha,Beta)或Delta毒株患者的恢復期血清的交叉中和作用。
實驗顯示,早期毒株感染者和Delta感染者的恢復期血清對Omicron的中和抗體滴度分別下降了36倍和39倍,顯著低于其他株感染的中和抗體滴度。該結果表明,早期毒株感染者的恢復期血清對假型Omicron病毒的中和能力非常低,也就是說奧密克戎對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種建立的現(xiàn)有保護存在明顯免疫逃逸現(xiàn)象。
圖源: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Omicron變異株的高突變性也是此前引起關注最多的點,在其多達超50個突變位點中,有32處位于S蛋白上(刺突蛋白,是負責病毒入侵宿主細胞的蛋白),是Delta病毒的3倍之多(僅有9處)。研究學者發(fā)現(xiàn),與Beta、Delta相比,高變異性的Omicron S蛋白介導的病毒入口,使Omicron的感染性增加了10倍左右。
圖源: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現(xiàn)毒王”奧密克戎
會是新冠終極進化形式嗎?
從早期的Alpha、Beta,到后來的Delta,再到如今的Omicron,新冠病毒一次又一次的突變生動地演繹了什么叫“魔高一尺”。
倫敦衛(wèi)生與熱帶醫(yī)學學院流行病學家Adam Kucharski表示,“這種朝著免疫逃逸和感染性增強的進化路徑,在類似流感的呼吸道病毒中很常見。病毒引起新流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逃避免疫?!?/p>
人類和新冠的博弈,未來之路該如何走?
較理想的情況,是人類可以像征服麻疹那樣征服新冠。也就是說,在生命早期接種過疫苗,便可獲得終生免疫。
但由于新冠病毒的進化速度遠高于麻疹病毒,且后者沒有免疫逃逸能力,目前來看讓新冠走上“麻疹之路”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那人類有可能控制新冠,使其變成一種“兒童病毒”嗎?比如,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便是一種“兒童病毒”,該病毒是嬰兒住院的重要原因,很多人在生命早期的前兩年會感染RSV,從而獲得自身免疫。雖然成人仍會感染RSV,但癥狀普遍很輕微。
因此,英國愛丁堡大學進化生物學家Andrew Rambaut認為,“這是一條比較理想且有希望的途徑。在疫苗的幫助下,新冠病毒或許可以照RSV之路發(fā)展為一種兒童病毒?!?/p>
不過,依照目前病毒的進化趨勢來看,人類和新冠最可能的相處模式便是類似流感,尤其是甲型流感。甲型流感的特點為季節(jié)性、進化快,主要由成年人推動傳播,且新變異株有免疫逃逸力,和新冠特點幾乎一致,甚至新冠還更勝一籌。
雖然流感疫苗可以降低疾病的嚴重程度、減緩傳播速度,但病毒的高速進化使得疫苗并不總能和流行毒株匹配。也就是說,科學家們要一直努力研發(fā)疫苗,才能追趕上病毒的變異速度。
Rambaut表示,新冠病毒也有可能走它自己想走的路,它總能用新的進化形態(tài)帶給我們“驚喜”。
參考文獻:
[1] Our world in data
https://ourworldindata.org/grapher/covid-variants-bar?time=2021-12-20&country=AUS~GBR~USA~BEL~ITA~FRA~ESP~DEU~BWA~ZAF~CAN
[2] Neil Ferguson, Azra Ghani, Anne Cori et al. Growth,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immune escape of the Omicron in England.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16-12-2021), doi: https://doi.org/10.25561/93038.
[3]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first 785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 cases in Denmark, December 2021 https://www.eurosurveillance.org/content/10.2807/1560-7917.ES.2021.26.50.2101146#metrics_content
[4] Zhang, X., Wu, S., Wu, B. et al. SARS-CoV-2 Omicron strain exhibits potent capabilities for immune evasion and viral entrance. Sig Transduct Target Ther 6, 430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392-021-00852-5
[5] Beyond Omicron: what’s next for COVID’s viral evolution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3619-8
Hash:60dcc5dd64cefa5e997c0e41414a1c59c467dd91
聲明:此文由 推醫(yī)匯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